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永安
忙得有价值,闲得有滋味

梁实秋有一段关于闲暇的话,可能会说到很多年轻人心里去: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一个人如果要充满活力和创造力,闲暇是必要前提。我们目前的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还不高,人与人之间互相替代性很强,这就造成了大家常说的“内卷”。互相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危机感,不得不透支自己的生命。

衡量人的解放,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的自由时间,也就是梁实秋所说的闲暇。如果年轻人被工作机器压榨得失去了自由,只知道成天加班,那么被剥夺的就不仅是自己的时间,还包括学习、社交这些有助于自己精神成长的人生体验。一个人三十岁之前,正是大脑与情感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最有想象力的时候。如果现在被剥夺一年,那么以后用好几年时间也未必能弥补回来。

梁实秋特别看重闲暇,但也并不是鼓励大家彻底“躺平”,他有篇文章叫《时间即生命》,他很反对大家荒废时间。

未来引领中国的人,不会是单向度的人,而是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人。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开始思考,世界再往前走会出现什么可能,要多看一点儿书,提高认知,给自己一个超前的定位。这就要求年轻人处理好自己的“忙”与“闲”。

如果忙得要死,整天加班,当然很难让自己的生活展开,很难突破自己的圈层,跟同频的人建立起联系。另外,网游、短视频的兴起,也让年轻人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他们几乎时刻都处在对时间的失控状态中。一旦打开手机,很可能几个小时一眨眼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即便拥有大量的闲暇,其实也被浪费掉了。

在今天这样的商业时代背景里,我们还面临着资本带来的大量品牌和消费主义浪潮,导致人被同质化。大家去追求的东西,往往是按照商品价格来标定的,所以身份性消费非常广泛。就会有一种整个社会都被商标化,被这些商业信息广告覆盖的情况。

如何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能够真正去打开、去展开、去建立起来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由什么细节来构成,这都是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梁实秋的作品里得到一些启发。

梁实秋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有那种魏晋风度的传承,又吸收了很多英式文化生活的特色。他的生活态度,跟几十年前的中国社会背景可能不完全一致,但跟现在的大众却相当吻合。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温饱这个阶段之后,需求就开始有新的差异了,不同人的原生家庭、生长历程、兴奋点、需求点都不一样,这样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就打开了。

梁实秋是个先导性的人物,即便在战争年代,生在乱世,还极力保留着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是很有力量的,才能在颠沛流离中营造出有很深中华文化韵味的世界,才能在那么有限的生活里,以一种审美的、自由的心情去生活,在人生中展开那么多细节。

梁实秋对中国文化的保存,起了特别大的作用。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记忆。梁实秋在那么一个战乱年代里,还能写出那么多非常细润的作品,这很难得。他的一些散文,如果你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看,感觉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在沙滩上。当时的生活,实际上到处炮火连天,是另外一个氛围。他在那种环境里,还写出那些情趣和细节,很大的原因是他有一种内在的人生力量。

梁实秋把中国文化里的某种气韵,一种生命内在的,人和社会、自然,以及自己人生各种遭际的关系,都保留下来了。他的蒙学起点很好,教育里有很多传统的内在的东西,他的家学里,还有自己的学习、成长里,都有很多传统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流脉。这也是他能在乱世中保持自我,保持自主性、独立性的精神内核。而且他的文学书写,跟他的生活方式又紧密连接在一起。他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作品与自己的生活有非常高的融合。

梁实秋的写作有一种文人情趣,但不限于此。他的文字底蕴,可以追踪到很多文艺复兴以来对生命个体的观照。我读梁实秋的作品,可以读出蒙田散文的味道来。这也是梁实秋作品的可贵之处。他的写作,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有一种个人生命的很温润的东西。在那么一个沧桑的年代里,他写出了个人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努力。

