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诸虚劳倦

●【病证认识】

虚劳指虚损、劳伤,是由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久虚不复所致的虚弱证,以及某些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的疾病。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尸劳,包括现代医学的结核病。何氏医著中虚劳又有劳倦、怯证、弱证、干血劳、蓐劳等病证名。十九世何嗣宗《虚劳心传·虚劳总论》认为,虚劳一证总由脏腑内伤所致,且以五脏虚损为主,即如他开篇所说:“虚劳之症,无外邪相干,皆由内伤脏腑所致。如酒伤肺,湿热熏蒸,则肺阴消烁;色伤肾,精室空虚,则相火无制;思虑伤心,神伤血耗,则火易上炎;劳倦伤脾,最能生热,热则内伐真阴;忿怒伤肝,郁怒则肝火内烁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冲而吐血。此五者,皆能劳其精血。”从所列肺阴消烁,肾精空虚、相火无制,心神血耗、火易上炎等病理变化来看,五脏阴精亏损,虚火内扰是为虚劳产生之根本。因此,何嗣宗对虚劳的认识有其独特之处,即阴虚则内热生,而成虚劳之证矣。此说的形成一是来自临床实践,当时患有慢性疾病者,即如现代结核病、肝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均多见到表现为脏腑阴精亏虚,夹有邪热内扰等虚劳证候。一是源于《内经》理论,《素问·解精微论》说:“夫一水不胜五火。”何嗣宗阐述道:“一水者,肾中真阴之水也,即精也。”然五脏阴虚,皆可生火,由此来看,一水要制五火,确有难以胜任之嫌,故在虚劳证中表现为阴虚内热者较多。何嗣宗此说对何氏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大多认为虚劳之根总由肾阴亏虚,真阴一亏则相火妄动,水不涵木则肝阳亢,肝旺则乘脾土、刑肺金,诸病乃生。

由于脏腑虚损,五脏之间原有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关系被打破,故虚劳病证中常见五脏相乘的传变,何嗣宗对此阐述甚详。如肾传心,此循水克火,心传肺,循火克金,肺传肝,循金克木,肝传脾,循木克土,脾又传肾,循土克水,即所谓“五脏克遍也”,这种情况出现,说明人体抗病能力很差,一脏之病,五脏皆受累,故何嗣宗称此是“大凶之兆”。临床上又有五脏病变不按五行相克次序而发生传变,如肾病传肺,即间隔一脏心,然肾与肺有五行相生关系,即金生水,故肺金为母,肾水为子,此种传变是为子病及母。同理,肾病传肝,此间隔心、肺二脏,而肾与肝亦是相生关系,即水生木,所以肾水为母,肝木为子,此即母病及子。这两种情况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如肺病日久,肾水亦亏;肝病发生,乃根于肾水不足等。至于肾与脾,原本土克水,但是当肾水太强时,或脾土太弱时,反而受到肾水的反克,即反侮,于是发生了肾病轻而易举地传于自己所不胜的脾,临床上脾肾同病是常见的病况。

《何元长医案》中虚劳案例多有肝肾阴虚,肺肾阴虚,亦有命门火衰的脾肾阳虚,更有心脾肾俱亏,或三阴素虚的多脏虚损。《何书田医案》中,除有五脏虚损证外,还有属营卫虚、气血虚、阳亏阴损等病况。何古心《春煦室医案》中劳怯的病机还有脾阴虚而火升络热;肝脾营亏,奇脉失调;心火亏,阳弱不能入阴等。《何端叔医案》中虚劳案例除有脾胃气阴亏虚、肝肾阴亏、阴虚肺弱、肝脾肺肾俱虚等证外,还可夹有风寒、血热、痰湿、气滞等病况,呈虚实夹杂等证候。二十七世何承志《何承志医案》中载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他诊断为中医虚劳病证,从辨证看,此属脾肾虚损,气血亏乏,阴阳两虚。

