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

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学习更是如此。不同的人,因为学习态度的差异,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荀子通过古人与今人和君子与小人之间学习态度的差异对比,提醒人们应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在荀子看来,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是完全不同的。君子为学,听在耳里,牢记在心里,心中领会其精神要旨,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他人效仿的榜样,成为世人的楷模。但是一般的小人学习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往往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但是,耳口之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补益呢?

所以说,态度和细节决定成败。西汉时期匡衡少时凿壁借光读书, 终成一代名儒。

匡衡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自幼聪明过人,酷爱读书,苦学成才,学识渊博,博古通今。

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供匡衡上学读书,父母兄长终日操劳,吃糠咽菜。为此,小匡衡心里十分难过,决心发奋读书,以报答父母兄长的养育之恩,白天在学校专心听讲,熟记于心,回到家里就抢干农活,从不贪玩偷懒。等到夜幕降临了,他就开始温习功课,但由于家里穷,无钱买油灯和蜡烛,每到天黑下来就再也无法读书了。一天夜里,他突然发现墙上有一丝亮光,这是邻居照过来的烛光。小匡衡惊喜不已,灵机一动,用小刀在墙上挖了个洞,顿时有一束光亮射了进来。从此,小匡衡天天坐在洞光下面专心读书,烛光不熄,读书不止。不仅如此,他还主动义务为乡里一个大户人家做苦工,为的是能免费换来富家人的书读。这样年长日久,他终于苦学成才,成为西汉著名大学问家,得到汉元帝的重用,官至丞相。后来,他辅朝理政,多次上疏皇帝,忠言直谏,直陈时弊,见解独到,深得汉元帝信赖。

囊萤映雪的故事 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分别讲述的是晋代车胤和孙鹿的苦读故事。两人家境贫寒,无钱买蜡烛。于是,车胤就利用夏天收集萤火虫装进白绢袋子供其读书,孙鹿则借助冬天雪光读书。两人囊萤映雪、苦读成才的故事世代相传,不断激励和鼓舞着无数后人不畏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发奋成才。

这些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学习一定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要发奋刻苦,要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而形乎动静,不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一定要为社会、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荀子进一步指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本是《论语·宪问》中的一句话,讲的是孔子回答学生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的提问。孔子说:一般来说,古时候的人读书学习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以便为世人和后人树立崇高的榜样,而今天的人读书学习是为了拿一纸文凭,以便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才能,或为自己晋升职位或从商营生增添一道光环。因此,古人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而今人学习态度不端,目标模糊。为什么呢?荀子指出:君子之学是为了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敬德修业之目的,而一般小人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身外之物即物质利益,或者学习仅仅是为了向他人显示自己,是一种“禽犊”行为。“禽犊”有两种释义:一为唐代学者杨倞注为“馈献之物”,一为清末学者王先谦注云“悦人之意”,都是向人显摆炫耀之意。

大哲学家任继愈的学习态度就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在很小的时候,任继愈的研究兴趣和学习态度就显现出来了。

任继愈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他后来回忆说: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不很突出,但我有一个别人可能不太注重的优点,就是每次考试完了拿到试卷以后,我都会反复检查错误的起因,哪些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哪些是因为自己粗心导致错误的,哪些是笔误等等,我觉得这可能比某门功课能考出一百分还要重要得多。每当人们赞美他读书多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读的书再多,也不如图书馆的书多”,“我在学校的成绩属于一般般,只是我比较幸运罢了”。

任先生后来成了新中国宗教研究的鼻祖,并为典籍整理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大师。充分说明了学习态度决定学习和事业的成败。

所以,承接上述分析,荀子得出结论: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也。”

用现在的意思注明这段话的基本精神,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向你提问或询问问题,而你主动告诉别人,就叫作人前炫耀和卖弄自己,是骄躁。别人只问一个问题而你却滔滔不绝地告诉他两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这就叫烦琐或啰唆。骄躁不对,啰唆也不对,都不是君子所为。君子对于别人的提问是有问有答,问一答一,即问什么就答什么。绝不能骄躁和卖弄,就是要实事求是,而不能装腔作势。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纸上谈兵”的故事。(出自《史记》)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赵括。此人只会夸夸其谈,空谈军事,教条主义,对战场布阵作战等战略战术却一窍不通,最终败于秦军。

公元前262年,韩国在强秦的强攻之下,决定将上党献给赵国,以便借助赵国的力量对抗强秦。赵孝成王一面派平原君接受上党,一面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公元前260年初,秦军攻占上党,四月,又向长平发起进攻。赵国为迎战秦国,命令名将廉颇率领大军迎战秦军,但廉颇率军坚持驻扎长平,挖沟筑垒,坚守阵地,准备同秦军打持久战。秦军多次阵前挑衅,廉军却不出战。于是秦国使用离间计并用重金贿赂赵国权臣,说秦国所痛恨和畏惧的人是赵括,而廉颇易于对付,他就快投降了。赵王本来就怨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于是听信谗言和流言蜚语,派赵括代替廉颇,率兵攻秦军。赵括到达军队以后,大换将领,更改军事部署,使赵军战斗力下降。秦王见赵王中计,于是派白起为将攻打赵括。白起采取后退诱敌深入,然后各个击破的方式,使赵军大败。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坚守了四十多天,士兵叫苦不迭,无心作战,甚至自相残杀以为食。眼看走投无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突围不成,被秦军射杀。从此,赵国元气大损,再也无力与秦国相抗衡了。

这个故事带给人们的教训十分深刻。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一定要谦虚诚实,要实事求是,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如果盲目地死背教条,终将吃大亏。 bjc5dipYo7pl7MFirX+LkQETo0+gZj0qPdznIkrlxJKPbQoesn9d+ThqbIiWp5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