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泗口、末口与淮阴

开到桃花百草菲,

草湖水满鲫鱼肥;

故乡风景年年好,

惟问王孙归不归。

——〔清〕刘鹗《题画二绝》(其二)

江苏淮安,秦汉时称淮阴,地处苏北平原的中部,淮河南岸,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祥地之一。而使淮安最早著称于世的却因它是淮阴侯韩信的故乡,提起韩信就会自然联想到当时的淮阴。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这里告诉人们,韩信不仅出生在淮阴。秦时还有一座淮阴城,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亭长之客”“漂母饭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淮阴或淮阴城,韩信在此度过了窘迫的青少年时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仗剑渡淮,投奔义军崭露头角,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为刘邦夺得政权的功绩,使其名载史册。

淮安风光

淮阴,古为淮夷之地,春秋属吴,战国归属时越时楚,后终属楚,秦时设淮阴县,隶属泗水郡。汉灭楚后,韩信却因功高震主,被刘邦由楚王贬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韩信死后,封邑取消。然而,千秋兴替,世事沧桑,如同韩信身世一样,远去的淮阴似乎变得扑朔迷离。让我们从泗口、末口的变迁中,先来了解、认识一下淮阴和淮阴故城。

淮水带着远古气息,从安徽五河入境江苏,经盱眙城西,斜穿洪泽凹陷区,到达淮阴西境。当时的淮阴,除沿淮一线呈弯月形陆地外,多被浩渺的古淮水、泗水、中渎水及射陂、富陵湖、破釜涧等小湖群包夹。泗口与末口是淮阴弯月形两边端点上重要的名胜,也一定会是青少年时韩信观芦花、看风帆、研究战争的好去处。

泗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尚书·禹贡》就有“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记载。泗口为泗水与淮水交汇处,又称清口、大清口。泗口遗址在今淮阴区袁集桂塘一带。在南北军事纷争中,泗口更是“据淮南之源,关中原之门户”的军事要冲,周亚夫、谢玄、吴明彻、杨行密、刘 等历史人物,都曾在此发动过大规模全局性战争。元泰定初(1324),黄河大决口,泗口逐渐淤塞,明朝嘉靖前已被马头小清口取而代之。

在泗口大约十里范围内,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荀羡淮阴城、甘罗城、角城和韩信城等十余城,并一直以南北交通要津、军事要地和抗洪城堡呈现在世人面前。

荀羡淮阴城,在泗口南十里的马头镇,为古代黄淮运(河)交汇之处。现存有漂母墓、韩信湖、漂母岸和韩信庙。东晋永和八年(352),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荀羡镇守淮阴。“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荀羡在甘罗城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自此,淮阴城便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上要塞。隋初开了通济渠,运河从末口经盱眙对岸的淮河直接通向都城洛阳,泗口交通地位不复重要。历史上淮阴因区划调整曾先后四度并入末口处的山阳县。

甘罗城,在荀羡淮阴城北一里,扼泗水入淮的小清口要冲,以传说中的秦国上卿甘罗为名。这座千年城堡后世多作为防汛要塞而存在,并在一次次洪水冲击下被荡平。清初谈迁《北游录》载,甘罗城“周可四里,积沙与城平,四门塞其北”。此外,南宋咸淳九年(1273),在泗水入淮处设置清河县,为清河军治,后渐及淮水南岸。明末崇祯元年(1628)至清初顺治三年(1646),因水患和战乱并起,清河县治还一度迁至甘罗城。

清河即泗水,在淮北。今天的淮安淮阴区承属清河县,民国初年清河县与河北清河县重名,遂改称淮阴县。现如今,包括城南、武墩、黄码等在淮河南岸的一些地方,已划归淮安清江浦区,此时淮阴和韩信时的淮阴并不是一回事。