关于虚劳的证候表现,《虚劳心传·虚劳总论》论述甚详,如在肾以腰腿酸软、骨痛、梦遗、耳鸣等症为主;在心以惊悸怔忡、虚烦不寐、口苦舌干或口苦糜烂等症为主;在肺则以咳嗽多痰、喘息促急不得卧、咳血衄血等症为主;在肝则以寒热如疟、胁肋痛胀、头晕眼花、目涩、易怒等症为主;在脾则为饮食少思、恶心呕吐、腹胀满隐痛、食不消化、肌肉消瘦等为主症。并以此来辨别何脏受病。然临证要注意,每有二脏或三脏同病出现,此时当辨明以何脏虚损为主,一方面从症状表现的主次来辨,另一方面可从病因入手,来辨主要受病的脏腑,主病者为本,次病者为标,治病当求其本。

虚劳证的脉象当见浮软、微弱,虚证见虚脉,提示脉证相合,病情为顺,预后较好。如脉虚而数,说明火热较盛,真阴易损,故难治。阴亏甚极,必损及阳,此时虽发热而脉涩小、或结代,提示心气受损,预后不良。若见两手脉弦,说明肝阳亢盛,极易乘脾,如左手脉细,右手浮大劲急,提示肝木克脾,脾土衰败,预后不良。凡疾病过程中,邪去正虚,病退易治,如失血,发热渐退,脉由芤转小;反之,邪盛正虚,病进难治,如失血,发热不退,脉由芤转数大,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大则病进。”

此外,何元长还提出虚劳与外感当做鉴别,莫将虚损误作外感,如虚劳所致的身痛、骨节痛,不可误作风湿;虚劳发热恶寒亦不可误作外感风寒。

●【治法切要】

何嗣宗《虚劳心传·调治三要》提出虚劳治法三大要:一曰补肾水。肾阴、肾阳是人体之根本,然人的一生中,由于不节房劳,或疾病缠绕,或年老体衰,肾阴更易受到伤伐,阴亏不纠则阳亢,补阴则可制阳,而阴液亏损难以速补,因此主张填补真阴需及时、持久。补阴之剂如保阴煎、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二曰培脾土。脾虚证的治疗,可宗仲景建立中气法,主方小建中汤,有阴阳双调之功。此外,五谷等食物调补亦所必需。三曰慎调摄。虚劳的成因众多,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还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抒情调志,才能有助药力,五脏条达,精气内存,早日康复。

何嗣宗的虚劳三大治法对何氏后代医家影响甚大,多有继承,然亦有发挥。如何古心《春熙室医案》中常用滋水涵木,育阴潜阳;用益气健脾,以培土生金,补血养心;注意夏令调摄,以杜疾病加剧等。然何古心亦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如对于脏腑阳衰者,当用温补;证属肝旺乘脾,虽有木火烁阴,但不可清泄,以免伤气;虽有气血亏虚,亦不可骤补,恐滞胃气,惟宜养胃和肝;如见脘胀作肿,治当健脾疏肝,但需祛柔腻之品,以免碍脾恋邪;如见腹痛便溏,舌红脱液,此肝脾两虚,木郁克土之证,治疗颇为棘手,养营则滑大肠,扶阳则燥阴液,惟宜甘酸济阴法,既扶脾敛肠止泻,又益肝化阴养燥。可见何古心对于肝脾两虚,肝脾不和的治疗目的是要木达土旺,这亦是他对培脾土一法的拓展和发明。

《何端叔医案》中认为虚损夹有邪气者的治疗当权衡,或施以柔养滋补,或补泄兼顾,或先清利,待气机疏顺再作调补。《何书田医案》治疗气血虚,阳气弱者,则用温补,以四君子汤加味;如气血虚,瘀阻经闭者,治以调营通经,以四物汤加味。《何鸿舫医案》对劳倦的治疗重在补脾,常用四君子汤,或归脾汤加减。如肝脾交困,症见腹痛、腹胀、泄泻者,治以温理法;心肾不足,气阴两亏而症见腰疼骨楚,头眩,心跳,治取柔养,用归脾汤加减。

从《何元长医案》中可见,何元长运用补法十分注意细节,首先观察脾胃的纳运能力,如连进补剂而不膈胀作痛者,方可重剂频补,反之则以和胃健运先行。何时希对元长先生虚劳大法评价甚高,认为他以气血、脾肾两大纲,“既不从仲景劳者温之之法,又不阿丹溪阴虚相火之说,诫温阳之足以助火,清相之足以伤脾。又引土旺而金生,毋拘拘于保肺;水壮而火熄,勿汲汲于清心之论。如是,于五脏之中,独推崇于脾肾,法理俱备,探骊龙而得颔珠矣”。

