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王凝

王凝(587?—660?),字叔恬,是王通之弟,王绩之兄。曾任太原县令,故称为“太原府君”。

在王通诸兄弟中,王凝当是受王通影响最深的一个,并亲受兄长教诲。在《中说》中,数次提到王凝,他主要学习了王通所著的《元经》,《中说·关朗篇》有“叔恬受《元经》”之说。王通对王凝极为赞赏:“贤者,凝也,权则未而可与立矣。”(《关朗篇》)王凝也对王通极为尊重和推崇,得到兄长的夸奖后,“府君再拜曰:‘谨受教。非礼不动,终身焉。’”(同上)王通对王凝的教育,既类似于师徒的教育,也含有家族内部教育的意义。王通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因其领会深刻,与诸门人相比,常能深明己意,于是给予了诸多的鼓励。如《王道篇》中有:“子述《元经》皇始之事,叹焉,门人未达。叔恬曰:‘夫子之叹,盖叹命矣,《书》云:天命不于常,惟归乃有德,戎狄之德,黎民怀之,三才其舍诸?子闻之曰:‘凝,尔知命哉!’”

由于受家学和王通的影响,王凝也表现出一副严谨、儒雅又不失威严的夫子形象。《中说·关朗篇》对其居家作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御家以四教:勤俭恭恕。正家以四礼:冠婚丧祭。三年之畜备则散之亲族。圣人之书及公服礼器不假,垣屋什物必坚朴,曰:“无苟费也。”门巷果木必方列,曰:“无苟乱也。”事寡嫂以恭顺著,与人不款曲,不受遗。非其力,非其禄,未尝衣食。飨食之礼,无加物焉。曰:“及礼可矣”居家不肉食。曰:“无求饱。”一布被二十年不易。曰:“无为费天下也。”乡人有诬其税者,一岁再输,临官计日受俸。年踰七十,手不辍经,亲朋有非义者,必正之曰:“面誉背毁,吾不忍也。”群居纵言,未尝及人之短。常有不可犯之色,故小人远焉。

可见,王凝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并身体力行儒家之“道”和“礼”的正人君子。不唯如此,他还生性耿直、公正无私、不畏权贵。所以才会因弹劾侯君集而获罪于长孙无忌,致使“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据《中说·关朗篇》记载:“贞观中起家监察御史。劾奏侯君集有无君之心。”王福畤《东皋子答陈尚书书》云:“贞观初,仲父太原府君为监察御史,弹侯君集,事连长孙太尉,由是获罪,……出姑苏令。”此后弃官归乡,编辑整理王通的《续六经》。根据《王氏家书杂录》的记载:“会仲父黜为姑苏令,叹曰:‘文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乃解印而归,大考《六经》之目而缮录焉。”王勃在《续书序》中也有:“贞观中,太原府君考诸《六经》之目,则亡其小序。”贞观十九年,王凝又被起为骆州录事,后任太原令。

王凝贞观初任监察御史时即开始搜寻王通门人记录,“退而求之,得《中说》一百余纸,大抵杂记,不著篇目,卷首及序则蠹绝磨灭,未能诠次。”(《中说》卷十附《王氏家书杂录》)《中说》即首先由王凝编集成册。其后王凝由姑苏令解印归乡整理王通的《续六经》,对于王通著述的保存整理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王通的思想能够得以传承,他还亲自教授了王通的三个儿子:“太原府君曰:‘文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日月逝矣,不可使文中之后不达于兹也。’召三子而教之略例焉”。(《关朗篇》)

王凝虽然没有作品流传于世,但它除了整理王通的作品外,还续写了王度、王绩未完成的《隋书》 。在王度、王通去世后,他还以兄长的身份维持着王氏家族的日常家务与礼乐文化,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中有云:“家兄鉴裁通照,知吾纵恣散诞,不闲拜揖,糠粃礼义,锱铢功名,亦以俗外相待,不拘以家务。至于乡族庆吊,闺门婚冠,寂然不与者,巳五六岁矣。”此处的“家兄”,指的就是王凝。

王凝的生卒年无史料记载。根据其为王通(生于 584 年)之弟,王绩(生于590 年)之兄,则其生年当在 585 年至 589 年之间。据《关朗篇》:“年逾七十,手不辍经”,知其生年当在七十岁以上。故而若王凝的生年为 587 年,则七十岁为 657年,而此年王凝当健在未卒。因而其生卒年大约于 587—660 年。 h4rCiXbFy0PdYK3hbXZF9u6paUINiU+doeVq4GQZlMJVdW04Z6UmhxgJdBqxQV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