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如他的《大林寺桃花》一样,也是一首悟道诗。表面上看,是写天要下雪、留朋友饮酒的情性事,其实是暗用了“红炉点雪”
这一本自禅门、大得于诗人之心的典实。
禅家有云:“我法从来一字无,有语须知法转疏。昔日青原提正令,红炉点雪月轮孤。”
红炉点雪,是反映南禅透彻之悟的话头。大慧宗杲说:“桶底脱时大地润,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做人间照夜灯。”
红炉点雪,忽然融化,如桶底掉脱,桶中物全部滑出(如俗语说竹筒倒豆子),意思是截断众流,直指本心。所谓“寒影对空,红炉点雪,如如不动,金体相呈”(米芾《天衣怀禅师碑》)
是也。
“灵云悟桃花”的公案,表达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唐代福州灵云山志勤禅师,初在沩山灵祐(771—853)处学法,久不悟,一年春天,从寺院中告别老师走出,但见漫山桃花盛开,瞥然有省,因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寻剑客,就是寻求妙悟。从此,碧桃千树花的明朗,不仅照彻禅门,也在艺苑辉映。
香严击竹的故事,也与上述义理相通。香严和灵云都是沩山弟子。据《五灯会元》卷九记载:“一日,(香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
这些美妙的禅家故事,几乎被艺道中人奉为圭臬,其中透出深刻的道理。
第一,这几个公案,表达的意思都与时间有关,核心是灵光一现,突然间由外到内,击破时间屏障。红炉点雪,炉火熊熊燃烧,一点白雪落上,触着便化,以此比喻顿入真实,与过去作别,也打破未来的幻梦,消去历史的沉疴,让一己真性乍露。禅家有偈说:“惟佛与佛,等无差别;量比太虚,面如满月;真相无生,妄见有灭;一念万年,红炉点雪。”
一念万年,红炉点雪,捅破时间窗户纸,此时如有一丸冷月高挂,凛凛寒光,照彻万古荒原。
灵云悟桃花:三十年前不悟;“三十年来”苦苦追寻;“自从一见”,瞬间醒觉;“直至如今”——从今而后不再入迷途。灵云的法偈特别写了这三个时间段,似乎在说一个妙悟的故事,说时间性过程的渐次悟入。其实,诗中强调的几个时间点,都是为了突出禅悟“非时间性”特点:对绚烂桃花的突破(此就视觉空间而言),对时间过程的顿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弭平有限与无限的分别,消解瞬间与永恒的相对,从“渐”门中度出,豁然来到生命的桃林中。南禅对“顿”门的执着,其实就是为了突出超越时空、知识的思想,所谓“一代时教”是也。
香严击竹故事,也说超越知识分别、返归真性的道理,所谓“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瞬间永恒,乃在抹去“悄然”的瞬间感,举手投足之间,就是荒荒太古,说的是一种非时空境界。
北宋末年的佛眼禅师(1067—1120)说:“灵云一见桃花,便契合此事;香严击竹,便乃息心!古人道:若不契合此事,则山河大地瞒你也,灯笼露柱欺你也。”
他扣住“十二时中”谈这个问题。在他看来,灵云桃花、香严击竹等公案的要旨在击破时间屏障。桃花有悟,竹声送波,日日都有桃花,处处能听竹韵,为何人们冥然不觉?皆因心生迷障,物我的分别、时空的界限,在蚕食人的领悟力,以这样的眼光看世界,“山河大地瞒你也”,就连寺院中的灯笼露柱也会欺负你。“瞒”你,是因为你和世界隔着厚厚屏障;“欺”你,是因为你沉浸在虚幻的知识中,世界不以真实面貌来呈现。这样的存在,其实是将生命的意义丢失在“十二时中”。
第二,红炉点雪等故事,强调妙悟的穿透力。禅门中有所谓“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宽”“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宽”“一笑撞破千年秘,一悟点穿万重天”等话头,妙悟,是突然间的“撞破”,是长啸中的切入,如一道闪电,切开乌云密布的天空,照亮宇宙。传统艺术哲学中,常将这种妙悟法门称为“突入”“顿入”“直入”“切入”,击破千年梦幻,突破历史表相,在超时空的寂寞里,泛起真性的涟漪。
为什么着意于这样的穿透力?是因为时间的屏障厚,知识的罗网密,习惯的力量如高墙,堵住人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路。红炉点雪,突然融化,是要打掉人与世界间的这堵冰墙,将人带到真实世界里。陶渊明诗云:“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九日闲居》)虚妄的臆想支配着人的性灵,人的现实存在被严重扭曲,面对如此现实,的确需要一种强大力量来撞击,撞破迷妄者的千年大梦。
董其昌论艺提倡“一超直入如来地”,意即“红炉点雪”,他喜欢一剑倚天带给人的透彻觉解。他有一段话谈禅悟:“余始参竹篦子话,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卧,念香严击竹因缘,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从前老和尚舌头千经万论,触眼穿透。是乙酉年五月,舟过武塘时也。其年秋,自金陵下第归,忽现一念三世境界,意识不行,凡两日半而复。乃知《大学》所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悟境,不可作迷解也。”
这里由竹篦子话,来谈妙悟法门
,其中“瞥然有省”“触眼穿透”等,意思即“一超直入”,撕开时间大幕,进入真实之境。
第三,超越时间的妙悟,是要让真性豁然澄明。红炉点雪,是透彻之悟,是痛快之悟,即人们所说的“一了百了”。一了,一切遮蔽都“了”(读liǎo)了;百了(也读liǎo),豁然澄明,通体透彻,无所遮蔽。禅家有云:“有时提起,如倚天长剑,光耀乾坤。有时放下,似红炉点雪,虚含万象。”
长剑倚天,斩却一切粘系;红炉点雪,透入法相真如。沩山对仰山赞叹香严的一悟:“此子彻也。”这个“彻”字,就是一了百了。
石涛说,绘画的通透之境在“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处处脱尘而生活”
,艺术家通过直觉观照,以生命的灵性,在大地上创造意义,突然间悟得生命真性,创造力得以迸发。
清初画家沈灏《画麈》说:“了事汉,意到笔随,清墨扫纸,便是拈花、击竹。”
画中的“了事汉”,就是一了百了的妙悟人。“拈花、击竹”,拈花取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实,击竹即香严击竹故事。在拈花微笑中恍然大悟,似香严击竹般瞥然有省,因其胸中了了,一了百了,一悟即是透彻,直入如来地,即可意到笔随,在在都是妙韵。
质言之,红炉点雪,由外到内的撞击,当然不是等候一种外在力量的拯救,而是对本心的发明,在突然的际遇中,将人本心中的那道灵光引出,装点一个香氛四溢、光明绰绰的灵府,让真性沐浴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