《何承志医案》载有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立意通过调补脾肾之阴阳来纠正脏腑气血虚损,创立三奇汤,三奇是指人体精、气、神而言,此三者是人体维持生命的根本,虚劳证此三者皆匮乏,故用天冬、熟地、人参三药,寓意“天、地、人”三才而补之,法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祛邪治标。

《虚劳心传》对于虚劳阴虚内热的治疗注意点告诫甚详,提出调治七误:一是引火归原之误。乃告诫不要将阴虚火旺证当作阴盛格阳证,而误用引火归原法治疗。为何会误治?因为两者均可见面赤、烦躁、口渴而不欲饮、下部足冷等症,临床须仔细辨别。二是理中温补之误。即不要一见腹满泄泻,就认为是脾胃虚寒,而投温中升提之剂,要考虑有阴虚所致者。如不辨明阴虚所致脾虚的种种病机,而误用理中等温燥之剂,则更伤阴液,促病发展。三是参芪助火之误。这是提示用人参、黄芪培土生金时,需确诊肺中无热。人参、黄芪是健脾补中的要药,即使病在肺,培土生金法亦为临床常用,然两药虽性味甘、平、微温,总以补气升阳见长,大凡内有实热火炎者,用之当慎,恐助阳热更甚,火灼阴液尤亏,于病不利。四是苦寒泄火之误。此乃提示阴虚火热证治当滋阴润燥为主,不可过用苦寒泄火药。因苦寒药有伤脾败胃之虞,一旦造成脾胃虚损,出现纳呆,泄泻,反而给治疗增加麻烦。因此阴虚火热证的治疗宜滋阴润燥为主,适当配以清热泻火可增强疗效,但需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五是二陈消痰之误。此乃告诫对于阴虚火升凝痰者,不可妄用二陈汤。二陈汤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对于因脾失健运,痰从湿生者尤适。对于阴虚者,或为肾阴虚,或为肺肾阴虚,由于阴亏不能制阳,虚火上炎,肺受火灼,失于清肃,而致津凝痰生者,如误用二陈汤,则更伤阴液,助火灼肺,而应治以滋阴润燥,使虚火得降,肺气清肃,则不治痰而痰自清。六是辛剂发散之误。这是告诫医者不能将阴虚发热认作外感发热而误用辛散发表之剂。可因汗出过多而损伤人体阳气和阴液,致变证迭起。八是疗治过时之误。此乃提倡医者要治未病,并告诫人们有病要早治。他还提出治疗步骤和疗程:“火之未清,清之为急,火之稍清,壮水为先。”“盖益阴之药,必无旦夕之效,以阴无速补之法也。”因此,虚劳的治疗当持恒,方能见效。

●【擅用方药】

滋肾、健脾方药是何氏医家治疗虚劳所常用,其中有些是历代医家的经典方,有些是自创自制的汤方,包含了祖传的验方,如保阴煎、回生丸、白凤膏、四五培元粉等,如下所列。医家随证加减变化各有见长,如二十四世何平子擅用地黄、菟丝子、首乌、枸杞、女贞子、天冬等补肾滋阴;用人参、黄芪、山药、扁豆、白术、茯苓等补脾益气。虚甚者加阿胶、鳖甲、坎炁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髓;热甚者加羚羊角、犀角、丹皮、青蒿、石决明等清火凉润之药去除邪气。何书田治阴虚内热,除用滋阴方药外,常辅以清虚热药,如鳖甲、秦艽、地骨皮、青蒿等。阳气弱者,则用温补,以四君子汤加附子、白芍、煨姜、大枣等药。气血虚、经闭者,以四物汤加香附、肉桂、丹参、月月红等药。

