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轼

苏轼知杭州时,岁适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 (1) ;复得赐度僧牒百 (2)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方春,即减价粜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杭州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 (3) 。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4) 。及白居易复浚西湖 (5) ,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取溉至千顷。然湖水多葑 (6) ,自唐及钱氏 (7) ,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宋废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积,为田一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河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潮,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中 (8) ,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苏轼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余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于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麦,春辄芟除 (9) ,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麦,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钱粮以万石数者,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注释】

(1) 翔贵:指物价上涨。翔,腾踊,多指物价上涨。

(2) 度僧牒:由官府制造、专卖的僧尼剃度受戒证明书,也称度牒。有牒者得免徭役赋税。唐、宋由祠部发放度牒,又称“祠部牒”。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3) 六井:又称钱塘六井。唐代宗时,李泌做杭州刺史,因市民苦江水之恶,开六井,凿阴窦,引西湖水以灌之。

(4) 井邑:城镇,乡邑。

(5) 白居易复浚西湖:长庆初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曾重修六井,蓄泄湖水以灌溉沿河之田。白居易,字乐天。贞元进士。元和初为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因上表谏事,忤权贵,贬江州司马。后诏还,授太子少傅。

(6) 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成泥,杂草丛生,则称葑田。故葑亦可概指水生各种杂草。

(7) 钱氏:指五代时割据越地的吴越国,都杭州。开国国君为钱镠。

(8) 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古代市道即在垣、门之间,故市肆称阛阓。阛,市垣。阓,市的外门。

(9) 芟(shān)除:指除草。

【译文】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正逢大旱,饥荒和传染病并发。苏轼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当地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所以米价没有上涨;又得到赏赐的僧尼度牒一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就减价卖出常平仓的米,百姓于是免遭大旱饥荒的痛苦。杭州由于地处江海,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才引入西湖的水建造六井。百姓用水充足,所以城邑日渐富裕起来。到白居易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引入农田,取水灌溉达千顷。然而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五代吴越时期,每年都疏通治理,所以湖水还够用。宋代西湖荒废无人治理,到这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淤出的田地有十五万多丈,而湖水所剩无多。运河失去河水运输的便利,只好依赖钱塘江潮水补给,潮水浑浊多淤泥,船舶要在市区通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区的大患,而六井也几乎废弃了。苏轼刚到任,就疏通茅山和盐桥二河,让茅山河专门接受钱塘江潮水,以盐桥河专门吸收湖水,又建造水闸,用作湖水储蓄与排泄的界限,此后江潮进来的水不流入市区,再以多余的财力修复六井,百姓稍稍得到一些好处。苏轼不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现在想要去除水草和淤泥,将安置在何处呢?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往来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取出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筑成长堤以贯通西湖的南北,那么水草淤泥得以清除而行人也可以方便通行了。吴人种麦子,春天就会割除野草,一寸小的草也不漏掉。水草淤泥如果清除,招募百姓种麦子,收取利税以备修治西湖,那么西湖就不会再淤塞了。”于是取救济灾荒的节余,得到钱粮数万石,又求援于朝廷,得到一百份僧度牒,以招募役夫修筑西湖长堤。长堤筑成后,种植芙蓉、杨柳于堤上,远望堤坝景色如图画一般。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华亭宋彦云 (1) :“西湖蓄水,专以资运河。湖滨多水田,春夏间苦旱,秋间又苦涝,莫若专设一司,精究水利。湖宜开广浚深,诸山水溢则能受,诸田苦旱则能泄。闸司又俟浅深以启闭,则运无阻滞,而三辅内膏腴可相望矣。”按,此宋人为都城漕计,其实今日亦宜行之。迩来西湖渐淤,有力者喜于占业,地方任事者,不可不虑其终也!

【注释】

(1) 宋彦:明朝人,著有《山行杂记》。

【译文】

华亭宋彦说:“西湖蓄水,专门供给运河。湖边有很多水田,春夏之间常苦于干旱,秋季又苦于多水,不如专设一个部门,精心研究水利。湖应该开得广挖得深,各山流下漫出来的水则能容纳,田地苦于干旱则能灌溉。管水闸的人又要看水的深浅来开关闸门,那么水运就无阻碍,而京师附近到处都可以看到肥沃的田地了。”按,这是宋人为都城漕运所作的计划,其实目前也适合推行。近来西湖又逐渐淤积,有势力的人喜欢侵占淤地,地方管事的人,不能不考虑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 A2JfVNC3Ap5O+qLw8u64xAzqF8XqH/pwxwMkvpHS54TnniJIffqsTRyCH0KCiZ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