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医术语学概述

一、中医术语学科简介

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下属新兴二级学科,与文、理、医科交叉,主要研究中医术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李德新教授开创了中国中医术语学科的先河,开辟了中医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中国术语发展史上的空白。

(一)学科特点

中医术语学科是对中医术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中医术语的语言学特征、中医术语理论体系、中医术语的临床应用、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制定原则与方法,以及中医术语的翻译。与中医术语学科相关、相近的学科应与本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关学科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英语、中医学、现代医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相近学科包括应用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逻辑学、信息学、符号学、标准学、现代统计方法学、数据库及现代医学科研思路等。从学科性质上看,中医术语学科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该学科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原创性。

(二)研究意义

首先,中医术语学科的建立有利于中医学话语体系的建立。自古以来,随着中医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有一些专有名词用来表达思想和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中医语言的发展史。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概念体系。与专业词汇相比,术语词汇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人为干预。一位著名的术语学家曾说过,术语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为了对术语进行系统干预,有必要建立术语理论。因此,深入分析中医术语的科学内涵,对于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增强中医药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中医术语学科的建立可以促进中医学的学术交流。中医术语是中医标准化的保证,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需要。同时,术语体系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一个术语混乱的学科很难登上国际学术舞台。因此,概念清晰、规范统一的中医术语,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学交流、多学科和多行业的沟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利用和学科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图书、教材的编辑出版,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都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中医术语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逻辑学方法、文献学方法、信息学方法、语言学方法等。

唯物辩证法是中医术语学科研究的世界观、方法论。中医术语研究者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构建能体现中国古代哲学独特魅力的中医术语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模式沿袭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取象比类为其逻辑特征,善于整体观察,拙于还原分析。因此,中医术语学科应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作为自己根本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体现中医学直觉、整体、辨证的思维方式特点,以建立中医术语学科的概念和概念体系,确立术语逻辑定义和本体定义的基本方法。逻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形式化的推理,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形式化的符号系统,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文献是人类知识的书面载体,也是保存人类知识的重要工具。中医术语学科研究应充分利用中医学的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学和当代文献,以探讨中医术语的产生、发展、演变、规范的源流,文献学方法是中医学术语史和中医学概念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信息学是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与术语学相交叉的学科。中医术语研究应充分运用信息学的方法,特别是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方法。而从中医学文献的文本数据挖掘,到中医术语数据库和中医术语知识库的建构,以及中医术语的管理等,都离不开信息学理论与技术的支撑。

语言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途径,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而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术语学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中医术语的语言是汉语,其文字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医术语研究应正确地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规范,处理好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换。中医术语研究的语言学方法,主要包括称名学、文字学、语音学、语证学、语法学等。这些方法具体应用于中医学术语的命名(名称)、构成、同义多义分析、定义表达和术语体系的构建等。

总之,术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信息学、符号学、系统科学等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术语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术语源出学的方法,如语言学方法。中医术语的科学语言的源出学科为汉语语言学。二是术语学的基础与亲缘学科的方法,如哲学、逻辑学、信息学、科学学、符号学等。三是术语学自己的研究方法,如术语方法模型和专用语言分析。中医术语的专用语言分析法,主要是指分析中医学术语从自然语言→原始术语→难术语→标准术语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哲学术语向医学术语的演变。

二、中医术语的特点

(一)中医术语的语义特点

与其他多数学科的术语不同,中医术语的形成语言为中文,且融合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故中医术语有其自身特点。

1. 历史性 由于受到文言文文体特征的影响,中医术语的组成单位上不仅有字、词组构成的术语,而且有短句形式的术语,如心主血脉、木乘土等,这类短句形式的术语自有其所指的概念。此外,研究者还要考虑中医术语古今词义的演变,如“内风”在古代是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今指肝风内动,与外风相对而言,即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具有动摇、震颤特点的各种症状的病理变化,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

2. 人文性 如三子养亲汤,虽然使用三种植物的种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来治疗老年气喘病,同时也隐喻诸孝子侍奉老人的儒家伦理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三子”规范成“三籽”,否则会丢失其人文属性。

3. 抽象性 中医术语包含大量的自然语言和生活语言,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事态来表述或比喻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原理等。多为定性描述,很少定量描述,如实火、虚火。

4. 特有概念 中国的语言和民族文化与中医学所体现的抽象思维方式相互影响,尤其是在隐喻思维方式上。例如,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朴素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概念,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因此,中医学的五行不是指五种具体的物质本身,而是对五种物质不同性质的抽象概括。

