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侗药毒性与减毒方法

毒性,中西医学有不同的定义。中医药的毒性是一种相对的性质,西医药的毒性则具有绝对的性质。

中医认为毒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毒性是把毒药作为药物的代称。如《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国礼》云:医师掌医之令政,聚毒药以供医事。这是基于药物的偏性,中医治病,辨证施药,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的偏性,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偏性越强,毒性越大。无偏无以纠偏,故是药皆有毒。故张子和云:凡药皆有毒,非止大毒、中毒、小毒。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狭义毒性则专指有毒之毒,无毒合用之毒。有毒之毒指本草中明确指明有毒之物。无毒合用之毒是指无毒或小毒之物因配伍不当而产生的机体损害。如十八反、十九畏等用药禁忌,以及不对证的配伍用药。

侗医药是中华医药共同体的一员,其毒性遵循中医相对毒性的定义,但毒性程度的衡量与检测可以按照西医的方法。侗药毒性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相对于寒热病、滑塞病、盈亏病,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滑者收涩之,塞者散之,盈者退之,亏者补之,就是利用了热药、寒药、收涩药、散药、退药、补药的偏性来以偏纠偏。偏性越大毒性越强,药性也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侗药无毒不治病,是药都有毒。

侗族属于南方少数民族,善于利用药物之毒,历史上侗族有大量用于军事上的毒药制剂。侗族先民能识别大量有毒动植物,并记载于古歌与后世文献中。无毒合用之毒则是用药不当造成的毒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单方用药药味辨识不当不对证产生的毒性,一药多味主味对证但其他味不对证产生的毒性,复方侗药由于配伍不当产生毒性。正确辨认药味可以减少单方药物不对证毒性,深入细致辨认一药多味可以避免次味不对证产生的毒性,正确配伍则可以减少复方侗药毒性。

侗医治病既有辨证也有辨病。民间更善于辨病,并针对具体病症,用单方与验方治疗。经过千百年实践,这些单方与验方多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药味辨识不准不细,配伍不精确,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疾病的治疗。基于六偏证对六治,选六性,辨六味的对证用药,历史较短,应用不多,但代表侗医药的发展方向,其毒性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品种:每一品种代表一定的单一药味与复合药味,针对确定的偏性疾病纠偏,若药物品种识别有误,或选药错误,当然会产生毒性不良反应。

配伍:相较中医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侗医简化为主帮配,其主药相当于中医的君药,针对主要疾病症状的主要方面,帮药相当于中医的臣药与佐药,只承担次要症状的纠偏任务,但臣药中针对主要症状的次要方面以及佐药的诸多功能均被简化,使药也被简化为引药,这些简化实际上还需要帮药来承担。对证的配伍是良药,不对证的配伍是毒药。配伍包括药味与药量两个方面,药味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增减,药量也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炮制:侗医善用鲜药,无须复杂炮制。但多样的制剂类型对药物的处理方法不同,利用药物的成分也不同,其药味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水剂与酒剂,水剂浸取的是药物的水溶性成分,酒剂浸取的是药物的醇溶性成分,成分不同,药味必然发生变化,针对性也不一样。用法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侗医用药,要产生药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首先需要选准药物品种,精确配伍,根据病情变化改变配伍用药品种与用药量,还需要选用正确的炮制方法与用药方法、用药部位。

(洪宗国 汪冶 张在其) ut1sv3QzvEzntiYkiy153UPtbvSKJ9y+E994gDFwLnRZFqZxLDiKufNHsgAdF2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