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成花,青阳笑之 (1) 。
人工则劳,大巧自如 (2) 。
不卜不筮,匪虑匪思。
集《敏悟》。
【注释】
(1)青阳:春天。
(2)大巧:最高的技巧,最好的技艺。自如:自然的,不刻意的。
【译文】
剪彩纸做成花朵,春天就会嘲笑他。
施以人工则劳苦,最高技艺是自然。
不用占卜和预测,不必多虑与深思。
集为《敏悟》一卷。
晋惠帝太子遹 (1) ,自幼聪慧。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 (2) 。太子乃牵帝衣入暗中。帝问其故,对曰:“暮夜仓卒 (3) ,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时遹才五岁耳。帝大奇之。尝从帝观豕牢 (4) ,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杀以养士,而令坐费五谷?”帝抚其背曰:“是儿当兴吾家!”后竟以贾后谗废死 (5) ,谥愍怀 (6) 。吁,真可愍可怀也!
【注释】
(1)晋惠帝太子遹(yù):司马遹,字熙祖,小字沙门。晋惠帝司马衷长子。幼称聪慧,祖父武帝司马炎爱之,惠帝即位后立为太子。贾后以其非己出,素忌太子有令誉,密使黄门阉宦导引其恣情纵欲,废为庶人,卒害死。
(2)武帝: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在世家大族支持下,废曹奂自立,代魏称皇帝。咸宁六年(280)灭吴,统一全国。卒谥武帝,庙号世祖。
(3)仓卒:非常事变。
(4)豕牢:猪圈。牢,关养牲畜的栏圈。
(5)以贾后谗废死:惠帝元康九年(299),贾后以阴谋手段,令司马遹醉书杂字一纸,然后诬以谋反罪而废之为庶人,幽于许昌宫。次年,又矫诏杀死了司马遹。赵王伦、孙秀灭贾氏,迎其丧于许昌,谥曰愍怀。贾后,晋惠帝皇后,名南风。貌丑性妒而淫乱,酷虐多权诈,心怀野心。惠帝即位后她专政十年,先杀外戚杨骏,再杀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引发“八王之乱”。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6)愍怀:《逸周书·谥法解》:“在国逢难曰‘愍’”,“慈义短折曰‘怀’”。愍,忧患,哀怜。怀,值得怀念、怀恋。
【译文】
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从小就聪慧。宫中曾经夜间失火,武帝登楼观看火势。太子于是拉着武帝的衣角进入暗处。武帝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夜晚发生非常事变,须小心防范意外,不能让火光照见君主。”当时司马遹才五岁。武帝认为他特别的非同寻常。司马遹曾经随同晋武帝去检查猪圈,他对晋武帝说:“这些猪很肥,为什么不杀了来犒劳将士,反而让它们白白浪费粮食呢?”武帝轻抚太子的后背说:“这孩子应当能兴旺我家!”日后竟然因为贾后的谗言而被废,之后惨死,卒谥愍怀。唉!真是值得怜悯和怀念!
此大智识人,何以不禄 (1) ?噫!斯人而禄也,司马氏必昌,而天道僭矣 (2) 。遹谥愍怀,而继惠世者,一怀一愍 (3) ,马遂革而为牛 (4) ,天之巧于示应乎?
【注释】
(1)不禄:死的讳称。禄,禄命,指人的富贵寿考。
(2)“斯人而禄也”几句:意谓司马氏以篡逆得天下,按天理本不应久享天下,如晋室因司马遹而得以昌盛,那么天理就不公平了。僭,过失,差误。
(3)一怀一愍:惠帝被毒死后,其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怀帝,在位七年,为汉主刘聪所杀。惠帝从侄秦王司马邺闻之,即位于长安,是为愍帝,在位四年。
(4)马遂革而为牛:愍帝死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南京即位,偏安江左,为元帝。睿母夏侯氏,因与小吏牛氏私通而生睿,故此云“马”变为“牛”。马,指司马氏。
【译文】
司马遹是有大智慧和见识的人,为什么会早死呢?唉!这个人如果长命,司马氏必然昌盛,天道就出现差误了。司马遹谥愍怀,而继承惠帝之位的人,分别是怀帝和愍帝。马于是变而为牛,这是上天巧妙于暗示报应吗?
李德裕神俊 (1) ,父吉甫每向同列夸之 (2) 。武相元衡召谓曰 (3) :“吾子在家,所读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 (4) ,不问理国调阴阳 (5) ,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 (6) 。其言不当,是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
【注释】
(1)李德裕:字文饶。宰相李吉甫子。两次拜相,以器业自负,奖善嫉恶,明辨有风采,威名重于时。神俊:才智卓越超群。
(2)吉甫:李吉甫,字弘宪。历忠、郴、饶三州刺史,在江淮间十五年。宪宗时参与策划讨平西川节度副使刘辟之叛。元和二年(807)拜相。不久,因故出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筑富人、固平二塘,溉田近万顷。六年(811),再任宰相,监修国史,封赵国公。裁减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
(3)武相元衡:武元衡,字伯苍。唐德宗时官御史中丞,帝称之为“真宰相器”。宪宗元和二年(807)出任宰相。高崇文平蜀后,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全力恢复刘辟之乱后的局势,使经济、吏治及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趋于稳定。八年(813),复入为宰相。继李吉甫之后主持讨淮西吴元济事,为藩镇李师道所派刺客刺死。
(4)帝弼:帝王的辅弼。
(5)调阴阳:古时认为三公的职责在调和元气、燮理阴阳,使天下无水旱灾变。
(6)成均:古代的大学,见于《周礼》。古时学政属礼部掌握。
【译文】
唐朝人李德裕才智卓越超群,父亲李吉甫每每向同朝官员夸赞儿子。宰相武元衡叫来李德裕问他:“你在家,读什么书?”想借此试探李德裕的志向。李德裕不回答。第二天,武元衡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后责备儿子,李德裕说:“武公身为皇帝的辅弼,不问治理国家调和阴阳,而问我所读的书。读书,是大学礼部的职责。武公的问话不当,所以我不回答他。”李吉甫又将这话告诉了武元衡,武元衡大为惭愧。
便知是公辅之器 (1) 。
【注释】
(1)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译文】
由此就知道李德裕日后是做宰相的材料。
崇仁洪钟 (1) ,生四岁,随父朝京以训导考满之京 (2) 。舟中朝京与客奕 (3) ,钟在旁谛观 (4) ,久之,悟其形势 (5) ,导父累胜。比至临清,见牌坊大字题额,索笔书之,遂得字体 (6) 。至京师,遂设肆鬻字。京师异为神童。宪宗闻之 (7) ,召见,命书,即地连画数字。又命书“圣寿无疆”四字,钟握笔久之,不动。上曰:“汝容有不识者乎 (8) ?”钟叩头曰:“臣非不识字,第为此字不敢于地上书耳。”上嘉其言,即命内侍舁几,复以踏凳立其上,书之,一挥而就。上喜,命翰林给廪读书 (9) ,其父升国子助教,以便其子。
【注释】
(1)洪钟:明弘治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年二十七而卒。
(2)训导:官名。即儒学训导,明朝于府、州、县学均设训导一员,位次于教授、学正、教谕。考满:旧时指官吏的考绩期限已满。一考或数考为一任,故考满亦常为任满。
(3)谛观:审视,仔细看。
(4)奕:通“弈”,下棋。
(5)形势:军阵,阵势。此指下棋的布局攻守等方法或关窍。
(6)字体:字的形体结构。
(7)宪宗: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7年在位。
(8)容:或许,大概,也许。
(9)给廪:官府供给粮食。
【译文】
崇仁县洪钟,四岁时,随父亲洪朝京因儒学训导任满进京。在船上洪朝京与旅客下棋,洪钟在旁边仔细看,时间一长,他领悟了其中的攻守布局的关窍,指点父亲下棋连连获胜。等到临清时,看见牌坊上的大字匾额,他要来笔临摹,于是明白了字的形体结构。抵达京城后,就在市场摆摊卖字。京城人惊异地认为他是神童。明宪宗听说了,召见他,命他写字,他就在地上连写了几个字。又命他写“圣寿无疆”四个字,洪钟手握毛笔很久,但不动笔。宪宗说:“你也许是有不认识的字吧?”洪钟叩头说:“小民并非不识字,只是因为这几个字不敢在地上写罢了。”宪宗赞许他的话,立即命内侍抬来几案,又拿来踏凳让洪钟站在上面,洪钟书写这四个字,一挥而就。宪宗大喜,命翰林院拨发钱粮供他读书,他父亲也升任国子助教,以方便教导儿子。
按,钟弘治庚戌年十八 (1) ,登进士,策授中书 (2) 。不幸婴疾 (3) ,未三十而夭。岂佛氏所谓“修慧未修福”者耶 (4) ?
【注释】
(1)弘治庚戌:即弘治三年(1490)。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1488—1505)。
(2)中书:中书舍人的省称。明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3)婴疾:患病。
(4)修慧未修福:前世只修下此世的聪慧,而未修下此世的福禄。
【译文】
按,洪钟在孝宗弘治庚戌年十八岁时,考中进士,策命授他中书舍人。但他不幸患病,不满三十岁就死了。这难道是佛家所谓的“修慧未修福”吗?
高定年七岁 (1) ,读《尚书》至《汤誓》 (2) ,问父郢曰:“奈何以臣伐君?”父曰:“应天顺人。”定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3) 。’岂是顺人?”父不能答。
【注释】
(1)高定:唐朝人,小字董二,早慧,仕至京兆府参军。其父高郢官至兵部尚书。
(2)《汤誓》:《尚书》中的一篇,相传为成汤伐夏桀时誓师所作。
(3)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语出《汤誓》。意思是:服从命令的,要在远祖神主前给他行赏,不服从命令的,要在社神神主前处死他。祖,此指天子出征时所载迁庙之主,即远祖的牌位。社,指社主,社稷神的牌位。
【译文】
唐朝人高定七岁时,读《尚书》读到《汤誓》篇,问父亲高郢说:“为什么臣子讨伐君王?”父亲说:“为了顺应天道人心。”高定说:“‘服从命令的,要在远祖牌位前给他行赏,不服从命令的,要在社主牌位前处死他。’难道是顺应人心?”父亲不能回答。
夷、齐争之千年 (1) ,高童决之一语。彼獐鹿、松槐之对,徒齿牙得利,不足道矣。
【注释】
(1)夷、齐争之千年:周武王伐商,伯夷、叔齐二人扣马而谏,认为这是“以臣弑君”,不可谓仁。对此古人一直争论不休。夷、齐,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互相让位,一起避于周。商亡,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译文】
伯夷、叔齐“以臣弑君”之说被争论了上千年,高姓小孩一句话就决断了。像獐鹿、松槐这样的应对,只能算是口舌言语上取得了胜利,不值一提。
○贾嘉隐七岁,以神童召见。时长孙无忌、徐
于朝堂立语
(1)
。徐戏之曰:“吾所倚何树?”曰:“松树。”徐曰:“此槐也,何言松?”贾云:“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长孙亦如徐问之,答曰:“槐树。”长孙曰:“不能复矫对耶
(2)
?”曰:“木旁加鬼,何烦矫对?”王雱数岁时
(3)
,客有以一獐一鹿同器以献荆公者,问雱:“何者是鹿?何者是獐?”雱实未辨,乃熟视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注释】
(1)徐
:即李
,原名徐世
,字懋功,后赐姓李,又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
。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2)矫对:矫言应对,指违背事实以应对。
(3)王雱(pānɡ):字元泽,王安石之子。性聪敏早慧,二十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年间中进士,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三十三岁病逝,获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追封临川县伯。
【译文】
贾嘉隐七岁时,以神童被召见。当时长孙无忌、徐
在朝堂上站着说话。徐
逗贾嘉隐说:“我倚靠的是什么树?”贾嘉隐曰:“松树。”徐
曰:“这是槐树,怎么说是松树呢?”贾嘉隐说:“以公的身份配木,怎么不是松?”长孙无忌也像徐
一样问贾嘉隐,贾嘉隐回答说:“槐树。”长孙无忌说:“不能像上次那样诡辩应对了吗?”贾嘉隐说:“木旁有鬼,何须诡辩应对?”王雱还只有几岁时,有客人把一只獐和一只鹿装在同一个笼子里献给王安石,问王雱:“哪只是鹿?哪只是獐?”王雱其实分辨不出来,却仔细看了看说:“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客人大为惊奇。
杜镐侍郎兄仕江南为法官 (1) 。尝有子毁父画像,为近亲所证者,兄疑其法未能决,形于颜色。镐尚幼,问知其故,辄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以比也。”兄甚奇之。
【注释】
(1)杜镐:字文周。宋太宗时,历任直秘阁、集贤校理等官,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真宗时,累迁工部侍郎。博闻强记,治史严格,人称“杜万卷”。
【译文】
宋朝侍郎杜镐的哥哥在江南任法官。曾有个儿子撕毁父亲画像,而且有近亲作证,杜镐的哥哥估计这件事按律法不能决断,烦恼之情表现在脸上。杜镐年纪虽小,问哥哥知道了原因,就说:“和尚、道人毁坏天尊、佛的画像,可以用来比照这件事。”哥哥对此十分惊奇。
彦博幼时,与群儿戏击毬。毬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毬浮出。司马光幼与群儿戏。一儿误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公取石破瓮,儿遂得出。
【译文】
文彦博小时候,和同伴嬉戏踢毬。毬掉进了柱子的空洞中,拿不出来。文彦博用水灌入洞中,毬就浮出来。司马光小时候和同伴嬉戏。一个小孩失足掉入大水缸中,被淹没了,同伴都惊惶而逃。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于是那个小孩被救出。
二公应变之才、济人之术,已露一班 (1) 。孰谓“小时了了者,大定不佳”耶 (2) ?
