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空心村的空与实

作为一个整体村庄聚落而言,空心村是一个虚实结合的有机体,在旧聚落里面,它是空,在新聚落方面,它是实,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村庄是空还是实。但是,依照习惯性说法,不管情形如何,只要这个村庄聚落出现旧聚落被废弃的现象,并且在它的周边建造了新民居,于是都会约定俗成地称其为空心村。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空与实的矛盾,它既是一个事实的呈现,也是一个理念的转换,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有效地理解其中的差异,也才能解决存在的矛盾关系,也才能给予空心村一个良性的发展未来。

一、空心村不是空而是弃

空心村之所以被人称为空,不是说明这个村庄聚落没有房屋,而是这些房屋已经被废弃,并且因此而成为危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距离镇上 1公里,250 多户 1400 余人,近 5 年来建造水泥楼房新民居 45 户,获得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近 40 户,也就是说至少有 80 多幢旧房屋被遗弃在旧聚落。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八百岭村,其旁是神仙湖,距离县城 9 公里,距离圩镇 1.5 公里 10 户34 人,旧房屋都是青砖瓦房,后来全部被抛弃,农民依托国家补助另建水泥楼房。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铁耕村,聘请城建专家做好新农村规划,共拆除杂物房、危房145 间,所有民居按照瑶族建筑风格进行立面改造,整体形成瑶族建筑风格。通过这些个别村庄情况列举,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空心村的旧房屋被遗弃现象非常严重,确实具有通常意义的空心现象。很显然,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发现,空心村的空,并非没有房屋,而是旧房屋被抛弃,因此这是空的基本含义。抛弃是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而把它丢掉,在一种拥有的现状而言,是一个从有到无从实到空的过程。一般的情形抛弃,不仅是拥有权的抛弃,意指本人不再拥有该事物,而且还是所有权的抛弃,主动放弃该事物的所有权,属于两种权力都同时放弃。这种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空,由一种真实的占有变成完全的无,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全面转换。这种由无而形成的空,有一种清理的功能,是房主在权衡事物的有用性之后,主动做出的一种选择,具有某种积极意义。空心村的空,其抛弃的意义并不如此,它只是一种使用权的抛弃,房屋的物权依然还是原来的房主,对于旧房屋拥有绝对的所有权,而且从来没有放弃旧房屋的所有权。这是一种不完全地抛弃,即是一种有选择的抛弃,内含着一种鸡肋的感觉,既感觉无用,又感觉可惜,因此存在着不舍和两难。这也使得该事物不能实现真正的空无,因为想要得到它的人,不可能完全得到,因为物主还能够有效地牵制,而且最终的所有权还是旧房主。因此,这种空,只是使用权不再行使的空,这个空依然包含着有,而且还是一种具有物权的有,是空与有的有机统一。

旧房屋被抛弃之后,别人无权拿走,房屋主人依然还是原来的房主,只是不再行使使用权,使得使用权形成一种空缺状态,因此这个空,还是无用或不用的意思。有用就进入物主的视野,于是就以一种真实的存在呈现在眼前,就是一种有。无用就被物主弃之一旁,不再进入法眼,即使是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也如同没有一样,被视为一种无,于是转化变成空。有用与无用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个时期可能没有用处,那个时期就可能有用,在这个场合可能无用,在另外一个场合就可能有用,因此由有用性而引发的空,这是一种不可靠的空。实际上,许多空心村,原本已经被废弃,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房屋还是原来的房屋,旧聚落还是原来的聚落,由于经过改造,似乎已经无用的空心村,重新发挥作用,并且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大岭村,以前河水很脏,危房遍地,杂房满村,环境极差。后来进行空心村改造,实施民居生态改造提升工程,拆除破旧杂房和危房,在“空心村”连片建设青砖瓦房三间堂式的富川传统民居,把保留下来的两座建于清朝的宋家大屋改造成文史馆和生活馆。制定了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保洁员、保洁经费等长效机制,在房前屋后建设花圃花池,围绕山水田园,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水岸田园风光,原来似乎没有什么作用的空心村,再次变得有用而且有益。

原本还可以住人的旧房屋,为何就弃置不用,另建水泥楼房新民居?重要原因还是房屋老旧,别人都已经住上水泥楼房了,自己还住在砖瓦房屋里面,显得落后守旧,因而也被人看不起,必须抛弃不应居住,因此这时的空,就具有过时老旧落后之义。很显然,这个空不是事物本身的有无,而是观念本身的结果,站在不同角度,对于该事物的看法就可以完全不同,事物的命运也会截然两样。站在现代建筑角度,原来的砖瓦房屋确实已经不能与现代钢筋水泥楼房相比,它所具有的不足,诸如容易漏雨等问题,就容易暴露出来,农民自然愿意选择居住水泥楼房。如果站在传统文化角度,砖瓦房屋代表着几千年的民居建筑史,凝聚着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那它就是一个宝贝,甚至还可以上升到文物层面。即便不能达到文物级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旧聚落的原有特色,形成新用途,在历史中体验传统文化,对接现代文明。钟山镇杨岩塘村充分利用湿地条件良好,樟树众多的特点,在改造空心村危房的同时,建造“湿地公园”“香樟公园”“休闲公园”各 1 座,有效地对接现代生活方式,既保留乡音、乡情、乡愁,又享受现代文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对话。

