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探究型活动教学

探究型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运用有关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多媒体、社会生活等)进行探因究果式的学习与调研的活动教学过程。

探究型活动教学主要分为两个课型或者说是两个环节:第一,探究性学习,这是基础;第二,探究性调研,这是应用,是学习的深入。

1.1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案学法”,指通过一定的案例情境,设疑、引趣、启思,使学生自主学法,学会学法,初步具备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几个案例的组合,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增加学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本课共有两个框题,用两个课时完成。(注:其他课可视内容多少安排课时,通常都要按课程计划安排。)

准备案例。要求案例密切联系课题内容,涵盖课本的有关知识,要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从而能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例如:

小张的父母早亡,被人合法收养。后来养父母有了亲生儿子,就视小张为多余的孩子,经常对她拳脚相加,不让她上学。她 18 岁那年,养父母在邻村给她找了个男人,在村干部的参与下,摆了几桌酒席,就宣布二人结为夫妻,小张养父母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分析。

1.1.1 个体自主探究性学习阶段(第一课时)

激疑引趣。用多媒体制成形象画面导入,然后投影上述文字。这样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产生愤愤然与跃跃然的思维状态。接着,简说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强烈欲望和饱满的求知热情。

自主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注意“圈、点、勾、划”,标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初步把法律知识与案例材料联系起来,尝试探因究果。学生可以以“法律知识—联系—案例材料”线索为进行思考。

激励点拨。教师要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指向明确,使学生的精神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同时对自学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关爱,对他们多一点“点拨”,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个阶段,学生始终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动眼、动脑、动手,看、思、写结合,既要自主发现课题面的知识,又要有侧重地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解决案例中的疑难。这种点面都要兼顾的探究性学习,着实让学生“大有作为”。

1.1.2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阶段(第二课时)

这个阶段,学生既可检验个体自主探究性学习阶段的成果,也可以培养自己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小组探究。学生在小组里(小组人数以 5—6 人为好),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发表对案例问题的看法。小组合作交流的气氛往往比较活跃,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容易分享共同探究学习的成果。

班级探究。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回答基本形成了共识。之后,由小组成员推举一名代表参加班级的发言。各小组代表的发言,较之小组里的发言,更为精彩了。

点评总结。首先,教师对各组的发言给予恰当的点评,肯定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既看到成绩,又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知识的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既能在整体上对知识有面的把握,也能在知识点上有突破。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对本案例未涉及的知识点不要忽略;第二,对本案例的解题思路,要尽量根据各组的发言,归纳整理出最佳的方案。(如图4-1.2)

(1)顺向思考

图 4-1

(2)逆向思考

图 4-2

说明:(1)“→”表示顺向思考,即从合法收养开始推论(演绎法),最后与小张养父母的行为联系小张养父母:视小张为多余,歧视小张;常拳脚相加,伤害小张;不让上学,没有好好教育小张。得出结论:小张养父母的行为是违法的,侵犯了小张被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表示法律知识与案例材料的联系过程。

(2)“←”表示逆向思考,即从小张养父母的行为开始,一一与相关的法律知识联系(分析归纳法):小张的养父母在小张 18 岁时给她找个男人,不符合结婚条件;请村干部参与、摆酒宣布二人成为“夫妻”,不符合法律程序;养父母给小张找个男人,还有包办婚姻的色彩。分析归纳后得出结论:小张养父母的行为是违法的,侵犯了小张的婚姻自由权。

对上述思路的进一步简化即是:

图 4-3

可见,“以案学法”的这种探究性学习,核心部分就是探两因究一果,也就是把法律知识与案例材料(两因),通过联系(接触)得出结论(一果)的学习活动过程。

1.2 探究性调研

探究性调研主要指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进行探究性调查,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调查应该建立在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这样能使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

例如,我校在学习“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利”一课时,根据课后练习“活动建议”进行市场秩序调查。刚好《南方日报》(见 2001 年 4 月 18日)焦点新闻报道:“黄江何以盛产‘名车’?”这报道一时在我镇传得沸沸扬扬,在学生中也引起了反响。所以,我以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地跟踪调查。由于“名车”事件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平时已有所见闻,只是熟视无睹罢了,现在学习了法律课,学生知道了这些“名车”实际是非法的“垃圾车”。它们的危害极大,严重破坏经济秩序。所以,在进行这项跟踪调查时,学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关注。许多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表示一定要深入跟踪调查这一事件,使用宪法赋予自己作为公民的民主权利,向有关部门提出铲除“垃圾车”的合理化建议。

为使跟踪调查有的放矢,我制订了一份调查表供学生参考(如下)。

跟踪调查表

① “名车”主要分布在哪里?现在转入地下的在哪里?

②生产“名车”的“工厂”有多少?老板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各多少?

③ “名车”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④原件来于何处?“名车”销往何处?

⑤ “名车”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这说明了什么?

⑥为了整顿我镇市场秩序,重塑我镇形象,对“名车”问题,你有何建议?

进行探究性调查,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第一,要做好宣传工作。教师要把调查工作的意义告诉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动机。第二,要选准调查课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本校与本地区各种教育资源选题,这样使课题指向更明确,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第三,要制订调查计划,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第四,调查过程要落实到位。主要是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然后,分析与综合形成观点、建议、设想等,最后写出调查报告。第五,成果展示及评价。这个工作不可忽视。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彼此启示,便于取长补短,具有提升情感认识、强化探究欲望、激发自信心、优化学习策略、激励深入创造的共振效应。

1.3 主要体会

经过近两年的尝试,法律探究型活动教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体会到其具备如下几点作用:

第一,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

第三,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第四,有利于学生体验公民角色,从而增强学法、守法和护法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有利于学生贴近生活,开阔视野,增强见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建构;

第六,有利于学生开启创新精神,向创造性人才发展。

(本文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 年第 7,8 期) 1rDwS3MHAOkoLZ3aBI70f2Qn9kgx1WMQE5hialYzliuwl2M5rwKMwumB3HKqNG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