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部门编定的指导文件《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演的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学音乐教育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继续和发展。它的任务是: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这部大纲的制定,体现出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初、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时期的性格表现为考虑问题不成熟,做事有依赖性,易冲动,且很敏感。初中生在这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性格变化颇为强烈,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否定期”“反抗期”“危机期”。主要的心理发展有以下特点:

(1)这时期,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变化,看事物不像过去那么表面化、具体化,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有逻辑性。

(2)由于中学生接触事物开始增多,他们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情绪变化也很激烈,狂悲狂喜是这时期的主要表现。

(3)已形成自己的个性,但并不稳定。初中生自认为已经长大,便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不愿家长和老师干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他们喜欢议论他人,但是很难看清自己,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都存在片面性。而且希望自己能和所崇拜的人一样,模仿心中的偶像,如果过度崇拜,缺点也变成是优点,有时会走入误区。

(二)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身体发育已经达到高峰,神经系统与大脑皮层都已得到完善发展,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心理角度来看,都已经接近成人,发展趋于成熟,对生活的态度积极热情,做事精力充沛,开始走向新的生活。青年初期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所以不容易看清事物的内在特点。但其逻辑性比起初中阶段,还是有很大的提高。

(2)高中生情感较为复杂,情绪几乎能够受意志的控制,有的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疾风狂涛”时期。

(3)世界观与人生观初步形成,自我意识逐步成熟。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已经变得现实,能使眼前的学习和理想联系起来,内容更为具体形象,但是并不成熟稳定。他们的自我评价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得更为现实、更为客观全面。

二、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

在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审美发展是当今国内外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都十分关注的课题,舒特-戴森、加布里埃尔在1981年归纳出各年龄阶段音乐发展特征,由下表可见:

表5-1 舒特-戴森、加布里埃尔关于各年龄阶段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归纳[ 5

(一)音乐审美态度与审美趣味

音乐审美态度,一般是要显示出对音乐对象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一种评价。《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认为:“态度的结构包括3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动成分。认知成分反映出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赞同不赞同、相信不相信方面;情感成分反映出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不喜欢方面;意动成分反映着个人对态度对象有行动意图、行动准备状态。” [6]

美国的学者在1972年对各年龄阶段学生音乐爱好做过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表5-2 各年龄段学生最喜欢的音乐(1972年美国)[ 7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都会发生改变,他们所参与的音乐活动均与社会交往和情感需要有联系。在欣赏方面,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初中生以捣乱的方式来干扰,高中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抗,比如用睡觉来进行反抗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或不感兴趣的事物。每一个中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自己迷上的明星或音乐风格,对于长辈们认为他们不应该接触的音乐都有种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想去做,越是不让听的音乐越是要听,总是背着家人或老师去听,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态度和趣味情况复杂,是值得教育者注意的。

(二)音乐审美能力

1.音乐的感觉与知觉

音乐可以传递一种模糊的信息,对音乐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被称之为第三信号系统,是独立的系统。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高和节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音乐构成元素,因此,也是音乐的听觉感知培养与发展的重点。

音乐的听觉是音高、节奏、音色及和声等方面的一种感受力,是在人们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的。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是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的。音高决定于声音的频率,振动的次数越多,时间越短,听到的声音就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时间越长,听到的声音就越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在10Hz~24000Hz间,对音高和音强的感觉,都是从30岁开始听觉便逐渐下降,至55岁下降加快,到了65岁,甚至会出现老年性耳聋。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相互作用的结果。感觉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为认识的复杂阶段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原始材料。当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首先要聆听音乐。在对音乐旋律、调性、和声、风格等方面,虽然不能很好地把握,也不能真正理解,但却是以音乐的美感为出发点。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作出的客观的、直接的反应。音乐的知觉最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音乐的要素。感觉是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音高所能引起的心理反应是有限的,但如果乐音的音高在生理上给人不同程度的感觉,再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产生联想,便显得格外丰富。比如,低沉的音乐会让成年人联想到庄严、忧郁等,孩子们却会想到黑夜的森林中猛兽的形象。对音高的感知能力、辨别能力是音乐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之一。音高感知能力可通过模唱表现出来,大部分人都具备模唱能力,再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这种能力便会得到提高。但也有一部分人,天生缺乏模唱能力,也就是俗称的五音不全。这种人从听觉上讲,不完全是所有的人都没有音高的分辨能力,只是受嗓音的限制而无法正确地模唱。

