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保护和修复上海古典园林

上海地处江南,根据史料记载,上海也有不少古典江南园林,对于高度传承中国文化结晶的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应积极研究古典园林艺术,不轻易否认,又不盲目复古;应创新地继承,吸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上海修复的主要古典园林及寺庙如下。

(1)豫园 历来被称为城市山林,它诞生于四个半世纪之前的明代中叶,说它是城市山林,因为它坐落在繁华喧嚣的上海城市中心,清代江苏巡抚陶澎在道光六年(1826年)就为它题匾“城市山林”。豫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的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豫园旅游商城、上海老城隍庙相连,占地面积约30亩(1亩≈666.7米 2 )。豫园名列现存的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首,豫园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古典园林,也是上海市唯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古典园林。195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园是上海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园林,可谓上海名园之冠。

(2)曲水园 位于青浦区青浦镇中部公园路12号,南临公园路,东、北濒城河,西邻城隍庙(今区博物馆、区文化馆),是上海五大古园林之一。2000年全园面积约27亩。曲水园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原是县城邑庙的园林,故称“灵园”。当时城隍庙按习俗每年向每个居民募集一文钱,或于地丁项下加纳制钱一文,称“文愿”,用作庙宇维修经费,故此园又有“一文园”之称。清嘉庆三年(1798年)邑侯杨东屏觞刘云房学使于园内,见其风水佳景,就借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典故,将灵园易名为“曲水园”。清宣统三年(1911年),曲水园由庙园改为公园,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更名为“青浦中山公园”,1980年恢复“曲水园”原名。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青浦,清军和华尔洋枪队攻城时,曲水园毁于炮火之中。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重建,前后经历27年,完成了曲水园原有景点的复建工程,并增建了放生池、园汀和围墙。这就是遗留至今的曲水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拨款96.5万元,进行了大修。不仅修复了常年关闭的古建筑群,即西园一区,并在空旷的东园,断以粉墙,通以游廊,新叠假山两处,并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和复建,使曲水园“二十四景”重现于世人眼前,古园恢复了青春。

(3)醉白池 位于松江区,为上海著名的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上海地区保存完整、独具明清风格的园林精粹,为江南名园,全园新旧东西两园总面积76亩。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顾大申购得此处旧园,精心翻修后辟为别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亭林贡生顾思照所有,又加修葺,成为当时诗人墨客结社唱和之处。嘉庆二年(1797年)此园为松江善堂公产,内设育婴堂、征租所。道光至咸丰年间,叶圭主事堂事,用善堂田产建“征租厅”(今改为“轿厅”),重修宝成楼、大湖亭(悬“花露含香”匾)、小湖亭(悬“莲叶东南”匾)、长廊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船屋,仍悬董其昌书“疑舫”匾额。光绪二十五年,建池南仓房及池西南六角湖亭(悬“半山半水半书窗”匾)等建筑。宣统元年(1909年)筑水阁,即池上草堂。同年建雪海堂,后在堂前置明代石狮一对。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6日孙中山来松江视察同盟会松江支部时,曾在雪海堂里发表演说。民国六年园又整修一新,成为当时士人咏游之地。松江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利用院内房屋开办第二十三速成中学。1958年8月,移交地方政府扩建为人民公园,并将松江县文化馆设在园内(1992年迁出)。

1980年1月,市园林局拨款70万元,新辟玉兰园、赏鹿园、盆景园,前后赤壁赋碑廊,砖雕照壁,并将雕花厅、读书堂迁入园中。2000年,翻建新园西大门仿古建筑及醉白酒楼,使新园与旧园融为一体。

(4)古猗园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470余年,占地146亩,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上海市古老园林览胜之一。

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明代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取《诗经·卫风·淇奥》的“绿竹猗猗”和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之意,取名“猗园”,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动静相趣,后转让给地方名流、贡生李宜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2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1933年5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 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古猗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把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使全园面积增至87.6亩。1977年,上海市建委将古猗园列为旅游点,先后两次投资,重点建设了松鹤园的松鹤轩、假山、瀑布、河池,并将宋代普同塔迁置荷花池中。1981年整修南大门,且将北大门的石狮子移至于此。1982年在南大门新建仿砖雕照壁,1983年根据沈元禄《古猗园记》改建了北大门,又筑幽赏亭;1985—1987年将熊山改为龟山,并向东扩建青清园(33亩),园中广植绿竹,并新建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

明清建筑是古猗园园艺特色,古猗园的建筑系以明清两代为主体,建筑结构或古朴庄重,或纤丽精巧,粉墙、黛瓦、花窗、墨柱,处处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再以梅花厅为例,该厅乃全木结构,墨柱紫窗,窗格精巧、细腻,均由梅花图案精雕镶嵌,飞檐古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风格的宏伟建筑。楹联诗词是古猗园园艺特色。古猗园的匾额、楹联,既能概括园林景点的意境,又能点明历史典故,还能给人以书法美的享受,在园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猗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鲜明独特的园艺风格,不仅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汇聚献艺,还成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场所。1960—1961年,中央领导朱德、李富春、陈云等同志来园参观视察;1962年7—8月,中央领导刘伯承、徐特立等同志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的陪同下来园参观。

(5)秋霞圃 坐落于嘉定城区,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秋霞圃布局紧凑,以清水池塘为中心,周围有石山环绕、古木参天,走在园中有“一步一景”的独特感受。

秋霞圃始建于明代,由三座私家园林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即城隍庙)合并而成,园内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邑庙则可上溯至宋代。秋霞圃内分为四个景区:桃花潭景区、凝霞阁景区、清镜塘景区及邑庙景区,其中主体部分是桃花潭景区的池上草堂。每到秋季,里面的红枫尽染园林,非常适合赏枫摄影。

从秋霞圃南门入园,先是到园林东南的邑庙景区,主要建筑是大殿、工字廊、寝宫,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遗存。大殿宏伟高大,现为上海民俗文化博览中心“上海风土习俗写真”陈列室,寝宫内有大床及其他家具,陈设华丽。另外,园林南门外两侧的井亭则是邑庙的原物。

(6)龙华寺、龙华塔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园林局按市建委要求结合修建龙华公园并修复龙华寺,龙华寺与静安寺、玉佛寺同为上海三大佛教寺庙。龙华寺修建完成即归属于上海宗教协会,龙华公园又改建成龙华烈士陵园。而龙华塔位于龙华路2853号龙华寺前广场内,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

龙华塔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三国赤乌十年(247年),为吴主孙权致佛牙舍利而建,现存古塔为北宋时重建,2021年由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再次修复。龙华塔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29米(自底层围廊地平面至塔尖)。龙华塔外观富有变化,且使塔壁承重均匀;底层塔壁内外侧均为正八边形,四座壶门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体外侧设有八根廊柱,采用木构架与塔体相连。自二层起,高度和面积均逐层收缩,因而塔身显得稳固修长,塔壁外侧为正八边形,内侧为正方形。最上为塔刹,由宝瓶、相轮、露盘、覆盆、浪风索等部件组成。 lbtxgn26vZxVgK9qJrbATEV4+ad6as1TaIZxuIdsRXDR/+VYX+2+M15Z5bKK6S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