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徙、筰、冉駹、白马族群与石棺葬文化

《史记》所记载“蜀之西”地区,从自然地理单元来说,位于“世界屋脊”西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北段是川西高原、藏东高山峡谷区,南段是滇西北高原和峡谷地带

秦汉时期这里居住的族群,兼具农、牧、狩猎等生计方式,其族群往往被称为“氐类”与“羌人”。《史记·西南夷列传》说:

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的徙、筰、冉駹、白马等族群的分布空间,从南向北,大致来说,徙、筰在今四川省甘孜州与雅安一带,冉駹在今四川阿坝州,白马在今甘南武都地区。区域内的岷江、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等几大河谷,是各族群南来北往迁徙的孔道。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这里族群及其经济、文化的复杂性。

在汉文化进入之前,该区域的土著文化,是战国至西汉中期的“西南夷”青铜文化,它们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建筑上,当地流行用石头建筑碉楼和碉房为居屋,墓葬则流行大石墓、石板墓、石棺葬,多以石板作棺。墓葬中出土器物以青铜兵器为主,主要器形有“山”字形格剑、铜柄铁剑;陶器以双耳罐、单耳罐等为特征。从生计上看,石棺墓代表的文化,属于定居为主的农、牧、猎兼顾的文化类型。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本地域似较“西南夷”文化圈内其他地区后进 ,并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走廊地带”文化特征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并参照两《汉书》之《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等记载,秦汉时期“蜀之西”的族群及其考古学文化,由南至北,大致情形如下文所述。

一、白狼、槃木、唐菆与雅砻江上游石棺葬文化

大渡河以西,雅砻江流域,包括康藏高原东端至横断山区的川滇藏“大三角地带”,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西藏昌都地区,均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石棺葬文化遗存。

童恩正认为,雅砻江上游,秦汉时期的族群多不可考,但从天汉四年(前97)“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 的记载可知,石棺葬当为“徼外夷”的文化。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族群方位来看,这里活动着若干与“邛都夷”、“筰都夷”相联系的“徼外夷”,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它们是“旄牛徼外夷”白狼、槃木、唐菆等族群。这些族群应该是当地石棺葬文化的创造者 。其中的“汶山以西”的白狼族群,东汉永平年间作《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与《远夷怀德歌》三章,献歌朝廷,传为佳话

二、徙、筰都夷与青衣江流域青铜文化

今四川雅安地区,是徙、筰都族群的主要分布地域。《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徙和筰都,是西汉时期西南夷中两个比较大的部落。秦时置有徙县,其故城在今四川天全县。秦灭楚之后,迁严王之族实筰地,称严道县。论者以为秦代严道县即今四川雅安及其所辖之荥经、汉源两县。筰人的居住地,大约在今四川雅安之荥经、汉源、石棉,也可能远及凉山之木里、盐源等县及滇西北地区。

《史记·西南夷列传》“集解”引徐广说:“徙在汉嘉。筰音昨,在越嶲。” 汉代越嶲郡以“筰”为名者有定筰、筰秦与大筰三县 。《汉书·西南夷传》颜师古曰:“徙及莋都,二国也。徙后为徙县,属蜀郡。莋都后为沈犂郡。” 童恩正认为,县名称“筰”(莋),当系本县居民以筰人为主 。此为汉代郡县设置之惯例,其说为是。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说:

莋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土出长年神药,仙人山图所居焉。元鼎六年,以为沈犂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

筰人原居岷江上游,后逐渐迁徙到大渡河中游,再迁至今川西南和滇西北及滇西金沙江中游地区。“筰都夷”属于“蜀郡徼外夷” 。此区域内有石棺葬,还发现了不少土坑墓,这两种类型的考古学文化,都与“筰都夷”有关。两类墓葬中多出土三叉格剑、铜簇、铜鍪、铜手镯等“西南夷器物”

今四川盐源县附近,曾发现数百件形态独特的青铜器,学术界称之为“盐源铜器群”,时代大约在战国至汉代 。这批青铜器以兵器为主,主要器形有山字形格剑与铜柄铁剑,风格与川西、滇西北的同类器物相似。盐源铜器群中的铜鼓和铜铃,器形特征受到滇文化的强烈影响。装饰品中的镯、泡、带钩、发钗等,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盐源铜器群中,以“枝形器”和铜杖最为特殊。“枝形器”是一种树枝状的扁平器物,树枝上有圆形饰物及人牵马图像。铜杖,杖首为鸟形、羊头形或人形,杖身上有密集的纹饰,有的杖两旁还插两排饰片,并饰三只老虎。此地发现的陶器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双耳罐、单耳罐,器形与滇西石棺葬文化的同类陶器相似。

盐源、盐边一带是汉代“筰人”的主要分布地域,汉武帝曾在此设大筰、定筰与筰秦三县。因此,盐源铜器群和众多土坑墓遗迹,可能就是西南夷筰人的文化遗存。盐边县西牛山发掘的土坑墓群中,出土了山字形格剑、三角窄长援戈等铜器,双耳罐、单耳罐等陶器,器形与盐源铜器群的同类器物相似,这或许就是“筰人”考古学文化的典型器物。

《华阳国志·蜀志》“定筰县”条说:“筰,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嶲曰筰,蜀曰邛,县在郡西。” 《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中》“汶川县”条说:“绳桥,在县西北三里。回大江水,篾筰四条,以葛藤纬络,布板其上,虽从风摇动,而牢固有余,夷人驱牛马去来无惧。”又说:“筰桥,在县(卫山)北三十里。以竹篾为索,架北江水。” 《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中》“昆明县”条亦载:“凡言筰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筰;其定筰、大筰皆是近水置筰桥处。”

方国瑜认为,绳桥称筰者,与族名有关。汉代居于定筰者多为“摩沙夷”,定筰与大筰接壤,因此大筰可能也是摩沙夷所居之地。而筰人之后裔,为西番(普米族)及摩些族(纳西族)

三、冉駹、白马与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

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秦汉三国时期是西南夷冉駹、白马族群的分布地域。对此,文献记载比较清楚,譬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华阳国志·蜀志》则说,三国时期,姜维、马忠等讨伐汶山郡“叛羌”。而此地之“叛羌”,“本徼外羌,冉駹之别种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说:

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至地节三年,夷人以立郡赋重,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白马”处于西南夷最北端。《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索隐”称“夷邑名,即白马氐”。“正义”引《括地志》说:“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于白马夷之地设置武都郡,其地望在今四川西北部及甘肃南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说:

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元封三年,氐人反叛,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

因此,岷江上游,从战国至秦汉时期,属于西南夷中冉駹、白马等族群的聚居地,这一基本状态,到三国时期仍然没有变化。从同一时空下文化与族群对应关系判断,此区域内的“石棺葬文化”,属于包括冉駹、白马在内的羌人文化遗存 lUCb05LC6IjHS8KexRRa9IqMlJO0lPr8bvwFZ+t36jMMjqx8vKlWbnZcDvySCZ4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