其实梁实秋的生活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但即便生在乱世,即便一地鸡毛,他也能够观照和展开生活中的细节,这个很重要。他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到现在都并不过时。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把灵魂深处的性情,一种生而为人的性情释放出来,这个很重要。年轻人在精神需求方面,要大大地拓展,否则我们将来的社会,可能会出现生命的无力感,个体可能会被不断“僵尸化”,年轻人就保持不了自己的可能性了。

生活不是说我们要去树立多么宏大的目标,多么高远的东西,而是要保持一种“活性”。年轻人需要有一种更丰润的生活,而且要更个性化,更人性化。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细节建设的时代,如何过好日常生活,在细节中建设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这是梁实秋能给我们的启发。

就像香奈儿品牌的创始人,曾经破产之后,住在很糟糕的公寓里,但她依然每天穿得很正式,认真做饭,保持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这个信心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要有一种精气神,要有一种活气,这个才是未来的希望。如果自己把自己过得没希望了,那就完了。

每个人的生活建构方式不一样,但细节建设,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要先学会选择。这个时代首先是一个做减法,做选择的时代。一个社会在温饱线之下的时候,东西越多越好,生活越有安全感。现在的时代很不一样了。一个人需要从纷繁复杂的选择里,找到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品位,可能你的生活里需要的,就是那么几个很简单的东西,但一定是跟你能伴随一生,一年四季都能让你有不同感触的东西。我们从一杯茶、一个物品、一种兴趣爱好里,其实就能获得生活里很大的滋养。

一个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伴随一生,还能塑造人。我很喜欢摄影,因为我父亲年轻时也喜欢摄影。大概是初一的时候,我第一次拿着父亲的相机出去,一个人跑到山上拍照。我的第一张照片,是拍了一棵松树。然后洗出来一看,有点过曝了,但是很珍贵,我还保留着这张照片。我后来拍了很多照片,但看到每一张照片,还是会很有感触,那一刻的心情,那一刻的情景,在那个瞬间都保存下来了。

因为喜欢摄影,我尝到大甜头了。如果你喜欢摄影的话,你观察生活就不一样了,你会从构图、光线,还有人物的神情上关注到各种平时不那么留意的细节。而且,对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你出门的时候都感觉不一样。没有坏天气,全是好天气,下雨是一种氛围,阳光普照是一种氛围,春夏秋冬都是特别吸引人的细节。

如果你有摄影的爱好,再开始写作的话,在细节上也会很不一样。你笔下的人和镜头里的人一样,他穿的衣服是什么色系、什么风格,是哪个设计师、哪个流派的,你都会去研究。你的知识会慢慢积累,在一张张照片里串联起来。

摄影对我的影响很大。比如摄影里的构图,你要问自己,镜头里出现的那些人或物品,为什么要变成一张照片,它的意义在哪里?你选择这些要素的原因是什么?一张照片只有一个兴趣焦点,所有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焦点服务的,都要来增强它的效应。摄影能让人学会抓住焦点和瞬间。

如果一个人能在摄影爱好上坚持十年,改变会特别大。你会越来越有勇气,因为你要拍摄的对象,可能只存在某一个瞬间里,你考虑不了那么多,你就不顾一切,直接冲过去拍了。而且这种兴趣会形成一种驱动,比如我需要上山,去山顶拍摄,一般人可能觉得爬山太累,山顶如果上不去就算了。但你要摄影的话,就无论如何要上去了,再苦再累,你都要达到那个具体的目标。

这样的兴趣爱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强的推动力,让你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抓住生命里的很多个瞬间。

其实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也是借助这种推动力。他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比如一年翻多少本,然后以二三十年为一个周期来完成全部翻译。而且他还在编大词典,那么大的工程,那么繁杂的工作量,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梁实秋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也用过梁实秋编的大词典,很佩服他编词典所下的功夫。我知道那是特别苦的事情,很枯燥,很繁杂,但他在这种枯燥的工作之外,依然活得特别精彩。

