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积,指腹部痞块,属积聚一类;亦指过食生冷油腻所致的痞块。鼓胀,以腹部膨胀、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多由饮酒过多,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等因素所致,现今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都属鼓胀病证。痞积和鼓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时有关联,或先有痞积,后发展为鼓胀,常同时存在。在何氏医著中对这类病证还有称作痞块、腹痞、胁下结痞、疟母、肿胀、单腹胀等名,其中肿胀包括肿与胀,肿指水胀,水溢肌肤为肿;胀,即鼓胀、腹胀,气滞于中,水积于腹。本节所取属鼓胀者。从病证阐述看,有属脾胃病、肝胆病、血吸虫病、疟疾后等多种病证,多为肝脾郁滞所致,延久则可发展为痞块、鼓胀等病证。
何氏医家认为痞积、鼓胀以肝、脾、肾三脏受病,以及气、血、水瘀结于腹内为病变关键,证属本虚标实,其病机多为脾虚肝郁、中虚夹湿、下焦火衰等。如《何嗣宗医案》认为:“肝血虚则木强侮土,土失运化,湿热壅遏而成胀。”《何元长医案》中说:“向有疟母,痞气攻冲,脘痛及胁右,脉右软左弦,肝木犯胃也。”何书田《杂症总诀·痞块积聚》认为,痞或痞块,均因中气不足,气机阻滞所致,痞块属聚、瘕范畴,表现为移动无定处,满而不痛;积或癥,多因邪气内结,初为气结,久则入络,表现为胀满疼痛,痛有定处。他还说:“积聚,积为阴邪聚络,盖所以容此阴邪者,必无阳动之气以旋运之,而必有阴静之血以倚仗之。”此说可谓击中肿瘤生长发展之要害,亦对积聚的治疗开启思路和方法。至于鼓胀,虽与脾虚不运有关,但与肝气郁滞,瘀血内结密切相关,故为气、血、水交结而成,临床以腹大、身瘦、饮食不进为主症。何古心《春熙室医案》中认为肝脾内伤,土不培木,木来乘土,气阻则水亦不行;脾虚夹湿,可累及肺气不利,肺失于通调水道,即所谓“高源不行”,甚则肾阳虚衰,火不化土,肿胀尤甚。
《何端叔医案》谓腹痞总由气机阻滞引起,有虚实之分,然以虚实夹杂为多,其医案中多见中虚木旺、中虚木郁、肝阴与脾气并伤、肝木犯中、阳虚湿胜等。何平子《壶春丹房医案》中痞积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以胁肋部胀满为主,故责之于肝气郁结,或肝胆郁热,侵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气郁,或肝郁脾虚,中不胜湿等;二是腹部有痞块,结痞攻痛,或伤络呕血。医案中鼓胀病案较多,有百十余例,其病机多为肝胆郁热、中虚夹湿、下焦火衰等,病变以肝脾肾三脏为主。《何鸿舫医案》中所述痞积、鼓胀证候多表现为腹胀,或腹胀痛,腹膨肿满,并可伴有泄泻便溏、小便不利、纳食不消,甚则下血、发热等症。何鸿舫认为肝脾交困是本病之主因,脾阳衰,不克运化;肝液亏,气阻血瘀,腹胀肿满由是而成。
痞积、鼓胀的治疗,何氏医家认为,对于本虚标实之证,应权衡先后缓急,病在气分抑或血分,一般治宜扶正祛邪兼顾,不宜峻攻。治疗大法以和理肝脾、和理气血为主。如何书田擅用此大法,具体治法有疏肝化滞、燥湿补中、疏和气血、疏消化积、和胃降气、温补滋纳等,方如逍遥散、补中益气汤、济生肾气丸等。何嗣宗善用养肝运脾,理气活血,通利水气,方以四物汤加味。何元长善用分利法,并据证采用温解、开泄、燥土、通阳、温补等法,所用方药中可见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二陈汤、真武汤、肾气丸等。
