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侗药的起源与发展沿革

第一节 侗药的起源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这是对人类医学起源的精辟论述,说明了医疗活动是伴随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的。侗族医学也不例外,峒(侗)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做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这些医疗活动经验包括药草防病、治病与保健身体。侗族先民用火将食物由生变熟,在改善饮食生活条件的同时,还用火取暖、防潮湿,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后来侗医的一些传统疗法很多与火有关,如侗医的爆灸法、熨烫法、熏蒸疗法、灼疗法、拔火罐等外治法。这些传统外治疗法就是侗族先民学会使用火以后,在医疗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治疗方法。侗族原始医药知识就是侗人的原始先民创造的。

医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起源与发展一同从远古走到今天。侗药是侗族人民在生活、生产及其与大自然做斗争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自身防病治病经验总结。侗药是伴随着侗医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着侗医的发展而发展,先有了侗医才有侗药。事实是侗药是早就存在,只是有待侗医药研究人员去发现、证实它的功效。其实侗医与侗药是一家,大多从业者是集侗医与侗药于一身。

侗族无文字,所以侗药的起源历史上没有记录,虽然有些侗歌与谚语或多或少有些医学活动记载,但应该和中药的神农尝本草一样,肯定是无数侗族先辈们在寻觅食物和寻觅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时,逐渐有了可食、有毒、药用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在生产、生活和医治疾病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记下了与治疗疾病相关的药物,认识和积累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物知识,于是慢慢地就有了侗药。

第二节 侗药的发展沿革

中国侗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侗药发展历史是从远古侗族先民的原始医药知识积累,到巫傩文化盛行的“巫医一家”时代,再到医药文献史料见于侗区地方史志书籍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侗药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口碑”传承形式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口碑”文化特点。

侗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其医药知识是靠口耳相传,以世代承袭的方式流传至今。历史上的许多医药知识都是经过故事、神话世代流传,这种口碑文献是侗族医药历史的缩影。在我国侗族医药学发展史上,大约经历从原始先民的识药防治疾病、巫傩文化对侗族医学的影响与传衍,到近现代侗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么几个大的历史发展时期。关于我国侗药发展历史,有学者将中国侗药分为古代侗药(包含早期巫傩侗药)、近代侗药与现代侗药学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一、古代

古代侗药主要是指上古时期至1840年这一阶段的侗药。侗族是有语言,没有通行文字的民族,早期侗药知识或侗医药的传承是靠传说,特别是神话传说等形式世代流传,故很多有关人类生存、疾病发生、疾病防治等认识都是通过神话传说而传承下来的。古代侗药虽然没有侗文记载,但是在中药文献中却有部分记载。

1.出蛮峒及侗(峒)人应用的药物 “桂,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蛮洞中……”(《本草图经·本部上品卷第十·桂》);“丹砂,辰州朱砂,多出蛮峒。”(《证类本草·卷第三·丹砂》);“丹砂今人谓之朱砂。辰州砂多出蛮峒锦州界狤獠峒老鸦井”(《本草纲目》之金石部第九卷)。

2.出溪峒及侗(峒)人应用的药物 “山獭,阴茎主阳虚阴痿精寒而清者,酒磨少许服之,獠人以为补助要药。骨主解药箭毒研少许敷之立消”“山獭出广之宜州峒及南丹州”“峒獠甚珍重之,私货出界者罪至死”(《本草品汇精要·兽部·毛虫·山獭》);还有载于《本草纲目》书中的“水银”“蚁”等药物出之溪峒之地。

3.出番峒及侗(峒)人应用药物 “三七,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晕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叶主折伤跌仆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二·草部·三七》)。

4.出黎洞及侗(峒)人应用的药物 崖香,“黎峒出者名土沉香,或曰崖香。虽薄如纸者,入水亦沉”(《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沉香》)。

5.出诸峒中及侗(峒)人应用的药物

(1)“生金,生岭南夷獠峒穴山中,如赤黑碎石、金铁屎之类。”(《本草纲目》之金石部第八卷)。

(2)“丹砂石,以五溪山峒中产者,得正南之气为上。麻阳诸山与五溪相接者,次之。”(《本草纲目》之金石部第九卷)。

(3)“滑石,广之桂林各邑及瑶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白黑二种,功皆相似。”(《本草纲目》之石部第九卷)。

(4)橄榄,“又有一种方榄,出广西两江峒中,似橄榄而有三角或四角,即是波斯橄榄之类也”(《本草纲目》之果部第三十一卷)。

(5)“杉木叶硬,微扁如刺,结实如枫实。江南人以惊蛰前后取枝插种,出倭国者谓之倭木,并不及蜀、黔诸峒所产者尤良。”(《本草纲目》之木部第三十四卷)。

二、近代

侗族医药在近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侗族医药的传承方式开始从“口碑”文献向“文传”过渡,出现了用汉文字抄写的侗族医籍,以及侗族地区的地方志书中有了医药文字的记载;二是在侗族民间出现了侗医坐堂行医或开设药铺药摊的医药合一的医疗活动。

