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侗药的性味及功能特点

第一节 侗药的六性六味

侗药是在侗医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保障健康时使用的药物。

侗歌“古闷冬庚系韭梭,得地长庚系冷垠”,意为“天上生人是股气,地下养人是水和土”。古歌说天上生人是股气。这里的气首先指的是元气。元气学说是中国古人关于构成自然与生命的基本物质的认识,是他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或认识自然的世界观。中医的元气学说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侗医药关于气的论述与中医药的元气学说概念一致,即气是构成世界与生命的物质基础。

气生万物以气、水、土三种形态存在。气为气态物质,水为液态物质,土为固态物质。气、水、土三种物质构成了自然世界。气主升构成天,土主降构成地,水在天地之间流动,孕育了万千生命,也孕育了人。

天地人都由气产生,是一个整体,人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顺应天地的变化,逆天而行必然致病。人的内部也是一个整体,各器官具有各自功能,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人的生命功能。

一气生三态,三态成万物可用两个三角形套成一个六角形来表示。见图6-1。

图6-1 侗医药的世界观与生命观

侗歌“索拱索晕庚喂病,庚对董梭转变冷”,意为“气多气少人遭病,人死断气精化水”。人体内气、水、土三因素失调,是造成疾病的内因。气有正邪,正邪斗争在人体中产生热效应,故气失调多引起寒热病。水主流动,流速有快慢,故水失调多引起塞滑病。土主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故土失调多引起盈亏病。

侗医将常见疾病分为热病与寒病,滑病与塞病,盈病与亏病。其中热、滑、盈病属阳性病,寒、塞、亏属阴性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滑者收之,塞者散之,盈者退之,亏者补之。由此形成侗医药六大治法:寒、热、收、散、退、补。见图6-2。

图6-2 侗医药的病理与治法

侗族古歌《玛麻妹与贯贡》记载:玛麻妹能识别很多药,能治许多病,她教贯贡“翁哽将退,翁嘎将杜给,翁荡将退播赛耿,消腌欲用巴当同”。意为药苦能退热,药涩能止泻,药香能消肿止痛,关节痛要用叶对生。

侗医将药物按性味分成六性与六味。六性通过临床用药逐步体现出来,与侗医治法一致,分别为寒、热、收、散、退、补。六味是通过人的味觉识别出来的,性味之间相互关联,辣药具有热性可治寒病,御寒;苦药具有寒性可治热病,退热;酸涩药具有收性可治滑病,提升、止泻;香药具有散性可治塞病,消肿止痛;淡药具有退性可治盈病,退水、退气、止血;甜药具有补性可治虚病,补血、补气。于是形成六味:辣、苦、酸涩、香、淡、甜。见图6-3。

六味与六性具有药物内在的对应关系。味苦,性凉,退热;味辣,性热,除寒;味香,性散,消肿止痛;味淡,性退、性平,退水、退气、止血;味甜,性补,补血、补气;味酸涩,性收,提升、止泻。

侗药的六性六味理论,给侗医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用药先要掌握六性六味,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用药。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用药对症,方能治病,否则将会出现不良后果。

图6-3 侗医的药性与药味

第二节 寒热药

气是一种肉眼看不到但又能被人感觉到存在的微小物质。天由气聚集而成,人也由气所生。人的生命过程中时刻与环境进行气的交换,如吸收新鲜空气,排出浊气。能否呼吸空气是侗医判断人是否死亡的标准。古歌有“气多气少人皆病,人死断气转为水”。气与力常连用,力气是能量的说法。能量既能使人做事做功,也是人体内部器官功能发挥的动力。气甚至也指功能本身,如心的功能就是心气,肺的功能就是肺气等。

气有正邪,凡有利于人体生长发育与健康生存的气统称正气,人体内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为正气,人体整体抵抗外邪侵袭的能力也是正气,人体内健康向上的精神亦为正气,正气可以通过汲取环境中有益的物质来补充,可以通过在人体与环境间筑起屏障来维护,可以通过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保养。