明明是有,因为弃而生成一种空的感觉,这其中隐含怎样的心态呢?首先,这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在作怪,站在我的角度,站在有用的角度,对于我有益就是有用,否则就是无用,有也变成了空。从于我是否有益来选择留或弃,这会形成一种自私自利思想,作用于物,可能还会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如果将其适用于人,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今社会的家庭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在对待年老父母的态度也发生变化,许多电视新闻报道,子女因为父母于我已经无益,于是弃之不顾,传统文化孝养父母的行为没有了。对于旧房屋而言,于我无益,无非就是弃之一旁任由房屋毁掉,并没有形成过多的伤害与损失,只是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大家的遗弃,本聚落的传统建筑文化会逐渐减少消失。但是对于整体传统建筑文化而言,因为有识之士的呼吁,民众传统建筑文化的觉醒,政府的积极干预介入,一些经典性的古村落和古建筑,还是会得以保存,不会完全消失,因此对于必然出现的空心村现象,也不必过于担心。倒是基于实用主义的心态,必须加以关注,应该防止民众把这种心态延伸到人际关系,特别是不能进入社会伦理道德层面,必须扼守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由实用而弃延伸空的心态,其实还反映民众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态度,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就丢弃了传统的建筑文化,蕴含着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是一种以虚无心态看待历史的思想,传统建筑原本是以一种物的方式存在,但是我们不仅不见物,也不见人,视存在之物于空,确实隐含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历史原本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以割断,但是我们完全以一种弃的方式和弃的行为,非常具体可感地展现了这种心态。也许,我们并不自知,特别是普通的农民更是如此,只是在新旧房屋面前作出一种选择,并没有考虑背后的含意。其实,舍弃旧房屋,建造新房屋,这种一个历史必然,也是一个自然状态,但是过去我们并没有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空心村,特别强调其中的空,因此也就不会变成一种历史的割断。当这种行为集中一起,而且新旧房屋的形制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完全不同的时候,命名其为空,这就把本来并没有的一种割裂感给它制造了出来,于是百姓就会自觉地与之保持一种距离,心理方面形成一种分割,于是历史虚无主义趁机而入。命名不是简单给予事物一个名称,而是一种文化的浸染,它会引导百姓一种情感。例如,贺州市灵峰广场的灵峰山,灵峰之名给人以诗意的联想,但是如果我们以本来的名字呈现,那么我想就不会如此诗情画意了,因为它曾经叫作“麻风岩”,这个名字立即就给你一个不适的感觉吧。这就是命名的威力。因此空心村的空,不仅没有真正反映事实,也给人不良的审美感受,还引导着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确实值得思索。

二、空心村周边实中心虚

从是否拥有房屋建筑的角度看,空心村从来都不空,旧聚落是传统的旧房屋,新聚落是现代的新民居,村庄由中心向周边拓展都显得充实而不空虚。旧聚落传统旧民居已经没有人居住,于是出现空心村现象,原有的住户都在旧聚落周边建造新民居,也居住在那里,从整体聚落占有的面积看,更是不空,反而是充实了原有村庄,因为村庄聚落的面积在扩大。我们只要从逻辑上简单推论,原有村庄聚落占有一定面积,这些建筑房屋也没有消失,依然还是存留于此,新民居需要占用周边土地建造,于是村庄聚落面积应该会扩大一倍,考虑各种因素,整体面积至少比原来聚落面积扩大三分之二。这是有一定数据支撑的。“有资料显示,1980-1996 年 16 年间,我国耕地共减少 6051 万亩,其中农村新建房占用 411.4 万亩,占减少可耕地的 6.80%。”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总量由 1996 年的 905.15 万hm 2 增长到了 2005 年的 911.61 万hm 2 ,增加了约 0.71%。” 在 2000-2005 年时段内,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分别表现为剧烈减少和显著增加的态势;在 2005-2008 年时段内,耕地面积逐步趋于稳定,农村宅基地面积亦趋于稳定并有减少的势头。” 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在村庄聚落中心地带出现空心村现象的同时,在其周边却呈现村庄聚落拓展的势头,周边地带得到不断的充实。

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个案,以便获得具体可感的印象。海南省“美兰区灵山镇大林村委会位于灵山镇东北部,距海文高速公路 3 公里处,南有美兰国际机场,北枕琼州海峡,东毗邻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西有江东新市区。全村有19 个自然村,21 个经济社,547 户人家,2750 人,台港澳同胞 25 人。耕地 5400 亩,其中水旱田面积 2100 亩,坡园地 3300 亩。……大林村共有 547 户农户,共有宅基地 1093 处,平均每户占有宅基地 2 处。其中有 173 户拥有 2 处宅基地,占全村的31.6%;有 15 户拥有 3 处宅基地,占全村的 2.74%;有 374 户拥有 1 处宅基地,占全村的 68.4%。” 很显然,多出的一份宅基地不可能在原来聚落的地盘,应该是村庄聚落周边,如此一来,村庄聚落的周边就占有不少于原有聚落的面积,说明周边得到有效的充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聚落。

富川县柳家乡下湾村位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南部,背靠都庞岭,前托碧溪湖,村辖下源、新立寨、茅樟、白露塘和林家五个自然屯,全村共 400 多户,1700 余人。从前的下湾村与旧时大部分农村一样,都是简陋的砖木土房,村道上到处都是猪粪牛屎,路边随处堆放柴草农具,某个拐弯处或阴暗角落还有丢弃的废品垃圾,这就是所谓空心村的旧村落。如今的新聚落另外选址,依山而建,布局明快,布局大气,青山为背影,碧水当前景,青砖白墙,素瓦琉璃,充分体现瑶族风貌,并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整个新聚落宽阔干净的水泥路环村而绕,清澈透亮的溪水穿村而过,既有农村巷道四通八达的特点,又有民族精雕细刻的特色,更有城里花园别墅无法比拟的宽敞大方,以及城里不敢奢望的青山绿水和清新空气,显现出一种文明整洁、豪爽大气的时尚村容村景。

