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齐校书图》

(宋代摹本)

基础信息

创作年代: 现存为宋代摹本

规格: 纵29.3厘米,横122.7厘米

材质与技法: 绢本设色

现收藏地: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画中描绘了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勘校国家收藏诸史典籍的情景。画中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正挽留,神情生动,细节描写也很精微,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设色简朴优美。

作者信息

杨子华

活跃时间:公元550年—577年

所处朝代:北齐

出生地:不详

生平事迹

杨子华,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画贵族人物、宫苑、车马,是北齐世祖的御用画家。他所画人物形象丰满圆润,有别于顾恺之的“秀骨清丽”,其画风影响了唐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史书记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北齐文宣帝为了皇太子的学习,下令由当时颇有才情的官员樊逊等人在尚书省共同整理、刊定由于前朝梁元帝火烧南朝秘府所藏典籍所造成的典籍混乱。北齐组织的这次校书,不仅是当时的文坛盛事,更为后世古籍的收集起到了良好作用。

为何而画

应是节选,但生动异常。

据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画记》中记载,他曾经看到过唐代画家阎立本临的《北齐校书图》的粉本,其中人物仅士大夫就有十二位,现存的《北齐校书图》与其中一段的描写完全一致,现存应是一段节选。

因何入选

画面既反映了北齐对古代文献整理的史实,又不乏诙谐、随意,给人一种轻松的艺术享受。

杨子华的画在唐代备受推崇,但作品仅此一件摹本,亦弥足珍贵。画家阎立本评其画:“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

画面分析

技法评析

1.《北齐校书图》通过一个全景式画面记录了当时文人们刊校书籍的现场,没有将室内外空间分割为几个章节片断,而是整合在一起,场面隆重丰满。

2.画面如实反映了当时对校书人礼遇有加的情形,五位校书人中有两位完全没有在工作,相比于顾恺之的浪漫,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身影。

3.分为两组的五位校书人作为画面中心,动势不同,神态各异,但都有着魏晋士族的恣意有度。

4.外围的十余名男女侍从,举止恭顺且小心周全,不仅每个人物个性鲜明,还与文士间形成了不同身份地位的强烈对比,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

作为“校书人”,也许发际线明显上移是无法避免的。(心疼我们的编辑老师)

5.人物的脸型均呈鹅蛋形,已完全不同于顾恺之画中人物的“秀骨清像”。

6.四位校书人身着薄如蝉翼的纱衣,仅用几根线条,略加渲染,就表现出高级的薄透丝织品的质感。

7.女性脸上在额头、鼻梁、下颌三处出现了涂白,以额头最为明显,这种颇具个人特色的“三白法”是为了表现脸部的立体效果,明代唐伯虎的仕女图里能看到此法的延续。

综述

《北齐校书图》整个画面不着背景,严谨气氛里又不失诙谐,有着颇为轻松的观画体验。作者绘画技法高超,线条细劲流利,设色简朴优美,人物形象准确富于个性;充分再现了北齐时期的服饰、发型以及日常用物, 不仅作为探究北朝绘画的重要资料,更对了解北齐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题跋

清代拖尾上有跋文五段 pex5z9ZY8qxRg2+GO22hQVZRn7rC+HUWfFjUoVZk98NPpLO0p9JU2TBUbYSQ/O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