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针灸直指 《素问》

针灸方宜始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 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刺热论

黄帝问曰:五脏热病奈何?岐伯对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 争谓邪正相搏。 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肝主木,庚辛为金,金克木,故死。 刺足厥阴、少阳。 厥阴肝脉,少阳胆脉。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期为大汗之日,如肝甲乙。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 反,谓反取其气也,如肝病刺脾、脾刺肾、肾刺心、心刺肺、肺刺肝。三周,谓三周于三阴、三阳之脉状也。如太阳病,而刺泻阳明也。 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亦井荥也。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荣,饰也。 荣未夭 日,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待时者,谓肝病待甲乙之类也。 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外见太阳之赤色,内应厥阴之弦脉,是土气已败,木复狂行,故三日死。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病一作气。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夭,曰今 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刺疟论

黄帝问曰:刺疟奈何?岐伯对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一云金门,一云委中,针三分,若灸可五壮。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侠溪针三分,灸可三壮。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冲阳针三分,灸可三壮。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公孙针四分,灸可三壮。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大钟针二分,太溪针三分,各灸三壮。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太冲针三分,灸可三壮。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列缺针三分,灸五壮;合谷针三分,灸三壮。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神门针三分,灸可三壮。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中封针四分,灸可三壮。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商丘针三分,灸可三壮。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足太阳金门,足少阴太溪。

胃疟者,令人且 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厉兑针一分,灸一壮;解溪针五分,灸二壮;三里针一寸,灸三壮;太阴横脉,在内踝前,斜过大脉宜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 谓阳明脉。 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亦开孔出血。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 五胠俞谓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复溜针三分,灸可五壮; 井谓至阴,针一分,灸可三壮。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 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 用药,不宜用针。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 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夹脊者,必已, 夹脊者谓大杼,针三分,灸五壮;风门热府,针五分,灸可五壮。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针三分,灸三壮。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头谓上星、百会,额谓悬颅,眉间谓攒竹等穴是也。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风池、风府、大杼、神道。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 经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刺咳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时谓王月。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肋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胠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刺腰痛论

黄帝问曰:腰痛起于何脉?刺之奈何?岐伯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即三里穴。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冬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即复溜穴,针三分,灸五壮。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蠡沟针二分,灸三壮。 其病令人善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 一云无善字。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带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 其中,怫然肿。 小锤,小针。 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承山针七分,灸五壮。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 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委阳针七分,殷门针五分,灸各三壮。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 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一云承筋禁针。

飞扬 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 一作七寸。 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复溜、筑宾俱针三分,灸五壮。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交信穴。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地机穴。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夹脊而痛至头, 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一作沉沉。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 阴市、三里。 上热,刺足太阴; 地机。 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涌泉、大钟。 大便难,刺足少阴; 涌泉。 少腹满,刺足厥阴。 太冲。 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 束骨、京骨、昆仑、申脉、仆参。 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复溜、飞扬。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 腰髁下第四髎,即下髎,针二寸,灸可三壮, 左取右,右取左。 痛在左针右,痛在右针左,所以然者,以其脉左右交于尻骨之中故也。

奇病论

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名曰胞之络脉绝也。无治,当十月复。

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不可灸刺,积 为导引服药。

人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名曰伏梁。不可动之, 动谓齐其毒药,而击动之。 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名曰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人有病头痛,数岁不已,名曰厥逆。谓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瘅,谓热也。 谓人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治之以胆募俞。

有癃者,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细微,如发者,此不足也。五有余,二不足,名曰厥,死不治。

人初生病癫疾者,名曰胎痫,谓在母腹中感惊,令子发为癫也。

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曰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有病怒狂者,名曰阳厥。谓阳气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治之当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铁洛、铁浆。 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刺要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者,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刺齐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

刺志论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小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长刺节论

岐伯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脏针之,刺至骨病已止。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 阴刺谓卒刺。 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刺俞 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 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 以下,至少腹而止,刺夹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一作䯏;四椎,恐为五椎,谓心俞应少腹。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炅,热也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 气狂乱也 。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皮部论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不与,疑不愈也。

经络论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 ,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骨空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伤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大风汗出,灸 。以手压之,令病者呼 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 即攒竹,刺三分,若灸三壮。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即缺盆。 折使摇臂,齐肘正,灸脊中。 即背阳关,针五分,灸三壮

䏚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 䏚谓夹脊两旁空软处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胕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也。

刺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 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孔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胻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流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输,何也?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气 乃去,故取井下以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调经论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上下,谓膈上下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阴之生实奈何?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 ,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 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缪刺论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 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大络,十五络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腧,命曰缪刺。 四末,谓四肢也。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 谓病易且移 。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对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 ,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 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 关冲穴,痏疮 也。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 大敦穴,两脚俱刺,故曰各一痏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至阴,一云小趾外侧。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金门。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商阳,一云次指内侧。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人手本节踝 。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月半以前为生,月半以后为死

邪客于足阳 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 出血,刺足跗上动脉, 冲阳。 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三毛大敦穴 。善悲惊不乐,刺如上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商阳。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 中冲。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 络气已绝,故不刺 。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 衄,上齿寒,刺足大趾次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厉兑。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 窍阴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纳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 上, 贲,谓气贲也。一云贲膈也,谓气上走膈上。 刺足下中央之脉 涌泉 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纳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一云腰俞无左右,当是下髎穴。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环跳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听会 。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 龈交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 各刺其井,左取右,右取左。 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 厉兑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 商阳。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额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 隐白 。后刺足心, 涌泉 。后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 厉兑。 后刺少商、少冲、神门 ,各一痏,立已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剔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立已。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经刺论

