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医食疗思想

一、整体观念,三因制宜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表里、内外、上下各部分组织相互协调有序的统一整体。《灵枢·海论》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精、气、血、津液是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九窍(双目、双鼻孔、双耳、口舌、前后二阴)等各部分相联系,转运和发挥精气血津液的功能来完成功能活动。临床诊断疾病可根据脉象、症状、体征,以表知里、见微知著,了解脏腑精气虚实、气血盛衰,把握正邪消长变化,从而确定治疗大方向。例如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腰为肾之府,老年人腰酸腿软、健忘痴呆等症可联系“肾”的系统功能及相关经络进行干预治疗;肝藏血,开窍于目,发为血之余,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老年人视物昏花、白发、脱发等症可从调补肝肾精血入手;补益肝肾可食用菟丝子、枸杞子、黑豆、胡桃仁、黑芝麻、猪肝等食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亦密切联系。人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规律相适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对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状态均有重要影响。如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正常变化时,对万物生长发展有重要积极意义。若气候反常(太过或不及),“六气”变成“六淫”,便成为侵害人体的外感邪气。人体正气不足时,内外相感、正不敌邪则发病。

不仅人与自然有如此紧密联系,万事万物的变化皆离不开自然规律。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已提出四时养生的具体概念:“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谓蕃秀……冬三月,此谓闭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自然界的变化可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上体现出来,自然气候的变化、昼夜交替、寒暑往来、地理方位都对人体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医食疗注重“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宜健脾开胃,可食陈皮茯苓糕、山楂糕;老人年老体衰,肝肾亏虚,脾胃虚弱,宜顺气养血,补益肝肾、脾胃,可食枸杞红枣乌鸡汤、山药百合大枣粥;妊娠期间,宜保养胎气,补益气血,健脾补肾,不宜食活血滑利之品;脑力劳动者,宜益智健脑,可食核桃芝麻花生糊、枸杞炖羊脑;长期体力劳动者,宜补肝肾、强筋骨,可食杜仲腰花汤、山药猪蹄汤、板栗炖排骨。

因时制宜:春季万物生发,阳气初升,对应肝属木,宜食春笋、菠菜、猪肝、豆芽,如春笋炒猪肝;夏季阳热外散,对应心属火,宜顺应阳气发散,清热生津,兼顾护中阳,宜食生姜、荷叶、百合、绿豆、乌梅,如酸梅汤、生姜绿豆汤、茯苓荷叶茶;初秋温燥,晚秋凉爽,对应肺属金,宜平补阴阳、润燥生津,宜食杏仁、枇杷、雪梨、松子、银耳,如杏仁枇杷露;冬季寒冷,阳气潜藏,对应肾属水,宜补阴益阳,协调平衡,宜根据体质寒热选择食材,如温阳的羊肉、大葱、韭菜,滋阴的鸭肉、莲藕、木耳,如香菇炖鸡汤、莲藕排骨汤、红枣老鸭汤。

因地制宜:东南沿海,潮湿温暖,宜清淡利湿,可食五指毛桃煮鸡蛋、土茯苓薏苡仁粥、夏枯草陈皮凉茶;西北高原,寒冷干燥,宜温阳散寒兼润燥,可食虫草炖牦牛肉、羊肉炖萝卜。

二、平衡阴阳,形补学说

保持身心健康需要协调人体内外环境、体内各组织之间的平衡关系,保持整体阴阳协调、气血平和。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食疗以五脏为中心,通过食物的性味偏性、功效特性来纠正人体某些方面的不平衡,促进机体自我恢复。乌梅、枸杞子味酸,具有敛阴之功,适用于肝阴不足证;苦瓜、绿茶味苦,具有泻火之功,适用于心肝火旺、火毒炽盛证;大枣、山药味甘,具有补益脾胃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证;葱、姜、大蒜味辛性温,具有解表散寒之功,适用于肺卫郁闭、寒饮停滞证;甲鱼、海带味咸,具有补肾之功,适用于肾阴虚证。偏嗜五味对人体危害不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不同食物和药物一样有归经属性,针对不同情况选取恰当的归经食物,有利于提高食疗效果。百合、莲子、小麦归心经;梨、枇杷、甘蔗归肺经;小米、糯米、红枣归脾经;玫瑰花、芹菜、醋归肝经;猪腰、桑椹、黑芝麻、核桃仁归肾经;粳米、萝卜、陈皮归胃经;玉米须、冬瓜、西瓜皮归膀胱经;赤小豆、莴笋归小肠经;豆腐、土豆、荞麦归大肠经。

在古代中医食疗学说中,有以“血肉有情之品”(动物脏腑)来调补人体五脏六腑的“以形补形”说法。如以脏补脏:猪心补养心血,安神定志;鸡肝补肝明目;猪肚健脾益气;腰花补肾强腰。以脑补脑:鱼脑健脑益智。以髓补髓:猪脊髓补益骨髓。以子补子: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辨证治疗不孕不育。依据现代科学研究,以形补形有科学道理,如食用猪肝有助于肝脏对于锌、铁元素的吸收。但“形补学说”有局限性,应“师古而不泥古”,如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极高,不适宜血脂、血压较高的人群食用。现代社会人体疾病复杂多变,在参考医籍记载的食疗内容同时,还应考虑现代饮食营养科学、人体体质差异、地域气候差异等因素。食疗也应辨别正邪关系,邪气盛则先祛邪,正气虚以扶正为主。

三、辨证施膳,注重脾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饮食治疗以协调阴阳平衡为指导思想,通过辨体质、辨证确定食疗方法,通过食物的偏性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之偏,以药膳的功效来促进人体的自我恢复。食疗调理需要因人而异,辨别体质证候来确定食疗方法。

辨体质,如老年人普遍肾虚,常有腰膝酸软、耳聋健忘等症状,以肾为中心治疗,辨别肾阴虚或肾阳虚,给予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的药膳。辨证候,如小儿易感冒发热,可以是风寒、风热、食积内热等引起,而阳虚体质小孩易在感冒时出现腹泻、肢冷,阴虚火旺的小孩受外邪后易化热,容易出现高热、惊厥、便秘、手足抽搐等症状。因此需要辨别小孩的体质及感冒的证型,再确定用辛温散寒、疏风散热、退热生津或消积化滞等方法。辛温解表可用生姜粥、葱白汤,阳虚体质可酌加肉桂、干姜;疏风散热、退热生津常用薄荷荆芥粥;阴虚火旺体质宜加天花粉、芦根。病机相同而病种不同,可用相类似的食疗方法,为“异病同食”。例如,中气不足而下陷导致的胃下垂和子宫脱垂,都可用补中益气、升阳举气的方法。

饮食发挥作用离不开脾胃的运化输布功能。调补身体时宜先施健脾补气、开胃消食的食物,再予以食疗补益之品。暴饮暴食、饮食不洁、口味偏嗜等不良习惯皆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异常,湿聚痰生,积滞郁热,变生诸多病症。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则寒湿郁积,可导致腹泻、食欲不振、胃痛、痛经等症。过食辛辣肥腻、抽烟嗜酒可导致湿热内蕴,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痤疮等症。脾胃健运才能转输水谷精微,因此在食疗过程中调整好脾胃的功能非常重要。 QBZnh+rZ2zPGb27ruRVB5bH9E1GprXOcvJY00VUwE+cVXhALbd0EawPRflPr+1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