【注释】
(1)一班:一斑。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班,通“斑”。
(2)小时了了,大定不佳:东汉孔融十岁独自拜访河南尹李膺,以孔子和老子(李耳)同德比义而相师友,称自己与李膺为累世通家,获得赞赏。太中大夫陈炜听了之后说“小时了了,大未必奇”,孔融应对说:“观君所言,小时当是了了。”了了,聪明。
【译文】
文彦博、司马光二位的应变才能、救人本事,已经显露端倪。谁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一定不好”呢?
王戎年七岁时 (1) ,尝与诸小儿游。瞩见道傍李树,有子扳折 (2) ,诸小儿竞走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傍而多子,此必苦李。”试之果然。
【注释】
(1)王戎:字濬仲。魏晋名士,崇老庄,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幼而聪颖,后官至司徒,位列三公。然贪吝好货,苟媚取容,故屡经政变,竟能保全,时人鄙之。
(2)扳折:攀折,折取。
【译文】
魏晋人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同伴游戏。看见路旁有棵李子树,有果实压弯了枝条,同伴们争相跑去摘果,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原因,回答说:“李树在路旁而有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尝过之后果然是这样。
许衡少时 (1) ,尝暑中过河阳 (2) ,其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3)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曰:“人亡世乱,此无主矣!”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合二事观,戎为智,衡为义,皆神童也。
【注释】
(1)许衡:字仲平。金末元初学者,博学多通,慨然以道为己任。忽必烈即位前,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即位后,命议事中书省,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策划立国规模,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等编定《授时历》。许衡与刘因、吴澄并称元三大理学家。卒封魏国公,谥文正。
(2)河阳:县名。隶孟州,治今河南孟州。
(3)危坐:端正严肃地坐着。
【译文】
许衡年轻时,曾在夏天暑热时经过河阳,路旁有梨树,众人争相摘来吃,许衡独自端坐在树下,镇静如常。有人问他原因,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能这样做。”那人说:“现在兵荒马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综合两件事情来看,王戎是智慧,许衡是道义,两人都是神童。
曹冲 字仓舒 自幼聪慧 (1) 。孙权尝致巨象于曹公 (2) 。公欲知其斤重,以访群下,莫能得策。冲曰:“置一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一较可知矣。”冲时仅五六岁,公大奇之。
【注释】
(1)曹冲:字仓舒,曹操和环夫人之子。自幼聪明仁爱,曹操多次对群臣夸耀,有让他继嗣之意。惜未成年而病逝,年仅十三岁。
(2)致:给予,献出。
【译文】
曹冲 字仓舒 从小聪明。孙权曾经献给曹操一头巨大的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以此询问手下官员,都不能想出办法。曹冲说:“把大象放到一只大船上,刻下船身吃水痕迹所到的地方,再把其他物品装在船上直到刻下的水痕处,一比较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曹冲当时只有五六岁,曹操对此十分惊奇。
张觷知处州时 (1) ,有人欲造大舟,不能计其所费,问之。觷云:“可造一小舟,以寸分尺 (2) ,便可计算。”
【注释】
(1)张觷:字柔直。北宋政和年进士。为考功郎,升迁龙图阁,后为处州知州,又因荡平贼寇,加官秘阁修撰。
(2)以寸分尺:以小舟之寸当大舟之尺来分析。
【译文】
宋朝人张觷任处州知州时,有人想造一艘大船,但无法预估造船所需的费用,请教张觷。张觷说:“可以先造一艘小船,按尺寸比例,就可以估算出来造大船的费用。
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 (1) 。既成,恨面瘦,工人不能改。迎戴颙 字仲若 视之 (2) ,颙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 (3) 。”为减臂胛,遂不觉瘦。
【注释】
(1)宋世子:此指南朝刘宋世子。世子,曹魏以前,诸王嗣子称太子,自曹魏始,诸王嗣子改称世子。
(2)戴颙(yónɡ):字仲若,戴逵之子。以孝行著称,继承父亲琴书之业。宋武帝累征不就,随父兄隐居。承家学,精音律,又善雕塑。有琴曲《游缜》《广陵》《止息》三调,与世异。著《逍遥论》述庄周大旨,并注《礼记》《中庸》等。
(3)臂胛:手臂肩膀。
【译文】
从汉朝才开始有佛像,但形式样貌不工巧。刘宋世子命人在瓦官寺铸造高一丈六的铜佛像。佛像铸成,太子遗憾佛面显瘦,但工人没办法修改。请戴颙 字仲若 来看,戴颙说:“佛像不是脸瘦,而是手臂肩膀肥大。”工人缩减佛像的手臂肩膀,果然不再觉得佛面显瘦。
用侈便觉财匮,官贪便觉民贫,将弱便觉敌强。举隅善反 (1) ,所通者大。
【注释】
(1)举隅善反:善于举一而反三。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用度奢侈便觉得钱财匮乏,官员贪财便觉得百姓穷困,将领软弱便觉得敌人强大。善于举一反三,所通达的道理就很深刻。
陵州有盐井 (1) ,深五十丈,皆石作底,用柏木为幹 (2) ,上出井口,垂绠而下,方能得水。岁久,幹摧败,欲易之,而阴气腾上,入者辄死。唯天雨则气随以下,稍能施工,晴则亟止。佐官陵州 (3) ,教工人用木盘贮水,穴隙洒之,如雨滴然,谓之水盘。如是累月,井幹一新,利复其旧。
【注释】
(1)陵州:治今四川仁寿东。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陵井监。
(2)幹(hán):井垣,井栏。
(3)佐:杨佐,字公仪。北宋时人,初为陵州推官,累迁至江淮发运使、天章阁待制。
【译文】
宋朝时陵州有盐井,深达五十丈,都以岩石作底,用柏木做井垣,上面高出井口,从井垣垂下绳索,才能汲取盐水。由于岁深日久,柏木井垣朽坏,想更换新木头,但井中阴气上腾,人下井就会中毒而死。只有天下雨时阴气随着雨水下降,勉强可以施工,一旦放晴就立即停工。杨佐当时在陵州做官,就教工人用大木盘盛水,在木盘上做出缝隙孔洞洒水,像雨滴的一样,称为水盘。这样就可以施工了,几个月后,井垣焕然一新,产盐之利恢复如旧。
尹见心为知县。县近河,河中有一树,从水中生,有年矣,屡屡坏人舟。见心命去之。民曰:“根在水中甚固,不得去。”见心遣能入水者一人,往量其长短若干。为一杉木大桶,较木稍长,空其两头,从树杪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尽涸其水,使人入而锯之,木遂断。
【译文】
尹见心为知县。县靠近河,河中间有一棵树,树从水中长起来,有很多年了,多次毁坏路过的船只。尹见心命人砍去大树。有县民说:“树根在水中非常牢固,不能移去。”尹见心派一名能潜水的人,潜入河底测量树的长短尺寸。再造一只杉木大桶,比树稍长一点,两头留空,从树梢套下去,打入水中。再用大瓢将桶中河水舀尽,派人入桶锯树,大树于是被砍断了。
宋河中府浮梁 (1) ,用铁牛八维之 (2) ,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 (3) ,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4) 。
【注释】
(1)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浮梁:浮桥。
(2)维:系,拴缚。
(3)治平:宋英宗赵曙年号(1064—1067)。
(4)赐之紫衣:自唐以后,朝廷以赐僧人紫色袈裟示荣宠。
【译文】
宋朝河中府黄河上有浮桥,用八头铁牛拴住,一头牛就有几万斤。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栓桥的铁牛沉入河底。官府招募能捞出铁牛的人。真定有位僧人用两艘大船装满泥土,夹在铁牛两边并拴住铁牛,用粗长的木头做成秤一样的杠杆状钩住铁牛,慢慢除去船上的土,船浮上来铁牛就跟着出水了。转运使张焘听说后,赐给僧人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成祖勒高皇帝功德碑于钟山 (1) 。碑既巨丽非常 (2) ,而龟趺太高 (3) ,无策致之。一日梦有神人告之曰:“欲竖此碑,当令龟不见人,人不见龟。”既寤,思而得之。遂令人筑土与龟背平,而辇碑其上 (4) ,既定而去土,遂不劳力而毕。
【注释】
(1)成祖:明成祖朱棣。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谥高皇帝。钟山:今南京钟山。
(2)巨丽:极其美好。
(3)龟趺:龟形碑座。
(4)辇:载运,运送。
【译文】
成祖为太祖在钟山上刻了一座功德碑。碑石非常华丽美好,但因龟形碑座太高,没有办法将碑石立上去。一天成祖梦到有神仙告诉他说:“想竖起这座功德碑,应当让龟不见人,人不见龟。”他醒来,思考之后领悟到了。于是命人垒土与龟背齐平,用车把碑石运到龟背上,立定之后再除去泥土,于是不多耗费人力就大功告成。
宋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 (1) ,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 (2) ,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汴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入澳中,水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注释】
(1)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
(2)金明池:在宋东京开封府西边,周围九里余。五代周世宗凿,习水战以备伐南唐,宋时置神卫水军以习舟师。澳:可泊船的水湾。
【译文】
宋朝初年,两浙上贡龙船,船长二十多丈,上面建造宫室楼屋,设置御榻,以备皇上游乐。因时间久了船腹腐朽,想要整修但船在水中无法施工。神宗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上计策,在金明池北边凿一个大船坞,可容龙船停泊,下面放置柱子,用大木在上面架梁。然后挖开汴河引水入船坞,把龙船拖进船坞停泊在梁架上,把水车放在船坞中,水排完船修好,再引水进坞让船浮起来,抽去梁柱,用大屋棚蒙在上面,于是就成了藏船的房子,龙船再也没有暴露在外的忧患。
苏郡葑门外有灭渡桥 (1) 。相传水势湍急,工屡不就。有人献策,度地于田中筑基建之,既成,浚为河,导水由桥下,而塞其故处,人遂通行,故曰“灭渡”。此桥巨丽坚久,至今伟观 (2) 。或云鲁般现身也 (3) 。事与修船相似。
【注释】
(1)苏郡:即苏州。葑门:苏州城东门。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又以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
(2)伟观:壮伟的景象,大观。
(3)鲁般:即鲁班。
【译文】
苏州葑门外有座灭渡桥。传说因水势湍急,工程始终无法完成。有人献计,在田中丈量一块地方打地基建桥,桥建成,把下面疏浚为河道,水从桥下过,再填上之前的河道,人就可以通行,所以叫“灭渡”。这桥瑰丽坚固,至今仍然宏伟壮观。有人说这是鲁班现身了。这事与修船相似。
隋炀幸广陵 (1) 。既开渠,而舟至宁陵界 (2) ,每阻水浅。以问虞世基 (3) ,答曰:“请为铁脚木鹅,长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鹅住,即是浅处。”帝依其言验之,自雍丘至灌口 (4) ,得一百二十九处。
【注释】
(1)隋炀幸广陵:隋大业十二年(616),炀帝经运河乘舟赴江都游玩,浪费财力无数。广陵,即今扬州,隋朝名为江都。
(2)宁陵:在今河南宁陵。
(3)虞世基:字茂世。博学多才,善书法,炀帝时为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鬻官枉法,为朝野所恶。
(4)雍丘:在今河南杞县。灌口:在今江苏涟水东北。
【译文】
隋炀帝游广陵。虽已开辟渠道,但船行至宁陵界,常因水浅而受阻。炀帝以此问虞世基,虞世基回答说:“请制作一只铁脚木鹅,长一丈二尺,从上游放往下游,如果木鹅停住,就表示是水浅处。”炀帝依照他的话去检验,从雍丘到灌口,共标识到一百二十九处浅滩。
周之屏在南粤时 (1) ,江陵欲行丈量 (2) ,有司以猺、獞田不可问 (3) 。比入觐,藩、臬、郡、邑合言于朝 (4) 。江陵厉声曰:“只管丈!”周悟其意,揖而出。众尚嗫嚅 (5) ,江陵笑曰:“去者,解事人也。”众出以问云何,曰:“相君方欲一法度以齐天下,肯明言有田不可丈耶?申缩当在吾辈 (6) 。”众方豁然。
【注释】
(1)周之屏:字长卿。明嘉靖年间进士。曾任贵州提学副使,转山东、河南,以文学著称。后擢升为广东布政司参政,转按察使。南粤:古地名,亦作“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
(2)江陵:张居正,江陵人,故称。丈量:张居正实行改革,曾丈量查核天下田亩。
(3)猺(yáo):旧时指瑶族。獞(zhuànɡ):旧时指壮族。
(4)藩:藩司。明清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臬:臬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郡:郡守。明朝指知府。邑:县令。
(5)嗫嚅(niè rú):窃窃私语的样子。
(6)申缩:即“伸缩”。比喻在一定范围内的变通或变化。
【译文】
周之屏在南粤为官时,张居正想要推行改革丈量查核天下田亩,有关官员认为瑶、壮两族的田地不能丈量。等到入朝觐见时,藩司、臬司、郡守、县令一起向朝廷上奏。张居正严厉地说:“只管丈量!”周之屏领悟他的意思,拱手行礼就出来了。众官还在窃窃私语,张居正笑着说:“离开的那个,是通晓事理的人。”众官出来问周之屏什么意思,周之屏说:“相国正想统一法度以整治天下,怎能明说有些田不能丈量呢?变通处理应当看我们自己。”众官这才开悟。
汉末杜琼 字伯瑜 尝言 (1) :“古名官职,无言‘曹’者 (2) 。始自汉以来,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 (3) ,此殆天意乎 (4) ?”谯周因曰 (5) :“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 (6) ,后即帝皆免为侯,亦此类矣。然则先帝讳备,备者,具也;后主讳禅,禅者,授也。言刘已具矣,当授他人也。”又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其无后矣!”及蜀亡,竞神其语。周曰:“由杜君之词广之,非有独至之异也 (7) 。”咸熙二年 (8) ,周书板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谓司马 (9) ;月酉,八月也 (10) 。至八月而晋文王崩 (11) 。
