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侗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辅料

侗药在炮制中加辅料,炮制后,使药物的药性和功效发生改变。民族药炮制辅料品种多,常用辅料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液体辅料,常用的有蜜、动物及人乳、动物及人尿、醋及陈醋、酒及陈白酒、动物胆汁、动物脂肪及脂肪提炼的动物油、米泔水、用药物加工的药水、盐水、黑豆汁、雪及冰溶化的水、石灰水、用鲜葡萄发酵而制成的醋汁、植物果实提炼的油、动物肉煮熬的汤等16大类液体辅料。二是固体辅料,有黄土及灶心土、白矾、河砂、麦麸、大米、豆腐、生姜及干姜、白糖及红糖、艾叶、火硝、面粉、苋菜籽、绿豆、红枣、白蜡等二十余种固体辅料。

一、液体辅料

1.尿 一般为儿童尿,如尿制仙鹤草,能增加其止血功能。童尿淬龙骨能增加滋阴降火与消肿之功。童尿制大黄,能增加大黄的止血作用。黄牛尿制大戟,能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2.醋 一般用米酷。米醋性温味苦,具有止血散瘀、理气止痛、矫正异味及嗅的作用。

醋制三棵针,能提高药物的清热解毒作用。醋炒黄叶,其药物温而不燥,增强温经止痛作用,用于治疗痛经。醋制仙鹤草,有降低苦涩作用。醋煮甘遂、醋制黄豆能增强降脂降压作用。

3.酒 酒作为辅料最为常用,一般用白酒或黄酒,也有用啤酒作辅料,酒味甘性温(大热),具有通络活血、散寒行药势和矫味矫嗅等功效。

酒制七星剑,酒炒后能加强活血散瘀作用,外敷用于治疗外伤肿痛、骨折等病症。酒煨七叶莲,将七叶莲用酒炒后,再用酒糟与七叶莲一同煨暖,外用。酒蒸仙茅,酒蒸后的药物能增加其暖精散寒、壮筋骨作用。黄酒炙夏枯草,能增强其清热、消肿、散结之功。

4.蜜 一般用提炼后的蜂蜜。蜂蜜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解毒、调和药性等功效。蜜制山药,能增加其润肺止咳、补脾益精作用。蜜制马蔸铃能缓和药物的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功能。蜜炙天门冬,能增强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痨干咳、肠燥便秘。蜜制升麻,能减轻散风作用,用于阴虚下陷。

5.胆汁 用新鲜的猪胆汁或羊胆汁。胆汁性大寒,味极苦,具有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的功效。

猪胆汁制白矾:将白矾放入鲜猪胆内,让胆汁浸炙5天,取出晾干,研末备用。胆汁炙后能增强燥湿止痛、止血、收敛作用。用于治疗中耳炎、牙痛等。胆汁炙绿豆能增强清热解毒、利胆之功效。

6.动物油 羊脂油:为羊脂肪加热后溶化的液体。性热味甘,具有湿散寒邪、益肾补阳的功效。

鸡油制三七,用鸡油炸酥脆三七片,能消除三七的散血作用,增强其补益生新作用,主要用于补品使用。白面油制五谷虫,能增加药物健脾消食作用。

另外,还用猪油、狗油、蛇油等动物油作为辅料用于民族药的炮制。

7.米泔水 指第二遍淘米水。米泔水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利尿的功效。用米泔水作辅料炮制药材能降低药物的辛燥之性。米泔水制石菖蒲,用米泔水炮制的石菖蒲能降低药物辛燥之药性,增加健脾功能。

8.药水 用某些药物加工成水剂作辅料炮制民族药。

甘草水:是指甘草加水煮制的液体。甘草水性平味甘,具有补脾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药物等功效。甘草水制甘遂,炮制后能降低甘遂寒性,缓和泻下作用。柏叶汁制大麦,能增加健脾消食功能,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9.盐水 用食盐加水溶化的液体。盐水性寒,味咸,具有清热凉血、强筋骨、软坚散结、防腐、解毒、矫味矫嗅的功效。盐水渍余甘子(壮族),盐水制的余甘子能增强清热解毒、生津止痛之功。用于喉炎、牙痛等症。

盐水制补骨脂,能缓和温燥之性,并引药入肾,增强补肾纳气作用。

10.黑豆汁 用黑豆加水煮制的液体。黑豆汁性平味甘,具有活血、利水、滋补肝肾、养血、解毒祛风等功效。黑豆汁制何首乌,能增加滋阴补肾、养肝益血、乌须黑发之功效。

11.雪水 用腊月干净的雪水。雪水制一枝黄花,能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12.石灰水 石灰浸泡在水中,拌混让石灰沉淀,用其清水,本品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杀虫、止血、止痛、蚀恶肉之功效。石灰水制半夏,能降低半夏毒性,增强其镇咳化痰功效。