凡不利于人体生长发育与健康生存的气统称邪气。邪气有外邪与内邪之分。外邪是一切引起疾病危害健康的外来因素,主要有风邪、热邪、湿邪、寒邪、火邪五种环境气候之邪和饮食、劳损、房事、外伤、虫兽等。内邪则是情志、衰老引起的器官与人体整体功能损伤与退化的因素。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正邪之气不断斗争的过程。正胜则健,邪胜则病。正邪斗争需要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反应都存在热效应,总的反应也存在总的热效应,这就是放热与吸热。放热使人体体表温度升高,产生热病,或称烫病。吸热使人体体表温度下降,产生寒病,或称冷病。寒热或冷烫是人体正邪斗争热效应的结果,也是侗医诊断、辨证、治疗、用药的一对阴阳纲领。

侗医对寒(冷)热(烫)病的治疗原则为寒(冷)者热之,热(烫)者寒之。侗医寒病起因为正气不足或邪气所伤,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凡有怕冷喜热、手脚发凉、脉迟紧的寒(冷)病使用热法。侗医热病起自热邪,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事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凡面色红,身体发热,怕热喜冷,脉数的热(烫)病使用寒法。

侗医治疗寒性病的药物有发散风寒药、祛寒药以及部分祛风湿药与清导药等,多为性温味辛之品。常用的发散风寒药有闹亚(紫苏)、马洋油(土荆芥)、兵挡(香薷)、把细(细辛)、应(生姜)、钟痛(葱白)、苍耳、登龙(薄荷)8种。常用的祛寒药有应梭(干姜)、肉桂、罢哀(艾叶)、茴香、美登埋(滇白珠)5种。

侗医治疗热性病的药物分为清热降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部分驱虫杀虫药、泻下药等,大多性寒味苦。

常用的清热降火药有王连(黄连)、梅懒俄(栀子)、石膏、舍能(夏枯草)、苦参、骂屯(穿心莲)、马娘柳龙(柳叶白前)、娘满丽(谷精草)、马八芹(大丁草)、马黄味(千里明)、美比蛮(秃叶黄皮树)11种。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地黄、牡丹、马帕(紫草)、青蒿、尚交盖八(白头翁)、梅杀(枸杞)、马呢略(马兰)、马钟神(积雪草)、务素得亚(百两金)、马仁素(黄花蒿)、娘闷乔(小连翘)11种。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奴金奴银(忍冬)、马恪铁(水紫花地丁)、板蓝根、骂华晰(白花蛇舌草)、一满花(半枝莲)、骂菩姑(蒲公英)、马滑(鱼腥草)、七把一化(七叶一枝花)、马婢(马齿苋)、株牙亚(朱莎根)、叫甲(地枇杷)、八角莲、梅穴(茶)、娘囚(马鞭草)、黄荆条(牡荆)、登表八(白灯笼泡)、马黄味把亚(一点红)、凶松(虎杖)、马绍(四季菜)、舍跨(金色狗尾草)、梅爽盘(算盘子)、良闹(毛发唐松草)、嘘堆(天葵)、教荡丽(粉背轮环藤)、马茂扯(犁头尖)、沟垅(九牛胆)、梅挡兔(蔓茎堇菜)、马朗改冷(裂果薯)、美灼虽(地胆草)、美兜界(白马骨)、散兔栱(苦瓜根)、梅铜铃(假地蓝)、散送纠(云实根)、煮牙八(鼠曲草)、梅呆鸟(了歌王)、散兰(木兰)、孟华夺(半边莲)、巴邪母(草珊瑚)、骂巴亮(九头狮子草)、王柏牢(十大功劳)、马呢略(马兰)、把芙蓉(木芙蓉)共42种。

第三节 滑塞药

人体的生理功能可以分为静态的组织器官的功能与动态的气血津液的传导两个方面,而传导需要气(宗气)的推动与水的承载,这就是侗医水病理论的精髓。按照人体正常的生理要求进行传导,人体就健康,传导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引起疾病。传导过快导致消化系统不能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循环系统负担过重而出血,泌尿系统的尿频、尿急、尿不净,神经活动过快而失去控制,侗医将它们归结为滑病。传导速度过慢导致消化道的停食、肠梗阻与便秘,循环系统的血瘀、梗阻与中风,泌尿系统的阻塞与尿无力,神经系统的思维障碍等,侗医将它们归结为塞病。

传导需要载体。侗医认为水与血不分,所有的血液病都称为水病。传导需要动力推动,侗医认为气是推动物质、能量与信息传导的动力。故影响滑塞病的内在病因是水的多少与气的强弱。侗医辨滑塞病,需要关注气、水。

