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经过二十五年的勤奋研究与努力,精神分析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医生进行精神分析时,仅需提取患者无意识中的内容并加以整理,然后在适当时机告知患者。当时的精神分析主要是一种解释方法,但并未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另一种治疗方法迅速出现,即强迫患者接受医生根据其回忆整理出的无意识内容。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应对患者的抗拒心理。关键在于迅速揭示抗拒现象的根源和动机,并利用具有“移情”作用的暗示来消除患者的抗拒心理。

然而,逐渐地,人们意识到这种做法并不能达到精神分析的核心目标:把潜意识的内容转化为意识层面上可识别的信息。患者所回忆的那些被抑制的记忆并不完整,关键的部分可能正是缺失的。因此,仅仅依靠别人重建的完整记忆,患者是无法产生信任的。他仅仅是在重复医生所述的那些被抑制的记忆,并没有像医生所期望的那样将其作为自己的过去经历来回顾。这些被抑制的内容以一种人们不愿面对的方式被细致展现出来,它们主要围绕幼年时期的性相关内容,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及其衍生现象。当患者对医生产生移情时,这些内容便会显现。此时,我们或许可以说,一种新型的神经症——移情性神经症,已经替代了传统的神经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主要任务应转向控制移情性神经症的蔓延,尽量促使患者回忆,同时避免陷入重复的循环。不同患者在回忆与重复之间的比例是有差异的。在正常情况下,经历这一治疗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医生必须促使患者去感受那些他早已遗忘的情境,这无疑会帮助他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某些状态可能仅是过去经历的反映。如果能实现这一点,患者将会产生认同感,基于此的治疗方法也就成功了。

要更轻松地理解神经症精神分析治疗中出现的“强迫重复”现象,我们需要纠正一个误解:即患者的抗拒不是来自于无意识的影响。无意识中的内容,也就是被压抑的东西,在治疗中并不会直接导致抗拒。相反,无意识中的内容通常会努力克服压抑,试图进入意识层面或在现实行为中得到表达。治疗中出现的抗拒是来自于一个更高级的系统,即产生压抑的系统的同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初期,患者甚至可能不自觉地抗拒,不清楚自己的抗拒原因。这一事实提醒我们需要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混淆。如果我们将自我与被压抑的自我进行对比,而不是将意识与无意识混淆在一起,那么情况会更加清晰。当然,人们所说的自我的核心部分,以及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无意识。只有少部分可能是前意识的。如果用更直观的专业术语来解释,我们可以说抗拒来自于患者的自我。这样一来,我们就应该明白,强迫重复是被压抑的无意识部分的表现。它很可能是在压抑被治疗后才出现的。

不管是意识到的还是未意识到的,内心的抵抗都遵循一个原则——追求快乐。当被抑制的情绪在治疗过程中被唤醒,便会感到不愉快。为了逃避这种不愉快,患者便会表现出抵抗。同时,我们尽力让现实原则介入,希望能找到一种临时的和解方式来处理这种不愉快。那么,我们应如何将这种由于重复强迫而显现的被抑制内容的能量,与追求快乐的原则联系起来呢?很明显,重复过去的经历大多会导致不愉快,因为这些经历通常是被抑制的本能欲望的具体表现。对于这种不愉快,我们是能够预见的,并且这并不与追求快乐的原则相悖:在一种情况下感到不快乐,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情况可能完全相反。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些看似永远不会带来任何快乐的经历,也成了重复强迫的对象,这些体验从一开始就没有满足过任何被压抑的本能冲动。

幼儿时期的性萌芽注定难以持久,因为这种渴求与现实环境及幼儿发育阶段的矛盾不可调和。幻想破灭会给内心带来极度痛苦和悲伤,这种失望和挫折会以自我否定的方式持续影响自尊心。我认为,这种自尊心受损对神经症患者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形成至关重要,这与马尔西诺夫斯基的观点相一致。由于自身发育限制,儿童无法满足性需求,因此习惯于抱怨自己的无能与不足。父母与孩子之间通常通过爱形成的纽带,在期待与失望间断裂,或在对兄弟姐妹的嫉妒中消失。新生婴儿的诞生意味着爱慕的对象的背叛,导致严肃而消极的计划失败与羞愧。爱的减少、要求的增加、语气的严厉以及偶尔的惩罚让孩子感觉被嘲弄。这些变化构成了人们在幼儿时期特殊爱情的最常见终结方式。

