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情境、问题、阅读、探究”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丰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提升生活境界,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然追求。为此,我们进行了“情境问题、阅读探究”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日新又新我常新”为例进行说明。

2.1 情境

“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方式和途径”。七年级学生喜欢活动化的学习,根据文本材料,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小剧”:

情景:一个夏天的中午,在一辆坐满人的公交车上。

我:(上车,运气不佳)没有座位。(站在老人座位旁边,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漂亮姑娘)那优雅的坐姿让我感到赏心悦目。

(不久,上来一位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站在我们身边。车子颠簸得厉害,那妇女一手紧紧抓住扶手,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随着车子摇晃着身体,不时碰到坐着的那位姑娘。)

农村妇女:(不好意思)对不起,对不起。

姑娘:(皱紧了眉头,急促地拍打着衣服,闪开身子)真倒霉!(一边将头转向了窗外)

我:(再看她,她仍以刚才的姿势坐着,我却再也不感到赏心悦目了)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直观、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是指激发学生认知发展和参与行为的情景、场景、背景、条件等。一般来说,情境有如下特性:

第一,诱发性。情境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能使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将材料和书本理论联系起来,发现或捕捉到材料与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道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第二,针对性。能紧扣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导向性。道德与法治课的性质决定其情境选择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合格的公民。

第四,典型性。这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关注却又不易弄懂的焦点问题,能揭示学生的思维误区。

第五,生活性。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教师的情境创设越接近生活,就越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心理上的共鸣,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思想观点的重建。

2.2 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又要关注情境的问题设计。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所谓奇异、惊奇、好奇、怀疑等,都是构成问题的要素,是引起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动力。结合上述情境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如下问题:

(1)“漂亮”姑娘为什么不能令人赏心悦目?

(2)这位“漂亮姑娘”的言行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警示?

(3)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认识自己。

教师只有依据具体教学目标、结合情境材料恰当设置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与发展。问题设计应注意:

问题设计要有利于互动。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在教与学、学与学的情境互动中,改变以往“单边活动”“传话式”的教学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多维的情境互动交流。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地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2.3 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很好地说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两者不可分割。理论要联系实际。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寻觅,去掌握,自主建构知识,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的读书欲望,从而形成习惯。

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达到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学生在阅读中,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阅读是为了建构知识。知识的有效建构要求学习者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其自有知识的组成部分,能及时、准确地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或加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2.4 探究

探究是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体验和加工的过程,是知识和情境材料对接的过程。

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在问题情境中,搜集和组织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分析资料,根据资料进行推论或得出结论,以解决问题。合作有利于积聚不同的思维,加工和互搭认知的“脚手架”,推进认知深度,有利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去。

师:“漂亮”姑娘为什么不能令人赏心悦目?

生:“漂亮”姑娘只是外在形象美,但是缺少美德。所以,不能令人赏心悦目。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坐姿优雅,这是说她的外在形象美。当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因车子颠簸得厉害,不时碰到坐着的那位姑娘时,“漂亮”姑娘皱紧了眉头,急促地拍打着衣服,闪开身子,一边说:“真倒霉!”一边将头转向了窗外。这些言行反映出“漂亮”姑娘缺少美德,内在素质不美。

师:这位“漂亮姑娘”的言行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警示?

生: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着促进作用。

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师:以上是从全面的角度来谈。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呢?

生:“漂亮姑娘”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美德修养,就会真正漂亮起来。

师:可见,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下面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认识自己吧。

生: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通过他人了解自己,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师:好。能结合“漂亮”姑娘的材料来谈谈“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的方法吗?

生 1:我来谈“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漂亮”姑娘与农村妇女在车上的一幕,“漂亮”姑娘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言行,反省出自己缺少爱心、让座助人的美德。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要认识自己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2:我来说“通过他人了解自己”。“漂亮”姑娘通过“我”对她再也不感到赏心悦目的评价,了解自己。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

对材料有效处理,从思维角度来看,材料分析要掌握好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意味着要从问题的要求出发,对材料进行分解,在分解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意味着要整合零碎的信息,并找到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教学中要坚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原则,尊重学生探究的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求,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知识得以建构和运用,技能得以形成、巩固和熟练,学习策略得以丰富和完善,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完善。探究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理智能力发展的深层次体验,有助于学生获得自我知识建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互动性,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探索性,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深入、更生动、更有效,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研究型课程中进行探究学习?

第一,营造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气氛。促进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确立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应充分地重视和艺术地运用目标的激励作用;要营造民主的气氛,它包括不批判、鼓励提问、自由发言等原则。这一步是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和调动他们探究的心性。

第二,选择有价值、有吸引力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严格地审视问题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状况。

第三,重视反馈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毕竟不是一种成熟的研究,他们的反思能力不高,很多时候自己很难觉察毛病出在什么地方,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反馈和指导。当然,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反馈和指导应相应地减少,直至最后抽走“支架”,完全让学生独立探究。

第四,实行过程性评价。大多数学生探究的价值在于他们探究的过程,因为他们从中知道了怎样探究并体验到探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养成了深究的习惯和心性,这才是让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 jGT2sQq2V2Mw5L0Ju3VrVM93pnh3FyI7UQlVZaeqP52ORwyaNNCuJJ4U/i5hR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