何古心治脘胀作肿,擅用黄芪、白术、茯苓、鳖血炒柴胡、芍药、肉桂、玫瑰花、泽泻等,既扶脾养肝,又疏通祛邪。又用五味子、熟地、当归配山药、炮姜、白术、茯苓等甘酸济阴而治脾虚肝阴亏者。何鸿舫常以四君子汤加枳实、木香、炮黑姜、桂枝、大腹绒等药温理肝脾;心肾不足者用归脾汤加减,合以龙齿、枸杞、杜仲、胡桃肉等药。并注意补脾而不碍脾,常在方中加入陈皮、白蔻壳、砂仁等理气灵动药;桑枝、牛膝、荷蒂、香附等药亦常有加入,以利气机的升降、畅达,他称之为疏滞法。尤其是肝脾不和者,症见虚热,脘腹痞胀,或兼有食积,遗泄,在用黄芪、鳖甲、芍药、茯苓等药滋肝、健脾的同时,需合以疏滞,此在补益剂中实乃不可或缺。

何元长善用食药两用之品,如藕汁、百合、淡菜、山药等以增强补肾健脾之效。他还注意药物的炮制、五味对药物的药性、归经的影响,如咸味能入肾,故欲补肾则可加入少许青盐,或用青盐炒熟地、盐水炒陈皮等炮制法;欲补肺,可用蛤粉炒阿胶;欲补脾,可用陈阿胶等。

十四世何镇《本草纲目类纂必读》卷五中告诫说:“近世医家治虚损劳瘵,不但脾胃未败之日不知利害,误用知、柏、芩、连、栀子等药,尤可为也,甚有脾胃已败,泄泻不食,瘦如鹤节,面目黧黑,尚不知悟,日习用之,待毙而已,可胜叹哉!清蒸降火,何只此数味可用耶!本草可不熟读乎?又可不细究经络乎?”过用苦寒药伤脾败胃,即如何嗣宗虚劳调治七误之苦寒泄火之误。然何镇倡导熟读本草、细究经络,以掌握诸多合适药物可供临证选用之建议,实乃可行可参。

保阴煎: 熟地三钱至三两,生地二钱至四钱,麦冬三钱至五钱,天冬二钱或三钱,牛膝(酒蒸)三钱至五钱,山药(蒸用,同茯苓炒黄)三钱至五钱,玉竹五六钱,鳖甲、龟甲(二甲酥炙)各二钱至一两。加桂圆肉十枚至三十枚,入牛乳、人乳各一杯。

方中生地、熟地、麦冬、天冬,即二地二冬同用,性寒与微温同用,有滋阴养血,清肺降火之功,是为主药;牛膝引药下行,助降火及调补肝肾作用;山药、茯苓、玉竹健脾滋阴,起协同作用;鳖甲、龟甲滋阴潜阳,退虚热;桂圆、牛乳、人乳滋养阴血,有辅佐之功。出自何嗣宗《虚劳心传》。功能滋阴填精益肾,益气建中补脾。

六味地黄丸: 熟地、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功能滋阴补肾。何嗣宗《虚劳心传》谓:“六味加麦冬、五味名八仙长寿丸,再加人参,是合生脉散也。”

左归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怀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出自张景岳《景岳全书》。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何嗣宗认为麋角补阴,鹿角补阳,因此他治疗肾阴不足之人,常用麋角胶代鹿角胶。

小建中汤: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出自《伤寒论》。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健脾益气。

归脾汤: 见咯血、吐血。

四物汤: 当归、地黄、芍药、川芎。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活血、补血、调经。

回生丸: 熟地八两,萸肉(蒸)四两,菟丝子四两,牛膝(酒蒸)四两,枸杞四两,山药六两,茯苓(人乳拌,蒸晒至加倍重)四两,白芍(酒炒)四两,莲肉(去心)六两,芡实(炒)四两,砂仁(略炒)二两,麦冬三两,枣仁(炒)八两,五味(蜜水蒸焙)四两,桂圆肉(炙干)六两,莲须四两,麋角胶四两、龟甲胶八两、鳖甲胶四两(俱用地黄汁溶化。甲酥炙六两),虎骨胶四两(煎浓麦冬汤化亦可),鳔胶(牡蛎粉炒)半斤,黄牛肉(去油)十斤(熬膏),猪脊髓三十条(去筋膜,捣烂,入炼蜜熬),河车胶半斤(泔水洗净,隔汤煮熟,打烂,干药拌,晒干)。