侗医滑塞病主要涉及内科病中与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循环系统有关的传导速度过与不及的病理表现,妇人病与小儿病中也有涉及这类病理表现的疾病。痛则不通,28种痛病多是瘀积不通造成的。七十二风也有涉及神经传导异常和脑血管供血异常引起的病症。二十四“症”中多涉及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痢是由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腹泻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故二十四痢均为滑病。十痧是外感瘴气、疠气、霉气、暑气、湿气等毒邪,内伤肠胃,导致气机阻滞,血运不畅,阴阳失调而体弱气虚,以痧点和胀累感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刮痧在皮肤上显示出的痧点是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瘀积,也可归结为塞病。

滑塞病的临床表现为瘀积阻塞和泄泻、出血。治则为塞者散之,滑者收之。滑塞病内在病因在于承载传导物的水的多少与推动传导物运动的气的强弱,故侗医对于滑塞病的治疗多从调理气血入手。治则为血则和之,气则理之。对于气血亏虚引起瘀塞者,需要补气补血。对于气血过旺,引起传导过速者,则需弱之。

侗医根据病症病因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塞病以散为主,如消化道的隔食以增强脾胃消化功能为主,便秘则以补水滑肠为法,循环系统的血瘀或血栓以活血化瘀为主,水湿病则以利尿排汗为法。对于滑病以收为主,如消化系统的呕吐需要理气,腹泻需要涩肠。循环系统出血需要止血,心悸需要降压,尿频尿急与自汗盗汗需要收涩。神经传导紊乱需要安神。

侗医药治疗滑塞病多选用散性药物治疗塞病,收性药物治疗滑病。侗医认为芳香性的药物具有散性,故多用于治疗塞病,如活血化瘀。酸涩味的药物具有收性,故多用于治疗滑病,如止泻。同时甘味药物具有补性,能补气补血,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传导速度,淡味药物具有退性,降低气血,从而降低传导速度。

侗医滑塞病用药占侗药的近50%。其中散塞药有泻下药2种,止咳化痰药16种,清导药8种,润下药4种,利尿药12种,理气药7种,活血药7种,破血药12种,祛风湿药24种,芳香开窍药6种,安神镇静药5种,共103种。涩滑药有止血药22种,固涩药6种,共28种。另外还有20种补血滋阴药与14种补气壮阳药也可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四节 盈亏药

人体由各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人体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层面具有整体的功能。西医有组织、器官、功能系统、整体四大层次的功能,中医的脏腑系统既有器官的含义,也有功能系统的内涵,其特色是更强调各功能系统间的关联性与平衡调节。侗医对人体组成部分的认知,从功能上取法于中医。但不讲阴阳,不分五行,不讲脏腑功能系统,每一个组织器官彼此独立,故功能仅限于器官的功能,系统的功能与整体的功能比较模糊。

维持好每个器官的功能,调节好人体整体的功能,就能保证人的健康。功能疾病主要表现为过与不及:凡功能亢进引起的疾病侗医称之为盈病,凡功能衰弱引起的疾病侗医称之为亏病。盈亏既有某一器官功能的盈亏,亦有整体功能的盈亏。盈亏是对正常功能的两种相反方向的偏离,治疗的目的就是把偏离的倾向纠正过来。

盈亏既有器质的病因,也有能力的病因。盈症气质的病因在于先天性遗传,后天的病因在于生活起居,营养过剩、劳动过少、进多出少,故盈症多为富贵病。主要有各器官组织的过度发育与增殖,如癌症、肥胖等;各器官功能或整体功能的亢进,如消化功能亢进、性功能亢进等。亏症器质的病因来源于先天发育不良,或者后天的内外损害,还有自然衰老的因素。能力的病因既有能量动力(宗气)的不足,或称阳气不足,也有营养物质(营血)的缺乏,或称阴气缺乏。先天性疾病多为先天不足,外科疾病可全部归结为组织损害,老年性疾病多由衰老引起,大部分内科疾病属于各内脏功能衰弱与紊乱,摄入不足与消化不良还可导致气虚与血虚,影响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发挥。