【注释】
(1)杜琼:三国时蜀汉人,精卜筮,仕刘备为议曹从事,刘禅时迁太常。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被蒋琬、费祎器重。
(2)曹:汉朝时称分职治事的官署为曹,郡县的属官也称曹。
(3)卒:随侍曹吏的差役。
(4)此殆天意乎:当时曹丕已经篡汉,所以杜谅认为汉代官名称“曹”“属曹”“侍曹”是汉朝被曹所灭的预兆。
(5)谯周:字允南。通经学,善书札,晓天文。蜀汉时出仕散官,后累迁至光禄大夫。景耀六年(263),魏将邓艾伐蜀,谯周力劝刘禅降魏。后被魏封为阳城亭侯,入晋拜骑都尉,后为散骑常侍。
(6)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汉灵帝二子为刘辩、刘协,刘辩出生后养在史道人家中,故称“史侯”,刘协由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刘辩(少帝),为帝不足一年,被董卓废为弘农王;刘协(献帝)被曹丕废为山阳公。
(7)独至之异:独到的卓见。
(8)咸熙二年:265年。咸熙,魏元帝曹奂年号(264—265)。
(9)典午,谓司马:典有“司”义,午在十二属相中为马。
(10)月酉,八月也:夏历建寅,正月为寅,则八月为酉。
(11)晋文王:司马昭。谥文王。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文帝。
【译文】
汉末杜琼 字伯瑜 曾说:“古代命名官职,没有称‘曹’的。从汉朝以来,官名都称‘曹’,吏称‘属曹’,卒称‘侍曹’,这大概是天意吧!”谯周因而说:“汉灵帝的两个儿子分别叫史侯、董侯,后来登帝位后都被免为侯,也是这一类的事情。然而先帝名备,备是具备的意思;后主名禅,禅是传授的意思。是说刘氏已经具有的天下,应当授给他人。”又说:“曹是众多的意思,魏是大的意思。又多又大,天下应当统一于曹魏。具备了又授给别人,所以没有后继者!”等到蜀国灭亡,人们都竞相认为他的预言神奇灵验。谯周说:“这由杜琼的话推而广之,并非有独到的卓见。”魏元帝咸熙二年,谯周在板上写道:“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即司马;月酉,指八月。到八月晋文王去世。
台城陷 (1) ,武帝语人曰:“侯景必为帝 (2) ,但不久耳。”破侯景字,乃成“小人百日天子”。景篡位,果百日而亡 (3) 。
【注释】
(1)台城陷:南朝称朝廷禁省为台,称宫城为台城,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畔。侯景反叛,直抵建康(南京),围台城四个半月,于549年攻陷台城。
(2)侯景:南北朝人,字万景。骁勇善智谋。东魏时,职位显赫,拥众十万,专制河南。后降西魏,又南依萧梁,受封河南王,任大将军。后为东魏慕容绍宗所败,损兵四万,渡淮而南,任南豫州刺史。他听说梁武帝对自己有戒心,于是密结梁宗室萧正德等举兵叛变,围攻建康。后为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等击败,逃至壶豆洲,为部下羊鲲所杀。
(3)景篡位,果百日而亡:557年,侯景杀梁简文帝,立豫章王萧栋。十一月杀栋,自立为帝。次年三月侯景兵败于陈霸先,四月被杀。称帝百日。
【译文】
梁武帝时台城陷落,武帝对人说:“侯景必定会当皇帝,但为时不久。”拆开侯景二字,就是“小人百日天子”。侯景篡位,果然百日后就灭亡。
绍兴己酉
(1)
,有熊至永嘉城下
(2)
。州守高世则谓其倅赵允
曰
(3)
:“熊,于字为‘能火’
(4)
。郡中宜慎火烛。”后数日,果烧官民舍十七八。弘治十年六月
(5)
,京师西直门有熊入城。兵部郎中何孟春亦以慎火为言
(6)
。未几,礼部火;又未几,乾清宫毁焉。
【注释】
(1)绍兴己酉:绍兴,宋高宗赵构年号(1131—1162)。按,绍兴期间并无己酉年。宋高宗在位时只有建炎三年(1129)干支是己酉。
(2)永嘉:宋温州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南之永嘉。
(3)高世则:北宋勋臣高琼后代,英宗高皇后同族。以节度使镇温州。倅:副职,此指州同知。
(4)熊,于字为“能火”:熊,从能,炎省声。熊字下四点为“火”字。
(5)弘治十年:1497年。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1488—1505)。
(6)何孟春:字子元。弘治年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任兵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师事李东阳,学问赅博。
【译文】
宋高宗绍兴己酉年,有熊到永嘉城下。州太守高世则对州同知赵允
说:“熊,从字上来说是‘能火’。郡中要小心防火。”几天后,果然火灾烧毁了十分之七八的官舍和民屋。孝宗弘治十年六月,京城西直门有熊进城。兵部郎中何孟春也说要小心火烛。不久,礼部失火;又不久,乾清宫失火被毁。
汉高祖过柏人 (1) ,欲宿,心动,询其地名,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已而闻贯高之谋 (2) 。 高祖不礼于赵王,故贯高等欲谋弑之。
【注释】
(1)柏人:汉县名,在今河北隆尧。
(2)贯高之谋: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自平城还长安,过赵。赵王张敖以子婿之礼卑事刘邦,刘邦对其箕踞谩骂。赵相贯高等怒,想要杀刘邦。八年(前199),刘邦又从东垣还,过赵,贯高在柏人驿馆中埋伏武士,想要等刘邦休息时杀他,没有成功。汉九年(前198),贯高冤家向朝廷告发他的阴谋,贯高下狱自杀。
【译文】
汉高祖有一次路经柏人,想要留宿,心慌。问这个地方的名字,说是“柏人”。高祖认为“柏人,是被人迫害的意思”,于是没有留宿就离开了。不久就听说了贯高的阴谋。 高祖曾对赵王不礼貌,所以贯高等人想谋划弑杀高祖。
窦建德救王世充 (1) ,悉兵至牛口 (2) 。李世民喜曰:“豆入牛口,必无全理!”遂一战擒之 (3) 。
【注释】
(1)窦建德救王世充: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王世充求救于自己称帝的夏主窦建德。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大业九年(613)起,以镇压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617),被调北援东都洛阳,为李密所败,遂入据洛阳以自固。及炀帝被杀,王世充立越王杨侗为帝,破李密,遂自称郑王,不久废越王侗,自己称帝。李世民讨伐他,他失败被俘,不久,为仇家独孤修德所杀。
(2)牛口:牛口峪,在河南汜水西北。窦建德败于成皋,逃至牛口,被擒。
(3)一战擒之:武德四年(621),窦建德救王世充进兵至成皋东原(今河南荥阳东北),为李世民所破,被俘。
【译文】
窦建德率兵救援王世充,全部军队行至牛口峪,李世民得知后高兴地说:“豆(窦)入牛口,必定没有生还的道理。”于是一战就生擒窦建德。
后汉岑彭伐蜀 (1) ,至彭亡,遇刺客而死 (2) 。唐马燧讨李怀光 (3) ,引兵下营,问其地,曰“埋光村”。喜曰:“擒贼必矣!”果然。辽主德光寇晋,回至杀胡岭而亡 (4) 。宋吴璘与金人战,大败于兴州之杀金坪 (5) 。弘治中,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猺,至双倒马关,皆为贼所杀。宁王反 (6) ,兵败于安庆,舟泊黄石矶 (7) 。问左右:“此何地名?”左右以对。江西人呼“黄”如“王”音。濠叹曰:“我固应‘失机’于此!”无何就擒。谶其可尽忽乎 (8) ?文皇兵至怀来城 (9) ,毁五虎桥而进 (10) ,又如狼山、土墓、猪窝等处,俱不驻营,恶其名也。
【注释】
(1)岑彭:字君然。新莽时,为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县长,继降绿林军,更始帝封彭为归德侯,属刘
。再归刘秀,任刺奸大将军,从定河北。刘秀即位,任为廷尉,行大将军事。说降更始守将朱鲔。不久,封舞阴侯。曾镇压荆州等地的割据势力,后率军进攻公孙述,进至成都附近,被公孙述派人刺死,谥曰壮侯。
(2)至彭亡,遇刺客而死:岑彭驻军彭亡山,闻地名而厌恶,想要迁营,赶上天黑而停止。当时公孙述所派的刺客伪装成逃亡奴婢,趁夜刺杀岑彭。彭亡,彭亡山,亦名平望,在今四川彭山东。
(3)马燧讨李怀光: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反。次年,马燧、浑瑊讨伐李怀光,至河西县,叛军多降,怀光自杀。马燧,字洵美。沉勇多智略,尤善兵法。大历十一年(776),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联合讨平汴州李灵曜的叛乱,迁河东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击败河朔节镇田悦、李纳等的叛乱。贞元元年(785),与浑瑊等联兵,平定李怀光的叛乱。五年(789),与李晟等功臣皆图形凌烟阁。卒谥庄武。李怀光,本姓茹。其父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怀光少从军,为郭子仪所信用。扼守泾水,吐蕃不敢南侵。建中元年(780),与朱泚讨平叛将刘文喜。四年(783),泾原兵变,率部救德宗,屡破朱泚叛军。兴元元年(784),以卢杞等谗,举兵叛唐,马燧、浑瑊讨之,贞元元年(785)战败,为部将牛名俊所杀。
(4)辽主德光寇晋,回至杀胡岭而亡:后晋高祖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继位,向辽称孙而不称臣。于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大举攻晋。946年,辽灭后晋。次年,耶律德光北归,至今河北栾城时病死。杀胡岭,史作“杀胡林”,又名杀狄林、杀虎林。在今河北栾城北十五里。据说,唐武则天时,突厥入河北,为官军所袭,多死于此,故名。
(5)宋吴璘与金人战,大败于兴州之杀金坪:南宋绍兴末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兵南侵,吴璘督师转战汉中等地,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所辖十六州军。吴璘,字唐卿。与兄吴玠守和尚原、仙人关,战功卓著。吴玠死,代领兵。收复秦州(今甘肃天水)及川陕多处军州,后皆因南宋议和而复失。守蜀二十余年,官至太傅。兴州,南宋利州西路治,今陕西略阳。
(6)宁王:朱宸濠。
(7)黄石矶:在今安徽东北长江之滨。
(8)谶(chèn):此处泛指谣谶。预言吉凶和天意的文字、图形或歌谣。
(9)文皇兵至怀来城:明成祖朱棣,谥为文皇帝。朱棣建都北京后,多次亲征漠北鞑靼等部,途经怀来。怀来,明怀来卫,在今河北张家口怀来县。
(10)五虎桥:原在怀来城东妫水河上,现已没入官厅水库。
【译文】
后汉岑彭讨伐蜀地,至彭亡山,遇到刺客而死。唐朝马燧讨伐李怀光,带兵扎营,问当地的地名,叫“埋光村”。马燧高兴地说:“一定能擒获贼人了!”果真成功。辽主耶律德光侵犯后晋,返途走到杀胡岭身亡。宋大将吴璘与金人交战,大败金人于兴州的杀金坪。孝宗弘治年间,广西参议马玹与都司马某人征讨瑶民叛乱,行至双倒马关,都被贼人所杀。宁王朱宸濠谋反,兵败于安庆,船停泊在黄石矶。问左右的人说:“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左右的人告诉了他。江西人念“黄”如同“王”的音。朱宸濠感叹说:“我本来就应该在这儿‘失去战机’。”没过多久朱宸濠被擒,谶语难道可以全都忽略吗?文皇亲征漠北率兵行至怀来城,下令拆毁五虎桥而前进,又如狼山、土墓、猪窝等处,都不驻军扎营,因为厌恶它们的名字。
○弘治乙丑 (1) ,昆山顾鼎臣为状元 (2) 。尹阁老值家居 (3) ,谓人曰:“此名未善。”盖“臣”与“成”声相似。鼎成龙驾,名犯嫌讳 (4) 。至五月,果验。人谓尹之言亦有本也。景泰辛未状元乃柯潜 (5) 。时人云“柯”与“哥”同音,未几,英庙还自北,退居南宫 (6) ,固“哥潜”之谶。
【注释】
(1)弘治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1488—1505)。
(2)顾鼎臣:字九和。弘治进士。工书法,能诗文。明嘉靖帝学道,好长生术,以善写青词获帝宠信。十七年(1538)入阁参与机务,柔媚不能有为。明代词臣以青词幸进,自鼎臣始,后与李春芳等均被讥为“青词宰相”。官至少保、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康。
(3)尹阁老:尹直,字正言。景泰进士。成化时入内阁,官至兵部尚书,进华盖殿大学士。明敏博学,谙熟朝章,而躁于进取,性矜忌,交结中官,因构陷江西巡抚闵珪等,引舆论哗然。孝宗立,薄其为人,令致仕。家居二十余年。
(4)鼎成龙驾,名犯嫌讳:传说上古时黄帝铸鼎,鼎成而上天降龙,黄帝乘龙而升天。后世以“鼎成”“鼎成龙去”“龙驭上宾(龙驾)”来表示皇帝死亡。
(5)景泰辛未:景泰二年(1451)。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1450—1457)。
(6)英庙还自北,退居南宫: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于次年送回,居于南宫,称“上皇”。英宗为景帝之兄,故称“哥”。退居南宫,未复帝位,对应“潜”。
【译文】
孝宗弘治乙丑年,昆山人顾鼎臣高中状元。阁老尹直正退休在家,对人说:“顾状元的名字不好。”原来“臣”与“成”声音相近。鼎成龙驾,名字犯了忌讳。到五月孝宗去世,果然应验了。有人说尹阁老的话也是有根据的。代宗景泰辛未年的状元是柯潜。当时人说“柯”与“哥”同音,不久,英宗从北方瓦剌回来,退居在南宫,应了“哥潜”的谶语。
曹翰从征幽州 (1) ,方攻城,卒掘土得蟹以献。翰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将至 (2) ,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
【注释】
(1)曹翰从征幽州: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太宗征辽。曹翰,初隶后周世宗帐下,入宋,督运军饷供应入蜀大军,先后参与镇压全师雄及吕翰领导的士兵起事。参与击平南唐,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从太宗灭北汉、攻辽,为幽州行营都部署。以私市兵器,流锢登州。雍熙间,起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分司西京。
(2)彼援将至:辽遣耶律休哥来援幽州。
【译文】
曹翰随太宗征讨幽州,正在攻城,士兵挖土掘得一只螃蟹献给曹翰。曹翰说:“蟹,是水中生物,却跑到陆地上来,失去居所;而且蟹多脚,表示敌人援军将到,是不能攻克的征兆。况且蟹,有解的意思,大概我军是要班师吧?”不久果真应验。
