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泄泻

【原文】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1] 。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2] (肝应于春,属木,主风。春伤于风,肝受邪也,木旺则贼土,夏令助其湿气,则生飧泄。飧泄者,下利清谷也。邪气久而不去,脾土大虚,木来侮之,则仓廪不藏而为洞泄。洞泄者,下利清水也。) 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3] (清气本上升,虚则陷下,陷下则不能收而飧泄。) 又曰:湿胜则濡泄 [4] (土强制水,湿邪不干,肠胃自固。土虚湿胜,濡泄至矣。) 又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5] (暴注者,卒暴注泄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火性急速,故暴注也。下迫者,后重里急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6] (水谷不化,澄澈清冷,皆得寒水之化也。夫火热之证,必以暴至;水寒之证,必以渐成。故曰:暴泄非阴,久泄非阳也。) 又曰:湿多成五泄。

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去。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一曰升提,气属阳,本上升,胃气注迫,则下陷,宜升、柴、羌、葛之属,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如地上潮湿,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乃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一曰清凉,热淫所至,暴注下迫,宜苦寒以涤燔蒸,犹溽暑伊郁之时,而商飚飒然倏动,则炎歊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泄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缓,泄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一曰酸收,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酸味能助收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经》云“虚者补之”是也。一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属水而寓真阳,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便不能运行三焦、熟腐五谷,故积虚者必夹寒,脾虚者必补肾。《经》云“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注泄日久,幽门道滑,温补无功,须行涩剂。所谓滑者涩之是也。

《难经》五泄:胃泄,饮食不化,色黄,承气汤。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建中汤、理中汤。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干姜附子汤。小肠泄,溲而便脓血,少腹痛,承气汤。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承气汤。

肾泄:五更溏泄,是肾虚失闭藏之职也,五味子散。亦有食积,香砂枳术丸。寒积,理中汤。酒积,葛花解酲汤。

鹜泄: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澈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汤。

飧泄:水谷不化而完出也,《史记》名迵风。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

洞泄:一名濡泄。泻下多水也,胃苓汤。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 急,升阳除湿汤。

痰泄:痰留于肺,大肠不固,脉必弦滑,以药探吐,其人神必不悴,色必不衰,二陈汤加苍术、木香。

火泄: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芩芍药汤。即长沙 [7] 云协热自利。

直肠泄:食方入口而即下,极为难治,大断下丸。

脉候

胃脉虚则泄。脉滑,按之虚者,必下利。肾脉小甚为洞泄。肺脉小甚为泄。泄脉洪大者,逆。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腹鸣而满,四肢清,泄甚,脉大者,死。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死。下泄泻,上吐痰,皆不已,为上下俱脱,死。

【校注】

[1]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3]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湿胜则濡泄: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5]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6]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7]长沙:指张仲景。

【评析】

泄泻是以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的病证。可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等引起。由于病因、表现不同,而有风泄、寒泄、热泄、湿泻、暑泄、伤食泄、五更泄、飧泄、洞泄、直肠泄、大肠泄等各名。治分虚实,实者祛邪为主,虚者健脾补肾为主。

附:案

董玄宰,夏初水泄,完谷不化,服胃苓、四君不效,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而为完谷,用升阳除湿汤加人参而愈。 kpXhBrG9Vyz9qhb569yks0fvYdX6inKAQm872JDyGjxDiSMkxJ+G32bFEkFXNj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