韩信城遗址,距马头东约十里,在今清江浦境内。北宋《太平寰宇记》称:“信本此县人,其冢宅处所并存,后受封为侯,因筑此城。”此城民间传为韩信城。

末口遗址

“落木萧萧雁度河,西风袅袅水增波。”泗口群落在早期淮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磨盘口、鱼脊街、大坝、水乡泽国给人留下了难忘印象。由于历史的变幻,洪涛泛起,泥沙俱落,泗口和泗口群的城池、城堡多数已被悄然掩埋。

末口与泗口亦东亦西,近在咫尺,互为依托。末口是长江与淮河交汇点,连通了南北方,所造就的千年漕运,为国脉所在。魏晋开始,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末口处的淮安城、河下镇、板闸及清江浦等地获得了较为长期稳定的发展,淮安承接并延续了韩信时“淮阴故城”政治命脉的正统。

末口,在老淮安城北。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开凿了邗沟西道,末口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直到明末,在黄淮水冲击下才渐渐淤塞。

淮安(山阳)城,寓意淮水安澜。汉武帝元狩六年在淮阴东南置射阳县,东晋义年间修筑山阳县城。隋唐五代以后,淮安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明清两朝,这里是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运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境内还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文通塔、镇淮楼、水利枢纽工程等,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元明以后韩信、漂母相关故迹,如“汉韩侯祠”“漂母祠”“钓鱼台”“胯下桥”“淮阴市碑”等在县境也得到恢复与重建。城西北隅的河下镇,北依河险,西握运道。明代平江伯陈瑄穿湖开凿了直达马头小清口的里运河,运道改从淮安城西经过,河下作为集散之地,盐商骈至,百业兴旺。

当今的老淮安承属山阳县。明清时“淮阴驿”就设在山阳县。客寓乃至定居山阳之人,观念中均认为此地为韩信时淮阴县。其原因,淮阴、淮安同出一源,当时山阳西乡又为古淮阴故地。

清江浦楼

清江浦,明永乐十三年(1415)因开凿清江河而得名。从清江浦和山阳的关系上看,清江浦原是山阳六大镇之一。“昔日濒淮旷土,转瞬为漕运中枢,由运渠之名而为通埠之称”,全局性战略地位随之上升。又因清河县城被水冲毁,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将淮水北的清河县移治,清江浦被划入清河县,并割山阳县西十余乡,民国以后清江浦成为区域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泗口、末口及运河的兴衰变化,关乎着区域命运和走向,泗口与末口共同构筑了淮阴、淮阴故城和今天意义上的淮安。特别是隋唐以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淮安逐渐成为漕运中心,奠定了淮安“运河之都”的特殊地位。

淮安东近黄海,南临洪泽,西接淮水,北连泗水,是黄淮运的汇流处。韩信用兵行云流水,最大特点善于用水,其智慧根植于他的故乡。在楚汉战争中,他先后演绎了一系列经典战例,震古烁今。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化名人多故乡之争,韩信也不例外。韩信时淮阴故城到底在今江苏淮安哪个地方,迄今仍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古人常以水南为阴,淮阴故名。淮河是自然形成的古河道,是中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也是行政区划的分界,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南北差异很大。纵观历史,河流山川相应变化较小,朝代更替、行政区划的调整却是常有之事。同一区域,不同时期不同区划,这是造成认识古淮阴误区的关键所在。

根据《史记》《汉书》《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及明清《淮安府志》《山阳县志》《清河县》等历史文献判断,古淮阴当在淮水以南、泗口与末口之间,主体应为今天的江苏淮安的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及淮阴区马头镇附近。换句话说,这片区域就是清乾隆以前的山阳县。而韩信时淮阴故城,明清不同时期的《淮安府志》多将其圈定在治西(山阳)三十至五十里范围内,大概在马头及向东的清江浦城南、武墩一线。

事实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淮安区域内分分合合,变化沧桑,但保存了与韩信相关的大量历史遗迹,处处尽显丰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让我们携手新时代,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拥抱那个记忆中的古淮阴和属于韩信的淮阴城。 nqW7e+OEA4ulRWSFhazm8hLt35Wt4EHI0598qMIa9gdluEiDi8p8hMT9op5zmq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