钦说天性敏慧 (1) ,精历术 (2) 。开元后累官右补阙内供奉。初,梁之大同四年 (3) ,太常任昉于钟山圹中得铭曰 (4) :“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起灵址 (5) 。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 (6) ,二九重三四百圮。”昉遍穷之,莫能辩,因遗戒子孙曰:“世世以铭访通人,有得其解者,吾死无恨!”昉五世孙升之隐居商洛,写以授钦说。钦说时出使,得之于长乐驿,至敷水三十里辄悟,曰:“此卜宅者廋葬之岁月 (7) ,而先识墓圮日辰也 (8) 。‘甸服’,五百也 (9) 。‘黄钟’,十二也 (10) 。由大同四年却求汉建武四年 (11) ,凡五百一十二年。葬以三月十日庚寅,‘三上庚’也 (12) 。圮以七月十二日己巳,‘七中巳’也 (13) 。‘浃辰’,十二也 (14) 。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月一交 (15) ,故曰‘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十八也。‘重三’,六也。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曰‘二九重三四百圮’。”升之大惊,服其超悟。
【注释】
(1)钦说:郑钦说,唐玄宗开元初由新津丞请试五经擢第,官右补阙内供奉。通历术,以博物名于时。为李林甫所恶,因自殿中侍御史贬夜郎尉。
(2)历术:犹历法。
(3)大同四年:538年。大同,梁武帝萧衍年号(535—546)。
(4)任昉:字彦昇。八岁能文,初仕萧齐为太常博士,官至司徒右长史。曾与萧衍(梁武帝)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旧友。萧衍执政,他专主文翰。及梁代齐,禅让文诰多出其手。入梁,参掌大选。手自雠校秘阁四部书,确定篇目。善属文,与沈约诗并称“任笔沈诗”。圹:墓穴。
(5)灵址:对坛基的美称。
(6)浃(jiā)辰: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浃辰”。
(7)卜宅:占卜选择墓地。廋(sōu):隐藏。
(8)识:记。
(9)“甸服”,五百也:《尚书·禹贡》有“五百里甸服”句,此处以“甸服”隐指“五百”。
(10)“黄钟”,十二也:黄钟为古音律六律六吕之一,且为六律六吕的基本音,此处以“黄钟”隐指“十二”。
(11)建武四年:28年。建武,汉光武帝刘秀年号(25—56)。
(12)三上庚:三月上旬庚日。
(13)七中巳:七月中旬巳日。
(14)“浃辰”,十二也:浃辰本为十二日,此以浃辰代指数字十二。
(15)月一交:古代历法认为日月每月交汇一次。
【译文】
郑钦说天性聪慧,精通历法,唐开元后官至右补阙内供奉。起初,梁大同四年,太常任昉得到出自钟山墓穴中的一篇铭文,说:“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起灵址。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圮。”任昉多方探究它,不能辨读,因此留下遗言告诫子孙说:“世世代代拿着铭文寻访通达之人,有人能解读铭文,我虽然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任昉五世孙任升之隐居商洛,写下铭文交给郑钦说。郑钦说当时正奉命出使,在长乐驿得到铭文,走到敷水三十里之间就恍然大悟,说:“这是占卜墓地的人隐藏埋葬的时间,且预先记下坟墓毁坏的时间。‘甸服’,代表五百。‘黄钟’,代表十二。由梁武帝大同四年往前推算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共五百一十二年。葬在三月十日庚寅,就是‘三上庚’。毁在七月十二日己巳,就是‘七中巳’。‘浃辰’,代表十二。建武四年三月到大同四年七月,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日月每月一交汇,所以说‘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是十八。‘重三’,是六。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共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所以说‘二九重三四百圮’。”任升之大惊,佩服郑钦说超常的悟性。
杨修为魏武主簿 (1) 。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 (2) 。魏武自出看,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便令坏之,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注释】
(1)杨修:字德祖。博学多才。汉献帝建安中举孝廉,任郎中,后为丞相曹操主簿。为曹植谋划取魏太子地位。后曹植失宠,曹操因他有智谋,又是袁术之甥,虑有后患,遂借故杀之。魏武:曹操。此时为汉丞相、魏王。
(2)榱桷(cuī jué):屋椽。
【译文】
杨修为曹操的主簿。当时修建相府大门,刚开始搭椽子。曹操亲自出来察看,在门上题了个“活”字,便离开了。杨修见了,便命人将门拆毁,说:“门中活,为阔字。魏王是嫌门太大了。”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1) 。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之,曰:“公教人啖一口也 (2) ,复何疑!”
【注释】
(1)盖:杯上的盖。
(2)人啖一口:“合”字拆开,为“人一口”,每人一口。
【译文】
有人献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拿给众官员。众官不能明白曹操的用意。传到杨修手上,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让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迟疑的!”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 (1) ,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俟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于字为‘妙’;外孙,女之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五辛之器 (2) ,于字为‘辞’ (3) 。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叹曰:“吾才去卿乃三十里!”
【注释】
(1)曹娥碑:东汉上虞女子曹娥,因父溺死,亦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尸出。邯郸淳为作诔辞,立石。蔡邕夜过碑下,摸其文读之,于碑阴题“黄绢幼妇”等八字。按,曹娥碑立石在会稽,而曹操、杨修终生未曾渡长江,不得见碑。此则为后人传说。
(2)虀(jī)臼,受五辛之器:虀臼是捣姜椒等辛辣食品用的器具。虀,同“齑”。五辛,指葱、蒜、韭、薤、兴蕖等五种辛味蔬菜。所以说是“受五辛之器”。
(3)于字为“辞”:辞,异体作“辤”。
【译文】
曹操曾过曹娥碑下,杨修随从。见碑背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说:“明白它的意思吗?”杨修回答说“明白。”曹操说:“你不要说出答案,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到了。”就让杨修另外把自己的理解记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色丝,合成字是‘绝’;幼妇,是少女,合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合成字是‘好’;虀臼,是承受五辛的器具,合成字是‘辞(辤)’。所以是‘绝妙好辞’!”曹操也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杨修一样,曹操感叹说:“我的才智比你差三十里。”
操既平汉中,欲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 (1) ,操出教 (2) ,唯曰:“鸡肋。”外曹莫能晓。杨修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殊可惜。公归计决矣!”乃私语营中戒装。俄操果班师。
【注释】
(1)护军:武官名。“护”为都统之意。有护军将军、中护军,掌军将选用,并与领军将军、中领军同掌禁卫军,负责京师守卫。
(2)教:命令。
【译文】
曹操平定汉中后,想继续讨伐刘备却无法向前推进,想坚守汉中又很难有功劳。护军不知是进是退,曹操发出教令,只说:“鸡肋。”将军们不明白曹操的意思。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有什么肉,丢掉则又觉得可惜。曹公已经决定撤军了!”于是私下告诉兵士们准备行装。不久曹操果然班师回朝。
德祖聪颖太露,为操所忌,其能免乎?晋、宋人主多与臣下争胜诗、字。故鲍照多累句 (1) ,僧虔用拙笔 (2) ,皆以避祸也。
【注释】
(1)鲍照多累句:鲍照以文才驰名当世,与谢朓并称“鲍谢”。宋文帝好文章,自认为别人不能及,鲍照为文故意多鄙言累句以自损。鲍照,字明远。南朝刘宋文帝时为中书舍人,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被乱兵所杀。累句,病句。
(2)僧虔用拙笔:王僧虔承家学,好文史,喜音律,尤善隶书。著有《论书》,为书法史重要文献。宋孝武帝好书法,想要显扬书名,王僧虔不敢显露才能,所以常用拙劣的毛笔写字,以此见容。僧虔,南朝宋、齐之际人,入齐迁侍中、开府仪同三司。拙笔,劣等的毛笔。
【译文】
杨修的聪明太显露,遭曹操忌恨,他能免于杀身之祸吗?晋、宋两朝君主常与大臣在诗文、书法上争胜负。所以鲍照多鄙言累句,王僧虔用劣质毛笔写字,都是为了躲避灾祸。
梁时有沙门讼田 (1) ,武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辨,遍问莫知。刘显曰 (2) :“贞字文为‘与上人’ (3) 。”
【注释】
(1)梁:南朝萧梁。沙门:僧侣。讼田:因争田地而打官司。
(2)刘显:字嗣芳,本名颋。幼而聪敏,六岁时号神童。长而好学,博涉多通,识古文字,为任昉、沈约等人所赏异。傅昭撰国史,引其为佐。梁武帝擢中书郎,累迁尚书左丞。
(3)贞字文为“与上人”:“贞”繁体作“貞”,可拆成“与上人”三字。上人,和尚的尊称。梁武帝佞佛,故偏袒僧人。
【译文】
南朝梁时有个僧人因争田地而打官司,武帝写了一个大“贞”字。官员不明白武帝的意思,问遍百官也都不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是‘与上人’。”
武帝尝以隐语召东方朔 (1) 。时上林献枣 (2) ,帝以杖击未央前殿,曰:“叱叱!先生束束!”朔至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乎?”朔见上以杖击槛,两木为林,上林也;束束,枣也 (3) ;叱叱,四十九也 (4) 。
【注释】
(1)武帝:汉武帝刘彻。
(2)上林:上林苑,西汉皇帝的苑囿。
(3)束束,枣也:枣,繁体为“棗”。
(4)叱叱,四十九也:“叱”音形皆类“七”,七七四十九,故云。
【译文】
汉武帝曾用隐语召见东方朔。当时上林苑进献了枣,武帝用手杖敲击未央宫前殿的门槛,说:“叱叱,先生束束。”东方朔入宫后说:“上林苑进献四十九枚枣吗?”东方朔见皇上以手杖敲击门槛,两木是林,所以是上林;束束,合起来是“枣”;叱叱,是四十九。
乾符末 (1) ,有客寓广陵开元寺,不为僧所礼,题门而去。题云:“龛龙去东涯,时日隐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僧众皆不解。有沙弥知为谤语 (2) ,是“合寺苟卒”四字 (3) 。
【注释】
(1)乾符:唐僖宗李儇年号(874—879)。
(2)沙弥:佛教谓男子出家初受十戒者为沙弥。是寺院中的低级僧侣。
(3)是“合寺苟卒”四字:“龛”去“龙”为“合”字。“时”繁体作“時”,隐去“日”即“寺”字。“敬”去“文”为“苟”字。“碎”去“石”为“卒”字。苟卒,不得善终。
【译文】
唐僖宗乾符末年,有人寄宿广陵开元寺,不被僧人礼遇,在寺门上题字而去。题字说:“龛龙去东涯,时日隐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众僧都不明白诗句含意。一位沙弥明白这是骂人的话,原来是“合寺苟卒”四个字。
令狐绹镇淮海日 (1) ,尝游大明寺,见西壁题云:“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燃,除却双钩两日全。”诸宾幕莫辨,有支使班蒙 (2) ,一见知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八字 (3) 。
【注释】
(1)令狐绹:字子直。唐大(太)和进士。唐宣宗时为宰相,在相位近十年。懿宗时历任河中、宣武、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僖宗时为凤翔节度使,封赵国公。精于文学。淮海:即唐方镇淮南,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
(2)支使:节度使、观察使的僚属,职责与掌书记相同。
(3)知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八字:“一人”合为“大”字。二曜为日月,合为“明”字。尺一为十一寸,合为“寺”字。“冰”异体字为“氷”,去点为“水”字。“二人”合为“天”字。“不”字缺欠一边为“下”字。“无”字繁体为“無”,三横为梁,四竖为柱,下四点为“火”。“日”字除去钩余“ヒ”字,二“ヒ”为“比”字。
【译文】
令狐绹为淮南节度副大使时,曾游览大明寺,见寺西壁上题写道:“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燃,除去双钩两日全。”各位幕僚都不明白意思,有个支使名叫班蒙,一看见就知道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八个字。
广州押衙崔庆成抵皇华驿 (1) ,夜见美人,盖鬼也。掷书云:“川中狗,百姓眼,马扑儿,御厨饭。”庆成不解,述于丁晋公 (2) 。丁解云:“川中狗,蜀犬也 (3) ;百姓眼,民目也 (4) ;马扑儿,瓜子也 (5) ;御厨饭,官食也 (6) :乃‘独眠孤馆’四字。”
【注释】
(1)押衙:即“押牙”。唐宋官名。管领仪仗侍卫。
(2)丁晋公:丁谓。当时贬于崖州。
(3)川中狗,蜀犬也:“独”繁体作“獨”,由“蜀”“犬”合成。
(4)百姓眼,民目也:“民”与“目”合成“眠”字。
(5)马扑儿,瓜子也:马扑为掴(ɡuāi),与瓜音近。儿,子。“瓜”与“子”合成“孤”字。
(6)御厨饭,官食也:“馆”繁体作“館”,由“官”“食”合成。
【译文】
广州押衙崔庆成抵达皇华驿站,晚上看到一位美人,是个女鬼。女鬼丢了张字条给他,写着:“川中狗,百姓眼,马扑儿,御厨饭。”崔庆成不明白,告诉了丁谓。丁谓解释说:“川中狗,就是蜀犬;百姓眼,就是民目;马扑儿,就是瓜子;御厨饭,就是官食:是‘独眠孤馆’四个字。”
荆公柄国时 (1) ,有人题相国寺壁云:“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人皆以为夫出妇忧乱荒也。及荆公罢相,子瞻召还,诸公饮苏寺中,以此诗问之。苏曰:“于‘贫女’句,可以得其人矣。‘终岁’,十二月也,十二月为‘青’字。‘荒芜’,田有草也,草田为‘苗’字。‘湖浦焦’,水去也,水傍去为‘法’字。‘女戴笠’为‘安’字。‘柘落木’为‘石’字。‘阿侬’乃吴言 (2) ,合之为‘误’字。‘去家京洛’为‘国’字。‘寇盗攻剽’为贼民。盖隐‘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也!”
