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微媒体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一)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

对于微媒体基本内涵的分析,已有一些国内外理论成果。在国内,最早涉及微媒体的文献是吴波在2011年发表的《从“微媒体”到“自媒体”》 ,微媒体研究的兴起则是在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元年”的2014年以后。近年来,微媒体作为新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传播活力、话题深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术界关于微媒体的研究日益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已有研究结合现实应用,如探讨微媒体背景下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或探讨微媒体对某一事件产生的具体影响。从不同学科背景和视角定位出发,相关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微媒体的定义、特征和传播影响力三个方面。

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媒体根植于互联网,是互联网高速发展催生的新事物。但关于微媒体的界定,国内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胡德平在《主流意识形态在微媒体场域的注意力生产》中认为,微媒体即“微平台+微内容”,由获取信息来源的信息场域、构建人际关系平台的关系场域和描述表达“本我”生活的叙事场域构成,形成了以“核心—边缘”扩散模式为基础、以“多中心互动”和“多节点互联”为特征的网状裂变式传播模式。 严宏伟在《微媒体舆论引导策略·方法·案例》中认为,微媒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方面,微媒体是由众多微小的传播单元组成的,且每一个传播单元也属于一个媒体;另一方面,微媒体是指由众多微观传播单元组合构成的一个传播网络,而这个传播网络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 荀一成在《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对策研究》中认为,微媒体是针对“体积”相对较大的媒体形式产生的新兴媒体的称谓,且微媒体的“小”不仅仅是指载体的体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微媒体对媒体信息本身的精准定位上,这与其传播范围之全面形成鲜明对比,涵盖了广大受众群体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彰显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

微媒体的特征也是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之一。唐淑玲认为,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各种“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开启了全新的“微时代”,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微媒体“信息的大众性、管道的多样性、信息的迷你性、传播的及时性、沟通的交互性及信息的开放性”就显现出来。 孙园园在《网络“微媒体”交互设计研究》中认为,微媒体所呈现出的增值简化、传播差异、新型传播及多元选择的特征,不仅体现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效果上,也在无形中对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及生活习惯带来重大影响。 何科、曹银忠也以微博为例阐述了微媒体的快速性、生活性、互动性和自主性四个特征。 冷文勇在《网络微环境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中指出,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微时代”,网络微媒体的发展使网络微环境具有“微主体”泛在化、“微内容”碎片化、“微传播”裂变化、“微环境”世俗化的特征。 刘一晓在《“微时代”的文化现象研究分析》中指出,信息的轻松获取与便捷传播构成了互联网“微时代”的重要特点,并将微时代的特征归纳为迷你的传播、流动的传播、瞬时性的传播、扁平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

国外方面,对Instagram(照片墙)、Twitter(推特) 等新兴媒体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查伦·李(Charlene Li)和乔希·贝诺夫(Josh Bernoff)在《公众风潮:互联网海啸》一书中指出,人类对于沟通的渴望、新的互动科技以及在线新经济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新的网络领域;现代新媒体公司作为社会机构,要利用博客、维基百科、播客、个人原创的音频视频、论坛的评论等网络方式,把消费者所处的虚幻世界和真实世界相互联系起来,强调把握风潮的重点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有“博客教父”之称的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虚拟社区》中指出,以多对多模式为主的网络交流正在重塑人们的个性和情感,同时也将对民主政治社会产生影响。他还在《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中指出,在Google、Facebook、Twitter等新媒体使我们注意力趋于碎片化倾向的今天,我们所具有的或需培养的注意力、参与力、合作力、对信息的批判性接收以及智慧结网正在不断改变着整个网络环境的素养。

现如今,微媒体主要表现为微博、微信、QQ、Twitter、Instagram等媒介形态,并已成为国内外最活跃的媒体力量。总体看,“端”是发展方向,“微”是发展趋势,国内通常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或“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以及客户端)作为其媒介形态的归纳。微博的公共空间性、微信的熟人传播效应和微视频的直观、低门槛性,决定了其传播效力的普遍性、广泛性和高速性。平台活跃用户覆盖广、市场投资热情高、商业活动频繁,无疑是微媒体当代发展的基本态势。与此同时,围绕微媒体发展所产生的争议和冲突也常见诸报端,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戏称为的“推特治国”。在国内微博等微媒体传播中,因不当传播而引发当事人利益受损害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不当传播内容常以谣言、煽动性言论、断章取义的剪辑等不同形式呈现。以上事例表明,微媒体一方面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也远未完善、成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内容、完善体系,同时在社会、法律、技术等领域的保障措施,力求引导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微媒体的现实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微媒体的概念尚无统一界定,从社会传播角度看,微媒体是以手机客户端为主要搭载平台进行双向融合式传播的社交媒体;在信息技术层面,微媒体是在Web3.0模式下,将一般网络媒体的信息服务转化升级为全新信息传导机制的媒体介质。

微媒体的首要特征在于一个“微”字,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呈现形式、用户主体等方面。其具体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的精练性与多样性。微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时代特性密切相关,在这个快速变幻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多重身份,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闲暇时间被不同程度碎片化,人们更乐于接受碎微内容。如微媒体中的微视频形式,时长常在3分钟以内,能实现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量的最大化,其内容构成呈现多样性,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更受平台、资本和用户青睐。

第二,搭载平台的便捷性与微型化。相比其他媒体形式,微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载体便捷。硬件方面,微媒体主要以移动手机、平板等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智能终端设备为主;软件方面,微媒体主要有微博、微信等普及率高的客户端APP,便于信息的发布和获取。

第三,主体的平等性与互动性。微媒体用户集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三个角色为一体,人际传播模式呈现出交叉、网状的特点。这种模式将以往媒体形式中用户的单向性追随,转变为用户间频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使得主体间的平等性得以增强。

微媒体呈现形式多元,按其功能性特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社交类,如微博、微信、Twitter、Instagram等;二是短视频类,如抖音、快手等;三是生活资讯类,如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四是知识社区类,如知乎、豆瓣、喜马拉雅等;五是电子商务推广类,如淘宝直播、抖音直播等;六是媒体装置类,如VR(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等;七是依附类,如视频弹幕、社交表情包等。微媒体的应用各类别日渐融合,共同构成了微媒体“事物的总和”,参与到当代文化传播和社会交往的全过程中。 STVmfL2vEv2MpWbyrARciFYc5o9CHr9OaSmOi3W/xq09WUauXT518V9z4haep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