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健康与慢病

人民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的标志。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慢病防治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健康的焦点。

健康的含义应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情操四个方面来定义。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可具体理解为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社会环境相和谐、人体身心相和谐、机体各组织气血阴阳平衡。恢复机体阴阳平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初衷。《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亚健康是处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是指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县级以上中心医院)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但患者自己感觉躯体和心理上的不适。亚健康又有“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之称。慢病则为长期迁延不愈的确诊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起居、饮食、情志、劳逸失度、自然衰老等因素密不可分。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损耗人体正气,气血运行异常,可呈现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则是各类慢病发生的前奏与基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是指病程长、难痊愈、可终身带病的一大类疾病,例如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咽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癌症等。慢病的发生主要与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变化有关,具有流行范围广、治疗费用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增加社会负担。因此慢病的防控不可忽视。

慢病的防治与管理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板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于健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最早发源于先秦时期,属于中医学核心理念、特色与精髓,主要针对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进行干预。具体体现为未病先防,防患未然;既病早治,防微杜渐;已病防变,早治防传;瘥后防复。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与西方医学健康管理思想相结合,融入慢病防治管理中,是中国新时代健康管理的特色。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然气候与地域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体质或疾病状态的人群辨证实施导引锻炼、针灸、药疗、食疗等方法,结合起居、情志的调理,可有效达到慢病防治与管理的目的。 pw17dFuUFqo+Zmu5CiQ6h5u/FWiiH+aVPLj1o62kd23Orm93vXrVYK/hrv7EN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