【注释】
(1)荆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柄国:执掌国政。
(2)“阿侬”乃吴言:吴地方言,自称为阿侬,相当于我。
【译文】
王安石执掌国政时,有人在相国寺墙壁上题诗说:“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人们都以为诗写的是丈夫外出妻子担忧兵荒马乱。等到王安石罢相,苏轼被召回朝廷,诸公在相国寺里请苏轼喝酒,有人拿这首诗问苏轼。苏轼说:“从‘贫女’一句,可以猜到这个人。‘终岁’,是十二月,十二月是‘青’字。‘荒芜’,是田里有草,草田是‘苗’字。‘湖浦焦’,是水流去了,水字旁加去是‘法’字。‘女戴笠’是‘安’字。‘柘落条’是‘石’字。‘阿侬’是吴地方言,合起来是‘误’字。‘去家京洛’是‘国’字。‘寇盗攻剽’是贼民。诗中藏着‘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
后魏孝文尝宴群臣
(1)
,举卮言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2)
。”御史中尉李彪曰
(3)
:“沽酒老妪瓮注
(4)
,屠儿割肉与称同
(5)
。”尚书左丞甄琛曰
(6)
:“吴人浮水自云工,技儿掷袖在虚空。”彭城王勰悟曰
(7)
:“此‘习’字也。”孝文即以金钟赐彪。
【注释】
(1)后魏孝文:即北魏孝文帝。复姓拓跋,名宏,又称元宏。471—499年在位。实行汉化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庙号高祖。
(2)“三三横”几句:三三横,两两纵,拆“羽”字笔画;金钟是酒杯,古代又称“大白”。“羽”字加“白”合为“習(习)”字。
(3)李彪:字道固。少孤贫,有大志,笃学不倦。孝文帝初,任中书教学博士,累迁秘书丞、参著作事。前后六次出使南齐,又从驾南征,回京后迁御史中尉,领著作郎。性刚直,居官治事以严酷称。被李冲弹劾,除名还乡。宣武帝时在秘书省以白衣身份参与修史。
(4)
(dù):小瓦缶,瓶。
(5)称(chènɡ):秤。
(6)甄琛:字思伯。少敏悟,习经史。官至车骑将军。性轻简,好嘲谑,然处事有才干器局,在官清廉。
(7)彭城王勰:元勰,字彦和,孝文帝弟。性仁孝,博综经史。参决军国大政,封彭城王。孝文帝病,勰内侍医药,外总军国之务,远近肃然。宣武帝信谗以毒酒杀之,谥曰武宣王。其子孝庄帝即位,追号文穆皇帝,庙号肃祖。
【译文】
北魏孝文帝曾经宴请群臣,他举杯说道:“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御史中尉李彪曰:“卖酒老妪把瓮里的酒准确倒入瓶中,屠户割肉与秤称的重量相同。”尚书左丞甄琛说:“吴地人游水自来就很精通,杂技演员把袖子抛掷到半空。”彭城王元勰领悟后说:“这是‘习(習)’字。”孝文帝就将金钟赏赐给李彪。
辛未会试 (1) ,江阴袁舜臣作谜诗于灯上 (2) ,云:“六经蕴籍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诸人不辨,唯刘瑊一见知之,乃“辛未状元”四字 (3) 。 瑊,辛未榜眼,吴县人。
【注释】
(1)辛未:此处为隆庆五年,1571年。
(2)袁舜臣:嘉靖甲子举人,学问该洽,自天文地理、历律、兵刑,无不精究。
(3)乃“辛未状元”四字:“辛”字取诗谜中一、二两句的“六”“一”“十”三字合成。“未”字取三、四句中“杏”字上加一横,去掉“口”。五句中“一点”及“大”字为“犬”;六句“床”繁体作“牀”,“半牀”为“爿”,两句合成“状”字。“元”字取七句中“完”字“挂冠”,即去掉上部。按,此科状元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元忭,并非袁舜臣。
【译文】
辛未会试时,江阴袁舜臣作了一首谜诗写在花灯上,说:“六经蕴籍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牀)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大家都猜不出来,只有刘瑊看了一眼就知道,说这是“辛未状元”四个字。 刘瑊,是辛未榜眼,吴县人。
秦少游为谜难坡公 (1) ,云:“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 (2) 。有时射出一线光 (3) ,天下邪魔不敢当。”坡公应声曰:“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凭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小妹曰 (4) :“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缆去,来时摇橹还。”三谜皆指木马 (5) ,而后二谜更胜。
【注释】
(1)秦少游:秦观,字少游。少豪隽善文,为苏轼赏识,荐为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坡公:苏轼,号东坡居士。
(2)转轮王:十殿阎君的第十殿名转轮王。此指墨斗中的线轮。
(3)有时射出一线光:此指提起墨线画直线。
(4)小妹:苏小妹,传说为苏轼的妹妹。
(5)木马: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墨斗。墨斗前端是一个圆斗形的墨仓,前后有一小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内填有蚕丝、棉花、海绵之类的蓄墨的材料。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像弹琴弦一样将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将墨线缠回,因而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
【译文】
秦少游制了一个谜语难为苏东坡,说:“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东坡随声应和说:“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凭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苏小妹说:“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缆去,来时摇橹还。”三个谜语的谜底都是墨斗,而后面两个谜语更加精巧。
谢石润夫 (1) ,成都人,宣和间至京师 (2) ,以拆字言人祸福。求相者但随意书一字,即就其字离析而言,无不奇中。名闻九重 (3) ,上皇因书一“朝”字 (4) ,令中贵人持往试之。石见字,即端视中贵人曰:“此非观察所书也 (5) 。”中贵人愕然曰:“但据字言之。”石以手加额曰:“朝字,离之为‘十月十日’字,非此月此日所生之天人,当谁书也 (6) !”一座尽惊。中贵驰奏。翌日,召至后苑,令左右及宫嫔书字示之,论说俱有精理,锡赍甚厚 (7) ,补承信郎。缘此四方求相者,其门如市。
【注释】
(1)谢石润夫:谢石,字润夫,善测字卜人吉凶,后忤秦桧,死于戍所。
(2)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1119—1125)。
(3)九重:九重天上,指皇帝所居的宫禁。
(4)上皇:宋徽宗。靖康年间,徽宗内禅于钦宗,自号太上皇。
(5)观察:宋朝称缉捕使臣为观察,也泛指官府中人。此处当是宦官为缉捕使臣装束,所以谢石有此称呼。
(6)“离之为‘十月十日’字”几句:十月十日为徽宗生辰,当时定为“天宁节”,所以民间都知道。
(7)锡赍:赏赐的东西。
【译文】
谢石字润夫,成都人,宋徽宗宣和年来到京城,用拆字法预测人的祸福。想算命的人只要随意写一个字,谢石就根据所写的字拆解来预测,没有说不中的。名声传到宫中,徽宗于是写一个“朝”字,命宦官拿着去测试谢石。谢石见了字,就凝视宦官说:“这不是观察大人所写的字。”宦官惊愕地说:“只根据字来说。”谢石把手放在额头上说:“朝字,拆开是‘十月十日’几个字,如果不是此月此日所生的天子,谁能写呢?”在场的人都大惊。宦官急忙回宫禀奏。第二天,徽宗召谢石到后苑,命大臣及嫔妃写字展示给谢石,谢石议论解说得都有精微的道理,徽宗赏赐丰厚,并封他为承信郎。为此各地来求测字的人很多,他门前像市场一样热闹。
有朝士,其室怀娠过月,手书一“也”字,令其夫持问。是日坐客甚众。石详视,谓朝士曰:“此阁中所书否 (1) ?”曰:“何以言之?”石曰:“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固知是公内助所书。”问:“盛年三十一否?”曰:“是也。”“以‘也’字上为‘三十’,下为‘一’字也。”“然吾官寄此,当力谋迁动,还可得否?”曰:“正以此为挠耳。盖‘也’字着‘水’则为‘池’,有‘马’则为‘驰’。今池远则无水,陆驰则无马,是安可动也。又尊阁父母兄弟近身亲人,皆当无一存者。以‘也’字着‘人’则是‘他’字,今独见‘也’字而不见‘人’故也。又尊阁其家物产亦当荡尽否?以‘也’字着‘土’则为‘地’字,今不见‘土’只见‘也’。俱是否?”曰:“诚如所言。然此皆非所问者。贱室忧怀娠过月,所以问耳。”石曰:“是必十三个月也。以‘也’字中有‘十’字,并两旁二竖下画为十三也。” 边批:或三十一,或十三,数而参之以理。 石熟视朝士曰:“有一事似涉奇怪,固欲不言,则吾官所问,正决此事,可尽言否?”朝士因请其说。石曰:“‘也’字着‘虫’为‘虵’字 (2) ,今尊阁所娠,殆蛇妖也。然不见‘虫’,则不能为害。谢石亦有薄术,可为吾官以药下验之,无苦也。”朝士大异其说,固请至家,以药投之,果下数百小蛇。都人益共神之,而不知其竟挟何术。
【注释】
(1)阁中:此处指妻子。下文“内助”义同。
(2)虵(shé):同“蛇”。
【译文】
有一官员,妻子怀孕已经过了月份,手写了一个“也”字,让她丈夫拿去测问。当天在座的客人很多,谢石仔细看过,对官员说:“这字是夫人所写的吗?”官员说:“为什么这么说?”谢石说:“人们说的语助词,是焉、哉、乎、也,所以知道是您夫人所写。”又问:“您夫人是三十一岁吗?”回答说:“是。”谢石说:“因为‘也’字上部是‘三十’,下部是‘一’字。”官员问:“然而我做官寄居此地,想尽力谋划升迁调动,还能做到吗?”谢石答:“正因此而烦恼。因为‘也’字沾‘水’就是‘池’,有‘马’就是‘驰’,现在‘池’远没有水,陆‘驰’没有马,这怎么能调动呢。另外,您夫人的父母兄弟及近身的亲人,应当没有一个在世的。因为‘也’字有‘人’则是‘他’字,现在只见‘也’字而不见‘人’。还有,您夫人家里物产应当都耗尽了吧?因为‘也’字有‘土’则为‘地’字,现在不见‘土’只见‘也’。这些都说对了吗?”官员说:“确实如您所说。然而这些都不是我所要问的。妻子担心怀孕过了月份,所以来问。”谢石说:“夫人一定是怀孕十三个月了。因为‘也’字中有‘十’字,加上两旁二竖及下面一画为十三。” 边批:或者是三十一,或者是十三,数字的使用按常理参酌。 谢石又仔细看着官员说:“有一件事似乎涉及奇怪之处,本不想说,但是您所问的,正决定了这件事,能都说了吗?”官员于是请谢石明说。谢石说:“‘也’字加‘虫’为‘虵’字,现在您夫人所怀的,大概是蛇妖。然而不见‘虫’,所以不能害人。谢石也略有小法术,可以为长官用药催下来检验,没有痛苦。”官员对谢石的说法感到很奇怪,但仍然请谢石到家里,用药给夫人服下,果然产下几百条小蛇。京城的人都更加认为他神异,而不知道谢石究竟用的什么法术。
后石拆“春”字 (1) ,谓“秦”头太重,压“日”无光。忤相桧,死于戍。
【注释】
(1)后石拆“春”字:石,底本作“日”,据明积秀堂本改。
【译文】
后来谢石测“春”字,说“秦”头太重,压得“日”无光。得罪宰相秦桧,死在充军戍守的地方。
建炎间 (1) ,术者周生善相字。车驾至杭。时虏骑惊扰之余,人心危疑。执政呼周生,偶书“杭”字示之。周曰:“惧有警报!”乃拆其字,以右边一点配“木”上,即为“兀术”。不旬日,果传兀术南侵。当赵、秦庙谟不协 (2) ,各欲引退。二公各书“退”字示之。周曰:“赵必去,秦必留。日者君象,赵书‘退’字,‘人’去‘日’远 (3) 。秦书‘人’字密附‘日’下,字在左笔下连,而‘人’字左笔斜贯之,踪迹固矣,欲退得乎?”既而皆验。
【注释】
(1)建炎:南宋高宗赵构年号(1127—1130)。
(2)赵、秦庙谟不协:绍兴八年(1138),赵鼎、秦桧并为相,矛盾尖锐,赵鼎为秦桧倾轧罢相。赵,赵鼎,字元镇。宋徽宗崇宁进士。南渡后,历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绍兴初,两度为相,荐岳飞,收复重镇襄阳。主张迎回梓宫、母后,暂与金和,误以为秦桧可共大事。而秦桧则因其力辟和议,予以排斥。黜居潮州,再移吉阳军(今广东崖县)。知秦桧必欲其死,乃不食而卒。秦,秦桧。庙谟,指对朝廷大事的决策。
(3)“人”去“日”远:周生拆“退”内“艮”字为“人”“日”两字。
【译文】
宋高宗建炎年间,术士周生善于测字。高宗到达杭州。当时正值金人兵马侵扰之后,人心惶惶。执政叫来周生,偶然写“杭”字给他看。周生说:“恐怕将有战事!”于是拆解“杭”字,右边一点配于“木”字上,就是“兀术”。不到十天,果然传来兀术南侵的消息。当赵鼎、秦桧二人意见不合,都想要辞官隐退。秦、赵二人各写一个“退”字给周生看,周生说:“赵氏必然辞去,秦氏必然留任。日代表君主,赵鼎写‘退’字,‘人’离‘日’远;秦桧的字里‘人’紧紧依附在‘日’下,字左笔下部勾连,而‘人’字左笔斜着贯穿过去,行迹已经确定,想要隐退能实现吗?”不久果然都应验。
往年有叩试事者 (1) ,书“串”字。术者曰:“不特乡闱得隽 (2) ,南宫亦应高捷 (3) 。盖以‘串’寓二‘中’字也!”一生在傍,乃亦书“串”字令观。术者曰:“君不独不与宾兴 (4) ,更当疾。”询其所以,曰:“彼以无心书,故当如字。君以有心书,‘串’下加‘心’,乃‘患’字耳。”已而果然。
【注释】
(1)试事:科举考试的事情。
(2)乡闱:乡试,由秀才考举人的考试,因在本省举行,故云乡试。隽:指在科举考试中考中。
(3)南宫:古代称礼部为南宫,此处以南宫代指礼部举行的考试,即由举人考进士的考试。
(4)不与宾兴:指考不中举人。宾兴,科举时代,地方官要设宴招待应举之士,称宾兴。后称乡试为宾兴。
【译文】
往年有询问科举考试情况的人,写了个“串”字。术士说:“你不仅乡试能得高中,会试也应该能高中。因为‘串’字包含两个‘中’字!”一位书生在旁边,也写下“串”字让术士看,术士说:“你不仅考不中举人,恐怕还会生病。”问术士原因,术士说:“他因为无心所写,所以应当按照他写的字测算。你因为有心而写,‘串’下加个‘心’,就是‘患’字。”不久果然应验。
相传文皇在燕邸时 (1) ,尝微行,诣一相字者,写“帛”字令看。其人即跪拜,称“死罪”。王惊问故。对曰:“‘皇’头‘帝’脚,必非常人也!”后有人亦书“帛”字,其人曰:“是为‘白巾’,君必遭丧!”