事实已经呈现在眼前,从建筑的存在形式看,村庄聚落并不空,也不虚,只是呈现新旧两个不同部分,我们通常把旧聚落命名为空,那么新聚落就是实。从聚落民居建造的方向性看,那是旧聚落向新聚落演进,由旧聚落向新聚落发展,同时也是传统向现代过渡迁移。确实也是如此,旧聚落的建造房屋基本上属于砖瓦建筑,那是传统社会建筑的典型代表,代表着过去,代表着传统。新聚落则完全没有过去的砖瓦建筑民居,如果真的存在,那也是一种附属建筑,只是为了建造的方便,不是新民居建造的本意。新民居建筑是一种钢筋水泥楼房,基本建材只有现代社会才有,特别是建材之中的合成新材料砼梁砼板,更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因此农民一般都使用高楼大厦代表城市。由此可见,以钢筋水泥楼房组成的新聚落代表着现代社会,代表着现代文明,代表着历史的前进方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也是天赋权力,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剥夺,因此新聚落所代表的前进方向,正是我们所应该鼓励的方向。但是,在这样一种从旧聚落向新的聚落转移的过程中,为何会出现空心村现象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建造新房的情况,不可能一直居住最初建造的房屋,但是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空心村现象,甚至相关的词语我们也很难找到,难道过去的人们有法术?其实,只要仔细琢磨,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门道,发现过去的历史发展进程与当今社会的差异。过去的生活节奏是一种慢节奏,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于是各个节点之间的变化并不明显,能够实现一种平滑无缝的链接,甚至于我们都不能明显区分不同节点之间的过渡。正因为如此,反映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也是这样,都是一种自然的平衡过渡,不会呈现一种突兀过程,而是一种自然的衔接。表现在新房屋的建造方面也是如此,而是在原聚落中逐渐地建造,一幢房屋破损毁坏不能居住了,于是建造另外一幢房屋,它既可能在原址中建造,也可能在新址上建造,但都不会因此而出现空心村现象。由于各幢房屋都有自己的居住寿命,不会同时报废,因此新房屋的建造不会集中在一个特定时期,不像如今的新民居建造都集中在最近的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这也表现一种房屋寿命和建造的自然过程。正是有着这样一个自然过程,因此传统聚落就能够消化因为建造新房而导致村落的空心。反之,如今的社会节奏非常快捷,属于一种人为创造的社会节奏,已经破坏自然的社会节奏,致使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适应,必然就会呈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一种社会节奏下,社会变化非常快速,有时甚至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社会的一种新形态即刻呈现在人们面前,稍加不注意就会被历史所抛弃,落在历史的后面。不说在电子产品方面,就是在建筑房屋方面也是如此,也给人这样的感觉。以前,一种建筑模式要被人们认可,就需要一定时间,如要实现建造方面的普及,则更是需要时间。如今,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可以迅速生产更多产品,于是房屋建造所需要的各种建材能够迅速满足市场需要,并且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实现社会的全覆盖。这种商品生产的快节奏,迅速地打破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造成一种突兀的感觉,形成一种惊异的审美感受。正是在社会发展的推力下,村庄的所有村民都在历史的裹挟下,不得不集中在一个时期建造水泥楼房新民居,否则不仅别人会嘲笑自己没有本领,就是自己也会感觉被历史洪流所抛弃,于是形成任何一个历史朝代都不曾出现的空心村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空心村的出现是历史给予我们社会的一块奖牌,有力地证明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快捷,我们国家已经能够和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前进,不是以前闭关锁国封闭自守自我摸索发展的时代了,我们的人民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共享着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幸福,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荣誉,因为人民通过新民居的方式给予社会以肯定,授予党和政府以奖牌。

如果我们以新聚落为立足点,从新聚落往旧聚落看,虽然新聚落非常坚实,但旧聚落是虚,这种感觉也就包含着传统确实存在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情况。本来,旧聚落同样还有许多房屋,甚至一些建筑不乏精美,属于过去时代的建筑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虚,显然不是说明旧聚落没有房屋,而是说明那里已经没有人居住,而且由于旧房屋是传统的代表,也就蕴含着传统的虚,包含着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意思。旧聚落原本就不虚,不管是物质方面的建筑,还是精神方面的传统文化,都创造无比的辉煌,成为百姓生活的寄托。传统的砖瓦建造,不是一时一地的创造物,而是经历上千年历史,经过不断完善,且结合地域特点也创造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物,已经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因此不管是从外在还是内在的两个方面,都深深地浸染了传统文化,不是一个虚泛之物。这样一种经典的建筑文化,如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就被百姓被抛弃,并且被命名为空?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从现代视角看,传统确实已经属于过去,虽然它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但是那毕竟已经属于过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文明,现代社会需要自己的文化。在物象方面,现代建造已经使用新建材,而且这些建材具有旧建材不可比拟的优势,旧建材自然就会被百姓所抛弃,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旧建材不仅是一个物,同时也携带过去的文化信息,因此旧建材的被弃用,也等于说明传统文化有些部分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生活本身作出了选择,不是人作出的选择,因此砖瓦建筑的旧聚落被视为空,那是一个历史的答复。旧聚落也有自己的村庄聚落布局结构,它是切应传统文化的物化意象,新聚落也不再使用原来聚落的村庄结构布局,因为结构是一个系统的要素组合,村庄的各幢房屋的布局,显然遵从人的意志,因此承载着传统文化。这样的一个结构布局被抛弃,也说明传统文化一些方面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理念,现代社会需要自己的建筑理念,于是也就出现了新聚落。其实,这只是从旧聚落的一些具体方面加以阐述,这当然也是不全面的剖析,旧聚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作为一个整体而承载着传统文化,也是具体形象地告诉人们,传统确实存在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方面,从现代视角进行审视,它确实有些空和虚,这也在一个方面提醒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传统,充分挖掘其中的实,否则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无根浮萍,将不会在现代社会中走得多远。

我们在整体聚落中可以发现,新旧聚落的界线非常明显,这是一种割裂的象征,传统与现代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部分,这显然是有问题的。由于传统回溯过去,现代又向着未来,两者形成不同的路向,不能如此任其发展,而必须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传统向现代的一种过渡和发展的态势,弥合两者的矛盾冲突。在村庄聚落的现实看,虽然我们可以有效地区分旧聚落和新聚落,但是它们毕竟还是一个聚落,而是在相生一体的聚落,实际上就是一个聚落。分别称呼,这是我们的一种人为划分,因此我们必须认知两者具有的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没有传统聚落的虚,就没有现代新聚落的实,因此新聚落是由传统聚落的虚产生出来,新聚落不能割断与旧聚落的历史渊源。传统聚落也不是没有意义了,因为人总是有着一种历史感和溯源情结,因此旧聚落不仅可以成为新聚落的根,还可以助力新聚落的发展,通过自身的经典性,为新聚落的发展提供滋养。两者具有血脉的关系,不管是在建筑的理念方面,还是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可以形成一种继承关系。现代文明也不是一种完美的文化,它也需要在社会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剔除一些不能适应发展的因素,传统文化也不是只属于过去的文明,同样可以服务现代社会,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于是两者可以实现有效的融合。在一种互动的氛围中,可以生成一种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新旧聚落的有效融合就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意象,可以承载这样一种试验,现实地说明虚实相生的辩证存在。

