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 分工理论的错误

分工理论的错误是,把分工与组织隔离开来,不认为分工与组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分工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人类的交换天性。但是,他没有拿出证据,也不确信这一点,只是假设而已。可以推断,这个假设是他理论的需要,并非自然道法。

在这个假设下形成的产业社会发展逻辑,从一开始就存在两大致命的缺陷。一是在企业内部,劳动分工之后的一体化是依靠“看得见的手”即管理实现的,是依靠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后来的管理工程人员实现的,而且,是把人当作资源要素,当作机器的附属,在“技术—经济”层面上实现的,而不是依靠有效的劳动组织原则实现的,不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意志和意愿实现的。

二是在企业外部,社会分工之后的一体化是依靠“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实现的,而不是依靠供求者之间的产业组织、共同意志和意愿实现的。钱德勒写了一本书《看得见的手》,强调在供求者之间用“看得见的手”(即管理)进行协调的重要性。

这样,分工理论以及社会性制度安排,使企业摆脱了组织的约束,包括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的约束,摆脱了分工之后的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少数人的意志凌驾于多数人的共同意志与意愿上,在竞争和趋利的双重压力下,形成了内在的暴力倾向,形成了产业社会的发展逻辑。

借用德鲁克的说法,这种产业社会的发展逻辑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理想的状态,即经济的自由、社会的平等和政治的民主。相反,现实与理想越来越远,甚至面临毁灭的威胁。

分工不是人类的特性,在诸多群居动物中,都存在着社会性分工。在完全脱离动物世界之前,人类也存在着社会性分工。分工不是由物种的特性决定的,而是由物种的社会性决定的,可以说,是由社区的共同生活关系或一体化的关系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只是这种社会性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劳动分工的基础依然在于社会性交往,由社会交往形成一体化关系。

物品的交换或商品的交换,是实现分工一体化的形式,而不是人的兴趣所在。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既没有闲暇时间,也没有富余的东西,人类不可能有物品交换的兴趣和欲望。只有当人们尝到了分工继而交换的甜头后,才会有相应的兴趣,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因果倒置。

可以断言,分工理论并不符合自然道法,由此发展起来的产业社会的发展逻辑终究会走到尽头,互联网也许是改变产业逻辑及企业性质的手段。 Y4uGAuzVG13O0ZndHsHGyOeN7VYucN0JDyV4wT1LaaMXQkWKN06QC63pabYqc2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