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琥珀里的人

应该不只是我,被过去三年驯养出一些新习惯,比如时常翻相册,回忆过去的旅行,再比如旅行变得不再必须,还不如见朋友或就近散步这些即刻的放松,到后来演变出什么“city walk”的时髦说法,其实首先都有一重无奈在里面。

翻看旧照片,起初也只是无聊时的消遣,自己跟自己的游戏,后来竟越来越认真,变得煞有介事起来。尤其是那些较难到达或有过特殊经历的地方,虽然一直记得,可是面对当时留下的记录,还是生出一种更确凿、更清醒的震动。

去阿尔及利亚的时候,出于谨慎和害羞,我拍下许多纯然的风景,淡白的天空、碧蓝的地中海南岸以及散落其间风化严重的古罗马废墟,取景都很重复,乍一看跟北岸风光也差别不大。不过,一些有意无意中拍到的人,复原了更全面的记忆,他们在公交车站等车,在街边走走停停,在广场上追逐、舞蹈、踢足球,从旧城小巷卡斯巴(Kasbah)里冲出来,提醒我这里是北非!而在柬埔寨的镜头里看见的生活,全是在各种各样的水上展开的,老人在海边钓鱼,小孩子在瀑布下游泳,在雨后的泥地玩排球,在船上的学校上课,往洞里萨湖里丢椰子壳,流着鼻涕大笑着往我身上钻……

这些照片和上亿字节的数据一起躺在电子设备里,很久没有动弹,也没有被妥善地归类,暂时失去了温度,仿佛一座几乎快要湮没于荒原的仓库。摄影天生就是一门面向过去的艺术。除了著名的“刺点”理论,罗兰·巴尔特还有一个说法叫作“滞点”,大意就是人的情感有时会出现暂停,不再向其他事物或与他人的共同生活进行精神投入。亲眼见过巴尔特上课的陈传兴老师,则喜欢把摄影比作幽灵,甚至用它来“招魂”。而像我这样的业余者,在陌生的地方,在没有胆量的过去,只敢取一个远景,任凭路人偶然闯进来。此刻看来,竟也有些隐喻性——巨幕之下,哪里都是微末的人。

我又想起波兰之旅,重读当时写的文章,继续翻拣过去。那趟旅行的主题就是拜访遗迹,二战中纳粹和苏联留下的各种损毁和创伤,波兰人自己不断起义反抗在城市里留下的痕迹,还正巧赶上了祭奠逝者的诸圣节(All Saints’Day),跟着市民一起去郊外扫墓。当时看到的华沙,四处是“斑驳的杂色、衰败的青与黄”,仿佛置身一场长久的默哀。还记得华沙王宫里有一座背着时钟的老人雕塑,面目凝重,佝偻着腰,和这个国家一样,始终扛着历史的包袱。

米沃什的解释是,“没有影子的东西没有力量活下去”,出于一种幸存者的内疚,他坚持用波兰语创作,在作家生涯里继续“和死者交谈”。这种带着重负的写作,可能比任何其他形式的生活都更真实,也更可靠。因为只有它拒绝撒谎,也不会因为权力的粉饰或时间本身的冲洗,就轻易抹去或抵消那些已经铸成的错误。

这几年,我们重新接近这种心情,一晃又回到当年华沙的午夜。“街上依然没什么人,路灯比人还多,有些路段就我一个人在走,前后左右的路灯齐齐对准我,一会儿照出六个影子,一会儿又变成三个,浓淡不一,死死地跟着我。”人在有些时候有些事件中会暂时变成一个怀旧老人。即便可以再次旅行,也很难逃开过去的梦魇。顶多只能以退为进。

也许,被封印的三年,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滞点”。当我们重返世界,有一部分的自我已经停住了,滞留在一个荒谬的半空,滞留在无数的回忆、想象和愤恨中,滞留在一部每日按时消毒的电梯里,很像一块格但斯克(Gdańsk)盛产的琥珀。

撰文:吴琦 UI6W8N2bMzNSGz/1B1aUv+LWFzcxCNonmCv9GEwuTa6PC7yTu0Ma7B7bFK27iq0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