何平子《壶春丹房医案》中所取治法尤多,二十八世何时希对其总结有四大类,即泻法、补泻并施法、通补法(补而能通,通中有补)和补法,具体共有51法。然以分清疏理为主治,热郁者用苦泄分理;寒湿者用通阳涤饮;肝络不和者用疏肝分理;脾肾阳虚者用温通分理。大多采用虚实兼顾治法,何平子所出鼓胀方,即以上补宗气、下通六腑为旨,此方可视为治鼓胀的基本方。对于内热腹胀,阳明气滞者,正气虽虚,但补剂不可早用,宜先疏通,再接服养营和理剂。而对于气痹腹胀,命门不充者,经疏腑治疗后,膈次稍松,即以滋补,可谓“塞因塞用”。由此可见何平子胸有成竹,治法善变,医道高明。何古心治疗亦以“疏”“补”为大法,如温疏、疏消、疏理、疏化、疏通、培补、滋养等。疏,以理气、利水、活血为要,疏补并进的组方原则,可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的作用。何鸿舫治痞积、鼓胀主次分明,即以肝脾为主,兼顾肺肾;以行气为要,兼以祛水、化瘀,变化灵动,值得学习参考。
《何承志医案》中治疗水湿内盛,腹胀明显,且伴黄疸,小便减少,起病急者,先治其标,以利水退黄为要,仿茵陈五苓散加减。如正虚明显,治宜标本兼顾,以健脾利水为法,用四君子汤合五苓散治之。他还善于使用外治法,以外敷药物治疗腹水,提高疗效。
何书田《杂症总诀·痞块积聚》中提出治疗积聚的大旨是当以辛温入血络治之。然用药要仗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入阴出阳,以施其温散辛通之力,而消除阴邪聚络。此说可参。
何氏医家治疗痞积、鼓胀旨在调和肝脾,调和气血,气行邪散而不伤正气,选方用药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如常以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神曲等药与白芍、郁金、香附、青皮、柴胡等药同用,以疏和肝脾;用香附、川楝子、郁金与茺蔚子、当归须、肉桂同用,以调和气血。利水渗湿常用白术、茯苓、车前子、泽泻、川椒目、桑白皮、冬瓜皮、胡芦巴、大腹皮等药。
何平子对于下焦火衰甚者,可早晨加服肾气丸。何元长治疗肝胆热郁者,用苦泄分理法,药如黄连、山栀,合以木瓜、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除此,常用的药物有麻黄、葶苈子以开肺泄水;党参、炮姜、肉桂、砂仁以助脾温运。何书田治劳伤鼓胀,则温宣、温补同用,以真武汤加菟丝子、枸杞、补骨脂、肉桂等药;阴虚者加地黄、五味子等药;虚甚者,可合以资生丸、肾气丸以增疗效。何古心治疗正虚邪实证候擅用药对,采用鳖甲配柴胡,或鳖血炒柴胡;高丽参配青皮;芍药配半夏;熟地配沉香等补而兼疏,疏补并进,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的作用。何鸿舫喜用炮黑姜、吴茱萸、附子、小茴香以温运脾肾祛水;用香附炭、当归、焦白芍、鳖甲、桂枝、槐花炭以柔肝行气化瘀。此外,还常用益智仁、党参以补益正气;山楂炭、麦芽助胃消食;山栀、黄芩、柴胡泄火退热;桑白皮、苏子、竹茹利肺化痰。
何书田还善用鳖甲、象贝、海蜇、地栗等软坚化积;用沉香、槟榔、代赭石、旋覆花、苏子降逆和胃;用白芍、菟丝子、枸杞子、紫石英、党参、益智仁等药滋补肝脾肾。对于癥积血络凝痹者,则选用归须、延胡、橘核、茺蔚子、香附、益母草、郁金、川芎、桃仁、木通、韭白、蜣螂、䗪虫等体阴用阳之品,以入阴出阳,施其温散辛通之力而获佳效。
