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部不主张打仗的兵书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它揭示战争规律,奠基中国古典军事理论,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军事著作中一直独占鳌头。然而,很多人所不了解的是,被称为“古代第一兵书”的《孙子兵法》却不主张打仗,反而主张慎战,乃至不战,积极倡导和平。作为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却以谋求和平为主旨,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一重身份是兵书,是一部讲领兵打仗的书。作为兵家智慧的源泉、克敌制胜的法宝,《孙子兵法》毫无疑义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有影响的古典军事理论名著。它构筑了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也深远地影响了外国的军事思想理论,历来有“兵家圭臬”“百世谈兵之祖”“古代第一兵书”的美誉,堪称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这是因为:

第一,《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距今2500余年。全书十三篇,短短六千言,舍事而言理,辞约而义丰,言近而旨远,对以往兵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广泛、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并就有关古代军事几乎所有问题——如战争观点与效益、将领选拔与任用、部队训练与教育、军事地理与地形、战略战术与战法、军事与政治、军事与经济、军事与外交、军事建设与后勤保障、战事预测与战场决策、战争指导与特殊战法、间谍使用与情报搜集等,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创造性和前瞻性的思想、观点,是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第二,《孙子兵法》代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的至高成就。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兵书汗牛充栋,《孙子兵法》为至高经典。北宋时期,朝廷颁行《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汇编而成,《孙子兵法》位列其首。国际上,公认中国的《孙子兵法》、德国的《战争论》、日本的《五轮书》为“世界三大兵书”,《孙子兵法》同样位列首位,但它比《战争论》早2300多年,比《五轮书》早2100多年。唐太宗李世民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茅元仪赞道:“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建议,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

一个“最早”,一个“至高”,充分彰显了《孙子兵法》在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思想史上的地位。的确,作为兵书的《孙子兵法》是一部从战略高度论述军事问题的不朽之作,其所蕴含的智慧谋略、战略方针、作战计策等,对于如何达到既定战略有着缜密的全盘谋划。读懂《孙子兵法》及其中的道理,你就可以预知战争或战役的走向;遵循孙子的计谋和原则,你就是胜利的一方,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奇才。

然而,作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却不主张打仗,反而主张慎战,甚至不战,并以倡导和谋求和平为主旨,是一部实实在在的不主张打仗的兵书,堪称世界兵书中的“另类”。

(清)佚名绘《圣帝明王善端录·唐太宗》

此画表现了“渭水之盟”。唐朝武德九年(626)八月,太宗李世民刚登基,政权不稳。突厥的大军就攻至距离长安不远的泾阳(今属陕西)。此时,长安兵力空虚,唐太宗巧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人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其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慎战”是《孙子兵法》战争观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贯通全书的指导思想。所谓“慎战”,简言之,就是小心谨慎地对待战争。《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开篇便鲜明透彻地阐述了战争的地位和影响:“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计篇》)这就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百姓生死的头等大事,必须慎重对待,认真考察研究。这一论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不轻言战事,因为代价太大,国家之间动辄兵戎相见,不仅仅有财产损失,人类还要为此遭受苦难;二是迫不得已用兵的情况下,必须小心谨慎、周密细致地谋划战争。

《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浸透着深沉的理性和冷静,其对战争的理解和论述既没有欧洲一些战争论著中的激情,也不颂扬个人英雄主义。孙子强调君主和将帅不可轻启战端,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着重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这些论述既强调了战争对国家、民族的谨慎性,也揭示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暴性。所以他说,对待战争“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篇》)

(明)闵于忱辑《孙子参同》书影

全书共五卷,内容以李贽编纂评注为底本,依《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下首列魏武帝原注,附以李贽、王凤洲、袁了凡等人的评语。此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于忱松筠馆刊朱墨套印本。

孙子清醒地意识到动用暴力手段并不是解决国家冲突的最佳选择。他主张“不战而胜”,追求“全胜”,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尽量避免战争或把战争的灾难降到最低程度。为此,孙子尚智重谋,把“上兵伐谋”作为达成作战目的的战略上的最佳选择;其次是伐交,迫不得已时才是伐兵、攻城。在孙子看来,谋略上出奇制胜,外交上纵横捭阖同样可以达到使敌人受挫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这本质上是一种力争以和平方式实现战略目的的理性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和平的热爱。就连兵书《孙子兵法》都曾警示: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择。”美籍教授潘维廉熟读《孙子兵法》后发现了这个秘密。

