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最早可见于《尔雅》。《尔雅·释诂》曰:“康,安也。”《尔雅·释言》又谓:“复,反也。”康复就是指获得健康,重返平安。人们关于养生康复知识的积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针灸、热熨、导引、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疾病。《周礼·天官》所记载的“食医”,就是负责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来调整饮食结构、搭配合理膳食的官职。那时医学尚不发达,所以日常的主要养生康复手段为饮食调养。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除了饮食调养之外,修身养性、精神调养也被列为重要的养生康复方式。孔子“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主张和庄子“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的观点,都说明除了精神调养之外,人们也注意到了适量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以修身养性、饮食调节、运动锻炼、起居调摄等为中心的养生康复观。
在汉晋南北朝时期,《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成书为中医康复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频繁战争带来的疾病与伤痛,也使得康复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利用气功进行养生康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彩绘医疗体育帛画。同一墓葬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均记载有用针灸治疗各种内脏或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这也是刺灸用于康复的有力证明。其他如精神疗法、音乐疗法、舞蹈疗法等也被运用到康复医学中。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说明舞蹈被用来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同篇还记载“瞽叟乃伴五弦之瑟”,这就是音乐用于康复的真实写照。汉代也有了康复方面的专门著作,如《黄帝岐伯按摩》《神农黄帝食禁》《食经》《导引图》等。这一时期,康复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辉煌鼎盛的时期,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促进了南北各民族间的大融合,这种大同思想在医学文献的收集整理方面体现在内容的“大”和“全”。如《诸病源候论》中就记录了200余种导引术势,可运用于多种功能障碍,如偏枯、拘挛、风寒湿痹、虚劳、腰背痛。孙思邈、王焘、孟诜、昝殷等人的著作对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当时官方设有“养病坊”,为残疾人康复所用,这是此时期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隋唐时期的康复医学理论进一步完善,为后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政府比较重视医学的发展,设立了安济坊、养济院等康复医疗机构,专门收养和治疗孤寡贫穷废疾及羁旅病困无依之人。金元时期的康复思想主要体现在金元四大家的中医学理论中,明清时期则涌现了大量与养生康复有关的专论和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983年3月批准筹建中医康复医学研究会,并于1984年12月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性的首届康复医学学术讨论会。为了满足社会对中医养生康复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89年批准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招生,组织编写了中医养生康复学系列教材。到2023年,全国有88所高校、130多所专科院校招收中医康复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康复治疗学专业排名中,A+层次的高校依次为四川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A层次的高校依次为广州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昌大学、同济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中,中医康复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与整个中医药密不可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历代人民的康复有过不朽的功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曰:“上工治未病。”“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原则之一,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欲病防渐”“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而“瘥后防复”正是中医康复观念的集中体现。“瘥后防复”的思想推进中医药全面延伸到康复过程: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预防疾病的复发。中医康复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开始着手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挑战,为人们健康福祉继续贡献力量。
康复医学是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第四类医学,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定义为“一套旨在优化有健康问题者的身体功能和减轻其残疾,改善其与环境的互动的干预措施”(a set of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optimize functioning and reduce disabi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health conditions in interaction with their environment)。
与促进良好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姑息治疗服务一样,康复服务是全民健康覆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第三个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良好健康与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 being)的一项关键策略。
康复服务有助于儿童、成人或老人在日常活动中尽可能自立,能够参与教育、工作和娱乐活动,并在生活中发挥有益的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寿命延长,但慢性病和残疾却在增多,这种人口健康和人口特点的变化,让全世界对康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目前全球估计有24亿人的健康问题,可能通过康复服务获得改善。
现代康复医学是指应用医学技术以评定和处理任何原因造成的、影响身体任何系统的能力障碍或能力丧失的疾病的医学。现代康复医学是建立在现代的多种医学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的,其基础学科包括生理病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等,在认识和评价功能障碍基础上,运用矫形学、假肢学及其他人工装置进行治疗的医学。而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采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与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
比较之下,康复医学和中医康复学是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下产生的,两者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和治疗方法,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融合,共同促进康复学的发展进步。
中医药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相辅相成。在中医原创思维的理论学术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从各个历史时期吸收当代文化、科技成果,虽海纳百川,但易学、道学、儒学始终为中医药的文化基石。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知识基础,并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哲学、数学、地理、心理等多学科内容,知识内涵丰富,具有开放、动态、多层次和融通的构架,这体现在中医学最明显的认知特点——整体观之中,而中西医对于康复的不同观点首先就体现在中医康复的整体观念和西医康复的还原特征分析。