鼓胀方: 西党参、炙草、枳壳、腹皮、泽泻、生白术、厚朴、木香、赤苓。出自《壶春丹房医案》,为何平子所创。功能上补宗气,下通六腑。方中有五苓散、四君子汤合方,加枳壳、大腹皮、厚朴、木香,以增分理之效。
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生姜。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出自《脾胃论》。功能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济生肾气丸: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出自《济生方》。功能补肾利水消肿。
四物汤: 见诸虚劳倦。
二陈汤: 见咳嗽痰喘。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出自《伤寒论》。功能温脾化饮。
五苓散: 泽泻、白术、茯苓、猪苓、桂枝。出自《伤寒论》。功能通阳利水。
真武汤: 见咳嗽痰喘。
外治方: 千金子20g,肉桂20g,甘遂20g,黑丑30g,川椒10g。共研细末,分六次和面粉、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每日一次。使用第一天6~8小时后,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反应,若发现局部皮肤发红,起泡即停用。使用前测患者腹围,使用中测腹围与尿量,并随访B超检查腹水情况,观察治疗效果。此方出自《何承志医案》,为何承志所创,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晚期肝癌腹水、尿潴留、肾功能衰竭等疾病中。
案例1 痞积(肝郁乘脾)(选自《何书田医案》)
气郁食郁,腹作胀,而胸结不舒;脉弦劲不和。此木来乘土之候,延久防成鼓。暂拟疏肝化滞,以觇进退。
炒白芍、炒枳实、半夏、川郁金、赤苓、冬瓜皮、炒归须、瓜蒌仁、陈皮、黑山栀、泽泻。
复诊:服前方,胸次结滞渐舒,脉弦亦和。拟从肝脾和理,勿过劳多食为嘱。
炒白芍、炒川连、炒枳实、黑山栀、泽泻、炒归须、焦茅术、广陈皮、赤茯苓。
【按语】 气郁、食郁而成痞积。脉弦劲不和,提示肝气郁结,肝旺乘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延久则可成鼓胀。当下首当疏肝化滞,以通气血,方可护脾防鼓。方中用郁金、枳实、半夏、陈皮、山栀、瓜蒌仁等药以疏肝理气,清热化滞;用炒白芍、当归养肝活血,与理气药相配,可调和气血;赤苓、冬瓜皮、泽泻利水祛湿,有防水停成鼓之功。二诊脉见弦和,胸腹渐舒,提示肝郁结滞减轻,故去除半夏、郁金、冬瓜皮、瓜蒌仁等药,而加入焦茅术以增健脾之力,全方以和理肝脾为要。
案例2 劳伤、鼓胀(肝郁,脾肾阳虚)(选自《何书田医案》)
向有结痞,复兼劳伤吐血,吐后腹胀,服舟车丸而得松。现在又有腹胀之象,脉形细数。劳伤与鼓胀兼病,不易治。
炒川连四分,炙鳖甲、川郁金、砂仁、茯苓皮、车前、炒川朴、焦白芍、炒枳壳、苡仁、大腹皮。
每朝服资生丸、金匮肾气丸各钱半,合服十朝。
复诊:投温通疏滞法,腹胀大松,脉形稍觉有力。可投补剂。
焦於术钱半,炒白芍钱半,牡丹皮二钱,带皮苓三钱,陈皮八分,砂仁四分,安南桂四分,山萸肉钱半,福泽泻钱半,大腹皮钱半,车前子钱半。