音符有秩序有组织、有规律的行进,便称为节奏。在音乐的多种表现手段及诸多要素中,节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中的节奏是自然的、有生命的,心跳、呼吸、走路跑步等,甚至四季及昼夜的更替,都是有节奏的。人们对音乐节奏是有天然的生理性和情绪性的,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也是从生理上开始的,这是一种体态律动和情绪的反应。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还包括没有被真正认识到的,对音乐节奏情绪上的感知,二者结合起来的基础音乐感知才是真正完整的。

在节奏的感觉方面,分为先天的节奏感觉和后天的节奏感觉。先天节奏感觉是遗传所得来的,5个月以后的胎儿就会对母亲的心跳节奏有着特殊的感觉,当母亲心跳平缓时,胎儿就会安详,反之则会感到烦躁。然而,后天的节奏感觉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进行一系列的实践训练来掌握的。

音乐的节奏是变化无穷的,但再复杂的变化也是有序的变化,因此,音乐的节奏一定要严格服从节拍组织,要让一定的单位拍按照相对的规律作出强与弱的循环重复。最常用的感知音乐节拍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听觉来抓住节拍的重音,并需要了解掌握各种节拍的构成及强弱规律,从理性出发。基本上来说,节拍是在秩序化、规范化的角度的一种制约。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音乐有一定的差异。在西方音乐的发展中,这种约束最终发展到几乎僵化的程度;而对东方而言,秩序虽重要,但不会因为秩序而牺牲风格、个性以及情感的表现,因此,东方音乐作品的节拍一般是比较自由的,没有十分严格的节拍要求。比如,我国的地方民歌,人们在田野间工作劳动时候唱的山歌小调,往往节奏是较自由的。直到运用到专业作曲家记谱时,才会将节拍结束的时间缩紧,但由于这样,往往会让很多民歌味道不足,使之风格大众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节拍秩序、强弱规律能表现出许多新奇的音响效果。例如,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他的作品里常用切分节奏,改变了节拍强弱,这就使其音乐更能鲜明地表现出强有力的风格特征,正符合作曲家谱曲时的历史背景及复杂的心理斗争。因此,音乐节奏感知及音乐风格特点结合,才能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拍。又如,三国魏晋时的阮籍所创作的琴曲《酒狂》,在弱拍上常用低音和长音,并运用不稳定的节拍重音,因此,一个步履蹒跚、东倒西歪的醉汉便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2.音乐想象、联想

音乐的想象是在知觉基础上的更为深层的心理活动。音乐的联想是由音乐所引起的有关生活意境的想象。想象与联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由于思维的发展与经验的积累,中学生不仅仅善于联想,而且更喜欢想象。这一时期正处于现实和幻想交织的时期,对于一些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由此自由想象。例如:“有一位女大学生在回忆自己当时欣赏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时说:‘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我第一次听是在小学,当时只认为是好听,后来又听了几次,依然认为只是好听。在初中升高中考试阶段,我听了无数次这首曲子,当时的感觉与以前截然不同。我似乎理解了曲中的无奈与挣扎、无助与彷徨。这恐怕受我当时考试心境的影响。高中时再听此曲,我似乎又感受到了某种渴望、渴求,某种企盼。这个例子,说明由于我的生活经验的不断的积累,我对‘同首乐曲有着不同的体验、感受和情感体验。’” [8]

3.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进行音乐活动所必需的一种能力,是对音乐形象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一种能力。小学生的记忆水平较低,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记忆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4.音乐情感反应

音乐情感反应是对特定音乐音响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已经很丰富,例如,他们会认为乐曲《森吉德玛》体现出活力与希望,认为《梅花三弄》体现的是朦胧的、模糊的情境等。

5.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表现能力是音乐活动能力之一,主要是指与听觉、审美情趣相配合起来的活动。在音乐表现能力的测试中,国外的一些专家曾做过研究,正如美国心理学家H.加登纳(H. Gardner)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一书中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曲肖尔的研究情况。他说:“这种研究表明4岁的普通儿童,如果给了他明确的歌唱任务,那么他们歌唱表现则是很差的,而且改进的程度也随年龄而渐进。但9岁至10岁的儿童则能够完满地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在这一研究中发现,最有天资的儿童5岁到6岁时便已经能表现出成人的水准了。” [9] 其结果见下表:

表5-3 歌唱能力的发展倾向 e1DthUD3FDEkVno6MZ7qn3299jW0ILAFg0wQWmblQGTkzE4EBO8rEYsRjsy1na6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