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君子修养的具体内容

荀子讲修身,根本目的就是指导人们转变气质、修养高贵气质。经过研究,他将人的气质归纳为九种(具体见本篇第4节),针对九种不同气质的人,提出了九种不同的调整方式。荀子认为,无论何种气质的人,要达到人格之美,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必须使礼乐在心里扎根。礼的真义是秩序,乐的真义是和谐。在《修身》篇中,荀子对君子修养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总结提炼: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彭祖是什么人?根据《史记》记载,彭祖姓钱名铿,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指出,彭祖名彭篯。据说他是皇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陆终之子,曾侍奉过尧帝。因首创雉羹,味道鲜美无比,受到尧帝的赞赏而被封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故后人称之为彭祖。

相传彭祖是一个长寿老人,一直活到八百岁。远古时期,以六十天为一甲子,即一年。如此计算,彭祖实际年龄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三十一岁,续娶了四十九个妻子,生有五十四个子女。

彭祖是中国烹饪的鼻祖,中华气功的祖师爷,也是道家的先驱。他精通医术、善于烹饪、注重养生。据晋代养生家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彭祖性情怡静,乐于淡泊,对世事抱达观态度,注重保神养生。彭祖总结,人生一世千万不能伤神、散神、烦神、败神。他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魂神散矣。”他告诫人们,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身强体健;认为养生增智的核心就是固守本真,遵循自然规律。因此,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所以,荀子特别提到了彭祖。

荀子指出,一个人如果善于用普遍的符合礼法的美德来调理自己的血气,保养自己的身体,那么就可以像彭祖那样健康长寿;如果能够培养自己的高尚品行,使自己成为自立自强的人,就可以与尧禹相媲美,名垂千古。史料记载,尧帝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帝;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他为人简朴,粗茶淡食,常喝野菜汤,与人稼耕,深受人民拥戴。(《史记·五帝本纪》)禹帝为人谦逊诚实,办事敏捷而又勤奋,品行端正而不违正道,勤勉肃敬而举止得体,生活简朴而仁爱百姓,他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得人民拥戴。(《史记·夏本纪》)所以,荀子把品行高尚、自立自强的人比作尧、禹。

这是从个人修道和品行方面来讲的。接着,荀子又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一个人能够适应顺境,又善于度过逆境,凭的就是礼法和信义。荀子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七国争雄,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人只求自保。荀子作为一个具有血性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必然会深深地思考: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如何立足社会?我们在《劝学》篇中已经讨论了荀子有关治学的途径和方法,即“始乎诵经,终于读礼”。由此可知,礼在荀子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人之操守、德行、人品修养、学术修为等等,均以礼为基础、为最高准则。荀子在这里提出人们适应社会环境,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最好的法宝和护身符就是讲求礼法和信义。因为在荀子的心目中,礼者,社会、人伦之大分也;义者,社会和谐、人人和顺之谓也。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同样如此,必须依礼行事,讲求准则和信义,否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也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支持。比如你到别的单位、到政府部门去办事,你要求人家办事,你就要态度谦和而诚恳,虽然现在讲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办事要热心周到,但那是对对方的要求,你也同样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昔时增予贤文》)。所以,凡是心平气和、性情和顺、态度诚恳、意志坚定、深思熟虑地去处理问题、求人办事,而且遵循礼法规则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办好。否则,就会好事变坏事,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办不好,乱中出错。同样的道理,凡是饮食起居、衣着打扮、洒扫应对、行为举止等等,能够遵循礼法礼节的,就能和谐顺畅,否则,就会出错误。凡是音容笑貌、态度举止、进退趋行等等,能够遵循礼法的,就让人感觉文雅、庄重、沉稳,否则,就会让人觉得傲慢孤僻、庸俗粗野。

要在现实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能做到遵循礼法,都能保持得住,这很难。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人的心情和情绪常常会因为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生活节奏、生活环境、生活周期,以及事情的多寡和难易程度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实际上每个人的情绪变化都有周期性,特别是会随着你当前正在面对的工作人员和来访者的为人情况、言语态度、行为举止的变化而变化,这在心理学上就叫作情绪感染、心里暗示和情境宣泄。我认为人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必须常常保持安静心,遇事不要急躁,时常进行心理安慰;保持正常心,荣辱不惊,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因为名利本就是过眼烟云,失之不惜、得之不喜。有些人为了自己能够升迁,不能保持良好心态,一旦未达到的理想目标,就认为组织对自己不公,个别人甚至为了达到升迁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地诽谤陷害他人甚至不惜残害他人生命,这是最为可耻的,这样的人往往心神不宁;要保持欢喜心,也就是说无论对人对事,都要以喜悦的心情去面对去处理,就像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总认为自己的小孩最可爱、最聪明,你要怀着这样的心境面对现实,天天保持良好心态。比如对待时间、生命和人生关系,不同人就有不同的心态,乐观大度的人、对前途和人生充满信心的人总是说,今天又过了一天,我的知识、智慧和人生阅历又丰富了一层。而一个对自己人生感到悲观的人,总是认为今天过了一天,生命又缩短了二十四小时。要保持良善之心。一个人只有常常保持良善之心,才能心情舒畅,快乐生活。要保持和悦之心。现在人们常说,到政府部门办事时有“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一现象也波及到了一些科研院所的服务部门和一些社会服务机构。什么原因?我认为就是因为办事人员没有保持和悦的心态,导致态度很差、很粗暴,不把来办事的人当成服务对象。有一年,我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考察,办理出入境手续,前期办得很顺利,工作人员也很细心,但到交费的时候,有一个可交可不交的费用,就是快递费,也不多,只有21.5元,但办事人员非要我交。我说自己来拿,可以不交吗?她粗鲁地回答:不论是否自己取证件,非交不可。这是谁定的规矩?最后一点,我认为还要保持安乐之心,就是要能顺应环境,适应时势,遵从自然规律,保持一颗平常心。

