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冠心病,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的“出丑”。
对于这个疾病的名字,我一直习惯性地念guàn心病。电视台采访的时候,我就习惯性地这么念了出来。接着主持人就甜甜地问了句:“主任,不好意思,这个是不是念第一声呀?”
我一下子懵了,心想自己一直读第四声的。“是念第一声吗?”我怀疑道。主持人说:“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好像我听大家都说是新guān肺炎呢?”
“是吗?”我居然不死心,还怀疑专业人士,“那我们查一下字典吧。”结果翻开字典就发现,自己的脸被打得“啪啪”响。
“呃……好吧,又学到了新知识。”只是,这采访还进行得下去吗?是不是要给点时间让我平静一下?
都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样的采访放出去是不是不太合适?主持人好像情商挺高,看出了我的窘境,跟我说:“主任,放心吧,不是现场直播,这个字很多人都是发第四声,我们也会剪辑以后播放的。您的镜头感很强,大家肯定会喜欢的。”
好吧,再次“降维打击”。
看来我做不成主持人是有原因的,还是乖乖地做医生吧。虽然普通话讲不利索,外加情商不足,但我能看病也算是没吃“闲饭”,能给社会做点贡献不是?
不过主持人说了,虽然医生看病也能做贡献,但是,在能力有余的情况下,还可以努力地多做一些贡献。现在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挺高,我们医生还可以对有需要的人群做一些针对性的知识普及工作。
这样一来,新问题又出现了。哪些人是需要针对的人群呢?
其实呀,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基本上每个人都存在一些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都应该是我的目标对象。不过呢,大家可能没有时间去读一本书,也可能并不需要了解所有的内容。我想,主要的目标人群可能还是得了冠心病或者身边有冠心病患者的人。但是,我也想把这些人群相对扩展到一些初级的医护人员,让他们可以快速地掌握大部分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一部分其他医疗相关从业人员,因为这些人员可能会遇到群众咨询,可以为群众提供一些适当的帮助。我也常常会遇到别人咨询我心血管病以外的问题,在向相关科室同仁们咨询的过程中,我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也可以独立提供一些帮助。
另外,作为科学普及读物,如何进行谋篇布局呢?
有很多专业的老师建议我不要使用危险因素、诊断、治疗这样的标题进行布局,因为这样看上去像是教科书,大家提不起兴趣,我认为这很有道理。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佳琳编辑的帮助下,更改了原来无趣的标题,让标题的故事性更强,使读者能够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在了解相应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点趣味。另外,有一些治疗的标准与要求,是和诊疗指南一致的,希望大家能够对号入座,努力地控制到位。
当然,科学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拓展,目前被认为是正确的观念,可能在以后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需要的。笔者掌握的知识有限,故而本书难免有疏漏不详,甚至错误发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批评指正。
庄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