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过年的礼规及含义

过年都干些什么呢?有哪些礼规呢?

我们想一想,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们都准备什么?打扫卫生啊,做吃的啊,赶集买东西等等。

这些都是表象,不是本质。

本质上,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我们在准备着连根养根。

第一我们请祖宗,是不是?祖宗是我们家庭的根脉。

第二我们要请祖师圣哲、仙佛菩萨,这是我们民族的根脉。

第三我们要请天地神明,是不是?这是我们天地万物的根脉。

是不是都得请呀?我们老百姓一般都叫“请神灵”或“请神明”!

过年祭祀的第一位神是灶神,灶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家之主”,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特别崇拜。

民谣唱道:“今年又到二十三,恭送灶君上西天,供的糖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因为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送灶神,所以,腊月二十三又叫“过小年”,从此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民谣唱道: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年的本质是孝礼,过年的含义是团圆。

中国人认为: 孝连接阴阳,阴阳相连就是团就是圆,“团团圆圆过大年”就是阴阳合一、根与苗相连的意思。大团圆的意思是阴性的相聚,阳性的也要相聚。

而我们人呢,一定要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回家团圆。不管千里之外,都要回家,是不是这样?这就是外国人看不明白的中国春运“怪象”。

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夜,又叫团圆夜。这一夜,祖宗神明供奉在一桌,同时,大人孩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团圆年。

北方地区这顿团圆饭必须吃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既是新旧相交,也是阴阳相交;是天地相合,也是阴阳相合,祖宗与家人相合,此为团圆的含义。

我们常说孝的另一层含义是“继承发展”,不是随便发展,一定要从根上发展,这就是继承。 继承,就是连根,就是传承。家庭、社会、人生、万物,都是一体的,都要连根。除夕夜民间都有守夜的习惯,叫守岁。其实守夜就是一种继承,既是表达一种辞旧迎新,也是表达一种继承发展。 除夕夜所供的菜都必须带根,表示连根续承、继承发展之意。

所以,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孝道,孝道的全部礼仪都集中在了春节里面,过年里面。过年是认祖归宗的大孝传统,这就是过年的本质。

(一)为什么我们过年要买好吃的,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礼品?

我们学习孝道文化知道, 孝是对根源的敬畏、感恩、低位、谦卑和回报的礼仪和行为。 那在过年的时候,这种敬畏、感恩、低位、谦卑如何表现呢?

我们是不是要换身好衣服啊?我们一身衣服缝缝补补一年了,过年了,祖宗圣贤都回来了,是不是该换件新衣服表达尊重呀?

是不是要打扫卫生,屋里屋外都彻底干净一下?

是不是要上最好的供品,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最好的物品买回来,奉献给祖宗和神明呀?

过年我们无非是准备这些嘛。 这就是表达一种敬畏、一种感恩和尊重!

(二)为什么要说过年的话,不能说不好听、不吉利的话呢?

我们说 “根决定苗,无形决定有形” ,这是孝道规律。在我们民间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 “给根什么信息,就会得什么结果” 。所以,过年既然是连根养根,我们要对根源暗示健康、幸福、安宁。尤其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是不是?我们要说些“有、福、大、好、美”等正面词汇。

孝道是低位谦卑的,所以过年还要说话和蔼、温和,不能发火、发脾气。 中国人认为,过年的时候祖宗在身边,根源在身边,所有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对根源的暗示。暗示给根源什么信息,明年就会收获什么果实。所以我们都特别小心谨慎,这就是“说过年话”的传统含义。

这样,说过年的话,办过年的事,延续下来,慢慢就形成了过年的礼规!

(三)为什么我们叫“过年”?还要放鞭炮?花花绿绿的呢?

由于在古代,生活必需品、粮食,不像今天这么丰富,所有的供品都是一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到过年了才吃一点,是吧?

