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平民王孙待考究

淮水,自西向东从淮阴城北流过。紧依城下是一与淮水相连的大草湾,水面宽阔。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初冬的一个傍晚,岸边有个钓鱼郎,身着蓑衣,挂着一柄长剑,手提渔竿,一动不动地立于湾头垂钓。他就是年少的韩信,十七八岁,身材高大,面庞略显瘦削。

一中年汉子,急切地走过来问怎么还有这个闲情,莫是在学姜太公钓鱼,要韩信赶快回家,来人不由分说拉上他就走。

韩信常和一帮人聚集在草荡中习武学兵,昨日刚刚回到家中,得知韩母被一帮秦卒打伤,伤情严重,悲愤之情难以言表,他今天特意来到湖边,想钓上几条活鱼为母亲熬上一些鱼汤。此刻,隐约感到母亲有什么事,不敢多想,也不再多问,收起渔竿同来人一道回去了。

穿过淮阴市口,来到城东下乡南昌亭,韩信的家就为道口旁的一间破草屋。来到门前,那人轻轻向屋内喊了一声,随即从屋内走出一位胡须花白的老者,瞪着眼睛,劈头盖脸地将韩信怒斥一番:“小子!还知道回来?稂不稂,莠不莠,成年累月在外面鬼混,你母亲被秦人痛打时,哪里去了。你母亲盼着你回来,眼泪都流干了。你回来却去钓鱼,难道是一个孝顺儿子?淮阴人从来没有孬种,血债血偿,要为韩母报仇!”

韩信也不答话,惊惑地睁圆了眼睛,惴惴不安地扑向小屋。透过昏暗的光线,发现已合上双眼的母亲被安放在草铺上,嘴角血迹斑斑。他急忙上前抓住母亲的手,本能地跪在地上,号啕大哭,撕心裂肺!韩母是韩信唯一亲人,过早的死亡,令他措手不及,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

其实,我们并不完全知道韩信早年的相关活动,韩母被打一事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而他的身世更是一个谜。但那个年代,正处于秦统一战争和秦末农民起义大爆发的动乱时期,反秦是时代固有色彩。秦的残暴统治,严苛的法度,无尽的徭役,旧六国的人们忍无可忍,摩拳擦掌。楚南公曾说过一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那么韩信有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身世究竟如何?

韩信约生于公元前230年。这一年,以秦国的纪年来计算,是秦王政十七年。他出生时,淮阴属楚国东部的淮楚地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里便成为秦的泗水郡淮阴县。因此,就韩信的出生地来说,韩信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人。不过从姓氏来看,在那个六国崩塌的年代,其姓氏还保留着血缘和身份的记录,为官者以官为姓氏,士大夫以封地为姓氏,诸侯王族以国为姓氏。韩信姓韩,应该和战国时韩国王室有一定的关联。

韩母墓

史书记载,韩信为平民时,家境贫寒,生活困顿,遍尝了世态炎凉,他既穷又没有钱,社会表现也不好,地方招募吏员时不被录用。他不屑于经商,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经常吃上顿无下顿,但却非常另类,常常挂着一柄宝剑招摇过市。可是,那个时代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也只有王族或者贵族才有能力和资格拥有。

史书有这样的记载,韩信投军灭秦后,是在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上被推为汉大将的。登坛受命时,这个从未指挥过三军的年轻人,见识高远,与汉王刘邦一番宏论,石破天惊,他的“汉中对”意义,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丞相萧何称韩信为“国士无双”,“士”那时是指读书人。这个评价非常高,在整个汉代再无第二人获此殊荣。

韩信在战略大局上,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在战役的组织指挥和战术运用上,也创立了许多新东西。在击破赵国后,他告诉将士们,背水列阵就是《孙子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灵活运用,并大谈春秋名人百里奚,“为虞计拙”“为秦计巧”的用人道理。楚汉战争结束后,他还著书立说,在兵法的研究方面有很多独创性,被称为“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韩信所著《三章兵法》,列入兵权谋十三家之一。