以上是荀子关于君子修养的具体内容的回答,紧接着荀子峰回路转,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这是对上面具体问题的总结。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遵从礼法,不按礼法的标准为人处世的话,那你就不可能或者说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你的人生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必须用法纪规范自己的思想,用道德引导自己的行动,用美德净化自己的灵魂,用理智处事待人。如此才能行得正,站得稳,根基牢。公仪休不受鱼的故事恰恰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公仪休是战国时期鲁国人,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官至鲁国宰相。他特别喜欢吃鱼,几乎每餐都要有鱼。因此,有人就投其所好,给他送鱼,这本来也是常事,送鱼又不是送金银珠宝或是什么美钞、港币、人民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公仪休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我现在官至宰相,一是因为我手中有权能帮忙,所以别人才会给我送鱼;二是我现在自己有钱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别人给我送的鱼导致贿赂而免职了,就从此再也没有俸禄了,也就买不起鱼了,到时难道还会有人给我送鱼吗?肯定不会再有人给我送鱼了。这样一来,我就再也吃不到鱼了!因此,我决不接受别人给我送鱼。”

公仪休嗜鱼不受鱼的故事,本来讲的是非常小的小道理,但小道理却折射出大问题:受鱼如同受贿,受贿如同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就理所当然地也不会给你行贿了。你自己却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无法实现了。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虽然是小道理,却寓意深远。但为什么很多党政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往往认识不到行贿受贿的危害性呢?目前,党和国家惩治腐败不可不严,2011年,苏州、杭州两个副市长因巨额受贿双双被判处死刑。还有大批干部甚至官至中央委员的人,因为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生活糜烂而丢官革职,教训十分深刻。但为什么还会有那样多的人铤而走险,置党纪和国法于不顾呢?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宗旨观念淡化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所致。应该说,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国家所给予你的各种收入乃至福利条件足以保你正常生活,要那么多钱财干什么?“金山银山,每日只吃三餐;金屋银屋,床铺也不过三尺三。”为了钱财而丢乌纱帽,被判刑,不仅自己颜面扫地,而且连妻儿、父母、家人、亲友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人无礼则不生”的道理。

关于“事无礼则不成”的观点,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无论办公差也好,办私事也罢,比如说你要娶亲嫁女,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办事原则,不注意一定的礼节礼数,就很容易得罪亲戚朋友。我的一位朋友结婚,所有该请的亲友都请了,唯独没有请自己叔叔一家人,结果婚礼那天,叔叔一家人果真没有来,开席之前侄子连忙打电话给叔叔,叔叔只说了一句话:“你又没有请我,我怎么好意思参加你们的婚礼呢?”当然,叔叔这么计较是不对的,但你礼数不周却是问题的关键。现在我们办公事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社会上普遍有一个怪现象:比如说开会吧,到不到会是我的事情,但你不通知我就是你的不对。甚至还有一些人说,一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一个政府秘书当不当得好,能不能干,关键看两条:一条是会议座签摆得正不正确,一条是餐桌上座位安排是否准确。当然,这是生活中的笑话,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现象,说明现在的领导干部太过注重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形象了,当然是不应该提倡和推广的。但话又说回来,若不按礼数规则、不按法律法规行事,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也就不可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灭掉商纣的故事,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前者都是兴义师而灭掉后者的。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

石碏是春秋时卫国大夫,是卫庄公敬重的老臣。此人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当时庄公宠姬生有一子,名州吁。此人长大后残忍暴戾,无恶不作,成为卫国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害。石碏几次规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石碏有个儿子叫石厚,与州吁狼狈为奸,为非作歹。石碏再三告诫儿子不要与州吁一起为非作歹。但石厚固执己见,不听父亲规劝。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其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还乡,不参朝政。公元前719年,州吁在石厚的唆使下弑兄篡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威慑邦交,就贿赂鲁、陈、蔡、宋等国,大征青壮年人从军去攻打郑国,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时卫国有民谣曰:“一雄毕,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深感惶恐,就问石厚有何高见。石厚说只有请其父亲出来辅佐,才是良策。于是,州吁派大臣带重礼聘请石碏辅佐自己,但石碏却以年老体衰多病回绝了。石厚又亲自回家请父出山。

石碏早就想除掉这个逆子,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之机,假意献计说:“新主继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帖。现在陈国国王衷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国国君向周王说情,周王便会召见新主。”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主向周王通融。此前,石碏已经写下血书,事先派人送到了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全是州吁所为,但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孽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迈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乃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陈国大夫子睨与石碏素有深交,见血书,立即奏明陈桓公,桓公就命人将二贼抓住。

石碏见二贼被捉,立即从刑国接回姬晋,即州吁之兄回国就位,又请大臣议事。群臣皆说州吁该死,但石厚为从犯可免死罪。石碏正色道:“州吁之罪,皆我那不肖子石厚所为,从轻发落他,难道要陷我于徇私枉法、抛弃正义吗?”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动怒,我即赴陈国办理此事。”羊肩到陈国诛杀了石厚和州吁。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不徇私情,在人性和道义的冲突中,毅然选择了后者,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执法杀子,其大公无私的美德,天下流传。卫国此后七百多年基业,与此不无关系。

这就是“国家无礼则不宁”的有力支撑。所以,《诗经·小雅·楚茨》上说:“礼仪恰如其分,言笑正到好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cd1D5LvWf83mCBNoPIzKDVacOoS1HOBDUuJoWrbFlkmUswoNXYt5kjdKUDHnP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