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分工与管理

亚当·斯密的理论被称为分工理论,主要观点是通过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列举了大头针制造的案例来证明,劳动分工确实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理论的价值不仅仅如此,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它促进了作业的规范化、工具的专用化,以及加工对象的标准化。这为机器的发明、动力的导入以及技术和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而打开了工业化的大门,使人类社会走上了“以机器代替人力”的道路。

问题是,劳动分工之后,如何变成一个整体?从逻辑上说,劳动分工之后应该形成劳动组织,劳动分工应该与劳动组织相对应。很遗憾,分工理论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形成对应的劳动组织的理论。

劳动分工与劳动组织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以及劳动组织条件下的劳动分工,才是完整的企业概念。没有劳动组织的概念,企业就成了一个人的企业,就成了老板一个人配置资源的平台。劳动者就是资源要素,与资本和土地一起,成为生产的三要素。

为了使劳动者听话,好好干活,就有了老板的助手,这些助手被称为经理人员或工头,并形成了层级制的行政权力系统。行政的权力来自老板,来自所有权。这些助手依靠行政权力体系,对劳动者实施监督与控制,使他们的劳动合乎老板或企业行政当局创富谋利的目标,合乎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些经理人员和工头,也就被称为管理者。层级制的行政权力系统,也就被认定为科层制的管理体系。至今为止,没人能区分行政当局与管理当局的区别。

企业最初的所谓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体系,对劳动者及其劳作进行监督,为的是防止资源配置方式失效。经理人员和工头的合法性来自老板或所有权。所谓所有权派生出管理权,此时的管理权实际上是行政管理权,简称行政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实践中所讲的管理,是与劳动分工的概念相对应的,用以分工之后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分工后的一体化。换言之,那时所说的管理,只是替代劳动组织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弥补劳动组织缺失的一种手段,满足在“技术—经济”层面上分工一体化的要求。

那个时候,每个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被各工序所隔离,被工序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劳动分工之后的一体化,表现为工序之间能力指标的一体化,工序劳动成果之间输入输出关系的一体化。换言之,用加工件的数量、质量和时间的输入输出标准,在“技术—经济”层面上实现一体化。 sej77WsFhP6dBYxcczdLbOhohHrWCAFDg5KsVgsOFVzID92e2W9PLcH2RXzY7c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