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空心村这个概念已经耳熟能详,不仅学术界提出这个概念,而且政府行政部门也经常使用这个概念,也就是说空心村问题已经从理论探讨进入实践层面,属于一个正在探讨也正在解决的问题。空心村主要涵盖四个层面内容,一是空间空心,即村庄中心地带的旧聚落陷入荒芜,新建房屋向村庄周边拓展,于是呈现一种空心状态。这是从房屋建筑层面而言,其实这是似空非空,从新民居来讲,里面已经没有新建住房,因此是空的,但旧聚落的旧房屋依然还是矗立在那里,因此也不能说是空的。于是,这种说法确实存在某种矛盾的地方,但是依照现在的习惯说法,那也是空的,属于空心村。

二是人口空心,即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村庄只剩下老弱病残,由此也导致“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弱化。这种时候的空心村,就不是指向原有的旧聚落,而是新旧房屋一起构成的整体聚落,这个聚落已经呈现一种空心状态。这种空心当然不是说建筑的没有,而是强调人口走失,原有的户籍人口依然还在户籍,但是人却不在聚落,而是外出打工。这种人口骤然减少的现象,使得人口由满荷的状态,变成所剩无几,于是形成人口的空心,造成一种空心村的现象。

三是经济空心,即农村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投入,经济呈现某种萎缩现象。这里隐含一种对比,即所有在籍成员都在村庄聚落参加生产劳动,于是可以获得比较好和比较高的收成,从而使得村庄聚落经济比较充裕,达到一种相对满意的状态。如今,由于相当部分劳力外出打工,造成聚落的生产劳动人手不足,因而也导致村庄经济的各个方面投入也不足,不仅是人力方面,而且还是物力和财力方面,都整体呈现投入萎缩现象,于是不能达到原来的发展规模,造成经济的空心。

四是社会功能空心,即农村社会公共资源萎缩导致公共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公共生活)弱化。由于原有的旧聚落已经废弃,因此建设于此的公共设施也随之被废弃,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也随之消失或弱化。新房屋形成的新聚落相关设施还没有及时跟上,或者没有规划,或者没有建设,因此呈现公共资源投入萎缩导致服务功能弱化或没有。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在自然状态下,社会服务功能不是增强而是减弱,因而出现社会功能空心现象。

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理解,这里只是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流行看法,更不代表官方,虽然最为通俗的理解是中心旧聚落被废弃,围绕原有聚落周边建造新房屋居住,于是形成所谓的空心村。这里的空心村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原有的旧聚落,二是新民居形成的新聚落,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村落,只是中心空虚不住人。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一般把它们拆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原有已经废弃的旧聚落称为空心村,在旧聚落周边建造的新民居所形成的聚落称为新聚落,在行政区划上还是一个村,或者还是一个完整的自然村。两种意义指向都会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具体指称的内涵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确定,这里只是作出一个提醒。

有村庄聚落就有乡村文化,因为人是文化的动物。旧聚落因为形成于过去,因此所携带的乡村文化具有更多传统文化气息。新聚落因为建造于当今,必然体现更多的现代信息,因此它的乡村文化应该既继承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承接现代文明,因而应该体现两者的交融,不会只有新时代文化。作为整体的村庄聚落,它是一个由旧聚落过渡到新聚落的过程,也是包含旧新两个部分的整体聚落,因此应该具有新旧交融的因素,它们应该有一个互动过程。这种包含新旧两个层面互动的乡村文化,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如何从事空心村乡村文化研究,我们的基本思路是:“空心村”空间的“空”——“空心村”人口的“空”——“空心村”文化的“空”——“空心村”文化的“有”。“空心村”空间的“空”,这是“空心村”之所以存在的外在表征,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可以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空心村”人口的“空”,没有了人,乡村文化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作为最具活力的青壮年离乡而去,必然影响乡村内在活力,也必然正面负面地影响乡村文化。“空心村”文化的“空”,村是“空”的,人是“空”的,原本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必然出现某种“空”文化现象。“空心村”文化的“有”,只要有“人”,就必然有“文化”,虽然“空心村”出现“空”文化现象,但“空”中必然蕴藏新“有”,必然孕生一种适应新形势的乡村文化新形态。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我们主要从建筑文化、礼俗文化、生产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剖析,粗略勾画空心村的乡村文化图景,努力呈现一个不同于传统乡村文化的面貌。 DKa509E1Uy2cJLz0bwLU2CEEbPCvFG/+Jjbs8wcjEQeegzmGMcGZ/HLlm3GBzq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