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总是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逐渐形成,语言也不例外。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分期的工作做得好,可以充分展示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便人们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母语发展规律。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在《近代汉语指代词·序》中将汉语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蒋绍愚先生采用“三分法”,在《近代汉语研究概况》一书中将汉语分为“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王力先生采用“四分法”,在《汉语史稿》(上册)中提出如下汉语分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为上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期,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持“五分法”的专家也有很多,如荆贵生先生,他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绪论》中将汉语分为远古(殷商)、上古(周秦两汉)、中古(魏晋至宋)、近古(元明清)和现代五个时期。

从商代晚期到两汉这一漫长时期,汉语出现了很多的进化现象,比如词汇中的复音词逐渐增多,语法系统也渐趋精密,但总体来说并未出现使语言发生巨大变化的因素,并且书面语言显得典雅规范,因而语言在这个时期可以划归为一个时期。至于中古时期,从东汉末期直到中晚唐时期,汉语中增加了不少口语性很强的书面语言材料,同时有完全脱离口语的骈体文,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书面语言既继承了上古汉语的特点,又增加了新的口语色彩,这一时期可以划为一个阶段。至于宋以后一直到清末,汉语语料几乎是以口语色彩极为浓厚的形式占据着主流位置,并呈现出“俗远大于雅”的局面,因此也使得语言学界“近代汉语”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这些“俗文学”语料上面。不难看出,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140卷,即今通行本的《朱子语类》出现的时间正好介于中古和近古的过渡时期。作为朱熹授课语录的汇编文本,其半文半白,口语性突出的特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的语言实际,故而本书采用王力先生的划分法,以便通过专书更好地了解汉语语法史。

基于上述汉语分期的探讨以及《朱子语类》的语言特点、影响力、篇幅等因素,选取它作为近古时期语法研究的代表性专书有着极为重要的标志性作用,对其复句系统的深入研究可以一窥近古早期汉语的全貌。然而,在众多的《朱子语类》语法学研究资料中,针对复句的研究尚缺乏比较全面详尽的分析和阐释。同时,就汉语复句本身的研究状况而言,许多结论都是根据现代汉语得出的,并不能包含古今复句的所有情况,唯有细化古代汉语复句的研究,才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些结论,进而将汉语复句的研究推向更加深广的领域。

《〈朱子语类〉复句研究》一书中将复句分为八大类,分别是并列复句、选择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条件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和因果复句。复句类型齐全,标记词语非常丰富。本文以穷尽式的考察和详细的描写,辅之以语法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逻辑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思想理论,具体分析了《朱子语类》复句的每一种类型及标记词的使用情况,并对它们的句法结构、逻辑语义以及语用、交际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论述。

考虑到《朱子语类》两百余万字的语料分析量,为了尽量确保语料分析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笔者针对《朱子语类》完整的句读结构,结合现有的计算机语言处理方法,构建了一个小型专项语料数据库。在复句分析的过程中,以电子设备检索的语料为线索,设定多种条件,根据标记词句中位置、组配特点,减小极值影响,获得数据,并对每一个检索词做了抽样统计,确定其符合条件。此后还要通过穷尽性、精细化的人工分析和比对,尽可能客观、准确地对语料进行描写和研究。

全文内容主要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篇。这部分对时彦的复句和《朱子语类》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为本文的探讨创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并从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等角度作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为概述篇。这部分对《朱子语类》的复句给出明确了的界定、分类和判断标准,为精确地描写其复句系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同时借鉴了语义、语用、标记研究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手段作为后面八个篇章中各类型复句研究的先导。

第三部分为系统篇,是本文的核心。该部分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以此为线索,用详尽的统计和细致的描写对《朱子语类》的复句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抓住标记词这个有力工具,以点带面,注重形式标记的演变而导致的语法意义的变化和该变化在《朱子语类》复句中的形态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例如,转折标记“但”一直用于轻转句,在《朱子语类》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重转型复句用例。对于语料中此类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都进行了探讨和挖掘。这部分努力从共时、历时、泛时数个维度观察语料中复句句式的特点,并力图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综合语法结构、语义特点及语用特征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形成《朱子语类》复句系统研究的立体架构。

第四部分为结论篇。该部分是对《朱子语类》复句的总特征、总原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共时性领域内将其呈现的特点充分整理,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尽力进行分析和解释。其一,单音标记数量虽已减少,但是复句用例仍然占有极大的优势;复音标记大量涌现,往往同一种语义关系的复句中并存着集团化发展的复音标记,只是其总体用例并不多,说明近古汉语早期复音标记词虽有开始全面崛起的征兆,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匹配框架也呈现繁盛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其二,从知、行、言三域角度对《朱子语类》复句语义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所有复句类型中知域的数量最为庞大,体现了《朱子语类》重事理逻辑的周延性特点。其三,在语用方面通过对语气和语义重心等层面的数据统计和描写,发现每一种复句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再结合语料特征从语法学、语用学、心理学等层面进行解释。

总之通过对《朱子语类》复句多个维度的整合研究,本书以期更好地构建南宋时期的汉语复句系统,同时辅以针对宋代语言状况描写基础上适当的比对,以利于厘清纵向汉语语法史发展演变的脉络,为古代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材料与结论,同时为更加深入地研究《朱子语类》的语言和思想以及近古汉语的复句语法特征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2021年12月25日于北京 zl8Y8Sq/i00ZSg4X0b4VRTqq8i0AsKZqbbR2ql0F37b7EKU0IDvI2TMi+dVyPy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