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明代前期福建小农的生活

福建是水稻种植区,粮食产量较高。但因多山的缘故,福建农田分布于山地各处,总面积不大。小农分居各个乡村,在节衣缩食的前提下,他们可以过着“食山而足”的稳定生活。

一、明代福建农民的生活

福建是东南诸省中平地最少的省份,如古人所说,“山林居其九,田亩但一分耳” 。人口压力迫使民众尽量地开发可耕地,“山非沙石,自麓至巅,尽耕治为陇亩” 。尽管这样,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福建省可耕地不多。明初在全国进行了较详细的田地登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纳税田地为1462. 6万亩。据官方的统计数字,北宋时福建已有1109万亩田地,经过300多年的开发,福建田地数仅增加了350万多亩,这充分说明山地限制了福建田地的开发。而与此同时,福建人口大有增长,从北宋时的204万人增加到391. 7万人,其增长幅度超过田地,明初平均每户18亩、每人3. 73亩,和北宋时福建每人5亩多田地相比,人均占地量下降了一亩多。和国内其他省相比,福建人多地少的情况更为突出,例如明代的湖广省(含今天的湖南省、湖北省)人均47亩地,人均占地要比福建多11倍。这表明福建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是远远不如外省的。

福建山区降水丰富,许多山环水抱的小平原是粮食基地。如永春,“山无顽石,地尽沃壤,多山林、陂池、囿苑之利,土田膏腴,水泉灌流,率一斗而收六七石。故其民多得饱” 。浦城拥有最多的这类田地。《浦城县志》说:“浦当南北之冲,土地绵亘,多阡陌、山林、泽薮之利,视他邑为饶” 。大致说来,浦城虽然位于山区,实际上境内地势较为平缓,可耕地较多。又如邵武府虽然位于山区,但是,“其土夷旷”,该府的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都是产粮地。 与它相似的还有建宁府的建阳、建安、崇安、瓯宁等县,建宁府八县中,除了寿宁、松溪、政和三县外,其余五县都有较多的田地,所以,历来闽北成为福建的粮仓,福州民间有“食不尽浦城米”之说,即是这一情况的反映。

只要有地耕种,农民的生活较为稳定。不过,他们也要注意节约。邵武同知陆勉于弘治年间任职邵武,他的《谕俗辞》:“邵武人,听我嘱……山场多,土产薄,女织麻,男种粟;俭些用,积些谷,当煮饭,只煮粥,宁吃菜,莫吃肉;粗器皿,布衣服;日积升,月积斛,多置田,少起屋;养鱼苗,喂猪畜,有功夫,书尽读” 。可见,当时邵武民众的生活,大略是粗茶淡饭,食肉是很难得的。但这首诗也透露了当地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男耕女织,自己养鱼喂猪,经营得好,可以积钱买田盖屋。我在闽北农村时,了解到当地农民一生三件大事:结婚、盖房、购置坟墓。做成这三件大事,需要稳定的生活和终身努力。从总体而言,他们的生活是过得去的。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生活较差,吃不饱、穿不暖。如政和县的西南部二里,“地在山脊之上,东水流东,西水流西,地高田瘠,又居政和之下下,不宜杂植。止有小禾一种,且沙砾靠天,不能常稔,是以其贫极” 。“其田甚少,土甚瘠,获甚薄,民甚穷。雨旸时若,则中户仅裕一年之食,下户犹待贸易以足之。不幸荒歉之臻,则上户之粟,或有仓箱之积者,非十倍其常价不出也。是以富民遇荒歉则益富,贫民遇荒歉不免于死亡矣” 。山区民众之困穷,由此可见。

二、邓茂七起义后租佃制的变革

明代的农民起义一直是政府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从明代中期到明代晚期,福建的西南山区长期处在不安定之中。尤其是在闽赣粤三省边界,邓茂七的影响持久不衰,佃农与平民的起义屡屡发生,例如:

大田“县以东,地广而民少,县以西,地狭而民稠,值岁歉,西民则携妻子而东客尤地(即尤溪县),赁田屋,不土著,故轻为乱。捕至亡命,无可诘”

“盗之出没,必有窝主,而其劫掠,必有熟识勾引之人,近年有等无赖窝居此邑者,类多奸细,聚劫则托故而他往。收捕则亡命于故乡。向使吾民不赁之田舍而给之衣食,彼亦安能一朝之居耶?”