三、空心村可以化空为实

空心村之所以引人关注,不是因为它的现代建筑,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优势,而是因为它的弊端。空心村可以概括很多弊端,这里主要列举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浪费土地资料,二是旧聚落脏乱差,三是新旧聚落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统一。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这是每个具有感性的人,都可以感受的事实,不容任何否认。在目前村庄聚落总面积中,至少在大约二分之一弱的面积属于原有的旧聚落,也就是说,这部分面积处于闲置状态,即没有人居住,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再利用,而是处于荒芜状态。2012 年,有研究表明:“空心村涌现,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今日下午(即 2012 年 3 月 26 日,引者),即将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指出,经综合测算与分析表明,在分批推进城镇化情景下,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可达约 1.14 亿亩。” 这个数据非常惊人,说明空心村土地浪费情况确实非常严重,即使去掉零头也在 1 亿亩,还是占到耕地红线 18 亿亩的十八分之一。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致公区委的一项调查显示,玉林市某村 4 个组(队),原村庄面积 11000平方米,仅有 6 户仍在居住(面积 240 平方米)。109 户建新房屋后搬迁,废弃旧宅基地 6132 平方米,原村庄中的空地、道路和其他废弃地 4828 平方米,该村实际上被荒废的旧宅基地土地面积为 10760 平方米,占原村庄总面积的 97.82%。” 空心村之空的现象确实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时候了。

空心村经常遭受诟病批评的,就是旧聚落的脏乱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严重不符,也与现代文明生活的要求严重相悖,不仅外来人员不满,就是本村人也不高兴,但是似乎又不能解决问题。一个地方在无人管理的自然状态下,必然遵循自然规律在生长,于是杂草丛生,依照人的审美观看,自然就没有美感。丛生的杂草一多,相伴而来的苍蝇蚊子,甚至于其他老鼠蛇虫等小动物也随之诞生,这里就成了它们的天堂,自然状态杂乱现象更加严重,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成果逐渐退出,人的痕迹逐渐消退,于是所谓脏乱差必然就呈现出来。俗话说“屋要人住”,因为人居住在房屋里面,就会对房屋进行必要的维护,老鼠猫儿抻破了瓦片,房屋就要漏雨,于是就需要及时检修,否则就会侵蚀木板,毁坏墙体。无人居住,灰土就会满天,蜘蛛就会结网,其他小鸟昆虫也会到此结窝,于是变成昆虫的住所,整座房屋就会显得破败不堪。有的住户把旧房屋变成杂物房,在那里堆放杂物,于是必然显得有些凌乱。有的住户甚至把旧房屋变成禽畜的栏圈,在那里饲养禽畜,于是禽畜的粪便必然肮脏不堪,甚至由于不能及时清理,还会流到原本的村道上,由此整个旧聚落就会变得奇臭无比,卫生状态变得极差,原来的一切美好印象全部没有,并且形成一种强烈对比,于是空心村的脏乱差就成为它的一个固定的影像。空心村经常遭到批评的,还有则是新旧聚落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统一。旧聚落破败不堪,一种凋敝荒凉的景象,新聚落光鲜靓丽,一片欣欣向荣的情形,两者形成强烈对比,根本不能想象建于同一个村庄聚落,根本不能想象这是同一个时代。这种强烈的反差,既没有美感,也不能统一,甚至还会相互降低美感,因此经常受到诟病。

为何会出现这类情况,原因自然很多,但是,缺乏规划是重要原因,如果最初就有统一规划,这些问题可能出现,但不会如此严重,应该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在实现空心村的化虚为实,必须把村庄聚落的规划提到议事日程,并且需要有效地实施,如此才能逐渐改善已经出现的问题。这种规划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差异性原则,三是开发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必须把旧聚落和新聚落都纳入规划视野,形成一盘棋的总体规划。只有如此,才能破解现在空心村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整体规划,那么土地资源就可以整合考虑,是在原址拆房建房,还是在周边建房,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等。有了整体规划,脏乱差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相应考虑,原来大家都居住在旧聚落的时候,为何没有出现这些问题,或者问题并未如此严重,说明原来的村庄聚落包含某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些规划就可以延续到整个村庄聚落的管理。有了整体规划,那么在村庄聚落的总体布局方面,就不会出现过于凌乱,在建筑风格方面,就不会各建各样,而是有所统一,或者倾向传统,或者倾向现代,都有一个讲究。总之,规划是实现聚落化虚为实的第一步,也是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在新旧聚落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规划也还是需要做的工作,可以根据现有情况进行适应性规划,然后在规划指导下,相互调整适应,既不能不顾已经形成的新聚落事实重新规划,也不能完全照顾新聚落的凌乱而忽视规划的科学性,总之,应该尽可能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

钟山县钟山镇杨岩塘村,在政府的鼓励下,聘请了专业设计人员进行乡村规划,按照“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挖掘村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把古树名木、旧城墙体、古建筑祠堂等原生态景物进行保护。村民自筹启动资金 61 万元,投入到生态新农村建设,拆除空心村危旧房198 座,面积11500 多平方米,完成新民居房屋立面改造 6000 多平方米,修建挡土墙 500 立方米,盘活农户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建设绿化面积500 多平方米,围建花圃护栏300 多米,建成一批小花圃、小果园、小菜园和微田园,修复鱼峰山脚下的城墙和门楼古迹。投入资金 550 万元,大力开展环村道路硬化,建造水泥路15 公里,建设生态小道和走廊1000 多米,新建鱼峰山上山和下山步行道路 300 多米,扩建生态停车场 920 多平方米。通过整治,原本凌乱的村庄完全变了模样,运用拆除和统一立面装修,把原本零碎的建筑有机地统一起来,获得了统一的风格,变零散为有序。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铁耕村,聘请城建专家做好新农村规划,重点实施民居改造、通乡通户村路建设、旅游景区、人饮工程、一池三改等九项民心工程,共拆除杂、危房 145 间,所有民居按照瑶族建筑风格进行立面改造,形成整体建筑风格。建成香樟公园、瑶族戏台、九曲桥、玉带桥、赏荷亭、村大门,硬化进村主干道、环村路 5 公里、通户水泥路 9 条,改扩建环村渠道 2600 米,新建果园机耕道 7 公里,修通排污沟 3600 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种事后的补救措施我们需要,但是,更应该进行事前的规划,避免日后的重复做工的浪费,也能够确保更好的规划性。