所以我从梁实秋的文章与人生里,感觉到生命的投入度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梁实秋把编词典的生命投入进去,把翻译莎士比亚的生命投入进去,因为高度投入,所以他沉浸其中,忘掉了疲劳,能获得价值感和生命的乐趣,得到一种幸福感。

梁实秋身上既有那种微观的瞬间的体察,又有长期主义的生命的韧性,这是特别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品质。

电影《长安三万里》有一句台词特别打动人:诗在,黄鹤楼就在。

我们国家现在最珍贵的是什么?我认为,我们作为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其实最珍贵的,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共同体。

我们现在的记忆共同体里,很多细节是没有完全呈现出来的,大家看到最多的还是粗线条,还是大政治大历史。拿《四库全书》来说,“经”和“史”的部分,结构比例其实很小,最大部分还是“子”和“集”,这里面还有很多新的东西会释放出来。

我们以前注重“经”“史”,而今天到了重视“子”“集”的时代。“子”里边,有个性,有悲欢,有冷暖,有特别不一样的声音。“集”里有更丰富更广泛的东西。我们国家走过了生存危机的时候,就能从容地回看“子”和“集”了。

梁实秋继承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子”和“集”的传统。“子”和“集”更贴近人性与个性,更能激活中国人的精神,丰富我们的记忆共同体。

我们中国人应该是一个双语系统,我们的脑子里有白话和文言两个系统,你拿起一本古籍觉得特别温暖,看白话文当然也更加没问题。

文言文非常有音律感、建筑感,梁实秋的很多文章是白话写的,但是你把它转成文言来写,其实也很有底蕴。你可以发现他的很多作品就像古代的小品文,然后把它转化成了现代白话文。

对于中国的文化,我是乐观主义的,我觉得传统里面这些好的东西会复兴。

我们所处的时代很特别,如果用一种诗意的表述,可以说每个人都能活一千年,因为我们的社会文明在不断迭代和变化,这种迭代的跨度非常大。我们今天的这种流动,各种变迁,各种意想不到,以后会越来越少。

若干年后的人,过一生就是过一生,我觉得我们今天的人,一生过了几十生。

梁实秋一直为自己的教师身份自豪。他做了很长时间的老师、教授。民国时期,很多大家都是从学校里出来的,有教书的经验。

大学的象牙塔里,也可以看作一个“围城”,跟人间烟火有明显的隔断。大学里有自己的文化圈,有内部的系统,有某种一致性和逻辑性,偏于理性和清晰。社会生活的人间百态里,就有很多不同的欲望。大学生活有比较清晰的架构,年轻人如果脱离这个架构去生活,那就需要有更丰富的认知。

高校确实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密集度最高的地方,但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变迁太大,信息规模太大。英国人搞工业革命才800万人,美国人搞信息化的时候才1亿多人,那种产业的规模、体量和系统的复杂性,跟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差得很远。

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觉得信息碎片化?因为不碎片化不行,我们只能从碎片里了解这个时代。现在还没有人可以把碎片化信息整合起来。只能时过境迁,再过二三十年,回顾这个时代的时候,一切都在历史中,已经是既定了,才可以做一个静态的分析。现在我们还不能全景式、整体性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

现在是一个拼图时代,每个人把自己的小认识互相连接起来,这样拼接出一个全景,然后互相能够看到这个世界更丰富完整的面貌,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认知方式与态度。

将来物质条件进一步改善提高,人与人之间善性释放的能量空间就更大了。人与人相互之间重新勾连,社会情感逐渐更有共性的时候,中国社会就走过拐口了,会更加温润。比如深圳,以前的口号是先富起来,现在的口号是先优雅起来,整个城市的读书氛围也很好。我觉得未来的希望就在这里,在这个过程里培育出一些新的生活细节与现代品质,我们也就更能体会到梁实秋的价值。 pP+xLyFHiWyMAlA4TEUDZ93r6kqNCgjKrbjqYOAbsWvewieYB0XlVO9OpyJhBn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