过年的时候,一定要表达我们“有余”、我们不穷,要努力立一个“富裕”的根!平时再穷,过年的时候也不能穷啊,就是告诉根:我们都富裕!我们都有余!用“鱼、豆腐”来表达,说话都离不开这样的词汇、这些暗示。

所以说古代物质虽然贫乏,但是供品却是很丰富的。人穷,动物们也没吃的呀,所以,就有动物在过年的时候来偷吃供品。其中有一种动物很凶残,这个动物的名字叫“年”。它在春节的时候来偷吃供品,赶都赶不走。

所以,年三十这一夜,又叫“年关”。家里年轻的后生,都不能睡觉,挤坐在一起聊天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后来人们发现,“年”这种动物啊,害怕什么?害怕爆竹。就是竹子在火里烧的时候,“啪”一响,它就吓跑了。从此以后,过年的时候就放爆竹,把“年”赶跑。于是以后每到春节的时候就放鞭炮,并且叫做“过年”了。

我们现在年年放鞭炮,每年人们花好多钱买鞭炮放,认为不放炮就没有年味了。现在哪还有“年”啊,对不对?现代人把放鞭炮当作一种“除岁”、“除秽”手段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完年,美好的一年就要到来,人们希望能够把一切不好的东西都除去,不要带到新的一年里来。因此, 年三十这一天叫除岁或除夕。岁或夕分别是指一年的结束和一天的结束,暗示一切陈旧的、污秽的东西。所以,过年一定要贴春联,张灯结彩,搞得花花绿绿、红红火火,用喜庆来除岁。 甚至对启蒙的孩子,长辈一般要送红包、糖果等哄孩子开心,烘托喜庆气氛,这叫给孩子压岁。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孩子把长辈的压岁钱当成了应该,甚至互相攀比,不但失去了喜庆的本意,甚至成了烦恼和灾祸的根源。我们要引起重视,并深化传统教育。

有的地方,从初一开始,搭台唱戏,玩龙灯,舞狮子,欢歌笑语。既是烘托喜庆以除岁,也是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有文化的人家,还可以写对联、贴对联来表达喜庆和祝愿。

(四)为什么家家贴年画,要表达什么含义?

古代民间的教育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私塾教育,一类是民间的礼仪教育。

过年既然是认祖归宗的大孝传统,也是大孝礼仪,也一定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礼仪教育,兼顾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传承双重作用。 我们就想:过年的时候,用什么来代表我们民族以及家族的文化与精神呢?祭祀的孝礼用什么做载体呢?

人们不可能把庙里那些泥巴像搬到家里来吧!

用啥呢?

用画! 用年画做载体,来表达认祖归宗的祭祀孝礼。 所以家家贴年画,慢慢地就成为了过年的基本传统。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寓意。 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一般都与两个主题有关:一个是驱凶避邪,一个是祈福迎祥。随着过年风俗的习俗化过程,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方面,慢慢地形成了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年画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才开始见到“年画”一词。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一般是木版套色印刷。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说明汉代就有年画贴于门上用以驱凶避邪了。

贴年画,是中国民间过年非常重要的传统。年画作坊遍及全国各地,以北方最多,比较著名的年画有: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武强木版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和广东佛山木版年画等等。

现如今,很多年画及模板都已销毁了,保存最完整的当属河北武强年画,并有专题博物馆,叫武强年画博物馆,现已成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2003年,武强年画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2005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叩拜长辈,走亲访友

既然过年是大孝节,既要表达对无形根源的孝——祭祀先祖、祭祀圣贤、祭祀神明,还要表达对有形空间根源的孝——孝亲尊师。

所以在过去,过年的时候,晚辈必须给长辈磕头、行跪拜礼,而且是给整个家族的长辈逐一行跪拜礼。

初一这天,一般是对父辈家族的长辈行礼叩拜,这是我们民间保留最完整的孝亲礼仪。 家族大的,有时候要用一天的时间,腿都能跪疼。所以初一这天,长辈家里一般都会准备好蒲团、糖果、红包等,接受孩子们的孝礼,同时给孩子压岁。给自己的恩师和老师行礼叩拜,最好也在初一这天,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恩。

初二这天,开始对母亲家族的长辈行孝亲礼,民间俗称“回娘家”。

初三初四,开始对七大姑八大姨行孝礼,民间叫“走亲戚”。

一般除了初一对本家族行孝礼可以不带礼物外,其他的孝礼都要带礼物和礼品。而长辈们为了表达喜庆氛围,一般要准备酒宴,一家人开怀畅饮。

过去因为亲戚较多,一般要走到正月十五。因此,走亲访友是过年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是我们中华民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fEPWGj/1vhDOr+BLbsANafSTYolApcp0iNe50LXSYs0K3cIDIUVyhmUR1+aIZy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