差异性原则。不管是农村不是城市,在建筑方面现在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同城市之间没有特点,到处都是大体一致,甚至城乡之间也差异不大,到处都表现一种同质化。相互之间的差别,基本上就是档次不同,建筑规模大小不同,外观样式,或者总体感觉,没有多大区别,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是如此,差异性原则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是个体的展现,也是民族建筑的精髓。这种差异性大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区别,一是聚落内部的新旧聚落之间,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二是不同聚落之间,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三是城乡之间,应该有所区别,不要复制城市。在新旧聚落之间,首先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在不破坏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体现新旧聚落差异性,因为毕竟是体现不同时代的建筑,应该体现时代的特征。这种差异首先是聚落布局的差异,原来的旧聚落是适应农耕时期的需要,如今的新聚落必须反映现代文明的需求,因此应该体现各自的功能性。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望高镇新联村,首先是进行公共交通卫生设施的布局,修建水泥路 6.8 公里,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农家门口;投资 200 多万元修建人饮工程,解决 590 户 3800 多人的饮水问题;建造垃圾池 8 个,改厕 640 多座,形成垃圾处理系统。其次是建造休闲娱乐设施,提升生活质量和提升生活品位,建成村级文化中心,筹资 100 多万元修建石牛塘生态公园,配套建设凉亭、健身器材、象棋桌、小广场、文化戏台,在设施完善的农民公园内,村民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散步,有的在闲谈,老人们坐在石凳上休息,小孩子在欢乐地嬉戏……一幢幢水泥结构的楼房掩映在绿色的树林中,一家家石材企业在昔日的荒地上拔地而起,一幅和谐、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农村图画展现在面前。其次是单体民居的建筑,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固守传统,既要包含现代元素,又不能丢掉历史因素,既要吸收西方建筑理念,也要保持民族风格,总之,新民居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不是脱离民族风格的怪异。再次是民居之间,既不是完全不同,也不是完全一样,而是既同又异,充分展现现代个性化的要求,又与村庄聚落的整体性相统一。在不同聚落之间,也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性,追求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地体现特色。村落之间的同质化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由于没有明显的特征,有时还真的不能有效区分不同聚落,不像以前那样,一到什么地方,就可以看到某种标志性的建筑或特征,可以轻易判断这是那个村落,如今就不行了,那是由于各个村庄大体一致。因此,村庄聚落还是需要保持原有的特色,至少能够让人一眼就可以辨认,这是哪个聚落,那是哪个聚落。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在产业方面坚持“一村一品”,爱民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沙田柚种植项目;兴德村发展葡萄种植项目;天堂村发展铁皮石斛、仿生灵芝、石蛙等项目;文德村发展水产立体养殖、垂钓等农家乐项目,这些虽然不是直接指向聚落布局,但是也间接相关,因为农产品种植与可以成为村庄的代表特色。富川瑶族自治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将朝东镇的秀水村、富阳镇的白竹塘村、白沙镇的洞尾村、城北镇的朝阳村、柳家乡的茅刀源村、石家乡的黄竹村等打造成精品村和“微田园”式的美丽乡村,鼓励引导村民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建设乡村绿道,大力发展农家房前屋后“微田园”,提升乡村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切实把村屯绿化与发展林果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既展现了本地农家庭院生活情趣,又升级美化了民居环境。而在城乡方面,这种差异性似乎比较明显,那是从外在规模方面,其实很多内在的追求却是相似,也存在差异度不大的问题,这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提前引起注意,以免日后的补救纠正。村庄聚落由于与山水土地具有更好的亲缘性,不像城市那样是水泥丛林,因此村庄聚落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能追求城市的水泥丛生,应该形成自身居住山水,追求天人合一建筑理念。

开发性原则。在如今的经济时代,村庄聚落的民居已经不是纯粹的居住,而是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经济要素,从而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到新旧聚落本身,而是坚持开发性原则对其进行规划,不仅可以挖掘旧聚落的价值,还可以发挥新聚落的效应,实现村庄聚落的共赢发展。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茅厂屋新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微田园”式美丽乡村,鼓励引导茅厂屋村村民在新居四周开垦小菜园、绿化角和绿化带,种上蔬菜瓜果、绿色藤植和花草植被等,既展现了瑶乡农家庭院生活情趣,又升级美化了民居环境,一个集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式村庄靓丽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四、以院落旅游化空为实

空心村在广大农村已经俯拾皆是,对于空心村的治理也是奇招各出,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更多的空心村依然还是空心,还是闲置荒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开发是最好的一种化虚为实。乡村旅游服务也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一条路径,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种趋势,在各种原因当中,没有充分认识空心村具有的潜在旅游价值,应当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全面解决理念问题,空心村的旅游事业可以有一个新起色。

第一,建筑文化:具有旅游审美价值

空心村之“空”的一个重要空间特征就是村民都在村庄外围建造砖混结构新民居,并且都搬到新屋居住,村庄原址的旧院落基本废弃,形成一种村庄中心虚空的现象。所谓旧院落就是采用传统砖木结构,使用传统建筑材料,依照传统建筑理念建造,包含一定边界意义的空地,具有完整居家生活功能的民间建筑群落。这种院落在农村具有最广泛的意义,属于村庄最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传统民居的典型性。从共时层面看,具有广泛的空间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各个村庄基本上都是采用相似的院落平面结构,因此这就不是一种个案存在,而是带有相对普遍性。能够普遍为民众所采用,这充分说明此类结构模式具有较好的民意基础,也就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一个区域的民居能够具有相似的院落平面结构,不是一时一刻突然形成的,而是有着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最后才基本定型。于是从历时层面看,大凡现存采用青砖瓦房建造的砖木结构旧院落,一般都具有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甚至建造于明清时代,从某种意义看,都已经是文物级的建筑了。时间可以积淀文化,从现代工艺角度看,如果是现在的打磨石头,可能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原始社会的一块打磨石头,那就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是时间打磨的结果。几十年几百年的民居,不仅因为本身饱含文化价值与典型意义,而且内蕴着岁月沧桑,因为现存的民居样式并不起于建造之时,而是可以追溯更加久远的过去,积淀着传统民居建筑的智慧与文明,以及凝聚在建筑层面的社会文化。于是,这些旧院落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民居建筑,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一部厚重的传统文化,一部审美的历史。

