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川端康成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1899.6.14—1972.4.16

1899年6月14日 ,川端康成生于大阪市北区。父亲名叫荣吉,是个开业医生,爱好汉诗文、文人画。母亲阿源,是黑田家出身。川端康成是家中长子,他有一个姐姐,名叫芳子。传说川端家是从北条泰时的时代传承下来的,川端自己也在文章中提到过,家里有将北条泰时尊为始祖的族谱,不过他也说道,这种族谱中的始祖大多是后人牵强附会而成,不可轻信。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亲在他刚满一岁零七个月时就因肺结核去世,第二年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辞世。1909年,川端康成10岁,姐姐芳子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而死,姐姐的去世也意味着川端康成与世界又一个联系被病痛切断了。

失去双亲后,川端康成被62岁的祖父和64岁的祖母收养,三人一起生活。但好景不长,等到川端康成小学一年级那年,祖母也去世了。后来,和川端康成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在74岁时辞世,那段日子,川端康成目睹了祖父临终时的样子,后来他写下了《十六岁的日记》,将祖父弥留之际的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在这部有着“私小说”风格的作品中,看不到川端康成对祖父的爱,他冷眼观察着祖父,以冷静的笔触写下祖父走向死亡的路程。他还写了《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向阳》等写生式作品,记录了有关祖父病逝前后的事情。就这样,这位“参加葬礼的名人”又变成孤身一人了。

大概是年少的经历促成了川端康成敏锐纤柔的性格,这使他很早就在写作上表现出过人的才华。7岁时,川端康成考入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普通小学。虽然他因体弱多病而经常缺课,但他的学业成绩优秀,作文在全班首屈一指。1912年4月,川端康成以第一名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14岁那年,他升中学二年级,已经将成为一个小说家作为自己的志向。他博览各种文艺杂志,尝试写新体诗、短歌、俳句、作文等,并装订成册,题名为《第一谷堂集》《第二谷堂集》。他的题为《滴雨穿石》的作文还保存了下来。

祖父去世同年的9月,川端康成由西成郡丰里村母亲娘家黑田秀太郎收养。1915年,他开始过宿舍生活,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的书店。他的读书范围非常广泛,从白桦派到谷崎润一郎、上司小剑、德田秋声、《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外国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林里堡、阿尔志跋绥夫等的作品。川端康成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文学作品,让自己在天赋的领域里遨游。

1916年春天,川端康成开始给当地的小周刊《京阪新闻》投稿,发表了《致H中尉》《淡雪之夜》《紫色的茶碗》《电报》等短文。从此时到进入大学之前,他还写了一篇追悼辞世的英语教师仓崎仁一郎的作文《肩扛恩师的灵枢》和一篇小说《千代》,分别发表在大阪《团栾》杂志和第一高等学校的《校友会杂志》6月号上。

1920年,川端康成从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同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英文学科。是年伊始,除了读日本作家的作品之外,还广泛阅读了包括森鸥外翻译的《各国故事》在内的翻译作品。1921年2月,第六次《新思潮》发刊。4月,川端康成在第二号上刊载了《招魂节一景》,获得菊池宽以及各方面的好评。是年秋天到冬天,川端康成与本乡一家咖啡馆的女招待伊藤初代恋爱、订婚,最后这段感情以撕毁婚约作结。基于这种体验,他写了《南方的火》《篝火》《非常》《她的盛装》《暴力团一夜》《海的火祭》等作品。这期间,他一度住在浅草,在菊池宽家里,经菊池介绍认识了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和横光利一。同年12月,川端康成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南部氏的风格》(评《湖水之上》),第一次获得了稿酬。1922年2月,他开始写文艺月评《本月的创作界》。6月,从英文学科转到国文学科。自4月至6月,以千代事件为素材写了《新晴》。这年夏天,川端在伊豆汤岛,写了《汤岛的回忆》,这部作品未经发表,成为后来的《伊豆的舞女》和《少年》的雏形。在此期间,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1923年,他发表了《林金花的忧郁》(1月)、《精灵祭》(4月)、《参加葬礼的名人》(5月)、《南方的火》(7月)等作品。

1924年3月,川端康成从东京帝国大学国文学科毕业。他非常热心于文艺事业,毕业当年7月,他同当时的新进作家们筹备创刊同人杂志,由他起名为《文艺时代》,他们以《文艺时代》为阵地发起新感觉派运动。是年,川端发表了《篝火》《非常》以及第一部长篇小说集。此后,他又与横光利一等人成立了“新感觉派电影联盟”,拍摄川端唯一一部电影剧本《疯狂的一页》。这部影片被评定为该年的优秀影片,获得了全关西电影联盟颁发的奖牌,但是商业性上映则是失败的。1927年3月,金星堂出版了川端的第二部作品集《伊豆的舞女》,这篇由川端康成以其自身经历创作的中篇小说在他生前共拍了五次电影。此后,他更是创作不断,发表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于1937年发表的《雪国》,1952年发表的《千只鹤》,1962年发表的《古都》等,都是译介到国外最多,让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川端康成在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容小觑的。1960年代,他曾8次被推荐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名单,最终于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日本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奖的亚洲作家。他的作品中对爱情、死亡的阐释,悲观与虚无的氛围,清新秀丽的语言风格,将传统意象赋予新的含义的灵动,为日本文学之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5月27日,由治丧委员会长芹泽光治良主持,在青山斋场举行了日本笔会、日本文艺家协会、日本近代文学馆“三团体葬”。由今东光赠予戒名:“文镜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9月起,日本近代文学馆主办的“川端康成展——其艺术与生涯”,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10月,创设了财团法人“川端康成纪念会”,理事长井上靖。11月,日本近代文学馆内开设“川端康成纪念室”。这位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以如此仓促的方式离开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不过,他的遗言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宣告给世界。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YfhkSkvHnoXHe86OjqGqiBI3jsaLsYrKU4FHDQYMWKdmDJuZwUGDmUs2Y5YDLyv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