13.植物油 指菜籽、花生、芝麻、核桃仁、桐籽等植物果实榨的油。除桐油外,其他几种均可食用。如花生油制小茴香,可增强其祛寒止痛、理气和胃功效。芝麻油制白花蛇,研末兑酒冲服,主治骨节疼痛。

二、固体辅料

1.土 一般用灶心土。本品性温、味辛,是具有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止泻等功效。土炒药物的目的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如灶心土炒白术。

2.白矾 指用明矾矿石经提炼而成的白色晶体。白矾性寒味酸,具有收剑、解毒、祛痰、杀虫、燥湿、防腐的功效。白矾制生姜,主治牙痛,疮痿久不结痂,外用。

3.滑石粉 用含水硅酸盐矿石碾成的粉末。其性寒味甘,具有利尿、清热、解暑等功效。滑石粉炒制药物的目的是降低药物毒性,矫正不良嗅味,利于制剂。如滑石粉炒鱼鳔胶、水蛭及刺猬皮等。

4.麦麸 即小麦的种皮。麦麸甘淡,具有和中益脾之功效。用麸作辅料炮制药物,其目的是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以及缓和药性,矫正气味。麸炒石龙子,降低或矫正其异味和毒性。麸炒石菖蒲,能增强和中开胃,化痰燥湿作用。

5.米 一般用大米或糯米。米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等功效。米炒药材其目的是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还能降低毒性和矫正异味。糯米炒水蛭,能降低毒性,矫正异味,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米炒乌桕皮,能降低其毒性,减轻其药物的苦味。米糠也可作为辅料,如米糠炒马陆,能降低马陆的毒性,增强消肿散结功能。

6.豆腐 用大豆制成的乳白色凝块。豆腐性凉,味甘,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功效。

豆腐制砒石,豆腐煮制的砒石,毒性减低,能增强其杀虫、止腐、生肌作用。民间主要用于皮肤病。豆腐制甘遂,能降低甘遂寒性和毒性,缓和泻下作用。

7.姜 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姜性温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功效。姜制石菖蒲能降低辛燥之药性,增强开窍散痰作用,用于治疗痰迷心窍。

8.糖 用甘蔗加工而成。民族药炮制常用红糖。红糖炒豆豉草,能增加其温中健胃之功。白糖炙肺形草,改变其药物寒性,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9.艾叶 为菊种植物艾的干燥叶。艾叶制水草蒲,能增强其散寒止痛作用。

10.面粉 为大麦经磨碎去掉麸皮的粉。性凉味甘咸,具有和胃滞、利水通淋功效。面煨木香,能去燥性,缓和行气和止泻作用。

11.绿豆 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本品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功效。绿豆制砒石能降低砒石的毒性,增强其杀虫、止腐作用。

12.红枣 为鼠李科植物枣树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性温味甘,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之功效。

13.白蜡 如白蜡制龟板,经蜡制的龟板便于粉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第二节 侗药常用炮制方法

侗族民间常用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炒法:有清炒、加辅料炒。②煨法:有加辅料煨及药材直接煨制法。③炙法:一般都加辅料制。④焙法:一般是将药材直接用火焙制。⑤煅法:分明煅法、煅淬法和闷煅法三种。⑥蒸法:分加辅料蒸和不加辅料蒸制法。⑦煮法:将药材用水直接加热煮或加辅料煮制法。⑧制霜法:制成松散粉末或加工成结晶性粉末两种霜制法。⑨水飞法:对某些矿物药采用水飞法炮制。⑩发酵法:主要是发酵动物乳制品。⑪干馏法:用火加热药材使其药液馏出。还有埋制法、熏制法、汗渍法、佩干法、磨制法、炮制法、烧灰法、榨油法、腌制法、露制法、制酱法、晒制法等多种炮制方法。

一、炒法

清炒即把药材直接放在锅里炒,加辅料炒则是加上各种辅料拌在一起炒。米粉炒仙人掌:内服,主治水肿病。石灰炒大黄:用石灰炒制能增加大黄的收剑止血作用。糖炒山楂:用红糖炒山楂能降低其酸性,增强健脾开胃之功能。酒麸炒升麻,蜜麸炒天麻:用蜜麸炙的天麻片能增强温中散寒,平肝息风,镇惊等作用。灶心土炒白术:土炒的白术能增强其健脾止泻作用。糠炒白药子:用糠炒的白药子片能增强燥湿功效,降低不良反应。滑石粉炒地龙:用滑石粉炮制的地龙能除去腥臭味,增强清热祛风功效。盐炒独脚莲:能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童尿炒当归:能增加止血活血之功效。

