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康复行业发展现状

一、外部环境

(一)政策因素

1. 国家层面上 2021 年,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逐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国家康复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康复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

2. 地方层面上 一方面通过落实政策提出具体建设目标,另一方面鼓励各个省市结合自身情况,新增医保覆盖项目。2021年,西安市新增16项康复治疗项目至医保支付范围;2022年,四川省新增25项康复治疗项目至医保支付范围;2022年,广东省调整拓宽了12个康复治疗项目的支付时间,使患者受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2025年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分别达到2 400人和3 600人,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二级医院康复床位需达到2.5%的比例、三级医院康复床位需达到2%~5%的比例。

总体来说,国家对于康复行业的政策倾斜,给予整个行业极大的发展动力,从而覆盖因康复意识提高和老龄化所带来的康复需求的增长。

(二)经济因素

2021年,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41万元,相比2020年增长13.63%,2011—202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34%。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更高,相应在医疗保健类目的支出也增加。2021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211元,相比2020年增加14.76%,2011—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1.01%,高于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增长率。

虽然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加,但据毕马威发布的研究报告数据和历年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在康复医疗领域的总投入和人均康复花费上还与美国相去甚远,但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毕马威分析,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109亿元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5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1%,预计未来仍将以20.9%的速度继续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 207亿元。

(三)社会因素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民众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还不充分。在美国,民众很关注术后的康复与调理。但国内许多患者对康复医学的认识仅停留在针对脑瘫、截肢等残障患者的治疗层面,术后多选择直接回家静养,这对于尽快恢复健康极为不利。民众的康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加大对康复概念、方式及目标的宣传十分迫切,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康复治疗的必要性,这才能激活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患者的身体康复水平。

(四)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总会被首先运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康复医学领域中引进和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而建立多学科团队进行康复技术开发已成为业界共识,如生物芯片技术、微电子脉冲技术等,通过对人体功能测定、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对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都将带来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互联网+康复将成为康复服务改革创新的一大动力。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技术将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训练器材、物理治疗设备、评估设备联动起来,汇集整个康复过程中的设备与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处理,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康复训练带来“随时随地训练”的可能性,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技术使缺失的功能得到代偿,3D打印技术将使康复辅具与用品更加多元化。医院—社区—家庭的康复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实行三级联动,康复服务将更加便捷、高效。

原先只注重肢体运动康复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康复理念被应用于康复实践中。言语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受到重视,上下肢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泛化学习、镜像疗法、远程康复等新式治疗手段不断涌现,提高了临床康复的疗效。

康复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反哺整个康复行业的发展,使得康复行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参与,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行业发展历程

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学科成果。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康复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这40多年间,随着政府和民众对康复医学重视程度的提高、各种支持性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已达到一定程度:三级综合医院逐渐设立康复医学科室,许多二级医院转型成为康复专科医院,民营专科医院也有向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总体而言,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和试点推广阶段,目前已经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三、挑战与应对

目前康复服务行业缺口较大。根据《202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2021年,全国共有910家康复医院,为全国综合医院总量的3.99%。作为接续性医疗机构,康复医院存在一定的缺口。

康复医疗机制仍旧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药养医、重药轻医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中医康复从业人员收入低,进而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流失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行业本身也存在管理乱的现象,行业信誉度有待提高。

到2022年,我国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为2.2人、康复治疗师为4.3人,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此外,院内和院间转诊机制运行不畅,支付方式缺乏个性化等因素制约了康复医疗进一步发展。据测算,2022年我国康复治疗师及康复医师的缺口分别高达8.1万人及5.3万人。这主要是由于康复从业人员的薪酬远低于临床医师的收入水平,且在后续晋升中无明显优势,康复从业人员难以彰显其个人价值,对于医生个体而言会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医学专业进行学习。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床位配置需向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和康复病床倾斜,这推动了康复学科床位的增加。截至2020年,中国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246 907张,占床位总数的3.5%,但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的5%标准仍存在1.5%的缺口尚待补齐。此外,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配置比例分别为74.36%和18.23%,缺口集中于二级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在科室设置、建筑面积方面皆存在不足。从地域来说,全国康复病房配置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康复病房多于欠发达地区,康复病房分配有待进一步均衡。

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较局限。需要康复服务的居民大多是残疾人,由于自身行为能力受限,没有固定收入,而康复治疗和训练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很容易导致经济上的拮据,所以比普通居民更需要政府的保障。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社会中康复者的医疗服务提供基本保障。考虑到社会福利中“普惠”和“特惠”的伦理冲突与争议,医疗康复项目的医疗保险覆盖进程相对缓慢,截至2016年,共有20个医疗康复项目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远低于康复医疗的实际覆盖面。同时,医保的支付范围主要针对住院费用的结算,非急性恢复期的费用无法有效支付,这一方面不利于减轻患者负担,另一方面难以发挥分级诊疗和康复作用。

社会对康复医学的认识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康复医学传入我国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康复医学,一些三甲综合医院相继设立康复科开展康复治疗,但公众的康复治疗意识仍有待提高。目前,康复知识尚未普及,甚至大多数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对康复知识的了解也不多,这不利于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

对于以上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医养结合,推动康复服务社区化、家庭化发展。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自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国务院和各部委先后11次印发医养结合重要文件,持续推进医养融合。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结合,使康复服务融入老年人的生活,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保障。与传统的养老模式不同,医养模式与现代医疗服务相结合,将康复融入生活,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运作。对于康复服务占比较大的服务对象,采用新的“医养结合”方式,一方面,可减轻康复医疗机构负担,同时满足现代老年人的多重养老需求,注重保障老年生活中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立足家庭,依靠社区,推动康复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方便群众就医。

推进康复医学教育规范化。不断加强康复医学的本科教育,鼓励康复相关人员的培养。目前,已有50多所高校仿照欧美发达国家设立了康复医学本科专业,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为康复医疗服务提供更多人才。参照日本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培训模式,加强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教育,进一步规范培训体系,通过单独培训的方式加强康复治疗师的专业培训;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和融合,促进康复医学工作者与神经外科、骨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合作。同时,充分发挥中医学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将中医针灸、推拿、火罐等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康复疗法对康复器械低依赖、价格便宜等优势,丰富康复服务内容。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改善支付方式。作为新一轮医改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①康复项目应逐步纳入医疗保险覆盖面,兼顾评定性项目和治疗性康复项目,逐步由特殊群体康复向全民康复发展,从急性康复期的住院费用逐步扩大到非急性期的社区护理和家庭照护服务收费。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辅助功能,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巨大需求,为避免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给地方医保带来的压力,应适当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提高全民康复意识,增强社会认可度,加大康复医学知识的宣传力度,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对康复医学的认识和接受度。①社会各界大力宣传和普及康复医学的优势、特点,将全民康复意识纳入国民健康素养培养,通过康复医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群众对康复的接受度。②对于其他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也要大力宣传康复医学,加强内部联系,增进相互了解,通过建立各部门之间更紧密、规范的工作关系,促进长期发展。③对于康复医学工作者本身,要积极了解卫生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介入,积极参与医改,推动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推进学科建设。 Bj7+3i8oa1kZVt3durhjysmkckSD9GNwFfnHpBWvRmO9aiq1MqFRFQFuzrcw1w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