虽然一定区域内的旧院落都具有相似的平面结构,但是传统的民居旧院落还是呈现多姿多彩的态势,显现各具特色的地方性。依据民居形式和建筑材料,我国传统民居大体可分为地穴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屋宇式民居和帐篷式民居四种。地穴式民居,窑洞是这种居住方式的典型代表。干栏式民居包括全楼干栏式民居、半楼干栏式民居、千脚落地干栏式民居等形式,木材或竹材在其建筑材料中占重要地位。屋宇式民居一般是砖木结构或者土木结构的民居,北京四合院、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均为屋宇式民居。帐篷式民居是游牧民族根据游牧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适合游牧生产生活需要的民居形式,蒙古族牧民习惯称其为蒙古包,哈萨克族牧民习惯称其为毡房。 这些民居建筑的地方性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属于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的智慧产物,不是一种随性而为的结果。“‘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是当地居民在适应、保护、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历史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较原始的经验知识总和,是人们生产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地方性知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具有以下特征:(1)以经验为基础的,具有凝聚群体智慧的原创性;(2)具有族群身份的归属性与相对保密性,其继承与发展依赖于其归属群体的言传身教;(3)经历较长时间使用证明有效的;(4)具有鲜明的适应当地自然资源条件与文化环境的地域性;(5)动态变化的,一旦湮没不可能重复出现,它的消灭同生物物种的消灭一样可怕,保存此种知识有益于整个社会、国家和人类的未来。” 民居就是承载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的有效选择。从大的层面说,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距离 5200 多公里,南北距离 5500 多公里,相互之间自然条件相差极大,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民居建筑平面结构模式。从地形地貌看,有平原,有高原,有盆地,有丘陵,有河谷,有高山,居住地势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的民居建筑平面结构模式。其次,生产方式和生活伦理的有效选择。民居是生产和生活的延伸,两者不能分割,必须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游牧生产流动生活,如果建造永久性的民居,那就影响生产,也就必然影响生活,因此帐篷式民居就是有效的选择。相反,在江南雨量充沛,从事稻作农耕生产的地方,干栏式和屋宇式就是很好的选择。屋宇式不适合在山林坡地建造,干栏式有利于坡地利用,于是,平地倾向于屋宇,陡坡倾向于干栏。第三,地方风物和人文生态的有效选择。从小的方面说,一个村庄聚落选择此地,而非彼处,既有自然偶然因素,也有自主选择因素,堪舆风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各个村庄聚落选址的重要凭借。一个村庄聚落大多拥有一定历史,特别是拥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旧院落,更是包含地方风物材料,由此通过民间故事等口传文学方式宣传村庄聚落的优点,饱含浓郁的人文情感,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性知识。

民居姓“民”,具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性,可以有效地区别于官府建筑。官府建筑的基本功能不是为了生活,而是办理公务,于是需要体现严格的官方体制规矩,其着眼点就是官本位。民居建筑则不同,虽然也必然凝结伦理教化思想,但由于基本功能是提供百姓生活居所,因此着眼点就是民为本。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民居建筑遵循量入为出原则,有怎样的经济实力,就建造怎样的民居,因此一个村庄聚落可能存在不同建材的房屋,也一定存在不同面积的院落,拥有不同层次的院落档次。二是民居建筑遵循生产生活一体化原则,即使再小的房屋院落都必定包含两个基本功能,既能够服务于生产,也有利于生活,因为生产是百姓的本职工作,生活只是提供生产一个憩息地。三是村庄聚落既可能体现某种规划性,也可能表现一定无序性,因为村庄民居的建造大多没有统一的布局规划,各家各户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建造,于是不可避免呈现某种紊乱现象,但是由于某种观念的影响,还是表现向心性,因此体现民间特有的乱而有序的现象。四是运用各种雕饰充分体现百姓情趣,虽然官方有着各种规定和限制,但并不能抹杀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求,于是总是运用各种结构布局和细小装饰点缀建筑,形成一种审美艺术性追求,体现百姓特有的生活意趣。

民间的旧院落都是属于自己的典型性、地方性和民间性,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审美价值,都具有可以仔细揣摩蕴含背后的意蕴,这是空心村旧院落能够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和意义。

第二,连片建筑:具备旅游开发规模

旅游开展是一种商业行为,开发商就是商人,商人行事基本出发点必须基于利益,否则就不是商人,因此空心村旧院落的旅游开发必须带来商业利润,否则就不能形成开发行为。于是,并非所有的旧院落都能够进入旅游开发议事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规模价值,才能带来必要的旅游收益。能够称之为规模者,一般应该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村庄聚落应该具有连片的旧院落,二是旧院落具有居住价值不是危房,三是具备必要的交通条件。传统小农社会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奏,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也是遵循自然节奏,因此社会的流动性不强,资金的流动速率也比较慢,基于快速流转生成的利润追求期待也不强,由此对于规模经济也就没有迫切的要求。但是,现代社会则不同,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流转速度都进入快节奏,基于快速流转生成的利润追求期待也相应比较强烈,因此没有必要的规模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利润期待,也就不能生成投资愿望,于是成规模的旧院落就成为旅游开发的前提。

前提毕竟只是前提,如果没有其他条件,或许还不能引发旅游开发欲望。开发商在开发旧院落旅游的同时,还必然包含由此辐射的旅游开发项目,形成一个系列的开发链条,展现旧院落应有的辐射价值。积淀着审美价值的村庄聚落,不会只有旧院落,还会存有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相应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总之,还会包含一个社会生态系统。这样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就可以纳入旅游开发范畴,于是就不会只是空心村的旧院落旅游,而是形成基于旧院落的辐射连带开发项目,构筑一个基于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态势。在这个乡村旅游系统中,虽然可以起于旧院落开发,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其内在的主次关系并不必然以院落为主,也可以为次,完全可以由开发商依据现实条件与经营理念确定。只要不是只盯住旧院落,而是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于是就可以充分发挥旧院落应有的旅游价值,不仅可以盘活旅游资源,也能够创造更多的旅游效益。