此外,一些中医学概念的表达也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例如,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独特概念,不同于疾病和症状,以“气血两虚证”为例,它既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又在实际情况描述中,往往与病名相结合,如心悸气血两虚证、滑胎气血两虚证,此时它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维的,辩证逻辑的方法可能更适用。

(二)中医术语的结构分类

中医术语的词法特征可以从语素、词、短语三层次进行分析,以及一些潜在句子结构。

1. 语素 这是汉语语法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也是最小语言单位。例如,“脾阴”一词可分成“脾”和“阴”两个语素,意为“脾之阴精”。

(1)按音节位数分类:中医术语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术语、双音节语素术语和多音节语素术语。其中,单音节语素术语就是单个汉字构成的术语,如阴、阳、木、火、水、金、土,也是中医术语最常见的形式。双音节语素术语是指由两个仅表示一个意义的汉字组成的术语,如穴位名“风门”,“风”表示“自然界空气的流动”,而“门”意为“出入口”;当两字分开时,与穴位毫不相干。中医术语中双音节语素的术语数量远不如单音节语素术语。多音节语素术语多为音译的外来词,也是不能再拆分的语素,但与中医术语关系不大。中医术语中多音节词极为少见,如少阳人。

(2)按语素构词能力分类:中医术语可以分为自由语素术语、半自由语素术语和不自由语素术语。自由语素是指可以单独构成术语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构成术语的语素,如热毒与湿热中的“热”。自由语素在中医术语中极为常见。半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构成一个词,在组合构成术语时其位置可前可后,如甲子、女子胞、子痈中的“子”。不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构成一个词,在组合构成术语时其位置固定,如大肠、大便的“大”只能置前;卫分、气分中的“分”只能置后。中医术语中不自由语素极少。

2. 中医术语词的分类可以从词的音节数、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三方面来进行。

1)按音节数分类: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如、气、血、津、液;双音节词,如秽浊、疮气;多音节词,如太阴人。

2)按内部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主要有单音节单纯词和双音节单纯词两种。

单音节单纯词的中医术语数量很多,如金、木、水、火、土,气、血、津、液,心、肝、脾、胃、肾,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

双音节单纯词又称联绵词,在中医术语中为数不少。联绵词不能按字面释义,如鸡眼不能解释为“鸡的眼睛”,联绵词有4种类型。①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如阴阳。在中医术语中,植物性药味和动物性药味多属于双声词,前者有枇杷、黎芦、防风等,后者有蜘蛛等。②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联绵词,中医术语有芍药、苁蓉等。③叠声词:在医古文中,时有叠声词出现。如《伤寒论》的桂枝汤证中“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中的“啬啬”“淅淅”“翕翕”。④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称拟声词,在中医术语例词中较少,如“喝喝”模拟喘息声。

(2)合成词:由两个或以上的词合成,各组成部分可彼此分开,并有独立意义。共有7种类型,与中医术语关系密切的有5种。

联合式:构建语素意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关,如补益、脏腑、寒热、昏厥。

偏正式:前一语素限制或修饰后者,词义以前者为辅,后者为主,如肝火。

主谓式:前一语素示为被陈述事物,后一语素示为陈述情况,如气逆。

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支配对象,如清热、明目。

附加式:是加上属于不自由语素的前缀或后缀的词。可分为前加式与后加式,前者如大肠、大便、大脉、大头瘟、大针、大方,后者如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3)按语法功能分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有8类,虚词有4类。汉语词法固然区别于英语,然而汉语词类的划分与英语有若干共同点。在西医英语中,医学术语均指名词,但在中医术语中,涉及词类不止名词一种。

名词可分为表示抽象(如八纲辨证中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8类证候)、事物(金、木、水、火、土)、时间(五更)、方位(上热下寒)的名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概念,但是中医术语中许多名词其实是动词与名词的兼类词,相当于英语的动名词。可以细分为表示机制的动词(如安、发、攻、活、健、开)、表示病理的动词(如崩、逆、犯、困、阻、凝)、表示诊断的动词(如望、闻、问、切)和表示治疗的动词(如点、刺、拔、擦、进、捏)。

表示事物属性或特征的形容词,可分为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如小舌、胖大舌、语声低微)、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如痿软舌、急惊风、强硬舌、慢惊风)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红舌、小便黄赤、白喉、白缠喉、白睛)。