共二十四味,诸胶髓丸如桐子大,空心桂圆肉汤或淡盐汤送下,每服四五钱。脾胃弱而难化者,煎膏服之。如嫌气腥,斟酌去之,熬成膏,或加人参、人乳、牛乳各十碗,猪髓倍之,麋角留之,亦可也。若兼咳嗽者,不时兼服噙化丸,或清宁膏。有血兼饮自便。先用麦冬、米仁煎汤多饮,则小便自清白矣。出自何嗣宗《虚劳心传》。功能填补精血,健脾益肺。

白凤膏: 乌嘴凤头白鸭一只,令饿透。将二地、二冬、青蒿、鳖甲、地骨皮、女贞子各四两,共为末,或用八仙长寿丸 为末亦可,每籼米 一升,用药一两同煮。连汤水与食,令极肥。宰血陈酒冲服,将鸭去毛,挖空肚杂,如常用甜白酒,加盐少许,煮烂,空心食之更妙。

若作丸服,仍用前药一料,为细末,入鸭腹中,麻线扎定,以清白人溺煮烂,去骨,捣为丸服。此方亦血肉有情之剂,虚劳之人,所宜常服,诚圣品也。出自何嗣宗《虚劳心传》。功能滋阴除蒸,化痰止嗽。

四五培元粉: 见咳嗽痰喘。

资生丸: 白术(淘米水浸用山土拌,九蒸九晒,洗去土,焙燥,净细末)三两,人参(去芦,人乳浸,饭上蒸)三两,橘红(广陈皮,青盐汤泡,去白)、山楂(蒸,去核)、神曲(炒)、茯苓(去皮,水淘去筋膜,人乳拌,饭上蒸,晒干)各二两,川黄连(生姜汁炒)、白豆蔻(去壳,略焙)、泽泻(去毛,炒)各三钱,桔梗(米泔浸,炒)、真藿香(洗)、甘草(去皮,蜜炙)各五钱,白扁豆(炒,去壳)、莲肉(去心炒)各一两,薏仁(淘净,炒)三两,山药(炒)、大麦芽(炒,研粉)、芡实肉(炒)各一两五钱。

上研细极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一丸,若醉饱后服此丸,细嚼淡生姜汤吞之。出自《何氏类纂集效方》。功能健脾开胃,消食止泻。饥者服之可饱,饱者服之即饥,但少年人、虚寒人不可妄服。

三奇汤: 天冬、熟地、人参、黄芪、黄精、仙灵脾、鹿角霜、阿胶、女贞子、丹参、羊蹄根。为二十七世何承志所创。方中用天冬、熟地、人参三药,寓意“天、地、人”三才而补之,并用黄芪、黄精以助人参健脾益气;用仙灵脾、鹿角霜、阿胶、女贞子与天冬、熟地相合,调补肾阴、肾阳;辅以丹参、羊蹄根,以凉血化瘀止血。功能健脾益气,补肾滋阴,凉血化瘀。本方可治疗脏腑虚损,血不归经,常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疾病中。

●【病案举隅】

案例1 虚劳(阴虚内热)(选自《何嗣宗医案》)

真阴素亏,津液内耗,郁热不化。舌干脱液,脉象促数不和。虚象大著,延久恐成病怯。急宜培补。

生地、生绵芪、枣仁、熟地、党参、五味、怀山药、茯神、麦冬、炒黑归身、胡桃肉。

【按语】 证属阴虚内热,肾阴素亏,病已深重,不急速培补恐病难愈。观方药组成有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等法,此体现了何嗣宗治虚劳注重补肾水,培脾土,治疗重点在于培补人身之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

案例2 虚劳(阴阳两虚)(选自《何元长医案》)

失血后咳呛,便溏,六脉无力。不但阴络有伤,而阳气亦不足也。宜扶阳而生阴。

炒党参三钱,菟丝饼二钱,枣仁三钱,怀山药二钱,冬桑叶一钱五分,制於术一钱五分,云茯神二钱,枸杞二钱,炒薏仁四钱,橘白一钱五分,红枣四枚。

【按语】 证本在肺,久则肺肾阴虚、阴损及阳,故六脉无力;脾阳不足,故便溏。如一味以阴药滋补,则于脾阳不利,故取扶阳而生阴之法。方以四君子汤加怀山药、炒薏仁、红枣扶脾益阳;菟丝子、枸杞补肾益阴;桑叶、枣仁清肝养肝,以防木旺克土,土益卑监;橘白和胃化湿,化痰利肺。全方以扶脾阳为主,寓培土生金之义,肺金得益,可资肾水,扶阳而生阴之功乃获。

