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一章 狗头朋友的建议: 一千多块买两个招工名额,划算...

“黄颖,你要的这些都是紧俏票券,价格是不是太低了。”

王磊此刻才算明白。

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架不住黄颖的软磨硬泡,外加王磊性格外向爱炫耀。

黑市的那点门道,全都给黄颖说了。

毕竟,不说也能行。

给倒腾黑市生意的人开后门,必然是瞒不过知根知底的身边同事。

而且有些时候,还需要他们的配合。

“收录机可是和电视机一样稀罕的东西,别说八百,你就算标价一千,黑市也绝对会有人买。”

黄颖丝毫不肯退让。

别人不知道内幕,黄颖可是知道。

八百块看上去是一个天文数字,没人能给得起。

对普通人来说是这样。

对大院子弟,国有大厂厂领导家属,并不是什么天文数字。

别问。

问就是黄颖也是大院子女。

即便他们有钱有票,商店没货也是白搭。

紧俏货是啥意思,代表求大于供。

代表产能不高。

“王磊,你可别忘了,我爸是工业局二把手,这里面的弯弯绕,我门清。”

“唉!这可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王磊一脸无奈。

标价八百元,自己过手的利润,将会变得少之又少。

黄颖走过来拍了拍录音机,说道:“就这么说定了,八百元。”

“陈海峰是张君的朋友加同学,我和张君又是对象,大家都是自己人,你这次就当帮我了。”

“算我欠你一个人情,这样总行了吧?”

王磊摇头苦笑。

自己还能说什么。

黄颖他爸是工业局二把手,母亲是副厂长。

这里面的门道,瞒得了谁都瞒不了她。

“行啊,就当我送你的结婚贺礼了,到时候,你可别埋怨我,不送你东西。”

“讨厌。”

黄颖打了王磊胳膊一下,转头看向陈海峰。

询问陈海峰对于这个价格,是否满意。

陈海峰点点头。

当然满意了。

进口货才四百,黄颖直接将价格翻了一倍。

黄颖敢要,王磊竟然真的接受了。

由此可见。

现有经济体制外的供需关系,有多大的油水可捞。

王磊抬手指向录音机,黄颖说道:“海峰,王磊要去找买家,收录机能不能让他拿走。”

“可以。”

闻言,王磊取出里面的磁带还给黄颖。

从后面的库房找了一个袋子,正好能将收音机装下。

拎着东西,王磊招手和三人告别。

提醒黄颖走的时候别忘了锁门。

“海峰,不出意外,明天王磊应该就能拿到钱和票。”

“到时候,你直接过来找我取。”

说到这,黄颖用胳膊肘碰了碰张君。

张君心里阵阵无语。

自己又不是传声筒。

怎么什么话,都要经他传递。

“海峰,我跟黄颖说了,加上这台,你一共有四台收录机。”

“我们俩不是要那啥了嘛,前两台卖的价格,我们一分不要,全给你,第三台能不能……”

张君支支吾吾,表达着黄颖也想买一台的。

王磊拿走的这台,加上后面的一台。

两台卖出去的钱全是陈海峰的。

第三台不用四六分,五五分成。

第四台能不能送给黄颖。

“我还以为什么事呢,当然没问题了。”

陈海峰心中暗笑,黄颖真是个天生的生意人。

看上去这么分配,对黄颖很不划算。

按照之前商量好的,陈海峰拿四,黄颖和张君拿六。

一台八百元,等于他们两人可以拿走四百八十元。

两台就是九百六。

正常买,也不过才八百。

黄颖还可以剩下一百六十元。

但是。

账不能这么算。

首先,四百八十元是黄颖和张君平分的。

其次。

黄颖还要用这笔钱,打点其他同事。

天底下没什么新鲜事。

别看知道内情的只有四个人。

百货商店的其他售货员,未必收不到风声。

这么算下来,真正能到黄颖手里的钱,最多不超两百元。

甚至可能更少。

与其如此,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帮陈海峰抬高价格,换一台录音机。

外加长期保持友好关系。

“海峰,谢谢你,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来找我。”

“想买什么提前打个招呼,我帮你留着。”

黄颖笑得花枝招展。

大院里的那群人,肯定要羡慕死她。

隔壁粮食局家的小子,费劲巴拉搞到一台进口收音机。

天天拿着出去显摆。

哼!

进口收音机再好,比得上进口收录机吗?

算算第三台挣的钱,乱七八糟地花费抛出去。

应该还能剩下一百五十元左右。

足够买十几盒磁带了!

“你们还没吃饭吧,走,我请客。”

黄颖越想越开心。

陈海峰家里有海外关系。

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搞到进口电视机。

说请吃饭,黄颖是一点都不含糊。

先将二人带到她家楼下,回家拿点饭菜票。

“张君,你爸只是个四级工,你母亲因为身体缘故提前退休,你和这位干部子女,是怎么处上对象的?”

陈海峰很费解。

黄颖自报家门,父亲是工业局领导。

她又在百货商店这种端着银饭碗吃饭的单位上班。

“嘿嘿嘿,谁让我命好。”

张君一脸得意道:“介绍我们俩认识的,是我们五金厂的厂长。”

“我爸当年救过他,没有我爸,他早就被人抓走戴高帽子游街了,”

“我们厂长和黄颖他爸,又是一个班的战友,懂了吗?”

“果然是傻人有傻福。”

陈海峰笑了笑。

第一批下海潮出现在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变得躁动而又新奇。

每天都有各种各样新鲜的玩意出现。

大批躁动不安,不甘心挣死工资的国有企业员工,成为第一批弄潮儿。

随后,停薪留职方案出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下海经商。

其中不乏像黄颖这样家庭好,工作不错的干部子女。

不出意外,黄颖也将成为其中一员。

“海峰!!”

陈海峰正想着未来几年的经济大潮,只见张君激动地狂拍陈海峰的肩膀。

“张君,你直接打死我得了。”

陈海峰龇牙累嘴地揉揉肩膀。

“你不是舍不得离开王文秀和你女儿吗。”

“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张君竖激动道:“等一会黄颖下来,咱们跟她商量商量,让黄颖他爸给你们两口子想想办法,弄到两个招工指标。”

“卖掉前两台收录机,你小子可是有一千多块。”

“用这笔钱买两份工作,划算啊!”

一千多块钱,绝对能买到两个工厂招工名额。

哪怕是去五金厂这样的小厂。

身份也将从乡村变成城市户口,成为城里人。 eDnITzr446ju1flPAlys0P9nljhF34h9Xf9Plu9qTWLAPJjN0PjVdEpZ8uBgJc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