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微媒体创意艺术链路

正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各环节一样,对于微媒体创意生产,我们亦可根据某种分类标准将其拆分为诸链条,使之“部分化”,并对其进行化繁为简的分析。在微媒体创意生产领域,各链条可“部分化”呈现为“定位—生产—用户—传播”,这是由作为微媒体创意艺术的本质所决定和实现的,其原则及分类标准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

(一)定位是创意生发的基础

万事开头难。就微媒体生产而言,找准定位是创意的第一道难关,也是保证作品水平、提高输出质量的关键所在。定位通过选题具体呈现,因此做好选题的议程设置,以敏锐的眼光把握网络热点和信息前沿,方可使产出内容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选题居于微媒体创意生产链条的最前端,此后的内容输出环节,包括内容书写表达、版面编排美工、视频剪辑特效等,都是基于对选题的组织和升华。创意艺术的大基调是由选题奠定的。在进行选题策划时,我们需要在繁杂的议题中做出选择。该选择或依据价值判断,或依据个体网络形象定位,或依据生产者兴趣偏好……总之,选题是一门学问,它既是一种分野、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与战略抉择。要做出有创意的内容,就要看选题这一步是否运用了巧思和匠心。如果在初始阶段,选题没能抓住创意要素,那么后续环节就很难再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二)内容是创意生产的根本

“内容为王”是媒体的核心力量和立身之本。内容之要,关键在“创”和“作”。“创”是智慧的涌现,问题的提出和解释,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沉淀生发。所谓“灵光一现”,本就是“厚积薄发”的体现。我们所能做的是通过感受,破除偏见,生成洞见,发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积累和管理自己的“内容仓库”。“创”之后才是“作”的工程。“作”是方法论的探讨,是形式的表达,是结构的掌控和材料的组合。“作”往往是各种创意类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在前一步“创”的基础上才成立的,即有了内容才能建立骨架、丰富羽毛。信息有传递才有接收,在传受双方不够稳定的前提下,内容是聚集注意力资源的关键。微媒体时代带来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对象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无论技术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未来媒体手段多么先进、呈现多么丰富,优质内容仍是媒体品牌的竞争力核心。微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理念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是媒体以“不变”应对“万变”的重要法宝。牢牢把握精品内容生产这条生命线,是媒体行业的生存之道、制胜之道。

(三)用户是创意作用的对象

作为创意作用和接收的对象,从“受众”到“用户”的身份转变是讨论创意产出必不可少的关键点。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掌握着新闻生产的话语权,即受众仅仅是信息接收者,无法决定自己想看的内容。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个体拥有了选择、解读和发布信息的自主权,他们从信息接收者变身为信息生产者,不仅可以与大众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并且可以具备多重身份。正如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言:“这种新的媒体环境的承诺引发人们对思想和内容更加自由地流动的期望。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下,消费者将为更全面地参与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当中的权利而斗争。” 这意味着,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进来,既充当信息的消费者,又充当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微媒体时代,这种“交互性”被尤其凸显出来。接收者的身份从“受众”转变为“用户”,这在法律关系上是“权利主体”对“被压迫者”的挑战,在范畴关系上则是“主体间性”对“客体性”的革命。微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力空前解放,媒体制造出的海量信息瓜分着用户的注意力。信息接收者地位的变化,倒逼各媒体平台适应用户口味、满足用户需求,运用大数据算法等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用户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在产品设计上,更强调用户的个人特征和对每一个细分领域甚至是对个体注意力的抓取。

(四)策略是创意传播的保障

当一个产品有了好的内容创意之后,要想有效传播到用户的网络空间领域内,就要运用立体化、多形式的创意传播策略。在数字技术高速迭代的时代,颠覆并重塑内容产业的生存逻辑、增强用户互动体验成为创意传播的重要策略。随着移动终端日益普及,其形态不断变化,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场景应用,传统的传播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搭载人工智能的新型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传播成本变低,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无论在网络空间中拥有什么水平的声量,都有被人看到的可能性。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从各类文字社交App到短视频的崛起乃至虚拟现实技术的火热,创意内容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各样的感觉抵达用户端。面对这种变化,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不仅要考虑内容本身的定位特点,还要把握网络传播的大趋势。 E1sSs9KACtvQPQywVMJlviWMC8AE6+ZXVCwfSYgXc6j6RrXjFlshV0ySru9ZM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