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 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 ,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循 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巨刺论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岐伯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手足阴阳流注论

岐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手之三阴,从胸 走至 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 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于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

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夹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趾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趾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卫气行论

黄帝问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 。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气 在少阳;水下三刻,气在阳明;水下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五刻,气在太阳;水下六刻,气在少阳;水下七刻,气在阳明;水下八刻,气在阴分;水下九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 ,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诊要经终论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故春刺散腧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腧,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腧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复分,令人不嗜 食少气。春刺秋分,令人时惊,且哭。春刺冬分,令人胀,病不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令人懈惰。夏刺秋分,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扑之。夏刺冬分,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令人益 嗜卧,且善梦。秋刺冬分,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令人卧不能眠。冬刺夏分,令人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令人善渴。

刺禁论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 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谓肾神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一作欠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一作三日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足 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耳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一作脉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新内无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 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五夺不可泻

岐伯曰:形容已脱,是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四季不可刺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死期不可刺

岐伯曰:病先发于心,心痛 ,一日而之肺,咳 ;三日而之肝,胁 支痛;五日而之脾,闭 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喘咳;三日而之肝,胁 支满痛;一日而之脾,身重体痛;五日而之胃,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头痛 目眩,胁支满;三日而之脾,体重身痛;五日而之胃,胀;三日而之肾,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身痛体重;一日而之胃,胀 ;二日而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而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而上之心,心胀;三日而之小肠,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而之肾,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而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而之脾,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晡

病先发于膀胱,小便闭;五日而之肾,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而之小肠,腹胀;一日而之脾 ,身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有一脏及二三脏者,乃可刺也。

刺法论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曰: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已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 肝虚,天虚,又遇出汗,是谓三虚 神游上位,左无英君,神光不聚,白尸鬼至,令人卒亡。 邪干厥阴,大气身温,犹可刺之, 目有神采,心腹尚温,口中无涎,舌卵不缩。 刺足少阳之所过。 丘墟穴,针三分 。咒曰:太上元君,郁郁青龙,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诵三遍,次呼三魂名:爽灵、胎光、幽精,诵三遍,次想青龙于穴下,刺之可徐徐出针,亲令人按气于口中,腹中鸣者可活。次刺肝之俞, 九椎下两旁。 咒曰:太微帝君,元英制魂,贞元及本,令人青云。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 针三分,留三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针,气及复活。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舌卵不缩,目神不变 。可刺手少阳之所过, 阳池 。咒曰:太乙帝君,泥丸总神,丹元黑气,来复其真。诵三遍,想赤凤于穴下, 刺三分,留一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留一呼,徐出扪穴,即令复活。 复刺心俞, 五椎两旁。 咒曰:丹房守灵,五帝上清,阳和布体,来复黄庭。诵三遍。 刺法同前。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 智意二神,游于上位,故曰失守 。又遇土不及,青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 冲阳。 咒曰:常在魂庭,始清太宁,元和布气,六甲及真。诵三遍,先想黄庭于穴下, 刺三,留三,次进二,留一呼,徐徐出,以手扪。 复刺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咒曰:大始乾位,总统坤元,黄庭真气。来复游全。诵三遍。刺三,留二,进五,动气至,徐出针。

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 合谷。 咒曰:青气真全,帝符日元,七魂归右,今复本田。诵三遍,想白虎于穴下。 刺三,留三,次进二,留三,复退,留一,徐出,扪。 复刺肺俞, 三椎下两旁。 咒曰:左元真人,六合气宾,天符帝力,来入其门。诵三遍。 针一分半,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一呼,徐出手扪。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 京骨。 咒曰:元阳育婴,五老及真,泥丸玄华,补精长存。想黑气于穴下。 刺一分半,留三呼,进三分,留一呼,徐出针,扪穴。 复刺肾俞, 十四椎下两旁。 咒曰:天玄日晶,太和昆灵,持入始清。诵三遍。 刺三分,留三呼,进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针,扪穴。

五刺应五脏论

岐伯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 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以应肺也。二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以取经络之血,以应心也。三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以应肝也。四曰合谷 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以应脾也。五曰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以应肾也。

九刺应九变论

岐伯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者,刺诸经荥刺脏腧也。二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五曰分刺者,刺分肉间也。六曰大泻刺者,刺大脓也。七曰毛刺者,刺浮痹皮肤 也。八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焠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岐伯曰:凡刺有十二节 ,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宜旁针。

二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 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

三曰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

四曰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少深者。

五曰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疗寒气博大者。

六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

七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

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置 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

十曰阴刺者,左右卒 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旁针刺者,直 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

十二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岐伯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弗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 ,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 ,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标本论

岐伯曰: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刺王公布衣

岐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则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气之 慓悍滑利也。寒痹内热,刺布衣以火焠之,刺大人以药熨之。

刺常人黑白肥瘦

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厚,皮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皮薄色白 ,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 ,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刺壮士

岐伯曰:壮士真骨,坚肉缓节,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婴儿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刺可也。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使 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 也,故邪居之。

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器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 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 ,用之不殆。 ehvm9du6Kj61qZYF1vgAUNZJrN9XZ4MwIqIUkm/eYz8i6OOeS/mIfCr0nf7q50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