《孙子兵法》主“和”不主战,与孙子的经历密切相关。孙子胸怀大志,穷极半生研习兵法,所愿乃是天下太平无事,百姓黎民得享安康,而不是冤冤相报、战乱不止。然青年时目睹四姓之乱,首次体会到了战乱争斗的血腥和残暴;及年长伐楚破郢时,更是目睹了士兵的滥杀无辜、伍子胥的掘坟鞭尸和楚王的穷兵黩武,孙子内心极度悲凉,愈发感到离自己写作兵书、出山施展抱负的初衷愈来愈远,于是最后设计逃离吴国,隐居山林,终老余生。此外,孙子,姓孙名武。武者,止戈也,暗合兵书慎战和平之意,寓意诸国友善相处,天下苍生安泰,这才是大德、天道。

伍子胥像

选自清代丁善长绘《历代画像传》。

《孙子兵法》开篇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重要命题,阐述慎战重战的思想,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其间既有不可好战的警示,也包含忘战必危的训告,鲜明体现了《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文化的精神高度契合。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文化在主张不可“忘战”的同时,反对“乐战”“好战”,强调“慎战”“义战”。比如,《左传》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慎兵论》强调:“兵不可好,好兵者嗜杀人也;战不可忘,忘战者弃民者也。”《司马法》则告诫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而《老子》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等等。

与儒、墨一味“非战”“反战”的立场相比,孙子的慎战思想无疑更接近现实和真理。儒家、墨家把战争区分为“诛”(正义战)和“攻”(非正义战)两类,讲求“义战”,这在当时“春秋无义战”的现实中只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和愿望。《孙子兵法》并不着重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规定及区分,只是从战争自身残暴性以及对国家、民众之重要性的价值尺度提出慎战思想,关心的是如何把握和处理现实的战争。与一般国外军事理论或《战争论》中崇尚暴力,强调战场正面冲杀相比,《孙子兵法》则崇尚理性,讲求道义,侧重计谋和战略。日本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服部千春认为,《孙子兵法》作为东方的兵学圣典,与西方的军事名著《战争论》“主战论”不同,其主导思想则是“不战论”,孙子乃是和平主义者——争取和平,谋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他主张人类应该格外珍视《孙子兵法》谋求和平之主旨,让《孙子兵法》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思想武器,为人类和平美好服务。

“自古知兵非好战。”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揭示和创造了不朽的作战通则,更在于高举义战、慎战的旗帜,反对穷兵黩武。唯研究战争最透彻的人最反对战争,此言不虚。可见,《孙子兵法》尽管是一部兵书,但其指导思想是“慎战”,乃至“不战”。概言之,《孙子兵法》不是以作战为主的,是以不打仗为主的;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春秋时期,整个社会大动乱、大分裂、大改组,孙子撰写兵法十三篇,从实质上说就是制止分裂,追求统一。这种富于理性的科学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闪耀着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光辉,在现代化国际生活中尤其值得高扬。

避免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历了无数战争后,人类对于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更理智了,对于和平的追求更强烈了。我们为什么要战争?战争的目的在哪儿?以什么标准去评判衡量战争的胜负?战争的最高艺术就是避免战争的发生。《孙子兵法》崇尚和平、力避战争,主张伐交、重视谈判,倡导人道、减少灾难,其所追求的最大目标是人类的和平。《孙子兵法》这一富于哲理、饱含辩证思维的慎战思想,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与《战争论》完全不同的视角。澳大利亚有一个学者曾讲,19世纪的战争以法国约米尼的思想为指导,20世纪的战争以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为指导,21世纪的战争将来要受孙子和利德尔·哈特的影响。但愿21世纪少些战争,多些和平!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大致明白了:作为兵书的《孙子兵法》,不主张打仗,反而倡导和平,既与孙子对战争本质的认识直接关联,也与孙子的人生志向、抱负直接关联,还与他早年的人生经历和出山后指挥战争造成的破坏直接关联,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和谐、合作的基因高度吻合。 s90NM7V15gzB5UoDm/w7P2/Ji5eat2LLslmfeEddv0Pvl/uElrQnHsUwgUxgCF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