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永远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荀子是一个极富辩证思想的人,他的每一篇论述中都充满着哲学智慧和辩证法思想,而且常常采用正反对比手法进行论证。读后让人醍醐灌顶。下面这段文字是关于具体的修养的正名问题,也是一段极富辩证思想的语言。在这段话中,荀子一下子就列举出了二十二种不同的是非观念,对个人修养进行了十分准确的分类,让人一看就清楚。当然,由于荀子分得太细,也让人难以细细分辨清晰。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研究道德修养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我们先看看原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这段话,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绝大多数学者单纯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加以解释和理解,也有部分学者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理解这段话,将道德修养、是非观念仅仅定格在领导者层面。我比较倾向于从单纯的道德修养方面理解这段话的思想。以我个人的理解,单纯从道德修养角度分析,本身就包括了领导,如果仅从治国理政这样的层面理解,就将普通百姓的道德修养排斥在外了,这不符合荀子写作这篇文章的本意,也会导致与前后所讨论的内容脱节。

如此,这短话就应该理解为:用善良、美好的言行引导他人,为人做出表率的行为就可以称之为教育引导,用善良、美好的言行附和他人,做到不伤害别人的行为,就可以称之为和顺;用不善良的言行诱导人,即以佞言使人堕落变坏,就称之为陷害;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迎合或屈从于他人就叫作阿谀奉承。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也就是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对正确的言行加以肯定,对错误的言行加以否定,就叫作明智;如果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即该肯定的加以否定,该否定的加以肯定,是非不分,这就叫作愚蠢。无中生有,伤害善良正直的人的行为叫作谗言;捏造事实,陷害忠良的行为叫作贼害。正确的就说是正确的,错误的就说是错误的,这就叫作正直。偷窃财物就叫作盗窃;隐匿行动、包庇坏人坏事就叫作奸诈;不假思索、信口开河就叫作荒诞。赞同和反对即趋同与反对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就叫作反复无常,为了既得利益而舍弃道义叫作大贼。广识多闻叫作知识渊博,孤陋寡闻叫作知识浅薄,见识多叫作学问广博,见识少叫作学识浅陋。难于进取、徘徊不前叫作迟缓,易于健忘叫作遗漏。遇事能够抓住要领、举其要义而又条理分明、清晰,这就叫作辩治。遇事理不清头绪、杂乱无章,或者知道得多但杂乱无章,这就叫作昏愦。

通过完整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知道荀子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操守分得很细。因此,除了专门做学问研究以外,我们不可能按照这种方式分成多条,来将每个人加以对号入座,而常常总结成几条,如用循循善诱、见多识广、舍生取义等表示一个人的人格高尚、学识渊博、堪称楷模;而用花言巧语、荒诞不经、阿谀奉迎、残害忠良、孤陋寡闻等来形容一个人品格低下、学识浅薄等。

正直诚实是一个人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石,也是一个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如果一个人让大家都知道他值得信任,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取得成功。孔子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而值得人们信赖的,不正直的人活在世上也许能够侥幸免于灾祸,但绝不可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人生也不可能成功和幸福。因此,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即使有时可能有一些好的际遇光顾他,但纯属偶然,绝非必然。作为普通大众,我们一定要领悟做人的真谛,永远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记得美国一位著名政治家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真理、正直、公平与高贵是永远不可分的,谎言来自卑鄙、虚伪、懦弱和道德败坏。 谎言最终会被揭穿,说谎之人令人鄙视。没有正直、公平和高尚,就没有人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敬,所以,说谎的人将受到严重的惩罚。

据说有一次一个人搭乘火车,开始时车厢内人较少,于是此人就顺手将行李放在自己旁边的座位上。过了几站,车上的人越来越多,已没有空座位了,此时一个旅客来到他身边,询问放行李的座位是否有人坐,此人忙答:有,到车厢接口处吸烟去了。但旅客断定行李就是此人的,就说:我先坐会儿,那人来了再让给他。于是就将行李放在了行李架上,此人又不敢发火,只好怒目而视,后来到站了,那人正要拿刚放上去的行李,该旅客就说:您刚才不是说这行李的主人到车厢接口处吸烟去了吗?您怎么能拿他的行李呢?我有责任替他保管好行李。两人为此争执起来,引来了乘务员。问明情况以后,乘务员说:那好吧,由我来保管这些行李,我会把它放在这一站,如果到明天还没有人来认领,那就是你的行李。在满车厢乘客的哄笑声和掌声中,那人只好丢下行李灰溜溜地下车走了。第二天,他才拿到行李。为了占居一个本不属于他自己的座位,他撒了谎,为此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所以,正直诚实才是为人处世、成事立业的根本。相传北宋熙丰年间京城樊楼边有一小茶馆,生意兴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得益于茶馆主人重义轻利和正直诚实。

