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籴

李悝谓文侯曰 (1) :“善平籴者 (2) ,必谨观岁 (3) 。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 (4) ,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一,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上熟则上籴三而舍一 (5) ,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籴。故虽遭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而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注释】

(1) 李悝(kuī):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赏功罚过;经济上主张“尽地力”,创“平籴法”平抑粮价。魏国因此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2) 平籴(dí):官方于丰年时买米粮储存,荒年时卖出,以稳定粮食价格。

(3) 谨观岁:慎重准确地观察估计收成。

(4) 上熟其收自四:上熟收成是平时的四倍。《汉书·食货志》载,按李悝的计算,每一农夫全家五口,治田百亩。每亩岁收一石半,百亩则收一百五十石。除去十一之税十五石,则余一百三十五石。每人一年食用十八石,五口共食九十石。如此则可剩余四十五石。每石粮卖钱三十,四十五石共卖钱一千三百五十,这些钱用来交付里社公共费用和自用,最后竟欠四百五十钱,这还不算疾病死丧的费用以及官府的赋敛。按照这种计算,上等年成的收成是每百亩一百五十石的四倍即六百石,除去十一之税、自己食用,还能剩余大概四百石。中熟、下熟、小饥、中饥、大饥算法相同。

(5) 籴三而舍一:上熟时每户余四百石,官府收三百石,而留给农民一百石。

【译文】

战国时李悝对魏文侯说:“善于稳定粮价的人,一定会慎重准确地观察估计收成。年成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三等:上熟收成是平时的四倍,一般农家可剩余四百石米粮;中熟收成是平时的三倍,可剩余三百石米粮;下熟收成是平时的两倍,剩余二百石米粮;小饥荒收成是一百石,中等饥荒收成是七十石,大饥荒收成是三十石。所以上熟时就由政府收购三百石留给百姓一百石,中熟时则收购二百石,下熟时则收购一百石,使百姓粮食正好充足,粮价平稳就可以了。小饥荒时就发售小熟时所收购的米粮,中等饥荒时发售中熟所收购的米粮,大饥荒时发售大熟收购的米粮。所以即使遭遇粮食歉收水旱灾害,买粮不会太贵而百姓也不致离散,这是取有余来补不足。”政策在魏国实行,魏国因而富强。

此为常平义仓之说 (1) ,后世腐儒乃以尽地力罪悝 (2) 。夫不尽地力而尽民力乎?无怪乎讳富强,而实亦不能富强也。

【注释】

(1) 常平义仓:常平仓即为义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备粮荒而设的粮仓。

(2) 尽地力:《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认为地方百里,其封内面积为九万顷,除去三分之一的山泽邑居,还有田六万顷即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每亩可多收三斗;不勤,则少收三斗。如此则百里之地或增或减为一百八十万石。如能勤谨治田,则可多收,是为尽地力。

【译文】

这是设常平仓的道理,后世一些迂腐儒者却以“尽地力”来责备李悝。不竭尽地力难道要竭尽民力吗?难怪他们不敢谈富强之道,而实际上也没能力让国家富强。 1B3IBUdB66ZjoSyRXpHmbSoVUvSHgQCGOpytqiwxygMYK0xardeo0iXxOYz9qJ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