在战争实践中,我们看到了韩信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支撑这种才能的自然、人文、军事等方面广博知识。试想,战国时期大混战数百年,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在一个历史上文盲率极高的洪荒年代,当时字是刻在竹简上的,普通人连识字的资格都没有,谁能饱读史书,拥有这么高的文化层次?谁能挂剑上街,处处尽显贵族遗风余韵?恐怕这不是淮阴底层平民,仅凭头脑一时聪明所能达到的境地,一定会和韩信早期贵族家庭教育有着极大关系。

然而,那时人们对韩信身世已不甚了解,史书上只有韩母而没有韩父的记载,父亲是谁,韩信有无妻儿亲属,似乎没有人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尽管提供了一些身世线索,也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让人浮想联翩。这主要是因为年代较为久远,人们记忆中的一些史实已经模糊不清。

事实上,关于韩信身世古代已有一种比较明确说法。中国传统蒙学读物、明代大学士李廷机所著《五字鉴·秦纪》中称:“韩信乃韩国之后。”陕西省城固县原公镇韩家巷韩氏后裔保存的一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韩氏宗谱》,对韩信的身世也有明确的记载:“韩氏本姬姓之苗裔,周襄王时,有食采于韩者,因以为姓焉……起世为晋卿,确有可考六传。而与赵、魏二家三分晋地,化家为国,其傍支之子抱其宗谱以奔楚,两传而生(韩)信。(韩)信有雄才大略,文武足备,为古今名将……”同样,近几十年来国内陆续发现明天启《淮安府志》《凤山县志》《东兰县土司族谱》和当代不少版本韩信传记多认为,韩信为落魄并胸有大志者,他的父亲或为韩国襄王仓庶出二公子韩虮虱之孙。

当时,韩国发生政变,留在楚国做质子的韩虮虱没有当成韩王,被迫留在楚国,等待恢复韩国贵族身份。可是不久,韩国就被秦国攻破,几年之后,秦将王翦包围了楚都寿春。身为韩国破落王族的韩信父亲,和许多人一样,为躲避秦军的追捕,向江淮逃亡,辗转途中散落在偏远的古淮阴,其妻生下韩信。由于韩信特别懂事,又聪明过人,韩父从小教他熟读《孙子兵法》,并被寄予反秦复国的厚望。可是,在韩信十来岁时,韩父被秦兵拉去修筑长城,多年过去,一直杳无音信,生死不明。父亲离开后,韩信由母亲抚养成人,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过着非常贫穷的日子。

史书还记载,在韩母死后,韩信葬母明志,他在悲痛之余,将母亲归葬于淮阴八里荒。八里荒在淮阴城东北,当时是个连狗都不去的大荒,大家吃惊韩信所为,一个糊涂小子,好笑而又狂妄!

秦汉时,人们十分讲究风水,选好阴宅阳宅以利个人及家族的兴旺发达。韩信自信地认为,现在自己虽很穷困,无钱厚葬亡母,但总会有发达的一天,空旷的大荒,正是一块行营高敞的风水之地,放眼望去,将来可以置上万户人家为母亲守墓。他在向人们传递出一种贵族世家东山再起的愿望!

韩信葬母一事在淮阴引起不小的轰动,时隔七十多年后,司马迁从长安出发,过长江,北涉江淮,亲自来到韩信故乡,追寻韩信年轻时的行踪,故老们每每提及此事,但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那时,韩信已成为楚汉争战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崛起蜀汉、席卷关辅,由弱变强,仅用四年时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为刘邦夺得政权立下了头功,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他却又因功高盖主,被皇后吕雉谋杀于长乐宫钟室,一个辉煌的人生换来了悲惨结局。

回首往事,面对着韩母墓,人们对司马迁说,他们既同情韩信的人生遭遇,更尊敬韩信当年葬母所为,说他即使为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 G5qA4dgyc0ia2iuVacoQzRIc4o2YP6XgzhLH1YLsPciz42Z43nj+L+/BgR9KhQ2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