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外国音乐教育简史

一、欧洲古代音乐教育

欧洲音乐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斗士和有修养的“管家”,他们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演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教育(包括演奏乐器)同宗教舞蹈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使斯巴达人有节制有修养,“守纪律和服从的精神在斯巴达盛行”。斯巴达的音乐教育内容反映出了这个民族的严肃精神,颂扬了为国捐躯的英雄豪杰。他们最喜欢的舞蹈,通常是采用合唱表演的形式,在表演时再现战斗的场面或角力之类的体操运动,音乐风格朴素自然,舞蹈节奏粗犷喧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和重要的道德价值。斯巴达人能歌善舞,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男孩一般7岁开始上学,在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在音乐学校(又称弦琴学校)学习音乐,主要学习唱歌乐器和吟诗(《荷马史诗》),并要求学生不单会演唱歌曲,还要掌握用乐器为诗歌伴奏的技能,后期,音乐学校的教学范围被扩大。

音乐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新教育”时期,音乐学校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声乐教学与器乐教学两种基本形态。柏拉图在他自己设计出的教育计划中指出:作为未来统治者的儿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17、18岁前,都要致力于体育与音乐的学习,随后是算术、几何、天文学及音声学(音乐的数学理论);30岁时,选出优秀者再学习关于“善”的科学——辩证法(或哲学)。用文学介绍人类伟大的业绩,用音乐揭示他们想象中的美与善的真谛,使他们的生活像音乐那样有“节奏”、有“旋律”,充满“和谐”,“使他们的行为优美”,使受到正确教育的人具有高尚的灵魂,“使他们具有敏锐觉察艺术或自然中的遗漏或错误的能力”,“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柏拉图的音乐教育观对欧洲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与他的老师并称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源头,对音乐教育功能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他认为音乐有三种目的,即“教育、消遣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音乐确能改变灵魂的品质”,“既然它具有这种力量,我们就一定用它来培养青年一代”。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与设想,这对欧洲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成为实施美育的理论基础。

二、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育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里,“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是中世纪早期学校中的七种主要学科,即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拥有它的地位,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中等教育,都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被学校教育长期保留下来,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公元4世纪中叶,音乐教育以服务宗教为目的,罗马出现了专门培养演唱圣歌者的学校,这是欧洲中世纪音乐史上最早的、较专业化的音乐学校。到6世纪末,格里哥利一世对原来的圣歌学校进行了新的整修,在多数中心教堂都设立了这类学校,并令教会音乐家加强对音乐理论、记谱法方面的研究,搜集整理音乐作品,以便在各教堂统一教会歌曲,圣哥学校成为统一教会歌曲的媒介和发展教会音乐的重要基地。由格里哥利组织编纂的歌曲集《赞美诗唱和集》,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本规范化的音乐教科书,它对欧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格里哥利圣歌”的广泛传播与影响,到7世纪左右,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兰西、德国等地先后开始了以“圣歌”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音乐已被公认为学校里的正式教育课程。13世纪以后,西欧许多大学把音乐、数学、几何、天文并称“四科”,作为学校教学中的主体内容。音乐学校里除教学生们唱圣歌以外,也陆续出现了音乐史、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新课程。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它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封建教育体制的解体。音乐教育在继承希腊、罗马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的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具体体现在:音乐教育不单以宗教内容为中心,音乐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十分明显,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出现了多元化、自由化、分工化发展的新趋势,音乐教育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社会音乐生活十分活跃,这一现象促使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近现代音乐教育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西欧的音乐教育体制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卢梭,对音乐教育十分推崇,发表过一系列新的艺术教育观点,提出了“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教育口号,主张对儿童必须进行早期启蒙性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必须摆脱宗教的束缚。同一时期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发表许多新见解,对当时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推动作用。

18世纪以来,在欧洲各国由于各种音乐团体及自发性的音乐表演组织的纷纷建立,社会音乐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在社会各阶层,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粮食,成为一个有教养人的象征。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里,学习与传授音乐的人愈来愈多,社会音乐教育受到普遍重视,而宗教音乐教育却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威严与神秘。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事件对欧洲社会的文化、经济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并在初、中、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合法地位。资产阶级革命上升时期,音乐教育成为宣传启蒙思想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革命歌曲在学生、工人、农民中广泛传唱,也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配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了它特有的艺术感召力和教化职能,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多数国家建立了音乐学院。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普通音乐教育体系。