盈亏病的治疗原则是盈者退之,亏者补之。由于盈亏分器质的盈亏与功能的盈亏两个方面,治疗盈亏病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器质的盈实需要减少营养供应,降低营养吸收,阻断过量的发育或代谢沉积。功能的亢进则需要消弱清退,消减阳实或阴实。而器质的亏虚多为发育不良与内外伤害引起,治疗需强化发育与修复损伤。功能的亏虚则应补气补血,增强各系统功能发挥的能力。

侗医治疗盈病多采用退法。一方面减少食物供应,降低营养摄取与吸收,管住进口。另一方面,增加排泄,包括大便、小便与排汗,尽量排除多余的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如食物控制与胃肠消化功能的抑制有利于控制营养吸收,轻度便秘有利于减少营养吸收,多喝水,多排尿有利于降低血液中糖、脂和其他营养物质含量,也有利于排除代谢产物。排汗也有利于排除人体代谢产物,清除毒素。为此,侗医发展出清肠疗法、利尿疗法、药浴排汗疗法。

侗医治疗亏病多采用补法。器质性的亏病根据病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先天不足导致的器官发育不全需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发育,后天器质性组织损伤则需要不同的修复,如正骨疗法、艾灸疗法、针刺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衰老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则需要抗衰老治疗。功能性的亏病一般通过食疗与药疗,通过补气壮阳健全各器官功能(元气),补充功能发挥所需要的能量(宗气)。通过补血滋阴来丰富体内的营养储存(营气),加速营养物质的输送,满足功能发挥的营养需求。营养的充盈才能保证卫气的亢盛,抵御外来邪气的侵袭,保证人体健康。

侗医治疗盈病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具有退性的淡(平)味药物。常见的淡味药多有淡淡的甜味,常与甜味药混淆。

侗医常用的平性淡味药有娘皮隋段(截叶铁扫帚),甜、微苦、平;退热,退水,止咳。娘满丽(谷精草),辛、甘、凉;退热,明目,治火眼。务素得亚(百两金),苦、平;凉血清肿,退热解毒。孟华夺(半边莲),辣、微苦、平;清热解毒,退水消肿。巴邪母(草珊瑚),苦、辣、平,有小毒;退热,去毒,接骨接筋。把翁仁(过路黄),微咸、平;利水散结,清热消肿。明黄丸(玉米须),甘、平;利尿消肿,降血压。弯年刺(铁海棠),苦涩、平,有毒;排毒,消肿。交者神(牛膝),苦,酸,平;活血通经,散瘀消肿。高奴巴(木槿),甜、平;退热,退水,止血。救成(蓖麻),甘、辛、平,有小毒;拔毒排胀,退水消肿。美骂媛(马蹄金),辛、平;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桔梗,苦辛,平;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瓜子金,辛、苦,平;祛痰止咳,活血消肿,解毒止痛。抱石莲,性平,微苦味甜,无毒;清热解毒,利湿消瘀。蜈蚣草,性平,味淡;治疥疮,辟疫,消肿,退热。活血丹,苦辛,凉,味涩,气香,性平;清热,利尿,镇咳,消肿,解毒。筋骨草,苦甘,寒;止咳化痰,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侗医药补多使用具有补性的甜味药。《中国侗族医药》中收集20种补血滋阴药与14种补气壮阳药,基本都为甜味药。如补血滋阴药中地黄、当归(骂当难)、何首乌(教门野)、龙眼、天门冬(散白棒)、麦冬(娘塔卯)、黄精、枸杞(散花穴)、玉竹(笨然)等全是甜味药,补气壮阳药中土党参(登钩优)、山药(门灭)、黄芪、白术、枣(骚)、杜仲(美茶恩)等全为甜味药。

补法有药补与食补。侗医大量使用动物入药,种类繁多。龙运光《中国侗族医药》记载的动物药计37种。各地侗区药膳花样繁多,丰富多彩。上书收集有内科药膳215个,外科药膳14个,妇科药膳45个,儿科药膳37个,五官科药膳19个,共计330个。这些药膳多通过食物的补性促进药物的功能发挥,从而治疗疾病。

(洪宗国 汪冶 张在其) Pf4n429sL9w6os7mZ1E/pU2wSNDLoFFlTnIk+7SQZgJNGu/iELZ5NRe7RXDcQ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