可见,佃农依然是农民起义的积极参与者,而由于租佃关系引发的起义,屡屡发生,例如:“天顺六年(1462年),上杭溪南贼反。……先是,溪南人李宗政愤嫉邑之富豪侵略,有司弗禁,乃招诱流亡聚众攻破县治,纵兵劫掠。监军暨三司官驻兵汀州,恃城自保不敢进。”后来,官府采取招安为主的策略,“贼闻而降者数万人。”巡按御史伍骥“督将士逼贼巢而营,贼悉力来拒,骥命都指挥使丁泉领奇兵出贼巢后,焚其寨……伏发,力战死之。丁虽亡,贼亦创甚。骥督战益急,宗政等皆就擒。遂平贼” 。这一次大规模的闽西农民起义的发生,距邓茂七起义失败仅13年。如傅衣凌先生《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一书所揭示,明代福建因租佃矛盾发生的斗争是非常普遍的。我认为这类斗争最终导致佃农拥有较大的田地经营权。在邓茂七、叶宗留起义中,闽中的地主受打击很大,例如:“永乐中,建安有巗叟先生李公,名埜,字士林、庄毅。质信之行,乡人式之。慎保俭逊之训,子弟服之。正统间,沙尤盗起,民避而奔山。遂相攘略。恶少聚谋,将犯髙山。公居邻境,往叱之,曰:‘汝欲得米,何乃蹈死!指囷示振,谕以典宪,恶少散去。又请诸有司抚而平之。有盗窃其廪,公止左右勿追,豪雠嗾其奴杀公之驴,乃馈以驴肩。贫者负息不责,得陶人昧甓直数万,不与争。疾革,语其子,勿作佛事,第焚逋劵于乎,岂孔氏所谓造次颠沛,必于是者乎” 。这位李埜绅士,原来是很富有的。但在大乱之中,他的粮仓“捐给”暴动的民众,某位欠其“数万”的制陶商人也不付账了,他不敢讨要。实际上,他应是处于破产边缘了。在大乱中被杀的绅士更是不可胜数。漳州的林京,为参政林瑜之子,在龙岩家中。邓茂七农民军杀至龙岩时,他先是想法守龙岩城,“力不能敌,偕其子绶间道走郡城请援。”后被农民军截获,被杀。与其同时死于邓茂七之乱的,还有王玄弼、庄伯和、唐孟元等人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又如同安人萧秉乾:“慷慨尚义,正统辛酉岁饥,出稻二千石入官,储以赈贫民。岁己巳,沙尤寇发,延及诸邑。秉乾倡义,率民兵屡战不利,被擒” 。“戊辰,邓茂七冦沙尤,蹂闽之下上,屠戮如割草菅” 。明中叶何乔新说:“八闽自沙尤之变以来,民桀骜,下凌上,贱犯贵,相师成风” 。这也就是说,邓茂七起义之后,明代的租佃关系发生变化,不是地主欺侮佃农,而是佃农欺侮地主了。在这一背景下,福建多数地方大土地制难以发展,而佃农的土地经营权越来越大。他们拥有这一权力之后,便有权决定在地里种什么庄稼,可以决定种一季还是两季,由于佃农在福建农民中所占比例较大,佃农获得经营权,从而加强了明中叶小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

邓茂七起义另一个影响是:西南山区的动乱长期延续。即使在李宗政起义失败后,闽西与漳州山区仍然是朝廷头痛的地方,当地的民风强悍,漳平县人崇尚武艺,“诸乡各隔越山谷,人以自卫,故有习武艺者,如小都,钯手、钩刀手是出其乡,世传足以出奇行阵;长安萍湖第二宅,棍手、枪手,亦擅一乡骁壮;方家山善射,则徭人之余技,华寮蛇窟之善弩,则斗虎口以夺食,皆其乡落相沿之术” 。这些山民的生活极为贫困,因此,他们很容易接受造反的鼓动。自邓茂七起义之后,福建西南山区一直是动乱之源,“山有大帽者,跨赣、潮、汀、漳之域,绵亘数百里。……秋冬,往往剽掠村落,其至市镇近城之地,间有乘虚而入者,盖其负固恃险,乍出乍没,驰之则猖獗,捕之则逃匿,终莫得而歼灭者,其势然也” 。明朝对这些山寇大多是无可奈何,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二月癸酉,巡抚副都御史李昂言:“赣州界福建、广东、湖广之间,流劫之贼,动以千计,云合鸟散,去来无常。将殄之以威,则道路崎险,不便用武;将守之以兵,则士苦暴露,飞挽为难” 。连延福建、广东、江西山区的山寇,有时会发展为相当规模的农民起义,可见以下记载:

天顺八年三月,广东境内的杨四、谢茔等人,“累年纠合福建上杭、江西安远等处贼,流劫福建之上杭、武平,广东之长乐、兴宁、龙川等县境”

“成化十四年,上杭县溪南贼首钟三等哨聚,劫掠乡邑,为三省害。”

“成化二十三年,上杭贼首刘昂、温留生纠武平所千户刘铎,佃人丘隆等数千人,分头遍寇邻境,攻掠江西石城、广昌、信丰,广东揭阳等县,杀官劫库”

弘治四年九月,“福建漳州府强贼温文进,聚徒三百余人,攻劫漳平县治,开狱放囚,烧毁民居,复流劫安溪县,聚众至三千” 。《福建通志》记载:“弘治四年,漳平盗温文进寇安溪,陷县治。副使司马垔讨平之”

“弘治八年,上杭来苏里贼首刘廷用、张敏、陈家寿等聚众攻掠邻县……招集广东流贼千余人,攻瑞金,劫掠会昌、宁都,荼毒富豪,转掠广东程乡等县”

“正德二年,程乡贼李四子等作乱,七年,三省官兵会剿,平之”

“正德八年,芦溪贼反。南赣汀漳军门王守仁合二省兵讨平之”

“正德十二年,岩前寇刘隆等作乱,都御史王守仁平之。守仁驻上杭,遣老人刘本义等往各地方晓以祸福,许其自新,于是,刘隆等归义纳降,余党悉解”

正德十二年六月,“福建南靖等处贼詹师富等,据险流劫,众且万人”

在上述事例中,汀州、漳州山民的强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俊的《平寇记》写道:“漳泉介潮、赣、汀、延,林箐绵密,民生丧不识吏,盗薮也” 。这段文字表明朝廷对于山区民众屡屡反抗的认识是:这些山民从未与官吏打交道,所以不知什么是法律,在这一背景下,明朝为了加强对山区的统治,陆续增建了一些山区县,如邓茂七起义之后的景泰二年十月辛卯,“以福建沙县地广民稠,设永安县于沙县浮流”。景泰六年八月戊辰,又设立寿宁县,成化六年七月丁酉,开设福建漳平县,成化七年设归化县,成化十四年十二月设永定县 ,县城是明朝廷的触角,明朝廷靠这些新设的县城了解山区各种势力的分布情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这些新县设立后,大多能收到巩固治安的效果。如漳平县,“设县之初,民皆朴野,其梗化者哄然,不知法而已,无他肠也。弘治四年,龙溪之境,石锥岭下,渠魁温文进倡乱,平邑小民四出从之。遂攻劫县坊,四境搔然。集兵以御,战于县东,斩首无数。已而遁入各乡,剿擒殆尽,死者又数百人。乡民乃知王法之不可犯。安辑五十余年” 。因此谢彬说:“漳、延、汀三郡,徼于闽岭,实相馋齿,山盘谷阻,绵亘联络,封狐之所窟穴,政教未易以达。惟分疆立邑,使我扼其吭,彼失其据,则乱萌自息。试以近事言之:如李乌嘴之乱,则设永安,温文进乱,则设漳平,郑星乱,则设大田,盖其初一龙岩耳” 。但这一效应是比较缓慢的,一直到明代后期才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郭造卿的《闽中分处郡县议》总结道:“又历考闽属,自国朝来,每因寇乱设县即定,建宁之设寿宁,延平之设永安、大田,漳州之设漳平,及近日宁洋、海澄,而无不定者。独汀州当三省之交,成化六年设归化,而其地盗少;十四年设永定,而窃发间有者,盖南通潮、漳,而北上杭,三图皆寇薮也。迩日乃靖者,赣分大埔(大埔属广东),而又立平远耳。……然近日三省山寇数十年一作,及剿有数十年之安,惟三图百余年无秋冬间不啸聚,屡扑而不驯服,其山林险密,尤异他区,邻省山寇共推之为主耳” 。由此可见,经过设县以后,明朝对福建南部的统治日益走上正轨。

除此之外,明朝还加强了对三省边界的军事管理。“八闽始分二道,建宁道领建延邵汀,福宁道领福兴泉漳。若汀漳则皆二道尽绝处也。漳濒海邻广,而汀则邻江广,疆域蜿蜒,林竹深密。恃险负固者往往弗靖,兼以三省逃遁,土著杂扰,势不相摄,故亦往往相侵犯。成化六年镇巡议请添漳南道以专。汀于时惟设分巡,尚未有兵备道名,后来苏胜运岩前诸处为患未息,当事协谋剿平之。成化二十三年,又复议请设兵备一员,驻扎上杭以控其冲,兼理分巡事”

