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音乐艺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就是指音乐艺术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只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所以音乐艺术的基础就是培养与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而不能是无意识和时断时续的。

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包括对于音准、节奏、音色、旋律、调式、速度、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分辨和反应、把握能力。

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音乐作品中的许多文学性、绘画性的内容,都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才能体会和领悟到。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也必须凭借想象力。

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而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如宽广的节奏、舒展的旋律,往往使人联想到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海……而紧凑、活跃的旋律,往往使人联想起奔跑、飞跃、欢腾等情景。联想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即使是对无标题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需要联想。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审美联想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加入审美主体情感成分的形象的过程,我们听到的音乐只是一种音响,要把这种音响变成造型性、文学性的“可视”的形象,需要借助人的创造性联想与想象进行转化。人们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多去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音乐审美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这种创造性联想与想象的形成,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个人气质等密切相关。

三、审美情感的培养

音乐艺术对人的情感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量的拓展;二是情感质的深化。这两者相结合,便能使人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和完善。

所谓情感量的拓展,是指在音乐接受过程中,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当作品将作曲家无比丰富的社会、人生、情感经历通过具体的音响展现时,当学生在聆听或演奏(唱),并体验到这些具有伟大人格的精神艺术品时,他们的情感世界往往会因审美变得丰富起来。例如,现在的学生从未有过战争经历,但是,每当他们演唱或聆听到《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描写抗战的音乐作品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战争的感受,并会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热情。又如,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从未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当听到《百鸟朝凤》《在希望的田野上》《牧童短笛》等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音乐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乡村气息。这些情感都是学生们过去从未有过的,是音乐作品所负载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有了这些情感体验。通过音乐,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拓展和丰富。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愈多,他所接受新感情的机会也就愈多。经过如此无数次的良性循环以后,他们的情感世界会愈来愈丰富,认识水平也就愈来愈高。

学生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其情感不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时在质上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这对于音乐接受者的审美情感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在接受音乐之前,已具有一定的喜、怒、哀、乐等自然情感,并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评价的性质。在音乐作品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的触动与感召下,其情感往往带着较强的非现实性和虚拟性,这时产生的一切情感活动不带有任何利害得失因素,人的自然情感在此时已经得到淡化和消失。此时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悲是喜,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给人一种“脱俗”的纯精神享受,这样便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自然情感升华成了一种高级的美的情感。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种精神的提升,那么他们的精神境界也会渐渐地变得高尚起来,这正是美育的目的。

四、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需要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尤其是文学艺术修养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也非常有助于人们对音乐的体验与领会。

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感性把握力,同时还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

增强人的音乐理解力,还要多听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多听、多欣赏才能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音乐欣赏限制在某一种类型(如流行歌曲)的狭小范围内。“偏食”不利于人的健康,音乐上的“偏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不利的。

音乐欣赏不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唯一形式。要想更深入地感受音乐,还要参与到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去,亲身体会创造音乐的快乐,这种既作为音乐的创造者,又作为音乐的欣赏者的活动,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部分。实践证明,音乐艺术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获得健康的发展,能调节、培养、丰富人的情感结构,使之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这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渗透至人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对促进人德、智、体、美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9.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5.

[3]杨思寰,樊莘森.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60.

[4][日]渡边護.张前译.音乐美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奥]汉斯立克.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7]陈望衡,李丕显.黑格尔美学论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2]马东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13]邵宗杰.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14]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15]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16]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7]金亚文.音乐新课程与师范教学案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8]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9]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0]曹理,李朴珉.中学音乐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3]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4]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5]杨燕宜.审美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联邦德国音乐教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888(4).

[26]胡以芳.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6(149).

[27]李霜.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库.

[28]屠阳.浅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1990(5).

[29]刘丽.探究音乐审美教育[D].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库.

[30]李锋伟.美在感受 美在判断 美在创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1]孙可妮.中学音乐审美功能的实施[D].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库.

[32]姚思源.审美教育应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33]朱裔文.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渊源探索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库.

[34]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9F0kOmPkExJXeS8kCQEjwEqC3p73MYx92+p6LwJpeeRCWj+JwDGmscJTi83w7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