清末到民国的百余年间,我国侗族地区的侗医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收集整理前人防病治病的经验,民间出现了有关医药知识的手抄本医籍或石刻(碑)文字医籍资料。这些手抄本记录了侗医药人员临床经验、药物、方剂、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医药知识,使我国侗医药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期间的主要侗族医籍包括: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柳荫堡侗医吴定元所著的《草木春秋》。吴氏所著的《草木春秋》,是一部较为系统的侗医专著,从病因病理、疾病的分类、疾病的诊疗、侗族药物及方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是独具侗医药特色的一部好医书。还有清末侗医林文志、柯进敏等人传抄或转抄的《民药秘方集》;通道县坪坦侗医吴万清于1902年所著的《灵丹草药》;通道县播阳侗医粟代保于1917年所著的《民药传书》;通道县独坡乡杨柳香等人传抄的《救世药方》等手抄本;通道县坪坦组龙儒恩转抄的《药要须知》;通道县双江侗医转抄的《家用草药》,该书收载侗药397种,464个药方,365种疾病的治法等;通道县侗医龙治忠等转抄的《家用草药集》,该书收载侗医方876个,侗药612种。

同时,侗族地区的地方志书、史书中也记载有部分侗医药内容。如贵州省《黎平府志》载:“黎平治妇男大小病,山中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额有效。”广西《三江县志》载:“蛮溪獠洞,草木蔚荟,虺蛇出没,江水有毒、瘴气浸。”“南方凡病皆谓之瘴……治瘴,其药用青蒿石膏及草药服之。”在湖南侗区的地方志书也有众多医药史料的记载。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侗族地区开展了民间医药人员的献方献技活动,开展中草药、民族民间医药防病治病。这一时期,湖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还同时开展了中草医、民族民间医药的调查工作。如湖南侗族地区,特别是中国侗族第一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从1956年就开始对侗医药进行调查与普查。1956年,召开了全县名老草医(当时对民族医统称草医)代表座谈会。之后又相继召开了两次草医药人员代表会。在几次代表会议上,草医药人员积极献方献药献技,还有的民族医献了许多草药标本。会后编写了《通道民间草药验方集》(油印本),发给乡村医生学习和应用。1959年1月,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除害灭病办公室组织编写了《中草医单方验方秘方集》(第一辑),收载当地民族民间方药823个,分内科、外科(包括皮肤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其他科共六大类疾病的单验方,收录新晃侗族民间疾病证疾184种。

侗族药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这是我国侗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地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侗族医药资料。在摸清本地侗族医药本底情况的前提下,开展了对侗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临床验证和侗药的研究与开发等系列研究工作,各地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

1.基本掌握了侗药本底情况 对民间收集和采集的侗族药物进行整理和研究,各地公开报道了侗族药物2443种(为各地公开报道统计数)。另外,在侗族民间收集到有关侗族医药手抄本40余册(本);侗族民间单方、验方、秘方4000余首,其中湖南省通道县2456首,黔东南自治州整理侗医药方剂1002个。

2.对侗族民间医药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谌铁民、唐承安、刘育衡,湖南省通道县杨德忠、吴永徐、黄建山等人在湖南侗医药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完成“湖南侗族医药研究”科研项目,整理出侗医单验方1420个,侗医病名453种,侗医非药物疗法7种,考证侗药689种。此后,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刘育衡、蔡光先等人又对我国侗族医药进行调研,研究完成“中国侗族医药研究”,以上两项成果先后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在侗医药研究中也取得多项成果,其中陆科闵、王政等人研究完成的“侗医药搜集整理”成果,获198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该所科技人员还整理出版两部侗医专著。陆科闵在侗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编著并出版了《侗族医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侗医药专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萧成纹编著出版《侗医药探秘》一书。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陆中午、吴炳升、吴国生编写出版《侗药大观》。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张祥福、张果果、曾尚东等人对侗族民间食疗保健方药进行收集,县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县民族宗教事务编写并公开出版了《侗乡药膳》一书。湖南医药学院汪冶等出版了《中国侗医药史》,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龙运光等人对侗族方剂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编著出版了《侗族常用药物图鉴》《中国侗族医学》《侗族药物方剂学》《草木春秋考释》《中国侗族医药学基础》等侗医药学术专著,袁涛忠等出版了《侗族医药文化与侗族药物》等。

3.开展侗药学术活动 经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批准,于2004年在通道成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专家委员会,并进行侗医药学术研讨,此后在湖南、贵州、广西三地每隔一年轮流举办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至2014年,经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批准,在贵州黎平县成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分会,并举办学术年会。从2004年至2021年的18年间,全国侗医药学术研讨会共举办8次,通过学术交流,大大提高了广大会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4.成立科研机构,开展侗药科研工作 我国现代侗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贵州、湖南侗族自治地区建立了侗医药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科研机构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怀化学院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湘西药用植物与民族植物学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医药研究所、湖南医药学院侗药研究所、侗医药研究怀化市重点实验室、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团体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族医药专家委员会、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医学会民族医药分会、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侗族医药专业委员会、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医药学会、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医药学会、怀化市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分会等。

5.科研成就 近20年来,广大侗药学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科研项目,获得众多国家、省(自治区)、市级科研奖励,如科技进步奖、自然奖、发明奖等,获得了众多的发明专利,建立了众多的侗药、中药栽培基地,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了众多的论文。下面我们列举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近3年的科研成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95项,经费1408.9万元,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120篇,出版著作22部,获奖6项,获批发明专利18项。

(田华咏 汪冶 何清湖 张在其) +xnDaoTq8Y+eO+tADzYgPNBgohFuqJCPfYhva8FQMOwMttNjYVkoA0d0hPDFjw3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