二、煨法

1.加辅料煨制法 姜汗醋面煨肉豆蔻,主治脾虚久痢。面煨木香,煨制后的木香,能去其燥性,有缓和行气止泻作用,用于泄泻腹痛。

2.药材直接煨制法 煨车前草,炮制后减少寒性,用于水肿症。还有煨甘草、煨冬瓜等。

三、炙法

炙法即是把药物通过加热手段使液体辅料(包括药物汁、盐水、脂溶液等)渗入药材内部,或与药材发生作用,再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炙法。

1.蜜炙法 蜜炙石膏。

2.姜炙法 姜汁炙灶心土。

3.油炙法 油炸穿山甲,油炸三七。

4.盐炙法 盐炙补骨脂,盐制补骨脂能缓和药物温燥之性,引药入肾,能增强补肾纳气之功效。

5.醋炙法 醋炙艾绒,醋炙药物的目的是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效果,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矫味矫嗅。

6.酒炙法 酒炙的目的是改变或缓和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矫味矫嗅。酒炙艾叶可增强温经散寒、调经止痛作用。

四、焙法

瓦片焙大鹅儿草,用黄酒调药粉外敷,主治疥疮。

五、煅法

煅法分明煅、煅淬、闷煅或扣锅煅等多种煅制法。

1.明煅法 即是将药材直接置于无烟火中煅烧,或将药材置于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

2.煅淬法 即是将药材按明煅法加热至红透,趁热投入定量淬液或冷水中,使之骤然冷却而变疏脆的方法。醋淬无名异,用醋淬的无名异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痈疖、疮疡等。醋煅陈砂罐,民间用醋制砂罐粉与其他药物合制成丸剂,治乙型肝炎有疗效。

3.闷煅法 即是将药材置于一大锅内,上面扣一较小的锅,连接处用泥或黄泥封严,然后加热将药材制成炭状的方法,也称扣锅煅。如闷煅人指甲、闷煅大蒜,用煅制的蒜炭兑红糖,主治菌痢。

六、蒸法

药材或加辅料,以水蒸气加热处理的炮制方法,称为蒸法。蒸法的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1.加辅料蒸法 糯米蒸天麻、西瓜蒸独蒜、糯米蒸仙茅、酒蒸仙茅等。

2.不加辅料蒸 九蒸九晒仙人桃,能加强滋补作用,用于治疗痨咳、咯血等。

七、煮法

将民族药材加水或加辅料共同加热一定时间的方法,称为煮法。白酒煮鸡蛋,用包谷酒或其他白酒将鸡蛋煮熟,去壳内服,主治由龋齿引起的牙痛。生地白糖煮鸡蛋,将生地洗净切片同鸡蛋同煮熟,蛋去壳加白糖连同汤内服,主治虚火牙痛。

八、制霜法

将药材脱去油脂加工制成松散粉末,或加工成结晶性粉末的方法,称为制霜法。大风子仁霜,霜制的大风子除去了大部分脂肪,降低其毒性。

九、水飞法

水飞法在侗药炮制中不常用,如对某些矿物药采用水飞方法,如水飞朱砂、雄黄、滑石等。侗族民间还用水飞法炮制百草霜,能降低其辛燥之性,使其变为凉性。用于治疗喉蛾等症。

十、发酵法

将不同的药按比例配合,置于一定湿度和温度下,使其发酵的方法,称为发酵法。侗族习惯用发酵法制苦酒,味甘微苦即可,饮用。

十一、其他炮制方法

1.埋制法 雪水埋制一枝黄花。

2.熏制法 硫黄熏陈皮,炮制时忌用火烘。

3.汗渍法 汗渍了哥王,汗渍后的药材,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4.佩干法 佩干竹节三七,佩干法特点是不易遭虫蛀,增强止痛功效。

5.磨制法 醋磨铁灯台,铁灯台反复在碗中磨擦取汁,外涂患部,主治疮疱、皮肤病等。

6.烤制法 烤法是直接将药材放于火上烤制,与焙制的区别是间接将药材焙干。用火直接烤干,使药材质地酥脆,研末备用。

7.烧灰法 火烧一味药,能增加其收敛作用。用青油调药灰外敷,主治脚气。

8.腌制法 盐花椒腌牛肉。

9.露制法 是将药材放置于室外令其日晒夜露的方法。如露制冬瓜子。

(田华咏 汪冶 何清湖 张在其) 0Q2lLSTtbXsInIRfgQlcnoMWocNkbu8R7jVZfupuAkPQ5n8nfORZzxgMth77uP6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