【注释】
(1)文皇在燕邸:朱棣尚为燕王时。文皇,明成祖朱棣。
【译文】
相传成祖为燕王时,曾经微服出行,拜访一个测字人,写了一个“帛”字让他看。相士立即跪拜,连称“死罪”。燕王惊奇地问他原因。相士回答说:“‘皇’头‘帝’脚,必定不是常人!”之后有人也写“帛”字,相士却说:“是‘白巾’,你家必会有丧事!”
苏子瞻谪儋州 (1) ,以“儋”字与“瞻”相近也。子由谪雷州 (2) ,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黄鲁直谪宜州 (3) ,以“宜”字类“直”字也。此章子厚谐谑之意 (4) 。当时有术士曰:“‘儋’字从立人,子瞻其尚能北归乎 (5) ?‘雷’字‘雨’在‘田’上,承天之泽也,子由其未艾乎 (6) ?‘宜’字有盖棺之义,鲁直其不返乎?”后子瞻归,至毗陵而卒 (7) ;子由老于颍 (8) ,十余年而终;鲁直竟没于宜。
【注释】
(1)苏子瞻谪儋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政见不合,苏轼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又责贬惠州,四年(1097)再贬儋州。苏轼,字子瞻,元祐时官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儋州,治今海南儋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为昌化军。
(2)子由谪雷州:绍圣三年(1096),苏辙贬为化州(治今广东化州)别驾,雷州安置。苏辙,字子由,苏轼弟,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雷州,治今广东雷州。
(3)黄鲁直谪宜州:绍圣初,黄鲁直为章惇等贬涪州(治今重庆涪陵)别驾。徽宗初召还,后又以文字罪除名,贬宜州,卒于其地。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治平进士。哲宗即位,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实录》成,擢起居舍人。诗文与轼齐名,世称“苏黄”。论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创立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亦能词。书擅行、草,为“宋四家”之一。宜州,治今广西宜州。
(4)章子厚:章惇(dūn),字子厚。嘉祐进士。王安石秉政,召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元丰三年(1080)任参知政事。哲宗即位,为知枢密院事,司马光复旧法,他与之争,被贬黜。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恢复青苗、免役等法,排击元祐党人。居相位五年。哲宗死,反对立徽宗。徽宗即位后被贬逐。谐谑:语言滑稽而略带戏弄。
(5)北归:指回归中原。宋徽宗立,苏轼北移舒、永等州,元符三年(1100),朝廷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在常州逝世。
(6)未艾:未尽。此处指苏辙的禄命还未终了。苏辙于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复太中大夫。后致仕,寓居许昌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杜门谢客十二年,直至政和二年(1112)病逝。
(7)毗陵:今江苏常州。
(8)老:告老。致仕退休。颍:此指颍水之滨的许昌(今属河南)。
【译文】
苏子瞻贬谪儋州,因为“儋”字与“瞻”字相近。苏子由贬谪雷州,因为“雷”字下有“田”字。黄鲁直贬谪宜州,因为“宜”字类似“直”字。这都有章子厚用人名和地名加以戏弄的意思。当时有位术士说:“‘儋’字从立人,子瞻还能北归吧?‘雷’字‘雨’在‘田’上面,承接上天的恩泽,子由的禄命还未终了吧?‘宜’字有盖棺的含意,鲁直恐怕不能返回了吧?”后来苏轼北归,到常州逝世;苏辙致仕寓居颍水之滨,十多年后才逝世;鲁直最终死在宜州。
城濮之役 (1) ,晋文公梦与楚子搏 (2) ,楚子伏己而盬其脑 (3) ,是以惧。子犯曰 (4) :“吉!我得天 (5) ,楚伏其罪 (6) ,我且柔之矣 (7) !”
【注释】
(1)城濮之役: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之战。前633,晋率宋、齐、秦与楚及所率陈、蔡军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军大败。因战于卫地城濮,史称“城濮之战”。
(2)晋文公:名重耳,前636—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楚子:楚成王,名恽,前671—前626年在位。内施仁政,外结诸侯,向南开拓疆域千里。曾厚待逃亡中的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搏:格斗。
(3)楚子伏己:楚子伏在自己身上。盬(ɡǔ):吸饮。
(4)子犯:狐偃,字子犯,春秋时晋卿。重耳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曾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助重耳回国即位。他长于出谋划策,深受倚重。文公作三军,他任上军之佐,平定周的内乱,为创建霸业多所建功。
(5)我得天:晋文公仰卧,向上,所以说得天。
(6)楚伏其罪:楚王伏,向下,所以说伏罪。
(7)我且柔之矣:古代医经以脑属阴,阴为柔。以柔脑承受吸食,所以说柔之。
【译文】
春秋时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梦到与楚成王格斗,楚成王伏在自己身上吸食自己的脑浆,因此非常害怕。子犯说:“大吉!咱们仰卧向天,而楚王趴着伏罪,脑是柔物,我们将以柔制服楚国。”
高祖方欲刑人 (1) ,刘伯温适入 (2) ,亟语之梦:“以头有血而土傅之 (3) ,不祥,欲以应之 (4) 。”公曰:“头上血,‘众’字也 (5) ,傅以土,得众且得土也。应在三日。”上为停三日待之,而海宁降 (6) 。
【注释】
(1)高祖:明太祖朱元璋,谥高皇帝。刑人:处死人。
(2)刘伯温:刘基,字伯温,元至顺进士,后弃官还里。朱元璋慕名礼聘,陈时务十八策,备受宠信。进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之策,助元璋建立明朝,明初制度多出其手。官至御史中丞、太史令,封诚意伯。刘基博学饶才智,世人遂谬谓其能预知后事,凡谶纬术数之说,皆附会之。
(3)傅:涂搽。
(4)应之:采取措施应对,即用杀人以消除不祥。
(5)头上血,“众”字也:众,繁体作“衆”,上部为“血”字,下部为三个“人”字,所以说“头上血”。
(6)海宁:元海宁州,即今浙江海宁。时为吴王张士诚所据。
【译文】
太祖正要处死人,刘伯温恰好觐见,太祖急切地对他讲自己的梦:“因为头上有血而用土涂抹,认为不祥,想要用杀人来消除不祥。”刘伯温说:“头上血,是‘众’字,以土涂抹,是得到民众也得到土地。三天之内就会应验。”太祖为此停三天来等消息,果然被张士诚占据的海宁州投降了。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 (1) ,为杨氏所忌 (2) ,逃之,剖野核桃,有文曰“青昔”。思平拆之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吾当以是日举义。”遂借兵东方 (3) 。及河 (4) ,欲渡,思平夜梦人斩其首,又梦玉瓶耳缺,又梦镜破,惧不敢进兵。军师董伽罗曰 (5) :“三梦皆吉兆也!公为大夫,‘夫’去首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为‘王’。镜中有影,如人相敌,镜破影灭,无对矣。”思平乃决,遂逐杨氏而有其国,改蒙曰大理 (6) 。
【注释】
(1)通海:故治在今云南通海附近。段思平:五代时云南白族大姓,南诏国功臣后裔。南诏被郑氏灭掉后,当地先后经历了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三个短期政权。段思平当时在云南颇有势力,暗中联系各部欲推翻杨氏政权。杨干贞欲杀段思平,段思平逃走,借云南爨民三十七部兵,在石城(今云南曲靖)会师,攻入太和城,逐杨氏而自立。后晋天福二年(937),建大理国。
(2)杨氏:大义宁国主杨干贞。929—937年在位。白蛮大姓。初仕大长和国为剑川节度使,后杀郑隆亶,拥立赵善政,建大天兴国。旋废赵善政自立,建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为段思平废为僧,国灭。
(3)东方:指云南东部黑爨、松爨等三十七部。
(4)河:此指西洱河。源出云南西部洱海,经大理天生桥到平坡入澜沧江支流漾濞江。
(5)董伽罗: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的功臣之一,后为大理国国师。
(6)蒙:指南诏国。隋唐时期云南有六诏,蒙舍诏最南,又称南诏。其王皮罗阁后统一六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其王族为蒙氏,故又称“蒙”。
【译文】
五代时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为杨干贞所忌恨,于是逃亡,剖开野核桃,有文字写着“青昔”。段思平拆解开来说:“青是十二月,昔是二十一日,我应当在那天举事。”于是向东方借兵。到西洱河边,想要渡河,段思平夜里梦到有人砍他的头,又梦到玉瓶耳残缺了,又梦到镜子破了,惧怕而不敢进兵。军师董伽罗说:“三个梦都是大吉的征兆。您是大夫,‘夫’去头就是‘天’,是天子的征兆;‘玉’瓶去掉耳是‘王’。镜子中有影子,就像与人相敌对,镜子破裂影像消失,就没有敌人了。”段思平这才决定渡河,于是驱逐杨干贞而占有他的国家,改国号为大理。
小说载:秦王梦日落、山崩、海干、花谢。群臣莫能解者。甘罗年十二 (1) ,进曰:“日落帝星现,山崩地大平,海干龙献宝,花谢子收成。”事虽不经,亦云善对。
【注释】
(1)甘罗:甘茂之孙,年十二,事秦相吕不韦使赵,赵王割五城而事秦。归国封上卿。
【译文】
小说记载:秦王梦到日落、山崩、海干、花谢。群臣没有能解释梦境寓意的。甘罗十二岁,进言说:“日落帝星现,山崩地太平,海干龙献宝,花谢子收成。”事情虽然没有应验,也可以说是善于应对了。
宋王有疾,夜梦河水干,忧形于色,以为君者龙也,河无水,龙失其居,不祥。值宰辅问疾,以此询之。“或曰河无水乃‘可’字。陛下之疾当可矣 (1) 。”帝欣然,未几疾愈。
【注释】
(1)可:疾愈。
【译文】
宋王生病了,夜里梦到黄河水干了,忧愁表现在脸上,他认为君王是龙,黄河没有水,龙失去居所,是不祥的征兆。正好宰辅来探问病情,宋王就以梦境问他。宰辅说:“有人说河没有水是个‘可’字。陛下的病应当马上就痊愈了。”宋王听了很高兴,没多久病就好了。
北齐文宣将受禅 (1) ,梦人以笔点额。王昙哲贺曰 (2) :“‘王’上加点乃‘主’字,位当进矣!” 吴祚《国统志》载熊循占吴大帝之梦同此 (3) 。
【注释】
(1)北齐文宣受禅: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世专东魏政权。550年,齐王高洋以“禅让”形式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北齐文宣,北朝齐文宣帝高洋。字子进。东魏初以父功授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封太原郡开国公。东魏孝静帝武定(543—550)年间,历尚书令、中书监、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进爵齐王。后自立为帝,年号天保。550—559年在位。用汉族士人杨愔为尚书令,改定律令,委以政事。连年与柔然、突厥、南朝作战,修建长城东西三千余里。嗜酒昏狂,以淫乱残暴著称。谥文宣。
(2)王昙哲:高洋馆客,善应对。
(3)吴大帝:三国时吴国孙权。
【译文】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要受禅时,梦到有人用毛笔点他的额头。王昙哲祝贺说:“‘王’上加点是‘主’字,您的地位应当进为君主。” 吴祚《国统志》记载熊循解释孙权的梦与此相同。