在情感转移过程中,病人努力地重新经历那些痛苦的场景。他们试图在治疗进行到一半时中断;试图让医生对他们冷漠严厉;他们刻意寻找那些他们嫉妒的对象;他们会承诺给予别人珍贵的礼物,来替代他们在童年时期渴望得到的关爱,但这些礼物通常是不切实际的。这些行为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病人在回忆或者梦境中体验到这些,也许他们并不会感到如此不快。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行为是本能的驱使。然而,病人并未从中吸取经验以改变自己,而似乎是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所驱使,不得不重复这些行为。

不仅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而且在一些正常人的行为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强迫重复的现象。似乎有一股力量或某种命运在主导着他们的生活。然而,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种魔咒是他们自己制造的,并且幼年时期的经历对此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使他们从未表现出任何神经症冲突的症状,但他们却表现出与神经症患者相同的强迫重复行为。例如,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遭遇相似的结局:以施恩者的身份施予帮助后,却总会遭到对方的背叛,无论对方是何种人。他似乎注定要体验被人背叛的痛苦。再比如,某人的每段友谊都以对方的背叛而告终。又比如,有人一直在帮助某人升上权力的宝座,但过不久,又会帮助另一个人取代前者的位置。还有一种人,每次恋爱的阶段和过程都完全相同。对于这种“不断重复同一行为”的现象,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是某人的主动行为,而这些人身上总是具有某些不变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展现。然而,相比之下,以下几个例子带来的冲击更为强烈:这些案例中的主角都处于被动地位,同一种被动经历不断地在他们的生活中重演。例如,有一位妇女,在她的三次婚姻中,丈夫都患有重病,而且她总是在他们临终时照顾他们。在塔索的浪漫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这种命运被赋予了浪漫感人的色彩。在一次战斗中,主人公坦克雷德误杀了自己心爱的克罗琳达,她装扮成铠甲战士。在埋葬了她之后,坦克雷德进入了一片神秘的森林,曾经是克鲁萨德尔的手下所在之地。当他用剑砍向一棵大树时,树干流出了血红的液体,他听到了克罗琳达灵魂的声音,她责怪他再次伤害了她并囚禁了她的灵魂。

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发现。如果我们将这些观察结果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会发现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重复倾向,这种倾向并不受快乐原则的影响。当然,我们现在很乐意在研究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境以及儿童游戏动机时,将这种强迫重复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然而,我们也发现,强迫重复原则并不是独立作用的,它常常与其他动机相互交织。在研究儿童游戏动机时,我们曾聚焦于其他一些解释强迫重复的途径。在这过程中,强迫重复似乎与追求快乐的本能密切相关,并共同发挥作用。移情现象明显被自我压抑所利用,而我们在治疗工作中力图运用的强迫重复原则,则似乎被自我所纳入(与自我一样遵循快乐原则)。这样,那些被我们称作“命运”的强迫重复现象,似乎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因此,我们不必再考虑用一些别出心裁的神秘动力去解释这种现象了。

这种动力的最明显例子是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然而,经过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熟知的动力无法解释所有情况。对强迫重复原则的合理性证明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与超越快乐原则相比,强迫重复原则似乎更原始,更符合本能。如果人类精神中存在强迫重复原则,我们对它的功能、出现条件以及与快乐原则的关系将感兴趣。毕竟,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认为快乐原则主导着心理活动的兴奋过程。 85uCsCiTkjbRxM/DkRdK96tN8azd8tIQ+jYMGHrMJBfatyByRVOp7zaWF4yEHs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