作为空心村旧院落的旅游开发,我们更应该关注基于这个点的系统性整体价值,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必要的引导,而不是完全放任市场基于商业利益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全面思考开发行为的社会效益。空心村的“空”包含多个层面,村庄聚落中心地段的旧院落荒废只是可见的物态呈现之“空”;还包括农业生产的“空”,没有什么年轻人在家务农,村庄只剩下老弱病残妇从事农业生产;包括人口的“空”,相当部分村民成为村庄的候鸟族,只是在年节必要的时间节点才返回故乡,平时村庄空空如也;包括乡村民间文化的“空”,基于聚居和熟人社会的乡村文化,因为分散居住和无人在家,因于耳濡目染口耳相传的乡村文化受到极大制约,民间文化失落;包括人心的“空”,外出打工的乡村候鸟族都倾向于城市生活,没有心思留乡居家过日子,村庄已然失去居住吸引力。以上众多的“空”是政府必须正视的课题。为此,有专家提出一些整治策略,认为:“基于空心村整治的目标导向、基本理念以及整治原则,制定合理的空心村整治策略,是推进空心村整治的关键。空心村‘三整合’(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是推进乡村空间重构、推进中心村镇建设的系统性整体策略;‘一整三还’(空心村整治,土地还林、还田、还园)是推进空心村土地整治,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的重要策略。” “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实践,主要有四种治理类型:就地改造、部分易地改造、易地改造和转型改造(张军英,1999)。结合河北省不同地区的实践,有以下模式:村庄合并开发耕地模式,空闲宅基的承包开发模式,旧宅基利用建新宅基模式和新增乡镇企业占用旧宅基模式(张昭,1998)。” 这些开发整治设想与实践,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着眼于土地的重新利用,还是没有从系统论层面总体思考解决“空”的问题,而且它们还是属于更具根本性的软文化问题,如果只是依靠基于商业利益视角出发的开发商,肯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介入。政府的介入不仅可以解决开发规模问题,而且还可以实现系统呈现的整体价值,使得诸多的“空”变“实”,由空心村变成实心村,打造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旧院落的旅游开发应该可以成为一个综合呈现整体价值的平台,旧院落由“空”而“实”,可以吸纳村民参与,增强就业吸引力,使得人心变“实”,人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由于有了“人”,文化自然也会随之变“实”,但是这种整体价值的变化,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开发商,还是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第三,延年益寿:追求开发保护共赢

“房屋要人住,锅头要人煮。”这句民间谚语说明一个事实,没人居住的房屋容易自然损毁,长期不用的铁锅容易锈蚀破损。只要深入空心村考察,就会发现大凡一年半载以上没人居住的房屋,就会出现一些霉变现象,蜘蛛开始结网,天井开始长草,屋顶开始漏雨,房屋构件开始损毁,墙体开始损坏,一种破败之象开始呈现。有些村民虽然没有完全闲置空心村的旧院落,却是用于堆放杂物,改做猪舍牛栏,或是一些非人居住的用途,道路荒芜,排水系统梗阻,卫生条件变差,已经变成谁人都不会管理,也没人轻易前往的准废墟。例如吉安峡江县“‘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用作柴草间、猪牛栏或厕所等,又缺乏统一的排水系统,牲畜满村跑,污水随处流,相当大一部分畜禽粪便及其他生活垃圾等随意排放,‘空心村’同时成为一个个‘垃圾村’。” 这就是空心村旧院落的基本状况,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划保护,再过二三十年,这些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旧院落将几乎毁损殆尽。

确实,民居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些房屋的近期内毁损也是必然趋势,那是顺应自然发展态势。但是,还有一些民居建筑依照自然发展,尚未达到使用年限,且拥有较好的典型性、地方性和民间性特征,也呈现破败景象,这就不应当任其自然发展,而应该予以必要的保护。事实已经说明,依靠村民自觉意识和自身力量进行旧院落的保护,已经不现实,因为无人居住也无人管理。如果任由这种情形的自然发展,几十年后可能真正无法看到具有审美价值的砖木结构传统民居的存在,只会存留现今砖混结构的水泥楼房,这无疑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大损失。既然村民自身已经不能实施有效保护,就应该引入第三方,政府和开发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然村民的居住性保护已经不能实现,就可以引入他人的开发性保护机制,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开发居其首位。在政府的有效介入之下,旅游开发商借以旧院落实施乡村旅游开发,就不失为一条既有保护主体,又能开发利用,还可以弘扬传统民居审美意义的有效途径,实现开发商与村民共赢、政府与村民分别得益的良好态势。

开发商是商人,不是慈善家,商业利润总是思考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做出决策的首要因素。空心村的旧院落开发,必须给予开发商必需的利润空间,村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过于纠结。如果没有开发商的开发利用,旧院落就只是一座空院落,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甚至还因为无人居住,将更快地导致旧院落的破败,因此村民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开发商的介入不仅可以保护旧院落,而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实现自己的双赢目标。对于开发商而言,也应该照顾村民的心理和利益,如此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如果没有村民提供具有旅游价值的旧院落,开发商将无从开发,由此也势必影响自身业务的发展,因此必须取得村民的心理认同,并且给予必要的经济利益。分析一些古镇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正反面经验,虽然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心理认同和经济利益却是其中的共同要素,不管是成功经验,还是开发教训,都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学家,如麦克康奈尔(Mac Cannell,1976)认为,东道主社会通过在后台保留区和前台展示区之间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分来处理旅游业。后台保留区是指,在此地区内,当地文化保留下来以供游客在社区内消费:而前台展示区是指,在此地区内,当地文化有了一种变化,来供国际游客消费。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在长时期内特别可能侵入当地社区的后台保留区,继而产生社会和文化紧张的潜在力。当地社区和生态旅游经营者可能诱导或加深这种影响。” 这就说明,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游客与村民,他们之间必定会存在一些矛盾磨合,因此开发商与村民都应当致力于寻求相互之间的平衡点,只有基于实际的平衡点,才能实现两者的共赢发展。这是开发商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将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