表示数量或顺序的数词,如半表半里、一指禅、二陈汤、三焦、四肢拘急、五迟、六淫、七情、八纲、九针、十二经脉、十四经、十五络脉、十八反、十九畏、百晬内嗽、千金方。

名词的兼类词,如苦温燥湿中的“燥”。

中医术语组合词中十分常见的缩略词,如“虚”是“虚证”的缩略词。

其他中医术语中出现的副词、量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如阿是穴中的“阿”。

3. 短语 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不属于完整句子。根据组词关系,可分为9种,与中医术语关系密切的有6种,分为不含动词的名词系和含动词的动词系两类。

与中医术语关系密切的6种短语为:由两个以上意义、词性相当的词并列组成的并列短语(如清热解毒),由两个以上词组成、从不同角度指同一事物的同位短语(如阴阳两虚),由前置的词修饰或描述后面的中心词而组成的偏正短语(如肝火),前置的动词支配后面的词(宾语)的动宾(述宾)短语(如平肝),后置的词(补语)补充前置的动词(谓语)的谓补(述补)短语(如亢盛),主语和谓语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的主谓短语(如阴平阳秘)。

4. 潜在句子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中医术语的三级语言单位为语素、词和短语,其界定为非句子范畴。然而,由于中医学科的特殊性,许多中医术语的原结构为潜在的简单句,只不过由于汉语无字形与词形变化,从而在特定语境中认定为非句子结构。这些潜在句子结构可以按主谓结构分析、按谓语结构分析和四字格结构分析。

按主谓结构分析可以分为:①完全主谓句,指句子存在并显现出主谓结构,如风热犯鼻与木生火;②不完全主谓句,指句子存在主谓结构,但在承前启后的语境中省略主语,如扶正解表。

按谓语结构分析可以分为:①名词谓语句,如肺脾两虚;②动词谓语句,如肺津不布;③形容词谓语句,如肺气不利;④主谓谓语句,如阴损及阳。

按四字格结构分析可以分为:①简单句,如肝阳上亢仅有一个主谓句构成;②并列句,如滋阴润燥是由滋阴和润燥两个主谓句构成;③复合句,如胆郁痰扰,意为“胆郁”而致“痰扰”,整体为结果分句。

(三)中医术语的选定原则

术语是指在科学技术中有必要定义一个想法或概念的边界时使用的词语。当我们需要限定某个概念时,就需要使用术语。中医术语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术语的结构应符合语言的造词规则。汉语术语必须符合汉语词汇学和造词规律,遵守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规定,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文字标准。

2. 准确性原则 指术语应更确切地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卫气”这一术语表示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行于脉外的悍气”,准确地表达了概念的本质特征。

3. 单义性原则 在同一专业范围内,一个术语应该只表达一个概念(单义),而一个概念只有一个指称,即由一个术语表达,没有歧义。在术语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否则会出现异义、多义和同义现象,导致严重的误解。

4. 系统性原则 特定领域的术语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求术语的层次结构清晰明了,术语协调统一;跨学科术语应由主要学科根据其概念产生的“来源”和“变化”来定义。同时,应充分考虑该子学科已经约定俗成的事实。在中医学领域,跨学科术语更为常见,应遵循这一原则。如“五行”,其基础关系包括“相生”和“相克”,相生有“木生火、火生土”等,相生异常引起的母子相及病变“母病及子、子病犯母”,以及相应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则和“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补土”等治法。相克有“木克土、土克水”等,相克异常包括相克太过和反向相克。相克太过为“相乘”,有“木乘土、土乘水”等,引起“木旺乘土、土虚木乘”等病变,以及“抑木扶土”等相应治法;反向相克为“相侮”,有“木侮金、水侮土”等,引起“木火刑金、土虚水侮”等病变,以及“佐金平木、培土制水”等相应治法,构成从生理到病理、治则、治法等五行术语系统。

5. 简明性原则 信息系统要求术语尽可能简洁,易于阅读和记忆,以提高效率。中医术语一般不宜过长,过长难以推广。在术语工作中,应尽可能地处理准确性和简明性之间的关系。

6. 稳定性原则 使用效率高、范围广、约定俗成的术语,没有重要原因,即使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不应轻易改变。例如,“脾主运化”一词在结构上属于主语、谓语、宾语完整的句子,是一个判断(命题)。它的术语结构并不理想,但它已经约定俗成并被广泛使用,故将其视为一个术语。

(四)中医术语编码

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医学科本身特征,又符合信息技术特征的术语集,以利于基础数据的采集、交换、共享、分析、利用,是中医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5年启动了100项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项目,涵盖数据元标准、数据集标准、信息系统功能规范标准。其中,《中医术语编码及术语服务平台基本功能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特定的医疗机构构建术语服务平台参考;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应用系统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交换、分析、共享过程中中医术语的编码,以及基于编码的各类术语服务应用。