中医学以宏观整体认识生命现象,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统一体,人自身也是统一体,认为整体不可以分割成部分单独审视,把现实事物看成是一个自组织的有机系统,所以在研究康复时,不能把人或者器官单独拿出来分析。中医康复理论蕴含了系统方法,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对每一个部分的认识都要把它放入与整体的联系中予以考察,方能达到中医康复的目的。
西医学是在西方哲学及科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西医学的还原分析思维认为人的整体由部分组合而成,认为只有把部分弄清楚了才有可能真正地把握整体,因此,其将人体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部分,然后单独地进行研究。在康复医学中也是如此,脚的功能出问题了就帮助脚恢复功能,眼的功能出问题了就帮助眼恢复功能,认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功能都分别完整,才能保证身体整体的功能正常。然而,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入,人们对于西医学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切入点有了不同的看法。英国《自然》杂志的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博士就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发表看法时说: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的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复杂现象的新角度和新的方法论,而认识人体的整体性,这个中西医在生命科学上的首要区别,也是中西医认识康复医学的根本不同。
20世纪以来,疾病谱发生变化、社会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传染病的新威胁、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困惑,造成心理因素性和社会因素性的疾病显著增加。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 G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既从生物学方面,又从心理和社会方面看待人类健康和疾病模式,说明了人是生理、心理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个体、环境、社会和历史的多维度的契合,所以需要从多方面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这种解读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而医学模式的这种转化已引起医学领域许多方面发生了变革,促使了现代医学的巨大进步。
中医学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特性主要不是从解剖、结构、实体的角度,而是注重从事物的功能、属性、行为、程序、关系、效验等方面对事物进行研究。如在藏象学说中阐述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系统的内部联系、脏腑表里配属的关系、生理功能与病变的关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等。其他如在发病学上阐述正邪关系,治疗学上阐述虚实补泻关系、标本缓急关系,方剂学上阐述君、臣、佐、使配伍关系,药物学上阐述升、降、浮、沉关系等。西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其逻辑框架是基于形体器质性的改变及具体的各种物理、化学知识,研究方向朝逐渐微细的方向深入,甚至达到分子、离子水平,是一种实体思维。实体思维强调一切现象和一切表现都是某个实体存在,都有实体层面的原因,而基于实体思维的医学强调从解剖形态研究入手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必须找到客观实体作为确信无疑的证据,如病毒、细菌等。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显示,机体的功能活动是以一种超越结构单位的系统质的方式产生存在的,它评价的标准是个体的器官功能而非病理。因此,现西医学逐渐确立了以功能程序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出现了冲破解剖学框架的趋势。
在功能康复方面,中医康复学的思想和方法具有特色、优势。由于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上,中医学具有详于脏腑功能而略于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故在治疗上强调功能的恢复。因此,在中医康复学方法中,无论药疗、食疗、针灸、推拿等,其作用的发挥均在于扶持正气,重建脏腑、经络功能的平衡协调。即使是文娱、音乐、气功等,也是通过调理七情而协调脏腑、经络功能,恢复体内阴阳平衡,以使气血通畅、营卫通达、形与神俱,达到康复如初的目的。
一切物质的存在,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中医学主要是以时间为本位看世界的,认为人体是一种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人体的发展经历了“稚阴稚阳”之幼年、“气血渐充”之青年、“阴阳充盛”之壮年和“五脏衰弱”之老年等不同阶段,反映了个体发展的时相性和阶段性。中医学描述人体的生命过程有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表现其生命现象和规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此外,中医学的脉应四时、四时病理、四时发病、顺时用药、子午流注等均强调时间本体,如《黄帝内经》强调“脏气法时”之论(《素问·脏气法时论》):在诊治疾病应当依从时间之道,“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基于还原论的西医学主要是以空间为本位。还原论以实体本原论为出发点,由宏观到微观探索物质的空间结构,希望用最基本的物质组成说明世界的本源。
中医康复以时间为主体也体现在中医康复学始终坚持综合防治思想和方法,进行着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实践。康复与预防相结合,在时间上更早地注意身体健康的整体情况。在中医学的历史长河中,康复学这个支系的发展始终与民间的医疗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日常生活保健及医家的临床实践中,预防、治疗、康复常融为一体,同时进行,所采用的方法都具有祛病延年的多重作用,如气功导引、食物调养、药物调摄、泉水饮浴、日光沐浴、情志调适等方法,既能施于未病之先又能用于既病之后,既可用于养生防病又可用于医疗康复。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学长期以来未能取得独立的地位,而康复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散在地见于历代医籍及养生著作中,由此也构成了中医康复学的学科特点。
《“十二五”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13号)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特色和优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行实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改善治疗效果。”可见,如果我们想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康复临床需求,除了使用现代医学的康复技术,还需充分发挥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的优势,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
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中医的结合可以在临床上实现效率提升。现代康复医学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但以神经系的瘫痪性疾病和外科系的疼痛性疾病为主要病种,与传统针灸、推拿治疗的病种有高度的相关性。此外,现代康复以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语言疗法(speech therapy,ST)、假肢矫形器,以及声光电等理疗手段,对改善运动、认知、言语/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很大帮助,而现代康复医学客观、规范、量化的评定标准有益于评价康复疗效;中医康复学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以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综合康复观、预防康复观为特点,不仅有独特的康复理论基础,而且运用针刺、推拿、药物等被动手段,配合太极拳、导引等主动训练,以醒神开窍、疏通经络、放松肌肉、缓解疼痛、强身健体为治疗目的。现代康复治疗的各种物理手段配合具有明确适应证和疗效的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两者一动一静,相互协同,无疑具有最大的互补性,能超越单一现代或者传统康复治疗所能取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