隋文帝未贵时,尝夜泊江中,梦无左手,觉甚恶之。及登岸,诣一草庵,中有一老僧,道极高,具以梦告之。僧起贺曰:“无左手者,独拳也,当为天子 (1) !”后帝兴,建此庵为吉祥寺。
【注释】
(1)独拳也,当为天子:拳与“权”谐音,所以说当为天子。
【译文】
隋文帝还没有显贵时,曾经夜里泊船在江中,梦到自己没有左手,醒来十分厌恶这个梦。等上岸后,来到一座草庵,庵中有一位老和尚,道行极高,文帝详细地把梦告诉老和尚。和尚起身祝贺道:“少了左手,就是独拳,您一定能成为天子!”后来文帝登帝位,修建庵堂称为吉祥寺。
唐太宗与刘文静首谋之夜 (1) ,高祖梦堕床下,见遍身为虫蛆所食,甚恶之。询于安乐寺智满禅师,师曰:“公得天下矣!床下者,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
【注释】
(1)唐太宗与刘文静首谋之夜:刘文静因系李密姻属,被系于郡狱。李世民私入狱中与他筹议起兵反隋事。刘文静,隋末为晋阳令,深自结托唐公李渊。天下大乱,文静与世民共谋起兵,卒成大业。李渊即位,文静为民部尚书,后因谗忌为李渊所杀。首谋,谋划起事。刘文静,底本作“刘文靖”,从史书改。
【译文】
唐太宗与刘文静谋划起事之夜,高祖李渊梦到自己翻落床下,见自己浑身被蛆虫所啃食,觉得十分厌恶。他就此咨询安乐寺智满禅师,禅师说:“您将得到天下!床下,代表陛下。群蛆啃食,就是天下众生全仰仗您一人而活。”高祖赞赏他的言辞。
昔一士子将赴试,梦先进场 (1) ,觉而语妻,喜曰:“今秋必魁多士矣 (2) !”妻曰:“非也!子不忆《鲁论》‘先进第十一’乎 (3) ?”后果名在十一。
【注释】
(1)先进场:第一个进入考场。
(2)魁多士:为众士子之魁,指考得第一名。多士,众多的贤士。此指众多考生。
(3)《鲁论》“先进第十一”:《鲁论》即今本《论语》。《论语》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家,后仅存《鲁论》二十篇。第十一篇标目为“先进第十一”。
【译文】
从前有一位读书人将进京参加考试,梦到自己最先进入试场,醒来后告诉妻子,高兴地说:“今年我一定高中状元。”他妻子说:“不是这样!你不记得《鲁论》‘先进第十一’章吗?”后来果然名列第十一。
河东裴元质初举进士,明朝唱策 (1) ,夜梦一狗从窦出,挽弓射之,其箭遂撆 (2) ,以为不祥。曹良史曰 (3) :“吾往唱策之夜,亦为此梦。梦神为吾解之曰:狗者,‘第’字头也 (4) ;弓,‘第’字身也;箭者,‘第’竖也;有撆,为‘第’也 (5) 。”寻唱策,果如梦焉。
【注释】
(1)唱策:宣读新举进士名单。
(2)撆:同“撇”,掠过。此指箭射出后斜飞。
(3)曹良史:其人不详。
(4)狗者,“第”字头也:“狗”字形与“第”字上的“竹”字相近。
(5)有撆,为“第”也:此撆指“第”字笔画中最后的一撇,没有这一撇,就不成“第”字。
【译文】
唐朝河东裴元质考进士,第二天要宣读新进士名单,夜晚梦到有一只狗从洞中窜出,自己挽弓射狗,箭却斜飞出去了,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曹良史说:“过去我放榜前夜,也做过这个梦。又梦到神明为我解梦说:狗,像‘第’字的头;弓,是‘第’字的身子;箭,是‘第’字的竖;有撇,就成了‘第’字。”不久放榜,果然应验梦境。
孙龙光状元及第 (1) 。前一年,尝梦积木数百,龙光践履往复 (2) 。既而请一李处士圆之。处士曰:“贺郎君喜!来年必是状元!何者?已居众材之上。”
【注释】
(1)孙龙光:唐懿宗咸通四年(863)癸未科状元。
(2)践履:行走。
【译文】
孙龙光状元及第。前一年,曾梦见几百根堆积的木头,龙光在上面来回行走。不久请来一位李处士替他解梦。处士说:“给郎君贺喜!来年必定是状元!为什么呢?你已经居于众材之上了。”
郭俊应举时,梦见一老僧着屐,于卧榻上蹒跚而行。既寤,甚恶之。占者曰:“老僧,上座也 (1) 。著屐于卧榻上行,屐高也。君其巍峨矣 (2) !”及见榜,乃状元也。
【注释】
(1)上座:受尊敬的座位,老僧在寺中资格最老,居于上座,故又尊称其为“上座”。
(2)巍峨:状元高居榜首,以巍峨代指状元。
【译文】
郭俊参加科举考试时,梦到一位老和尚穿着木屐,在卧榻上缓慢走动。醒来后,非常厌恶。解梦的人说:“老僧,是上座。穿着木屐在卧榻上行走,是站得高。先生一定高中状元!”等到放榜,果然中了状元。
宋李迪美须髯 (1) ,御试日 (2) ,梦剃削俱尽。占者曰:“剃者,替也。解元是刘滋 (3) ,今替滋矣!”果状元及第。
【注释】
(1)李迪: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状元及第,官资政殿大学士,两度担任同平章事,时称贤相。以太子太傅退休。
(2)御试:即廷试,或称殿试、廷对。由皇帝在宫殿内考试进士,试罢,由皇帝赐进士及第,定榜次。
(3)解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译文】
宋朝李迪有漂亮的胡须,殿试那天,梦到胡须全被剃光。解梦人说:“剃,就是替的意思。解元是刘滋,而今先生要代替刘滋了!”果然李迪状元及第。
曹确判度支 (1) ,亦有台辅之望 (2) 。或梦剃发为僧,心甚恶之,有一士善占梦,确召而话之。此士曰:“前贺侍郎,旦夕必登庸 (3) !出家者,剃度也。度、杜同音,必代杜为相矣!”无何,杜相出镇江西 (4) ,而确大拜。
【注释】
(1)曹确: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历聘藩府。唐懿宗咸通五年(864),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监修国史。累加右仆射,判度支事。其人器识方重,动循法度。屡次谏阻懿宗重用伶人。同当时宰相毕诚齐名。度支:指户部。户部有度支司。以郎中、员外郎为长贰,掌邦国财政预算开支。后置度支使专领其事。
(2)台辅:指三公宰相之位。
(3)登庸:举用,此指提升为宰相。
(4)杜相:杜审权,字殷衡。懿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不久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咸通九年(868)罢去相职,检校司空、任镇海节度使。出将入相,为当时重臣,时称“小杜公”。
【译文】
唐朝曹确为判度支,也有宰相的威望。一天梦到自己剃发为僧,心里很厌恶,有一个读书人擅长解梦,曹确召见并将梦告诉他。这位读书人说:“提前贺喜侍郎,很快必登相位!出家,即是剃度。度、杜同音,必定代替杜审权为宰相!”不久,杜审权出京镇守江西,而曹确登宰相位。
马亮知江陵府 (1) ,任满当代,梦舌上生毛。僧占曰:“舌上生毛,剃不得 (2) ,当再任。”果然。
【注释】
(1)马亮:字叔明。宋真宗时知江陵府,有智略,敏于政事,善识人。官至工部尚书。
(2)剃:与“替”谐音。
【译文】
宋朝马亮为江陵知府,官期任满应调他职,梦见舌头上长毛。和尚解梦说:“舌上长毛,剃(替)不得,应当会留任。”果真如此。
王濬梦悬三刀于梁上 (1) ,须臾又益一刀。季毅曰:“三刀为州,又益者,明府其临益州乎 (2) ?”果迁益州刺史。
【注释】
(1)王濬:西晋人,初为羊祜参军,荐为巴郡太守,迁益州刺史。伐吴之役,王濬治战舰发于成都,乘江而下,烧断吴人横江铁锁,直抵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举灭吴。官至抚军大将军。
(2)明府:汉人对太守的尊称。
【译文】
西晋王濬梦见梁柱上悬着三把刀,一会儿后又增加一把。季毅说:“三刀为州字,又增益一把,太守是要管理益州吗?”王濬果然升任益州刺史。
后汉蔡茂家居 (1) ,梦取得一束禾,又复失之。郭乔卿曰 (2) :“禾失为秩,君必膺禄秩矣!”旬日内征为司徒。
【注释】
(1)蔡茂:字子礼。西汉哀帝、平帝时,以通儒学闻名,擢为议郎,迁侍中。王莽时以病不仕莽朝。刘秀即位,为广汉太守。对豪族犯禁,严加纠案,无所回避。建武二十年(44)为大司徒。家居:在家闲居。时蔡茂任广汉太守。
(2)郭乔卿:郭贺,字乔卿。蔡茂任广汉太守,郭贺为主簿。汉光武帝建武中为尚书令,拜荆州刺史,有殊政,百姓便之,帝赐以三公之服以示奖劝。明帝时为河南尹,为政清静。
【译文】
东汉人蔡茂在家闲居,梦到自己拿到一把稻禾,又丢失了。郭乔卿说:“禾失合起来是秩字,您必定要接受禄位!”十天内就征召为司徒。
给事陈安平子年满赴选 (1) ,与乡人李仙药卧 (2) ,夜梦十一月养蚕。仙药占曰:“十一月养蚕,冬丝也,君必送东司 (3) 。”数日果送吏部。
【注释】
(1)赴选:前往吏部听候铨选授官。
(2)李仙药:唐武则天时善解梦者,其占法类于字卜。
(3)东司:唐代设于东都洛阳的官署总称。
【译文】
给事中陈安平的儿子到了年龄前往吏部听候铨选,与同乡人李仙药同睡一榻,夜晚梦到在十一月养蚕。李仙药占卜说:“十一月养蚕,吐是冬丝,你必然会被选送到东司。”几天后果然被派到吏部。
饶阳李瞿昙勋官番满选 (1) ,夜梦一母猪极大,李仙药占曰:“母猪,㹠生也 (2) ,君必得屯主 (3) 。”数日,果如其言。
【注释】
(1)勋官番满选:唐代制度规定凡勋官(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获得文武散官皆需番上(府兵制下府兵们的轮番值勤制度)服役,通过番上纳资后勋官便可结散官,但只是取得出身,需要经过再次上番直至番满为止。文散官番满后需通晓时务才能参与铨选,而武散官则需要再次番上和纳资。
(2)㹠:同“豚”,小猪。
(3)屯主:指屯田之官。
【译文】
饶阳李瞿昙勋官番满参加铨选,夜里梦到一头极大的母猪,李仙药解梦说:“梦到母猪,表示小猪将要出生,你一定会得到屯主之官。”几天后,果然如他所说。
伪吴毛贞辅 (1) ,累为邑宰。应选之广陵,梦吞日,既寐腹犹热。以问侍御史杨廷式。杨曰:“此梦至大,非君所能当 (2) 。若以君言,当得赤坞场官也 (3) 。”果如其言。
【注释】
(1)伪吴:五代十国时杨行密建吴国,又称杨吴。前期都扬州,后都南京。
(2)非君所能当:杨廷式以为吞日当兆为帝王,所以说非毛贞辅所能承当。
(3)赤坞:地名,在今浙江吉安。太阳又称“赤乌”,此取其谐音。场官:铜、铁、盐场主管官通称。
【译文】
五代时吴国毛贞辅,长期任县令。他应铨选去广陵,梦到吞下太阳,醒来后腹部还是热的。他将这个梦请教侍御史杨廷式。杨廷式说:“这梦太大,不是你所能承当的。如果从你来看,应当得一个赤坞场官。”果然如他所说。
晋索充梦舅脱去上衣。索
占曰
(1)
:“‘舅’字去其上,乃‘男’字也,当生男。”又张邈尝奉使
(2)
,梦狼啖一脚。索
曰:“‘脚’肉被啖,为‘却’字,子必不行。”后二占俱验。又宋桷梦内有人著赤衣
(3)
,桷把两杖极打之。
曰:“‘内’有人,‘肉’字。朱衣赤色,乃干肉也。两杖像箸,极打之,必饱食。”亦验。
【注释】
(1)索
(dǎn):字叔彻。博综经籍,遂为通儒。明阴阳天文,善术数占候,尤善占梦。
(2)张邈:字孟卓。少以侠闻,赈穷救急,士多归之。后任陈留太守,人称“张陈留”。董卓之乱,与曹操等首先起兵反对。在汉末军阀浑战中被曹操所杀。
(3)宋桷:原书桷字写作“捅”形,据《晋书·索
传》改。
【译文】
晋朝人索充梦见舅舅脱掉上衣。索
解梦说:“‘舅’字去掉上部,就是‘男’字,你应当是生儿子。”张邈曾奉命出使,梦到被狼吃掉一条腿。索
说:“‘脚’的肉被吃了,是‘却’字,你必定无法成行。”后来这两次预测都应验了。宋桷梦到内室有人穿着赤色衣服,宋桷拿着两根棍子痛打他。索
说:“‘内’有人,是‘肉’字。朱衣是赤色,是干肉。两根棍子代表筷子,痛打他,必定要饱食一顿。”也应验了。
魏周宣善占梦 (1) 。有人梦刍狗 (2) ,询之,宣曰:“当得美食。”已验矣,其人复往,谬曰:“吾夜来复梦刍狗。”宣曰:“宜防倾蹶 (3) !”未几因堕车损足。其人怪之,复谬云:“夜来又梦刍狗。”宣曰:“慎防失火!”俄而家中火起。乃诣宣问曰:“吾梦刍狗,三占不同,而皆验,何也?”宣曰:“刍狗,祭物,故始梦当得食;祭讫则车轹之矣 (4) ,故堕车伤足也;既经车轹,必且入樵爨 (5) ,故虞失火。”其人曰:“吾前实梦,后二次妄言耳。”宣曰:“吉凶悔吝生乎动 (6) ,汝意既动,与真梦同,是以占之皆验。”
【注释】
(1)周宣:字孔和。三国时魏人,占梦十中八九。
(2)刍狗:以刍草捆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
(3)倾蹶(jué):跌下,摔倒。
(4)轹(lì):车轮碾过。
(5)樵爨(cuàn):当作干柴烧饭。爨,烧火煮饭。泛指焚烧。
(6)悔吝:灾祸。悔,过失,灾祸。吝,悔恨,遗憾。动:变动。此指意念变化。