总的来说,自邓茂七起义之后,福建西南汀州及江西赣州、广东梅州的山区,都成为反官府力量肆行无忌的地方。这一带的豪强每年在秋冬之际便出山掳掠,成为三省大害。鸟瞰福建西南部的历史,从南宋以来,福建西南部一直是动荡不安的,尤其是汀州、漳州、延平府三县之交的地区,朝廷只能控制县城与部分乡镇,在远郊的山村,有许多反抗朝廷的力量。在明朝,经过朝廷几百年的经营,山区的反抗势力所占地盘越来越小,因此,他们的反明行动不像宋朝那样最终发展到不可控制。一般地说,在普通的年景里,明朝廷还能保持表面的平静,这给当地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机会,这是明朝胜于南宋的地方。不过,一旦遇到战乱时期,三省边界的武装力量都要乘时而起,骚扰三省区域,成为朝廷极为头痛的治安之癌。当然,这些事变都是局部的,相对而言,明代前期福建处于和平时代。

小结

明代前期,福建是国内少有的人口大省,在明初各省经济凋敝的背景下,福建显得特别突出。虽然福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官吏腐败,人头税过重,租佃剥削过重,但这一问题在那一时代是普遍性的。相对而言,在儒者的引导下,明代前期保持了国内的社会稳定,福建的核心地区除了遭遇一次邓茂七、叶宗留起义的破坏之外,多数地区百余年不见兵革。和平环境保证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前期的福建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尤其是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一线沿海区域,人口密集,已经出现了早期城镇化倾向。

明代前期的福建在国内享有较高的评价。“闽盖八郡,地方数千里,物阜而民众” 。当时官员也愿意选择到福建做官。“广西与福建皆极中土之南,其民之良顽,俗之美恶,施政宣化之难易,盖不待辩已章章然明且白矣。仕而乐于得福建不乐于得广西者,人情皆然,自非有志之士,其孰能免于此哉”

明代福建人口令人瞩目。从唐朝的藩镇割据到元朝统一中国,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的时代,大规模的战争陆陆续续打了600多年,几乎没有停止。元朝统一之后,也只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元初与元末,都有大规模的战争行动。从唐代中叶到元末,福建在这数百年的战争期间,属于偏安的省份,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大规模的战争波及福建,往往成了尾声。除了元末的战争对福建造成较大的破坏,由于福建山多平原少,一般地说,战争对福建人口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在北方及长江流域,每一次的战争,都造成人口锐减,因此,几百年来,福建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明代初年,福建计有384万的人口,在广东、广西诸省之前,可与四川、湖广二大省相提并论。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不过,就近千年的历史而言,明初是福建人口在全国占比最高的时代,其后,福建人口的绝对值虽然仍在发展,例如,清代晚期福建人口达到1500万,比明初福建人口增加四倍,但是,其他各省人口增加更多,清末中国许多省份的人口都达到数千万。相对而言,福建渐成为人口小省。其他各省人口超过福建,主要原因是可居住的平地较多,可耕地也多。以湖广而论,该省占地相当于今日的湖北、湖南二省,土地面积广大。明初湖广省的人口虽然不如福建,但其发展潜力巨大,约于明代中叶,湖广的实际人口就大大超过福建了。所以,福建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明初是一个特例。过了这个时代,福建人口占比就下降了。那么,明初的福建人口就没有增长吗?不是的。除了少数有溺婴习俗的地区外,福建多数地区人口仍然保持增长。只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在本地缺乏谋生的空间,大都向外发展。例如,闽西汀州人向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诸省发展,形成上亿人的客家民系;而闽南人向沿海各省发展,占据了中国多数沿海岛屿,中国的岛屿,从南到北,多与闽南人有关,如台湾、海南岛至今仍是流行闽南方言的地区,这些地方汉族人口的增长,都与闽南人的扩张有关。由此来看,宋元明三代,福建人在南方各省中的重要地位,福建移民成为以上诸省人口的重要来源之一。至于福建人口的海外扩张,留着后文叙述吧。 PC4NwYbIMt0U8JO0p4PTII5v7dlklSNM5jQcGkfFhsZUdRHlYkyMraQc+H4nlh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