案例3 干血劳(阴虚火炎)(选自《何书田医案》)

产后两载,癸水不至,时有鼻红、咳嗽,久而不止,火炎咽干,脉象弦细而数。此即干血劳之候也。防吐血。

西洋参、麦冬肉、牡丹皮、制女贞、橘白、川斛、清阿胶、甜杏仁、肥知母、天花粉、枇杷叶。

复诊:服前方咳嗽已止,大象安妥。惟经水两载不至,病由产后而起,总以调营通经最善之策。

上肉桂、炒归身、制香附、川芎、怀膝炭、大熟地、炒白芍、紫丹参、丹皮、海螵蛸、月月红。

【按语】 产后营血亏虚,易受邪干,故咳嗽、鼻衄时作;病久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故咽干;水不涵木,肝失柔养,故脉弦细而数;肝血无所藏,则冲任血枯,月水不能以时下,而成干血劳。治疗先以养阴清火为主,待咳止络宁,无吐血之虑,则可继以调营通经为策。

案例4 虚劳(阳虚)(选自《何书田医案》)

气虚土弱,四肢不温,神委顿而脉细微,阳虚极矣。暑天防其变端。

生西芪 二钱,制附子七分,法半夏二钱,茯苓皮三钱,宣木瓜二钱,生於术二钱,淡干姜四分,广陈皮八分,生苡仁三钱。

丸方:

炙西芪二钱,制於术钱半,大熟地四钱,补骨脂钱半,半夏一钱,陈皮八分,西党参钱半,制附子六分,炙五味四分,菟丝子钱半,苓皮三钱,木瓜二钱。

以煨姜、大枣煎汤泛丸。

【按语】 证属心脾肾三脏阳虚,故肢厥、神萎、脉细微。汤方以四逆汤加减,取温阳益气,散寒化湿之功。丸药补肾益气力量增强,且加入熟地、五味以滋阴,兼以散寒化湿。此乃急则回阳救逆,治当下;缓则阴阳双调,善其后。

案例5 虚劳(肺肾阴虚,肝胃不和)(选自《春熙室医案》)

阳明络伤失血,咳呛胸胁不舒,气行有阻;肝藏血,木亢则侮土,脾阳受困,渐致色黄肌削,诸形疲乏;气弱则流行不畅,土郁而木亦不达,血少则络空失于滋养,久必动火,火旺必致烁阴,按脉六部皆弦,右关无冲和之象,左尺不潜,关乃独旺,水不滋木,木必乘土,土不生金,清肃之令不行,而木益亢矣。现当木令,令火将行,一于清泄,恐伤生气;骤用填补,则胃弱而格不能入。拟以养胃和肝为主,肝平则土不受克,而络气和,胃气渐复,酌进培补。后拟一方,可接服。

原生地五钱,高丽参一钱,制洋参钱半,川贝母二钱,橘红一钱,金石斛三钱,旋覆花一钱,郁金八分,茯神二钱,枇杷叶二片。

接服方:此方酌进滋补,益气生阴。

沉香炒熟地五钱,高丽参一钱,生绵芪二钱,麦冬二钱,川贝二钱,橘红八分,牡丹皮钱半,炒牛膝钱半,金石斛三钱,胡桃肉三钱,安南桂(研细末饭丸可酌加二三分,如见火象,即去。脾阳已伤,生气不足,此时内火未动,故可酌用)。

【按语】 何其超(古心)治虚劳亦重在培脾土,尤其是肝胃不和,脾阳受困时,更需扶脾健运为要,选方用药亦当补、疏相合,灵动方可。方中除配以橘红、旋覆花、郁金、贝母、枇杷叶等疏滞通络药外,药物炮制亦是重要一环,如用沉香或砂仁炒熟地,使补而不碍脾运。此外尚有治在肺者,用蛤壳炒熟地;治在肾者,用盐水炒熟地;治在心者,用牡蛎粉炒等。可随证选用。 fMqsm6EcX4/OURIBBj5rop77mz2iMHoZbtlzan3pUQwoqOVDaZeKalheX8W5wr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