资生丸、肾气丸每朝仍各用一钱,合服。
【按语】 患者腹胀停水,服舟车丸去水饮一时见效,然病根未除,故腹胀又起。再加劳伤,脾肾俱亏,此乃本虚标实之证,治宜兼顾。何书田取汤方疏利、化积、去水以治标,丸药益脾补肾以治本。待水邪有减,腹胀得松时,治以补益为主,以增机体抗病能力。
案例3 鼓胀(肝脾两虚,水湿内积)(选自《何嗣宗医案》)
初诊:雀目 多变,鼓胀。肝血虚则木强侮土,土失运化,湿热壅遏而成胀。右脉沉滑。宜用大针沙丸 。药未备,且进汤方。
生地、归身、白芍、川芎、生白术、炒枳壳、麦冬、姜皮。
二诊:雀目少愈,膨胀未消,肝脾久伤,岂能速愈;右脉滑大略和,脾阴未复也。拟地黄汤加减。
生地、白芍、苓皮、丹皮、怀药、泽泻、麦冬、於术、归身、砂壳。
三诊:脉大稍柔。用八物汤滋肝补脾,以宽其胀。
生地、归身、白芍、川芎、於术、参须、云苓、砂仁、川连、车前、神曲。
【按语】 鼓胀一证,病在肝木,多犯脾土,肝乏疏泄,脾失运化,由此导致气滞血瘀,水湿内积,故见腹鼓且胀,脉沉滑。肝开窍于目,肝血虚,则目睛失养而视物不清,治当养肝运脾,理气活血,通利水气。方以四物汤加味,四物汤养肝活血;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祛水,合用姜皮,则去水力增。二诊证情虽有改善,但鼓胀属久病顽证,还当守方长治。三诊用八珍汤之义,同前二方相比,加入参须,增强了健脾之力,以图缓治。可见,何嗣宗治鼓胀重在治本,不妄用峻药逐水,结合临床确实如此,峻药逐水图一时之快,不仅水饮不能根除,反伤正气,于病不利。
案例4 鼓胀(肝脾交困)(选自《何鸿舫医案》)
锦荣 庚辰九月初八日申刻
力伤食冷,腹胀足肿,脉弦细不应指。肝脾交困,鼓疾之重候也。少食为妙。
焦冬术钱半,煨益智钱半,炒枳实钱半,大腹绒(洗)钱半,香附炭三钱,广木香四分,制附片五分,炮黑姜五分,炒青皮钱半,茯苓三钱,炒小茴香七分。加砂仁末(冲)四分,川椒目四分。
复诊:庚辰九月十一日午刻复
腹胀足肿略减,咳呛气逆多痰,脉细数无神。尚非安境也。
炒党参钱半,焦冬术钱半,炒苏子钱半,茯苓三钱,广木香四分,山楂炭三钱,煅瓦楞壳(杵)四钱,炮黑姜四分,炒小茴香六分,大腹绒(洗)钱半,香附炭三钱,炒青皮钱半。
加姜汁炒竹茹钱半,官桂四分。
【按语】 本案例阳虚水泛,是为鼓疾重候,何鸿舫认为证属肝脾交困,治宜温阳利水,以解水湿困脾之忧,方取真武汤为基础,加入大腹绒、川椒目以增去水之力;合以枳实、香附、木香、青皮、小茴香、砂仁理气通腑,以除肝气郁结之愁。肝脾得舒,则腹胀足肿有减,然病情深重,仍需调肝益脾,安稳病况,故复诊加入党参、竹茹、桂枝、山楂炭、煅瓦楞等药以增强健脾消滞,活血通脉之功,此乃治本之意。
案例5 鼓胀(阳虚水停)(选自《春熙室医案》)
作肿,举动喘急,二便不畅,脉来浮濡。鼓病已成,宜用温疏。
炒茅术钱半,生芪三钱,肉桂四分,淡吴萸三分,葶苈子钱半,甘遂钱半,泽泻钱半,炒车前子三钱,茯苓三钱,尖槟榔钱半,制香附三钱,蜜炙桑皮二钱,冬瓜皮三钱,黑丑子钱半。
【按语】 患者腹水较多,上迫于肺,故举动喘急;肺通调水道,又与大肠相表里,今肺失肃降,故二便随之不畅。法取温疏,即温阳化气以利水,疏理气机以通腑,方中茅术、生黄芪、茯苓、肉桂、吴茱萸合以葶苈子、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桑皮、黑丑子等药,是为温化利水;槟榔、香附合以甘遂,是为理气通腑,二便通畅,水饮得去,则诸恙可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