编码对于计算机的排序、索引、快速准确查找,判断编码本身的正确性、有效性,提升数据的质量,促进数据深层次分析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术语通过编码来体现其唯一性和无歧义性,并通过编码,将中医药学科相关概念一一对应起来,从而建立起有序的编码空间。

编码化的中医术语集是临床一线业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数据库人员、编程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中医术语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五)中医术语的不可译性

近年来,中医术语英译已经成为中医药外译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板块,其发展情况与取得的成绩将在本书第四章第一节中具体阐述,在这里仅讨论由于中医术语本身特点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不可译性是指某种语言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无法找到对等物的特性,译文不可能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不可译性是外来词中顽固的、非物质化的、不可分割的和未被扬弃的组成部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指两种语言是否可以相互对应的问题,而是指在翻译某些具有强烈情感、艺术色彩和文化特征的作品时,由于语言差异是否可以达到翻译准确性的程度问题。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特(Catford)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前者是指原作品利用语言形式的特殊性来传达情感,如有节奏的言语(诗歌中的节奏)、特殊的词语排列(回文、文字游戏等);后者是指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文化空缺或不可替代性。一些学者认为,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不可译,而文化的不可翻译性是相对不可译。在一定条件下,一种文化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看似复杂的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并得出结论,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导致的情况更复杂。

中医术语的不可译性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讨论。

1. 文化不可译性 中医术语由于文化造成的不可译性主要由中医药产生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中医学形成于古代,是受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支配,以客观观点综合逻辑思维的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医学体系。由此所形成的术语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与其他文化中的术语均有较大的差异。中医术语文化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是中医语言的文学性、美学价值和哲学思辨性。

(1)中医语言的文学性:中医学通过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修辞,以及多种文学艺术表达手法,赋予中医学概念和理论“言约旨远”的诗意意境。对于一些病证的描述,既有隐喻性也有很强的文学性,如对于面色的描述“青如草兹,赤如衃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2)中医语言的美学价值:中医学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人文性、文学性、哲学性和科技性于一体,在语音、文字、词语、句段等层面折射出形式美、简洁美、修辞美、文化美等美学特征,如行文工整对称、用词简洁凝练、尾词押韵、多用叹词,以及将医理之意融于养生之境等。不仅中药有好多动听且寓意深远的名称,如白术、决明子、半枫荷等,中医的方剂名称更是彰显了中医学的文化美,如玉屏风散、玉女煎、四君子汤等。

(3)中医语言的哲学思辨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下,从天—地—人的哲学角度探索生命和健康,阐释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如藏象理论的相关术语体系和五行、五脏、五色、五音的对应,都体现了中医语言的哲学思辨性。

2. 语言不可译性 中医术语由于语言造成的不可译性主要由中医学语言的抽象概括性、多义性和隐喻性造成的。

(1)抽象概括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经验综合型,使得中医术语具有很强的抽象概括性,因此中医学家也较多从整体上分析和归纳疾病发展的规律,提出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这就造成了中医术语的抽象概括性。但是,抽象概括性较强会造成对应词空缺,找不到同样概括性强可以囊括中医术语所有含义的英语词,最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的概念术语。气,是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中医学中的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阴阳概念起源于《易经》,也是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规律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由于这些概念在目的语中多存在缺省,所以常用音译的方式进行处理。

(2)多义性:指一个术语有多种含义或解释,这也是中医术语和术语本身特质矛盾的一个特点。中医学一些词语由于关联性较大,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单一的对应词语。如中医核心概念“气”,在气机、六气、四气五味中的含义各不相同;又如中医里的“疳”,常表示黏膜的溃疡化脓现象,也指小儿营养不良,同时又与西医学的某些寄生虫相类似。像这类术语几乎是不可能用一个英语单词来解释的,这无形中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困难。

(3)隐喻性:指逻辑学中语言表达和交流中的意义转移现象。由于汉字的形象性,再加上中医学深受古典哲学的影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其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带隐喻性的术语,如心火、肝风、釜底抽薪、逆流挽舟、胃为水谷之海、心为君主之官等。这类富含隐喻性的术语,很难通过翻译有效地再现原文所含信息。如果翻译时不加注意,很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有谜面而无谜底”的感觉。翻译无法等效,又成为中医语言不可译现象的一个重要根源。 lGnN6RMWYAUc38y3dboHTndQW3E+tOi2agBpIzI9eyKZKBdCS5Y4FBrwhjqJmD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