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荆轲刺秦王》

画像石(拓本)

基础信息

创作年代: 东汉

出处: 山东济宁的武氏墓群石刻(武氏祠或武梁祠)

规格: 纵97厘米,横70厘米

材质与技法: 石雕阳刻拓片

为何而画

东汉流行石质祠堂,祠堂石壁上会刻出各种石刻画面。画像石中“荆轲刺秦王”“管仲射小白”题材隶属经史故事类型,“伏羲女娲”属于神仙灵异类型,均是汉代 画服务于政治功能 宣扬儒家忠孝节义观念 的伦理教化作用的体现。

因何入选

武梁祠作为当地豪族武氏的家族祠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画像石以刀代笔,人物动态夸张,虽为二维平面化展示,却生动传神。作为 汉代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之作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画面分析

(上)管仲射小白

春秋时的齐国,管仲因扶持公子纠 而率兵截杀另一位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公子小白(齐桓公),一箭射向小白腹部,却因射在腰带的挂钩之上而没有成功,小白咬舌吐血装死,躲过了一劫,最终抢先回国坐上了国君之位。

(下)伏羲女娲

伏羲和女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父母。宇宙初开,世上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二人虽想繁衍后代,但觉得兄妹结合有违人伦甚是羞耻,于是两人在昆仑山上点火,并对天盟誓,若两烟相合,结为夫妻,若烟散则不婚,最终,两股浓烟升上天就合在了一起。石刻中尾部相交的人身蛇尾形象,也是对这段传说的形象化演绎。

(中)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戏剧场景

公元前227年,荆轲为燕国重义轻生,带着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荆轲顺着节拍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荆轲,荆轲在展开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技法评析

1.画像石采用分层构图方法,以平行线划分出三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描写了诸多人物。

2.画像石以减地平雕加阴线的方式刻出,即在平面突起的形象上以阴刻线条表现轮廓和细部,颇有国画中高古游丝描的意味。

3.构图均衡匀称,既有浓郁的装饰效果,又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性。

4.作者通过各种刻画方式,充分表现出故事的冲突和发展转折点的瞬间。

5.人物动作夸张,但在整体均衡中又表现出力度和动感。

综述

《荆轲刺秦王》作为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 以大胆夸张的阳刻方式平面化处理物象 ,利用倒三角形的不稳定构图和夸张的造型手法,生动地展示出荆轲刺秦王这千钧一发的瞬间,成功地跨越时空完成了对英雄的永恒礼赞。此画像砖虽然自下而上展现了“伏羲女娲”“荆轲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三个主题,但“荆轲刺秦王”符合汉代人物故事的程式特点,即中间立柱,荆轲、秦王分列柱子两边;又极为生动地定格在整个刺杀故事最具戏剧冲突的场景,故此画像砖通常只提最具代表性的“荆轲刺秦王”而不提其他两品。 QcTlVnJ1VNRKQ6e+2cTVcwS0Lat/Ji3V0kn7zkv7NfN9vLqHcldDxSj6/qMkBX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