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

自兴中会时期起,孙中山就明确以共和制的“中华民国”来取代清王朝,一方面以推翻旧王朝为改造途径,一方面以实现现代共和政治为建设目标。“民国”、“中华国”、“新中华国”、“共和国”等思潮汹涌澎湃,革命志士秉持“革命主义”,开展革命宣传和武装反清斗争。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使得“亡旧国、建新国”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现代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走向现代国家创造了历史条件。共和政权下的新话语,造成与专制时代迥然不同的舆论环境。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北华捷报》持续关注和报道孙中山的行踪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和政治动向,其中反映的新革命领袖形象,对于认识辛亥革命的内外环境、孙中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新的思想观念是否真已深入人心,话语背后的世象和目标或可深究,而地方、基层、民间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向革命中心的趋迎,以及对新观念的利用,已有充分反映;普通人各种相异甚至相反的思想观念,中外人士与革命领袖交往联络的尝试,也展现革命过程中新与旧、公与私、趋附与利用并存的复杂社会面相。借助于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函电和未刊藏档,共和背景下的领袖“形象”和社会“世相”,可以得到充分的呈现,丰富了对于革命及现代国家肇始的深层理解。 56UN1+HHvofHqZUY8yju1KRmVHOx6io0QXcC7jsDFkQSMu7Jb9N2I4H8TFy7Ik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