政府必须区别于开发商,不能着眼于商业利润,而应当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只能如此,才能有效地协调开发商与村民的关系,也才能有效地保护濒临毁损的传统民居建筑,为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尽到政府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开发商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由此就可能导致旧院落的风貌破坏,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村民既有扩大经济收益的冲动,也有保护自家民居建筑文化的愿望,于是,就容易出现心理纠结,容易引发与开发商的矛盾,这也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有效地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现实社会的精神家园,这是任何经济效益都不能取代的文化之根,属于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旧院落的开发旅游,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政府的基本责任就是在旅游开发中,确保传统民居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保存,并且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各方的和谐发展。

第四,田园村庄:符合旅游审美期待

传统社会具有诗意生活的可能性,而且经过长久时间的积淀,诗意生活已经成为国人的一个梦想,一个情结。诗意生活作为一个美好生活的意象,未必完全就是一个过去曾经的生活现实,却是萦绕国人心间的永恒追求。诗意生活没有统一的界定,各人心中自有一个桃花源和辋川,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约略归纳其中的共同点。一是优美的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青山绿水,没有环境污染。二是悠闲的生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遵循自然节律,不是一种透支生命的快节奏。三是人与自然的共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把人自身置于自然之中,而不是置身自然之外,凌驾于自然之上。四是身心健康,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传统文化一直致力于塑造一个诗意世界,上至尧舜禹和西周圣贤世界,下至唐宋王朝社会昌盛;在理论上不断地完善诗意意象,从老子的逍遥游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从孔子的文质彬彬君子意象到唐宋气象韵味的意境追求,全方位地在国人心田播撒诗意生活的种子,于是成为全民的一种理想境界。这个境界的现实版,都是倾向于民间,都是指向山林和田园,因此才有终南山情结和归园田居取向。这样一个情感已经积淀成为民族意象,具有集体无意识性质,并且保存至今,于是田园村庄就变成了诗情画意的象征,成为当今的一种旅游时尚追求。

现代都市生活已经不再具有诗情画意,这是人所共知的共识,不需要加以论证了。但是,并不标志都市人没有诗情画意生活的追求,慢生活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正是这种追求的现实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各种机能都得到有效延伸,现代交通工具延伸了人类的双脚,现代通信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耳朵,现代视频工具延伸了人类的眼睛,现代计算机系统延伸了人类的大脑,现代种养技术延伸了人类的舌头,总之,现代技术全面综合地延伸了人类的五官感觉,加速并压缩了人类体味自然状态的五官感受和思想情感,于是快节奏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象征。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也是一种代价。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言,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基于现代技术的快节奏生活,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诗情画意的丧失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海德格尔才呼吁“诗意地栖居”。这个呼吁表明,人类共有一个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都具有不满足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心理欲求,而且都指向村庄田园生活,于是,游客的旅游期待就指向村庄田园。

正是应和这种需求,开发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开展农家乐活动。考察目前的农家乐现状,这些农家表现两种基本态势,一是仿造,诸如丽江的束河古城,二是相对原生态,只是略为加工,比如丽江古城,其实所有的乡村旅游景点都进行必要的整修。专家和游客大多倾向原生态的乡村农家,反对仿造的伪农家,空心村的旧院落就是最为原生态的民居建筑,最能够充分体现村庄田园色彩,因为它们是最具典型性、地方性和民间性的传统民居,而且为活态的带状(环状)新民居所包围,依然携带某些活态特性,包含着明显的地气特点。这种地气可以从五个层面说明,一是建筑材料具有天然性,二是人之居住基本上为接地而居,三是生产生活一体化,四是讲究因地制宜择地而居,五是房屋相邻构筑熟人社会。都市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的多层或高层楼房建筑正好与之形成对照,它们基本上不具备接地气的特点。体验地气向往地气是人类的无意识追求,因为在人类几百万的进化史中,人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直接暴露在自然面前的穴居或巢居状态,只是在近几万年前人类才有了建筑性质的房屋,更是只在近一二百年才有了高居地面的居住楼房建筑,因此大地情结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基于这种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牵引,开发空心村的旧院落旅游,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期待,也应和人的大地情结,必然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旧院落自然没有现代建筑的华丽,游客却冲着其旧而来,为什么?只是因为村庄田园已经演化变成了诗情画意的意象,承载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梦想,游客已经从形式旅游转入内涵旅游,追求一种精神家园的体验。在形式旅游层次,只是关注旅游产品的外观,浏览旅游景点的外部特征,强调“去过”“到过”的身体介入,却不关注心灵的介入,于是只是一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旅游。但在内涵旅游层次,更强调全身心全方位地介入,虽然也关注旅游产品和旅游景点的外在层面,却更加专注其内在的文化蕴含与深层意象,希望以此为平台进入精神家园,体验一种终极关怀,于是可以得意忘形,忘记旅游对象的外在形态。由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一种异于原住地惯常化生活的陌生化审美生活,因此旅游目的地就变成了具备美好生活的童话意象,一种精神家园的象征。在众多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村庄田园更能够承载精神家园的梦想,更能够引发游客的旅游审美期待,更能够展现旧院落魅力感染的功能,因此也更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空心村旧院落的旅游开发,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而且具有保护意义,可以达到有效共赢。从旅游对象看,空心村旧院落具有诱发旅游行为的很好品质,良好的旅游审美价值奠定了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从旅游开发商角度看,能够从空心村旧院落开发中获利,这是商业开发行为的基本动力。从村民视角看,空心村旧院落开发能够盘活资源,且可以从中获益,这是配合旅游开发的基本动因。从旅游主体的游客层面看,村庄田园是诗情画意的童话意象,具有精神家园的性质,能够形成旅游审美期待,可以促成旅游的实际行为。总之,依托空心村旧院落的旅游开发,符合各个方面的条件与需求,具有开发的潜在可能性。 +grpplMudi00vne38AtDF4EDhAJ4I/oLBFxjhOqmRIO1obUmhyUVvnd6flK571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