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一些国家更加重视教育,有些国家组织大批科学家、教育家对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革,使之更有效地为其政治与经济的需要服务。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和改革初等教育,组织和扩大中等教育,建立和加强职业教育,并制定教育法令以保证教育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美国音乐教育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殖民地时期(15世纪至1776年)、建国至南北战争以前(1776至1861年)、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861至19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以后)。前三个时期美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音乐教育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先进国家。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大批的音乐院校、音乐社团等相继建立,专业音乐教育结构日趋完善,音乐社会活动空前活跃。1870年哈佛学院正式把音乐课列入教学计划,并于1875年创办了第一个音乐系,此后全美很多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立了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或音乐系科,迄今为止全美最高学府中有1000余所这类的音乐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音乐家和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师资。美国还有很多研究音乐教育的组织机构,如“全国音乐教师联合会”(MTNA,1876年成立)和“全国音乐教师代表会议”(MTNC,1907年成立),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组织许多专业小组研究音乐教育的方向,他们研究了从幼儿园到中学的音乐教育大纲,研究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教育纲要,提出了发展创造力的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这一理论体系。

1965年至1968年美国组织全国著名音乐教师在纽约曼海顿维尔学院研究制定了《曼海顿维尔音乐教育大纲》,其中包括完整的音乐教学大纲和材料、螺旋性上升的音乐素质培养大纲、教师进修教学大纲等,对美国音乐教育有较大的影响。

1985年,美国国会呼吁政府及教育界要重视和加强对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1988年全美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提出了《走向文明——关于艺术教育的报告》,指出处于21世纪的门口“需要帮助我们的孩子走向文明”的问题,并提出21世纪美国音乐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文明的音乐,音乐的文明。”

德国是音乐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在教育方面,17世纪至18世纪间德国在欧洲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很多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都是由德国兴起的。在音乐方面,德国被誉为世界音乐发展的中心。19世纪初,由于法国革命的影响,德国音乐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传统国语学校发展而来的国民小学以“大众教育”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加入了“学习民歌”的内容,提出了“大众音乐教育”的观点。

19世纪末,在克雷奇梅尔(1848~1927)的积极努力下,德国通才学校开始对音乐课程进行改革,提出统一的教育大纲,音乐被重新规定为文科中学的必修课,并要求音乐教师通过州级考试,而后在普鲁士文化部音乐顾问凯斯顿伯格(1882~1962)的推动下,开展了一系列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有关的彻底改革。文科中学音乐教师获得了与其他科目平等的待遇。音乐教育在整体教育中有了新的地位,并对原大纲做了较全面的修改,二三十年代出版了学校音乐教材,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开始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起色。1948年奥尔夫在巴伐利亚电台举办了长达五年的儿童音乐讲座。1950年至1954年又连续出版了五卷儿童音乐材料。1957年至1958年在慕尼黑电视台举办了类似的音乐教育节目,形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七八十年代,随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德国普通音乐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普通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音乐教育也因而得到了保障。

日本近现代音乐教育,始于“明治维新”(1868年),经历了始创、调整,1947年以后步入繁荣发展阶段。1879年,文部省设立了音乐研究机构,考察学校音乐教育实施情况。此后,进一步吸收欧美各国的音乐教育思想与方法,一方面清除战争期间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引进了欧美的教育体制,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和《社会教育法》等法规,建立起以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为模式的战后音乐教育体制。同时,对本民族的音乐传统文化教育也给予充分注意。1949年日本文部省又颁布了《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教学大纲),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爱好音乐,丰富其情操”定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扩充了音乐教学内容,增加了创作和基础教学两部分内容。

现代日本中小学教育中,音乐课为必修科目,从小学一年级至中学二年级,每周2学时,中学三年级每周1学时,高中设艺术必选课,从音乐、美术、书法、造型四门艺术学科中必选一科。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与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飞跃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的进程。音乐师资水平日趋提高,音乐教学设备设施日臻完善。如日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是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方可担任。

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世界音乐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现代音乐教育可划分为对旧音乐教育体制调整、改善时期(1917年至1929年)、新体制定型、发展时期(1930年至1945年)和改革、完善时期(1945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的音乐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并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把毕生心血灌注于儿童音乐工作,为孩子作曲写书,并亲自从事音乐学校和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70年代初,他主持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编写制定了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并亲自到学校按大纲进行教学实践工作,影响很大。

前苏联普通学校一至七年级的音乐教育,每周一学时,教学内容以歌唱为主,兼授欣赏、音乐知识。学校音乐教育注重国内外音乐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全国专业音乐教育呈金字塔形,共有8387所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就读学生占同龄学生5%),260所音乐中等专科或艺术中等专科学校,28所特殊中等音乐学校(附属于音乐学院),20所音乐学院,9所艺术学院与50所师范院校设有音乐系科,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在音乐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除前述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外,匈牙利、瑞士等国家在音乐教育的某些领域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上述中外音乐教育史的主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音乐教育起源问题;学校教育制度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各国、各时期的音乐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师资情况;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以及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问题。

音乐教育史是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研究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镜,认识现实,开拓未来,从而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马东风著.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2]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著.中国当代音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马东风著.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4]马东风,邹爱民译.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5]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伍雍谊主编.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zZ70VUWQaI6bZqiuRpBS4eyU2JGR0sII/1omQykun1Eiqa4PVXgjauXR3ye2F1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