一天,一个姓李的人在茶馆前遇到了过去的一位老朋友,相邀到茶馆叙旧。李氏随身带有几十两黄金,系于腋下以防盗扒。谁想当时天气闷热,李氏就脱下外衣连同黄金一起放在茶桌上。不一会儿,他招呼朋友去樊楼饮酒,竟忘了带上装有黄金的行李袋,直到半夜才想起此事。李氏心想,茶馆里人来人往,黄金肯定不知去向了,也无法追查,于是也就没有去询问这件事情。我想这应该是人之常情,要是搁你身上也会这么处理。不想几年后,李氏又到该茶馆饮茶,与客人谈及当年遭遇。茶馆主人马上走到他跟前,询问了当年的情景。就说,您的那包黄金我已替您收捡好了。李氏一听,简直不敢相信,就说,如果是你捡到了,我与你平分。主人说,确实是我捡到了,因为您当时走得太匆忙,等我追到街上去的时候,您已不知去向。所以,我就将此袋子保存,以为您第二天会来认领,谁想您没有来,我就将袋子封好放在了我的阁楼里了。您现在可以随我上阁楼认领,只要您能说准数量和重量,我就可以把它归还给您。

于是,李氏随主人上了阁楼,上面全是客人丢失的东西,每样东西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捡到时间、客人模样、客人大概身份等。如果身份不明就注明“身份不详”。李氏一眼就发现放在阁楼角边的一个白色袋子,上面注明了时间、主人身份模样。李氏感激涕零。经过回忆,这个袋子确实是李氏的,金子分毫不差。李氏正要分一半金子给主人,主人正色道:“看您也是读书明理之人,何以这么不理解人!古人尤其重视义和利的区别,如果我重利轻义,怎么会把金子保管到今天给您呢?您又不知道是我拿了,连国家法律也不能惩罚我。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不想内心有愧呀!”当时茶馆中的所有客人都目睹了这一过程,个个感慨赞叹不已,说这样的事情世上罕见啊!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座京城全都知道了茶馆主人的高尚道德品行和操守。茶馆生意如日中天,这就是正直诚实带来的好处。

另外一个能够说明是非不明、取舍不定和听信谗言的例子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是西周末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的一位国君,此人整日沉醉于歌舞酒色,不理朝政,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幽王三年,关中平原(泾、渭、洛三川所在地)发生了地震,老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却听之任之,致使老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此时的幽王却整天与宠姬褒姒一起寻欢作乐,无心朝政。褒姒得到幽王的宠幸,享尽了荣华富贵,却成天忧郁寡欢、难见一笑,幽王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博得美人一笑。此时朝中有一奸佞小人虢石父,专好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他向大王献计说:如果点燃烽火,将各地诸侯召到都城,兴许能博得娘娘一笑。“妙计,妙计啊!”幽王不顾军纪法度,依照虢石父的计策做了。各地诸侯闻讯十万火急赶到国都,以为国都出现了危机,可到达以后,并未见什么危急状况,看到的却是幽王和褒姒饮酒赏乐。此时各路诸侯非常气愤,而幽王却厚颜无耻地说:“呵呵,这里没有什么,逗你们玩的,回去吧,回去吧!”褒姒看到平日里威风凛凛的诸侯如此狼狈,竟开心大笑。幽王为了感谢虢石父,赏赐给了他千两黄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千金一笑”典故的由来。

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以后又多次点燃狼烟,戏弄诸侯。三四次以后,诸侯们再也不相信幽王了。后来幽王废掉了申后及太子,惹怒了申侯,申侯联合西夷犬戎共同攻打幽王,幽王再次十万火急地燃起烽火狼烟,以召集各路诸侯救驾,可是却没有一路诸侯前来救驾。就这样,一代君王因是非不分、取舍不定和听信谗言而断送了自己的基业和身家性命。 SxjEhFqbaQpTP8y5JWXcLZZ7xQcW41SxwpGIepzNPAJgxThRQS7F968MYYeleT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