【译文】
三国时魏人周宣善于解梦。有人梦见刍狗,向他请教,周宣说:“应当得到美食。”应验以后,那人又来了,撒谎说:“我夜里又梦见刍狗。”周宣说:“应当预防跌倒!”不久就掉下车摔伤了脚。那个人感到奇怪,又撒谎说:“夜里又梦见刍狗。”周宣说:“要小心预防失火!”不久那人家中真失了火。他于是找周宣问道:“我梦到刍狗,三次解梦答案不同,但三次都应验,为什么呢?”周宣说:“刍狗,是祭品,所以第一次梦到会得到食物;祭祀完毕刍狗就会被车子碾轧,所以会掉下车摔伤脚;刍狗已经被车子碾过,必定被当作干柴烧饭,所以要预防失火。”那人说:“我第一次是真梦到刍狗,后两次是谎称的。”周宣说:“吉凶灾祸产生于意念中,你意念已动,就和真梦相同,因此解梦都会应验。”
顾琮为补阙 (1) ,尝有罪系诏狱 (2) ,当伏法。琮忧愁,坐而假寐,忽梦见其母下体,琮谓不详之甚,愈惧,形于颜色。时有善解者,贺曰:“子其免乎?太夫人下体,是足下生路也。重见生路,何吉如之!”明日,门下侍郎薛稷奏刑失人 (3) ,竟得免,琮后至宰相。
【注释】
(1)顾琮:武则天时官至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补阙:唐时官名,负责侍从讽谏。
(2)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
(3)薛稷:字嗣通,好古博雅,工书法。初举进士,后累转中书舍人。唐中宗景龙末年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时,累迁中书侍郎、掌制诰、参知政事。因窦怀贞等人政变,薛稷知情不报,被赐死狱中。刑失人:刑及无辜。
【译文】
唐朝人顾琮为补阙时,曾经因罪囚禁于诏狱,罪当处死。顾琮非常忧愁,坐在牢房中闭目假睡,忽然梦到他母亲的下体,顾琮认为十分不祥,更加害怕,表现在脸色上。当时有个擅长解梦的人,祝贺道:“你或许能被免罪,太夫人的下体,是您出生的路径。重新见到生路,还有什么比这更吉利的!”第二天,门下侍郎薛稷上奏说有刑及无辜的错误,顾琮竟然得以免罪,后来官至宰相。
苻坚将欲南伐,梦满城出菜,又地东南倾。其占曰:“菜多,难为酱 (1) ;东南倾,江左不得平也。”
【注释】
(1)酱:与“将”谐音。难为将,指兵事不利。
【译文】
苻坚将要率兵南下攻晋,梦到满城长出青菜,又梦到地向东南方倾斜。占梦结果说:“菜多,很难把握酱的分寸;东南方倾斜,意味着江左晋国不能讨平。”
右丞卢藏用、中书令崔湜坐太平党 (1) ,被流岭南。至荆州,湜一夜梦讲坐下听法而照镜。占梦张猷谓卢右丞曰:“崔令公乃大恶!梦坐下听讲,法从上来也 (2) 。‘镜’字,‘金’旁‘竟’也 (3) ,其竟于今日乎?”得敕,令湜自尽。
【注释】
(1)卢藏用:字子潜。少有文名,举进士,未授官,隐居终南山学道。武则天时,召授左拾遗。中宗时官至黄门侍郎、尚书右丞。玄宗初,坐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改昭州司户参军,迁黔州长史,卒于始兴。《旧唐书·睿宗纪》谓坐太平公主、窦怀贞等谋逆时被诛。崔湜(shí):字澄澜。少以文辞知名,举进士及第。则天朝累转左补阙,迁殿中侍御史。中宗时,大臣桓彦范等引为耳目,令伺察武三思动静。他见三思势大,反向之告密。又依附昭容上官婉儿、韦后及安乐公主,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睿宗时为太平公主之党,引为中书令。玄宗立,参与太平公主废玄宗之逆谋,流岭南,中途赐死。
(2)法:佛法、刑法,皆为“法”。
(3)金:与“今”音同。
【译文】
唐玄宗时右丞卢藏用、中书令崔湜因附太平公主之党谋逆而获罪,被流放岭南。走到荆州,崔湜一天夜里梦到自己在讲台下听法师讲道并照镜子。占梦的人张猷对卢藏用说:“崔令公这次非常糟糕!梦见在讲台下听人讲道,表示法从上来。‘镜’字,是‘金’旁一个‘竟’,难道他性命结束于今日吗?”不久得到皇帝诏命,命崔湜自尽。
卫中行为中书舍人时 (1) ,有故旧子弟赴选,投卫论嘱。卫欣然许之。驳榜将出 (2) ,其人忽梦乘驴渡水,蹶坠水中,登岸而靴不沾湿。选人与秘书郎韩众有旧,访之。韩被酒半戏曰:“公今手选事不谐矣!据梦:‘卫生相负 (3) ,足下不沾 (4) 。’”及榜出,果驳放 (5) 。
【注释】
(1)卫中行:字大受。唐宪宗时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掌提草诏令,参与机密。为亲近皇帝的机要之职。
(2)驳榜:驳回不用者的名单。
(3)卫生相负:驴子称卫。为驴所驮,所以说相负,又暗含卫中行辜负所约嘱。
(4)足下不沾:指你不能得到帮助。足下,脚下,又为对对方的尊称。不沾,没沾湿。又暗含不沾卫中行的恩惠。
(5)驳放:谓否定已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贬黜之。放,舍弃,遣散。
【译文】
卫中行做中书舍人时,有个旧交的子弟来京城参加选官,拜访卫中行请他帮忙。卫中行欣然答应。驳回不用者的名单将要公布时,这名子弟忽然梦到骑着驴子渡河,跌落掉到水中,爬上岸却发现靴子没有沾湿。选官子弟和秘书郎韩众有旧交,去拜访他。韩众喝多了酒半开玩笑地说:“你今年选官的事不会成功了!根据你的梦就是:‘卫生背负你,你得不到恩惠。’”等到榜单公布,果然被驳斥遣回。
王戎梦有人以七枚椹子与之 (1) ,著衣襟中。既觉,得之,占曰:“椹,桑子。”自后男女大小凡七丧。
【注释】
(1)椹(shèn)子:桑葚。椹,同“葚”。桑,与“丧”同音。
【译文】
王戎梦到有人将七枚桑葚送给他,放在衣襟中。睡醒后,真有七枚桑葚,占梦说:“椹,就是桑子。”此后家里男女老少的亲人共有七位去世。
梦椹代丧,明用甚雅。
【译文】
梦到桑椹来代表丧事,神灵所用十分雅致。
江西曾迥当大比之秋 (1) ,梦抱一小儿,忽见此儿右边又生一耳。少顷,见此儿无两手。以为不祥,语其兄进。进曰:“又添一耳,‘耳’与‘又’乃‘取’字。小儿,子也,子无两手,乃‘了’字。尔已取了!”已而果然。
【注释】
(1)大比: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明代特称乡试,每三年一次。
【译文】
江西曾迥正当参加乡试那年,梦到抱着一个小孩,忽然看到这个小孩右边又长出一个耳朵。不一会儿,发现这个小孩没有两只手。他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就告诉哥哥曾进。曾进说:“又添一耳,‘耳’与‘又’是‘取’字;小儿,是子,子没有两手,是‘了’字。你已经取了!”后来曾迥果然中举。
韩皋素与李锜不协 (1) 。锜一日梦万岁楼上挂冰 (2) ,因自解曰:“冰者,寒也 (3) ;楼者,高也。岂韩皋来代我乎?”意甚恶之。皋果移镇浙右 (4) 。
【注释】
(1)韩皋:字仲闻。夙负令名,器质重厚,有大臣之度。德宗时累拜尚书右丞。宪宗元和时授忠武军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少傅。穆宗时拜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以本官为东都留守,行及戏源驿暴卒。李锜:唐宗室后裔。德宗时以奇宝进献,得宠,遂专掌榷酒、漕运大权,并恃恩专横,招募私兵,任镇海军节度使。宪宗即位后反叛,不久兵败被杀。
(2)万岁楼:在今江苏镇江。镇海军为唐藩镇,德宗时治润州(今江苏镇江),又移治杭州(今属浙江)。
(3)冰者,寒也:“寒”与“韩”谐音。
(4)皋果移镇浙右:按,宪宗初召李锜入朝,以御史大夫李元素代为镇海节度使,而非韩皋。浙右,即浙西。镇海军又称浙江西道节度使。
【译文】
韩皋和李锜向来就不合。李锜有一天梦到万岁楼上挂着冰柱,于是自己解梦说:“冰,即是寒;楼,即是高。难道是韩皋代替我吗?”心理非常厌恶。后来韩皋果然来镇守浙右。
有人父官刺史,得书云“有疾”。是人诣赵辅和馆 (1) ,别托相知者筮,遇《泰》。筮者云:“甚吉 (2) !”是人出后,辅和语筮者云:“《泰》,乾下坤上,则父已入土矣 (3) ,岂得言吉?”果凶问至。顾士群母病,筮得《归妹》之《随》 (4) ,或以为“男女有家”之卦 (5) ,必无患。郭璞曰 (6) :“《归妹》,女之终也 (7) ,兑主秋 (8) ,至立秋日终矣。”果然。
【注释】
(1)赵辅和:北齐时术士,懂《周易》,善筮。馆:指卖卜的卦馆。
(2)甚吉:《泰》卦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所以说“甚吉”。
(3)乾下坤上,则父已入土:《泰》卦的卦象是乾为父在下,坤为土在上,所以又说“父已入土”,意思是他的父亲已死。
(4)《归妹》之《随》:《归妹》卦变为《随》卦。《归妹》《随》,均为《周易》卦名。《归妹》兑下震上,《随》震下兑上。《归妹》九二、六五两爻变为六二、九五而成《随》。
(5)或以为“男女有家”之卦:《归妹·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悦)以动,所归妹也。”其六五爻辞有“帝乙归妹”的话,有嫁女之义。《随·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悦),随。”按《周易·说卦传》,兑为少女,震为长男。所以说两卦都为“男女有家”之卦。
(6)郭璞:字景纯。博学,讷于言词,精天文、历算、卜筮之术。东晋元帝任为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敦谋反,他筮曰“无成”,被敦所杀。
(7)《归妹》,女之终也:《周易·杂卦传》说:“归妹,女之终也。”
(8)兑主秋:《归妹》下卦为兑,兑为西方之卦,主秋。
【译文】
有人父亲官至刺史,接获家书说“有重病”。这个人到赵辅和卖卜的卦馆,假托为相识的人占卜,筮得《泰》卦。占卜的人说:“大吉!”这人离去后,赵辅和对占卜的人说:“《泰》卦,是乾下坤上,那么他父亲已经入土了,怎么能说大吉呢?”果然传来丧讯。顾士群的母亲生病,卜得《归妹》卦变成《随》卦,有人以为是“男女成婚”的吉卦,母亲必定没有祸患。郭璞说:“《归妹》卦,代表妇女的归宿,兑主秋,到立秋日她会去世。”果然应验。
成化甲午 (1) ,江西乡试。揭晓之期,泰和尹公直在京 (2) ,命卜者占弟嘉言中否。得《明夷》卦,内离外坤 (3) ,三爻五爻发 (4) ,二爻皆兄弟 (5) 。占者以书云“兄弟雷同难上榜” (6) ,嗫嚅不敢对。公曰:“三为白虎,五为青龙 (7) ,龙虎榜动,有中之兆。兄弟发者,以兄问弟,弟当动而来矣。”不数日,喜报果至。
【注释】
(1)成化甲午:成化十年(1474)。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1465—1487)。
(2)泰和尹公直:尹直,明江西吉安府泰和(今江西太和)人。
(3)得《明夷》卦,内离外坤:《明夷》,《周易》卦名,下卦为离,上卦为坤。下卦又叫内卦,上卦又叫外卦。
(4)三爻五爻发:指三爻、五爻变动。发,动。
(5)二爻皆为兄弟:按纳甲法,《明夷》三爻、五爻都为兄弟爻。
(6)兄弟雷同难上榜:语出《周易》卦爻预测类书籍《海底眼》。
(7)三为白虎,五为青龙:本卦中三爻为白虎,五爻为青龙。《周易》中的六神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螣蛇、勾陈。
【译文】
宪宗成化甲午年,江西举行乡试。即将放榜之际,泰和人尹直在京城,让占卜的人预测弟弟尹嘉言能否中举。卜得《明夷》卦,离下坤上,三爻五爻变动,二爻都代表兄弟。占卜人认为占卜书中说“兄弟雷同难上榜”,吞吞吐吐不敢直说。尹公说:“三爻是白虎,五爻是青龙,龙虎榜动,有高中的兆头。兄弟爻动,是因为兄长来为弟弟卜问,弟弟应当感应前来。”没过几天,喜报果然传来。
有父占子病者,卦得“父母当头克子孙”凶象 (1) ,而子孙爻又不上卦 (2) 。占者断其必死。父泣而归,途遇一友。问得其故,友曰:“‘父母当头克子孙’,使子孙上卦,则受克矣。今之生机,全在不上卦。譬如父持大杖欲击子,不相值则已耳。郎君必无恙!”未几果愈。
【注释】
(1)父母当头克子孙:占卜歌诀。意谓父母爻发动会克子孙。当头,发动。
(2)子孙爻又不上卦:指卦中没有子孙爻。不上卦,卦中没有出现。
【译文】
有位父亲占卜儿子的病情,卜卦得到“父母当头克子孙”的凶象,而卦中又没有子孙爻。占卜人断定儿子一定会死。父亲哭着回家,路上遇到一个朋友。问明原因,朋友说:“‘父母当头克子孙’,假使子孙爻出现在卦上,就会被克。今天的生机,全在卦中子孙爻没有出现。就好像父亲拿着大棍子要打孩子,没有遇上就会作罢。所以令郎必定没问题。”不久果然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