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用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

荀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专心致志、厚积薄发。只有用心专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学有所成、提高修养。凡事如果半途而废、三心二意,那就一事无成。为此,他精辟地论述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在本段文字中用正反、强弱对比描述的手法,辩证地论证了一个人的能力、智力乃至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先有后、有强有弱,理解、接受、消化能力有快有慢。但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锲而不舍,就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成为一个学术精良、品德高尚的人。反之,则可能一事无成。为此荀子指出:

第一,用土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汇积涓涓小流成为深潭河流,蛟龙就会从这里产生。高山生风雨,江河起蛟龙。蛟龙在中国古籍中多有记载,所指不一,有的指鼍、鳄一类的两栖爬行类动物,性凶猛。所以,将蛟龙称为龙族或龙属只是一种传说或神话。但山高生风雨肯定是一种自然现象。荀子用此两句,主要是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这两句话主要是要引出以下结论:一个人只要积德行善,不断地做好事,养成高尚的品德,就会成为聪明睿智、通达事理的人,就会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才能达到终点,实现自己的目标。荀子指出,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遥;不积累涓涓细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河湖海;良驹骏马不管如何精良,一跃也不可能跨越十步远;劣马老骥不论如何瘦弱,不停地奔走十天,也能达到千里之遥。古时候“一驾”就是一天的行程,“十驾”形容路程遥远。为什么驽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也能达到骐骥同样的效果呢?主要是不放弃、持之以恒,“功在不舍”。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俗话说,笨鸟先飞,《中庸》中有言:“人一能之,己百之;十人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只要我们拿出百倍的努力,比别人先行一步,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三,做学问应该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就拿雕刻来说吧,如果用心不专一,半途而废,那么即使是朽木也不可能折断;相反,如果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停地雕刻,那么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形,雕刻成美丽的花纹图案。这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结果。古代“锥刺股”(《战国策》)、“头悬梁”(《汉书》)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分别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和汉朝孙敬的读书故事。苏秦年轻时理想抱负非常远大,周游列国,希望得到重用,但一直未能如愿,最后不得不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乡。家人的冷嘲热讽、邻里的异样眼光,使苏秦非常惭愧。自此,他发愤读书。为了保证长时间不间断地读书,只要一打盹,他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以此战胜瞌睡。经过刻苦努力,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佩带六国相印、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就是由他实现的。孙敬的做法与苏秦不同,他是用绳子系住自己的头发拴于屋梁之上,只要一打瞌睡,头就会被扯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来孙敬成了汉朝大儒。

因此,一个人获得成功,靠的是坚忍不拔的耐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今天,悬梁刺股的做法当然不值得提倡,但这种刻苦的勤奋精神却难能可贵,是值得借鉴的。

第四,如果用心不一,就会一事无成。荀子指出,蚯蚓是一种软体节肢动物,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但它却能上食松软营养的表层泥土,向下喝到清洁的泉水,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用心不二的缘故。大家非常熟悉的螃蟹有四对八只脚,还有一对大大的钳形爪子,但是它是穴居性或寄居性动物,如果没有蛇和鳝鱼为其创造洞穴,它将无处安身。什么原因呢?性情浮躁,用心不专。

孔子学琴的故事相信大家不陌生。一次,孔子拜师襄学琴。师襄让孔子在里屋弹一首曲子,经过三天的练习,已经弹得很娴熟了。师襄说,你已经弹得很熟了。孔子却说,虽然我会弹此曲了,但手法、技巧还有差距,请允许我再弹三天。三天之后,师襄走进里屋对孔子说,你不光弹得很好了,而且指法、技巧也运用得非常好了,已经可以了。但孔子对师襄说,我还未真正理解曲子的深意,请容许我再学三天吧。到了第十天,师襄来到孔子身边,孔子对师襄说,此曲气势磅礴,立意高远,非帝王之志不可能创造此等豪气的曲子。师襄非常惊讶,因为此曲正是周文王创作的曲子。因此,师襄感叹:孔子彻底理解了先王之道,传承周礼非孔子不可能完成。

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一知半解、半途而废,一定要深刻领悟学习的真谛,领会知识的内涵,才会学艺精进、知识渊博,成为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才。

第五,荀子指出,一个人只有志向专一,目标明确,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 相信大家都熟悉。他终身情系教育事业,执教七十余年,用一生践行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人生追求,即使在“文革”受斗挨批的日子里,年逾古稀的苏步青仍未放弃他的事业与追求,致力于计算几何学的研究新领域,终于在1978年将代数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首创性地引入计算几何学科,在现代工业、高科技领域得到应用。他学风严谨、硕果累累,为中国建设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两院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一大批院士。1998年,苏步青将自己获得的一百万元港币“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全部捐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设立“苏步青数学教学教育奖”和“复旦大学数学系优秀师生奖”。

苏步青的一生是为国家教育事业孜孜以求、不懈追求并为之献身的一生。他的成功和成就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专一的志向,就没有聪明的智慧,就无法通达事理;没有坚定不移的行动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按照荀子的观点:在歧途上徘徊不定的人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是不可能同时得到两个君主的接纳的。一个人的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也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螣蛇虽然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鼹鼠虽然有五种生存的本领,却常常处于穷境之中。什么原因呢?一心不可二用,做人做学问不能三心二意。做事做学问只有用心专一,才能达到希望的彼岸。

最后,荀子引用《诗经·曹风·鸤鸠》篇中的话作结论:“布谷鸟(鸤鸠,亦作尸鸠)居住在桑树上,专心致志地哺育它的七只幼鸟。因此,那些善人君子,行动一定要专一不邪啊!只有行动专一不邪,思想、意志才会坚如磐石。”因此,高尚的君子无论是为学还是行事,都应该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oIPkH5evTk27omMFP9zcqNTtG2TL24qmjiKVLVpALiuO16yt+x5/EVovTZoORe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